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2024-05-19 04:58

1.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           蛋白质             糖类
↓              ↓                 ↓
磷脂双分子层   “镶嵌蛋白”   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 化 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酶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 + 少量能量
     或 
     C6H12O6 2C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②、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③、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        起来。
④、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⑤、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⑥、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
反
应
阶
段 条件 光、色素、酶
场所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解:H2O → [H] + O2↑   ATP的生成:ADP + Pi → ATP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暗
反
应
阶
段 条件 酶、ATP、[H]
场所 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O2 + C5   → 2C3
C3的还原: C3 + [H] → (CH2O)

能量变化 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   + H2O           O2   + (CH2O)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2.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答案

第一节
吸水、失水、既不表现吸水也不表现失水  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液泡  液泡  细胞质
原生质层  低于  原生质层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壁不收缩  细胞膜 细胞质  质壁分离  高于 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  吸水饱和   质壁分离复原 
  第二节
保护  维持细胞的特定形态  物质的运输有关  选择透过性

3.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一生物第五章第一节习题答案

拓展题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一生物第五章第一节习题答案

4. 必修一生物第六章

血型是由造血干细胞决定的,异体骨髓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提供者的血型可能会与患者有少许差异,故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
生发层细胞的分裂能力很大,能不断增殖分裂,而细胞分裂的间期会进行DNA的复制,容易出现突变,变成癌细胞。

5. 生物必修1第五章的问题(答好了加分的)

第一,阻止空气流通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空气不流通的话,蔬菜吸收CO2量不够,同时呼出O2也受阻。
第二,种子在萌发时
耗氧量
大,同时其经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更多地被运到其他可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

生物必修1第五章的问题(答好了加分的)

6.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总结

高 中 生 物 知 识 点
绪  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核酸(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生命的承担者)
结构基础: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1.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C、H、O、N为基本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Zn、Fe、B、Cu、Mo、Mn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与无机自然界的元素的种类相同)和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大)
3.原生质: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4.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换),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旺盛。
5.糖类:元素组成:CHO
作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分类:动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二糖:植物——蔗糖和麦芽糖   多糖:植物——淀粉(植物储能的糖)和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
             动物——乳糖                 动物——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6.脂质:脂肪:由CHO组成,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类脂: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调节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7.蛋白质
(1)主要元素:C、H、O、N
(2)基本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①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②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③计算:肽键数量(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            
 (3)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4)蛋白质的功能:①组成功能:肌肉;②催化功能:酶;③运输功能:血红蛋白;④调节功能:生长激素;
⑤免疫功能:抗体   
8.核酸:(1)元素组成:C、H、O、N、P
(2)基本单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
        (3)分类: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布在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酸(RNA):分布于细胞质
9.物质鉴别实验:还原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苏丹Ⅳ   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紫色(双缩脲试剂:先加A剂再加B剂)
                 DNA+二苯胺试剂      蓝色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成分: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少量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又叫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与膜变形有关)
  3.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物质的过膜方式:
     (1)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例子:水、O2、CO2、甘油、乙醇、苯
    (2)主动运输:低浓度  载体(核糖体) ATP(线粒体)   高浓度
         例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
  4.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动力工厂”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3.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4.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5.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有关
7.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细胞器的总结:
具有双膜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具有单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双膜(有核孔)、核仁、染色质
2.染色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生物
细胞类型	细胞核(主要特点)	细胞器	代表生物
原核细胞	无—无核膜包围核物质	只有核糖体	细菌、蓝藻
真核细胞	有	均有	酵母菌、动植物

