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深度揭秘的媒体评论

2024-05-08 03:50

1. 父母皆祸害: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深度揭秘的媒体评论

父母皆祸害!——小说《自杀俱乐部》之女主角杰丝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小组宣言豆瓣爸爸: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家里有药有绳,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章锐:没有你,我不会这么差。——安徽籍高三学生章锐《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父母应该做我们的指明灯和北斗星,而不是拿着一张过期地图,做我们的船长。——一位80后家长经常想象出一个孩子,拿这个想象的孩子去要求一个真实的孩子,如果真实的孩子不像他幻想的那样,他就会折腾自己的孩子。——心理学专家 武志红50后的父母,已习惯于生活、就业、房子、生育统统被国家有计划地安排好,从而也就习惯性地想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周末南方这些帖子是许多孩子的真心话。对此父母和社会其实不必大惊小怪。——新京报子女并非私有财产,教育子女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哪怕你是出于一片爱心。——中国青年报损伤了孩子成长的天性,被判“祸害”也并不冤。——新民晚报这不过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资深豆友、上海某报记者 张坤中国教育。从娃娃抓起不如从父母抓起。——全国人大常委 朱永新父母本身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他们能把孩子养大已经不容易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云晓

父母皆祸害: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深度揭秘的媒体评论

2. 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 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

3.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原生家庭的创伤,道尽了一代人的伤痛

前些日子,鹿道森的跳海自杀的新闻让我唏嘘不已。原生家庭的创伤长久伴随着他,在他成年后依然不能自愈。最后成为直接导致他选择走上绝路的原因。
  
 这让我想到豆瓣曾经很受人关注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不过现在也找不到了,里面写满了众多原生家庭存在问题的孩子的控诉。生而为人,却没有被好好对待,怎能不恨。
  
 我想起我的朋友说的为什么和父母关系冷淡,因为父母总是把她当作出气筒,只喜欢有事没事的打她骂她,她似乎很少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或者是有哪些罪不可赦的事情,能让她父亲暴打她,直到打的她休克。那种暴打,就好像在告诉她,她不配为人,或者不配有情绪,只能被按着打。
  
 为什么80、90后的父母那么暴虐呢,其实我观察发现,这些家长其实也是有一对暴虐的父母,他们被从小打到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揍孩子出出气。传统中国社会形成的礼俗社会,父家长制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父亲掌握了话语权,基本孩子过得怎么样,全由父亲主宰,这就是土皇帝。有的又矬又穷的人只要一当了父亲,多半会抖起来,即使生活困苦,即使处在社会底层,依然可以有一个人被自己压制,随意打骂出气,这种心理在原有的农业社会不容易让人察觉不妥。毕竟父亲就算打骂孩子,父亲是提供生存资源的,人是趋利的,只要父亲是自己生存的重要组成因素,自己忍忍也行。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商品经济的引入,能着多劳多得,很少有人真的单单指望地里那点产出过日子,父亲执掌的权力变得微弱。礼俗社会作用的淡化,社会服务、机械作业进入人们的生活,现在即使一个人一辈子不结婚不生孩子,依然可以生存。同时,能否在社会中取得经济地位的优势,显然大部分父母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这种支持,我想大部分孩子也不是想要父母多大的支持,但是,他们讨厌的是父母的拖后腿和添乱。父母既没有任何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教导,却要用肢体暴力、语言暴力控制孩子,孩子能乐意才怪。
  
 所以处在社会发展交界的这一代孩子,其实是辛苦的。他们内心明白自由平等的重要性,却在成长过程中被压制。传统孝道的束缚,更让他们无法解脱。这一代人的伤痛,注定要自己疗愈。
  
 希望我们真的能和自己和解,也要好好保障父母的晚年生活,毕竟很多父母当年生孩子就是为了养儿防老,这个作用我们还是要发挥的,父母保障了我们年幼能够长大生存,我们应该回报,这基本的社会契约还是要遵守的。至于其他的,只能看每个人和自己和解的程度了。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原生家庭的创伤,道尽了一代人的伤痛

4.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讨论太扎心:背后是​缺失的家庭边界感

作者 | 不吃苦瓜 
  
 
  
  
 闲着无聊的时候总是喜欢逛逛豆瓣,看看上边大家对社会众生相的讨论。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引起我的注意。
  
 点进去,是一个大概7000人左右的讨论组,里边充斥着各种对家庭,对父母不满的言论。
  
 
  
                                                                                                                          
 生了孩子的人才更能体会这些言语的杀伤力,让人看了不禁痛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如此愤懑? 
  
 深入观察之后,我发现,所有的怨念都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在那些“控制欲”,“矛盾”,“抑郁”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是边界感缺失导致的后遗症。
  
  什么是家庭边界感?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在身体安全、隐私空间、选择控制和能力剥夺等方面,与孩子没有明显固定的边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亲密无间”来形容双方关系的融洽,父母也希望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是,家庭角色之间如果一旦变得“亲密无间”,有时就会变了味儿。
  
 过多的命令和干涉,模糊了原本该有的楚河汉界,结果就是,这股负能量被孩子吸收的干干净净。
  
 1
  
 最近《小欢喜》火了,剧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对高考,夫妻关系,职场生涯等的再现和思考,让网友在路转粉之余大呼“真实”,“过瘾”。
  
 由妈妈宋倩和女儿英子这对母女组成的“离异式”家庭中,宋倩把对女儿生活过度的控制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讲解员,拼乐高......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对于宋倩来说,就是影响成绩的洪水猛兽,一律遭到强烈抵制。为了英子学习,她干脆在家里做了个“隔音室”,透过玻璃窗子随时掌握英子的状态。
                                          
 她要求英子在誓师大会的气球上写上700分的愿望,而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却被弃如敝履。当英子考试考了第二名,迎来的不是妈妈的鼓励,而是劈头盖脸的“都第二了,有什么可高兴的”。
                                          
 在宋倩看来,除了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英子的世界就不该有其他东西。我的女儿,必须是天下第一。
  
 一步步的精心设计,一次次的厚重压力,让英子变得难以喘息。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终,英子对妈妈关上心门,说出那句“我讨厌你”。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英子拥有这样的妈妈,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说英子受到的是精神上的压力,那么还有人,在忍受着身心双重的折磨。
  
 韩国影片《女儿》,同样讲述了妈妈高强度管制女儿的故事。
  
 小白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必须是洗澡,而且妈妈必须亲自上手,吃饭时必须吃两碗,如果没吃干净,便会遭母亲毒打。
                                          
 在这样的管教下,小白委屈但也只能咬着手指偷偷落泪,她不敢反抗,直到母亲患癌去世,才得以解脱。
  
 没有隐私空间,控制权父母牢攥。我们很难想象,孩子的内心都经历了什么,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坐角落,疑惑那来自母亲的爱,到底有多少真实可言。
  
 2
  
 不管是选择控制还是过于包办,都是模糊了与孩子相处的界限 。
  
 孩子的房间杂乱,不要去帮他整理,因为他知道昨晚没看完的资料放在哪边;不要随意设定闹钟叫孩子起床,上学迟到他会恼怒自己,不会对父母埋怨。
  
 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人生,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是作为父母乐此不疲但又无法自省的坏习惯。
  
 贝克汉姆一家该数娱乐圈幸福的典范,三个帅气的儿子,一个可爱的女儿,老婆还那么精明强干。但最近由于夫妇的过于包办,导致孩子被贴“废柴”标签。
  
 1999年出生的大布,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小贝夫妇对其也是宠爱有加。大布很有足球天分,业内人士表示如加强学习,超越老爸指日可待,但大布觉得老爹光环过于强大,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喜爱的摄影。
  
 为了儿子的前途,小贝亲自出马,为他牵线面见查尔斯王子,希望获得皇家纪录片实习机会;另一边,贝嫂也是毫不逊色,精心操办摄影展,出书,把儿子的摄影事业全权包揽。
                                          
 但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4个月,新书卖出3890本,且还被粉丝吐槽水准太低,2.5的评分都算高的,业务能力真的不怎么样。
                                          
 有顶级的资源,有唾手可得的机会,导致大布不思努力,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二十几岁像个巨婴,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如果当初大布没有退路,或许可以一直活跃在足坛,假以时日抛开父亲的光环,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番。靠父母,能让别人羡慕;靠自己,才真正让人佩服。
  
 3
  
 教育家孙晓云曾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有人问我,那该怎样厘清家庭关系的界限?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理解!
  