四、细胞增殖
  1.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量。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1)间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出现染色单体
   (2)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染色体和纺锤体)
              (形成纺锤体的方式:植物由两级直接发出纺锤丝形成;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 
   (3)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增加,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5)末期:染色体解旋,成为染色质状态,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两个子细胞
           (形成子细胞的方式:植物细胞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4.染色体的变化:                  5.染色体和DNA曲线                          
时期	后末	前中
染色体	1	1
DNA	1	2
染色单体	0	2
例:人体细胞共46条染色体
前中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46:92:92
后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92:92:0
末期:染色体:DNA=46:46
6.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7.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特点: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8.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  装片制作顺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五、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
1.细胞分化: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癌变: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
    癌变原因: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酶: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则抑制其活性。)
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5.ATP:三磷酸腺苷(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
结构简式:A—P~P~P
6.ATP的形成途径: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能量                能量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ADP+Pi   
7.光合作用:
(1)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功能:吸收、传递光能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总反应式:CO2+H2O   光   叶绿体 (CH2O)+O2                    
②过程:
	场所	条件	相关反应
光反应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光、酶、色素	1、水在光下分解:H2O→[H]+ 1 2O2
2、ATP形成:ADP+Pi→ATP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H]、ATP、酶	1、CO2的固定:CO2+C5→2C3   2、CO2的还原:C3→C6H12O6+C5+H2O
物质变化	无机物(CO2、H2O)→有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
8.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吸收的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2)方式:植物形成大液泡的细胞渗透作用吸水;干种子、分生区细胞吸胀吸水
(3)渗透作用条件:具有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有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液泡内细胞液和土壤浓度之间的浓度差
(4)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
(6)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示意图:
9.植物的矿质营养:
(1)矿质元素:指除了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6种N、S、P、Ca、Mg、K
微量元素8种Fe、Mn、B、Zn、Cu、Mo、Cl、Ni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形式:离子;吸收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②吸收方式:主动运输  载体(核糖体)--选择性,能量(线粒体)--呼吸作用
③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走—蒸腾作用是运输矿质离子的主要动力
      ②利用: 可重复利用:离子:K                 缺乏则老叶受害
                           不稳定化合物:N、P、Mg
               不可重复利用:稳定化合物:Fe、Ca  缺乏则新叶受害
  10.人和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1)糖类代谢: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主要)
      ①  葡萄糖  合成分解  肝糖元                   ②当血糖含量由于消耗而逐渐降低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可以分解
                合成      肌糖元                   成葡萄糖,并且陆续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③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2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
血糖降低至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喝糖水,吃含糖多的食物缓解;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
  (2)脂类代谢: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处,多则肥胖;当肝功能不好或者磷脂合成少时会引起脂肪肝。
  (3)蛋白质代谢  合成       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激素等     (4)三者的转化关系:   糖类             氨基酸
       氨基酸    氨基转换          形成新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脱氨基        →含氮部分:氨基  转变     尿素                                      脂质
                         →不含氮部分: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合成        糖类、脂肪                                 
11.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无氧呼吸
概念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酶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0,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场所	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过程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葡萄糖→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24[H]+O2→12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酒精+CO2(大部分高等植物)
或:丙酮酸→乳酸(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高等动物和人)
总反
应式	C6H12O6+6O2+6H2O酶→ 6CO2+12H2O+能量	
意义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1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类型:         自养型: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
①同化作用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
能否无机→有机 异养型:人、动物、大多数细菌、真菌
②异化作用      需氧型:
是否需要氧气   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体内寄生虫、破伤风杆菌
    (3)新陈代谢类型归纳
       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异养虚氧型:人、大部分动物、细菌、真菌等(如蘑菇)
       自养厌氧型:
       异养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
       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
2.生长素的发现:感光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背光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快,向光侧细胞纵向伸厂慢。
(2)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例子: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4.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①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②在没有接受花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发育成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
5.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	作用	激素名称	分泌腺体/细胞	作用
生长激素	垂体	促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雄性激素	睾丸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雌激素	卵巢	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提高血糖含量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含量	催乳素	垂体	促进对幼仔的照顾行为
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分泌的调节——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寒冷   过度紧张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抑制
7.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①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发育生长                 
      ②拮抗作用   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
                   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含量
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9.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缩手、眨眼、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
10.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11.兴奋的传导
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刺激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 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
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
a、突触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b、兴奋传递过程: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突触小泡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
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3.言语区:S区受损: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讲话,听得懂)
        H区受损:听觉性失语症(会讲会写,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14.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15.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    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16.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1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b、联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的类型:
(1)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母体 分裂         2个子体,细菌、变形虫、草履虫
                 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酵母菌、水螅
                 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蘑菇、青霉、曲霉
                 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而成的。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离体组织或器官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组织器官→完整植株。
特点:无性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2)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四子”:配子、精子、孢子为生殖细胞;合子是受精卵)
意义: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2.减数分裂: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      
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注: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3.精子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2个次级精母细胞 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个精细胞 变形    4个精子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卵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1个次级卵母细胞  1个第一极体       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个卵细胞 3个极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4.相关名词解释: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①大小(长度)相同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
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
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同源染色体(对)/四分体(个)  
             
着丝点          体细胞的染色体          染色单体数

                       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n)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设体细胞染色体数=2N)
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
 染色体:  2N               2N              (N→2N)           N
 DNA  :  2N               4N                  2N              N
  注意:(1)第一次减数分裂分同源染色体,第二次分着丝点。
       (2)次级精(卵)母细胞在减Ⅱ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N→2N(染色体加倍)
       (3)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子、卵细胞、极体
          有丝分裂的各时期都有同源染色体存在。
       (4)曲线图:  - - -染色体
                      ——DNA
                                                                                                                   
                                                                                                                                       
6.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
   (1) 一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2)卵细胞形成过程:细胞质分裂不均等 
7.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8.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9.高等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个体发育             子叶
(1):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顶细胞 多次分裂         球状胚体     胚芽    胚                  
                           受精卵 有丝分裂                                 胚轴         种子              
胚珠   胚囊               基细胞 多次分裂         胚柄(后消失) 胚根                
                       受精极核----------------------------------------------------------胚乳        果实
子房         珠被--------------------------------------------------------------------------种皮
             子房壁-------------------------------------------------------------------------------------------果皮
种子营养物质的储存:双子叶(无胚乳):子叶(例:黄豆、蚕豆、豌豆)
                    单子叶(有胚乳):胚乳(例:水稻、小麦、玉米)  
(2)植株的生长和发育:营养生长阶段:只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通过生长不断长高长大。
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长出花,开花结果结种子。
(3)植物的个体发育全过程:  植株  减数分裂           配子
                      有丝分裂                   受精作用         
                          幼苗  有丝分裂细胞分化  受精卵
10.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1)高等动物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2)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                                  
受精卵 卵裂     囊胚       原肠胚          →幼体
特点:      (囊胚腔)    两腔:囊胚腔、原肠腔
三胚层:外胚层(外表感神经)中胚层、内胚层(内消呼肝胰)
(3)胚后发育:幼体(孵化出来/出生)→ 成体(性成熟个体) 直接发育: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
变态发育:青蛙、蝴蝶、蛾
 (4)羊膜出现的意义: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胚胎发育时出现羊膜。羊膜是胚膜的内层,呈囊状,里面充满了羊水。
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因此使这些动物增加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力。

7.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答案,急求!

第五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二)实验
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不能。
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4.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三)资料分析
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四)旁栏思考题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强酸、强碱、高温等剧烈条件都会影响到蛋白质的结构,所以酶比较“娇气”。
(五)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六)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B。 
2.B。
3.提示: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拓展题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答案,急求!

8.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的细节题

1       1实验原理:C0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或者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时间的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2必修一92页的图。
        3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因变量是CO2的产生情况。
        4供给酵母菌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葡萄糖,水,无机盐,适宜的温度,PH等。
 
2      1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02产生于第二阶段,H2O产生于第三阶段
        2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的C来自葡萄糖,O来自第二阶段加入的H2O;
          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0中的O来自第三阶段加入的O2
        3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和第二都产生[H],它们都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于O2结合生成H2O
        4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都有ATP产生,最多的是第三阶段。
        5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逐渐消耗变成小分子,最后变成C02和水;能量逐渐释放,由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热能,内能等等其他形式的能。
       6C6H12O6不能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之后才能进入线粒体参加有氧呼吸。
      自己写的,有些不对的请多多包涵、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