 纪录片《幼儿园》的导演张以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一个问题同时提给中国的老师和外国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中国老师回答‘爱孩子’。
  
 这无可厚非,和我们大多数的家长答案一致。而西方老师回答的是‘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理解孩子的讨厌和热爱,理解孩子一切他接受或拒绝的事。
  
 曾经有个小孩,不喜欢跟任何人交朋友,周围所有人都觉得他格格不入,大人觉得他不爱社交,小孩觉得他难以相处,但是他却说:我喜欢一个人的感觉,谁也不能强迫我交朋友,这是我的自由。
  
 确实,没有谁规定了人的一生必须有三五好友。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桌子就是桌子,他不管是不是价值不菲的红木制成。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便不会去过多的插足干涉。
  
  不要成为孩子口中的“祸害”,理解万岁,虽然很难,但请尽力!

5. 父母祸害论的目录

序言不清算过去,就没有未来!第1部分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第1章 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伤害我们1.父母伤害了孩子,他们却浑然不知2.父母最容易给孩子造成的四大祸害3.父母的祸害是心理问题的根源第2章 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就是最大的祸害1.给孩子设计未来,就是一种伤害2.尊重孩子的意愿,心灵才会成长3.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健康第3章 心灵成长的四堂课1.第一课:先苦后甜2.第二课: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3.第三课:真诚对别人,真诚对自己4.第四课:学会放弃,保持平衡第2部分 父母要懂的爱的心理学第4章 爱是什么,什么是爱1.爱与苦难2.爱是心灵的食物3.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4.爱是自我完善的意愿第5章 爱不是什么,什么不是爱1.爱不是恋爱,恋爱不是爱2.爱不是亲情,亲情不是爱3.爱不是依赖,依赖不是爱4.爱不是控制,控制不是爱5.爱不是溺爱,溺爱不是爱第3部分 祸害让心分裂,宽恕使人完整第6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1.为什么父母要祸害我们2.伤什么都别伤自尊3.爱我就让我独立第7章 宽恕是心灵最好的药1.承认而不回避2.心灵的审判3.原谅

父母祸害论的目录

6. 父母皆祸害的深层分析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不能简单的把“父母皆祸害”看成是一群叛逆且不孝的“逆子”们的反叛宣言,也不能把它当做一次集体情感的非理智表达。与其从正统的道德观层面去解读,人们不如把这当成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摇篮,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归宿。但在这个网络讨论小组里,家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他们的50后父母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经历了天灾、人祸,经历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革。生存的需要使他们形成了对集体主义的忠贞信仰。他们接受到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一切,接收到的是忠贞的爱国主义。他们信奉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奉献,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集体永远是大于个人的。同样,他们也用这一套理论教育他们的孩子。在孩子们懂事之后,他们就教育孩子,我们来这个世界上不是来要求什么,而是要努力去为社会添光辉的。为社会添光辉就是他们的梦想。但是怎样去添上自己的一笔呢,他们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未必能做到。他们整日只会为生活奔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依然这样教育孩子。但80后子女们显然并不买账,他们强调自我,信奉的是个人风格的张扬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为集体舍弃自己情感的思想在他们那里受到了坚决的抵制和嘲讽。80后们渴望被人铭记而不是被淹没在人群里。于是家长们的教育无一例外的在他们那里受到了集体性的排斥。实际上,何止是对家长,这一代人对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都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埋没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样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他们最幸福的时光不是来自于占他们生命中四分之一时光的学校生活,不是来自于课堂苦读而是来自于逃课,不是来自于考试高分,而是来自于同龄人的一起疯狂玩乐。学校教育不能给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只会教导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似乎填鸭式的学习就是他们幸福的全部。但只有他们知道,这只是他们生活中的昏暗部分。他们不会信奉集体主义。相反,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灾难。他们渴求与上一辈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但中国家长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这种感情需要。他们以为孩子学习好了有一个好的未来就是他们的本分。做好了这一点就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他们夸大了自己的监督本职,淡忘了自己身为人母,身为人父的那种与孩子血脉相连的感情天分。在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想法里,他们失去了与孩子感情的紧密相连。即使是一个孩子,他也是一个公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这一点,是家长们所忽视的。而这,恰好是他们成为“祸害”的理由。

7. 父母皆祸害的介绍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10万多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惊悚名字,“祸害”,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50后父母用自己的时代特征留下来的印记用来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80后子女生活的时代已经完全改变,需要有自己的主流思想,这些人偶然相逢于“父母皆祸害”小组,是年轻一代争取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父母皆祸害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