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会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024-05-19 10:13

1.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会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所谓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国家劳动年龄的人口占大量人口,稳定性相对较低。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情况。 

为了计算人口股息,一种方法是使用时间序列的宏观人口统计经济数据,随着数学统计方法的多元回归,通过解回群体和回归方程中的其他因素,观察经济的解决经济增长的增长。贡献。另一种方法是计算有效生产者的数量和有效的消费者,然后将这两类的比例用作提高比率。
事实上,人口股息对经济发展的变化,不仅包括劳动力供应的增加,而且包括扩大储蓄和人力资本投资和回报升高。因为人口有40岁的年龄的最大款项,所以更多的人可以活到这个年龄,将带来更多的储蓄。更多的节省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每个劳动者的资本都会增加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预期生活的延伸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导致使用技术发明的更多机会,从而改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此外,更健康的人也更加富有成效,健康的作用不仅限于提高体力,更多在智力思维的发展和使用方面。可以看出,人口奖金的计算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就业,收入和其他变量,而不仅仅是依靠人口的数量。

人口股息消失意味着年轻人较少,老年人更多,人口支持的人,一些劳动密集型公司都没有幸存下来,还有很少有人在全国,真正的有利可图的企业,其中大多数都是失败,国有企业没有说,民营企业也难以生存,转型势在必行,房地产不能在全国,左手掉下来右手投资游戏坑很多人,工业,科学技术,不一定是假,中国从未缺乏人才,只是缺乏的土壤正在成长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会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 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老龄化,造成活力不足,负担加重。
劳动力缺少后劳动力价格上涨,倒逼企业选择低人工的方式,结果进一步影响整体经济活力。
企业成本上升了,需要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结果社会产业逐步演化,从生产型,变到服务型,从国家投资拉动,变企业投资,国家收税用来擦屁股(养老、医疗、环保、社会稳定),国家需要拉动引导消费。

3. 抛开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还在吗

这一观点引发了国内众多学者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基本赞成该结论的人占多数。我认为,下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近些年,连续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和《世界人口状况》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人口红利”理论,认为人口负担轻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它可能带来三个机遇:一是劳动力供给充分,价格低廉,如果就业充分,就能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由于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没有到来,所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快。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确实是受“人口红利”之惠。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2000年,中国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6.8%,即,有25%以上人均GDP的增长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有利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据测算,中国人口总量2030年到达最高点,为14.06亿;劳动人口在2020年左右达到顶点,为9.23亿;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现在已经开始下降,并将一直下降到2013年,劳动人口数量可能在2013年从增长变为稳定,然后逐渐下降,“人口红利”即将枯竭。
  中国“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预测,但该结果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的结束,或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国经济重回贫困陷阱?我认为,这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
  首先,全球人口变动的趋势表明,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经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逐步演变成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均处在第三阶段(中国也已在第三阶段)。但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没有哪个国家因人口模式发展到第三阶段而出现经济停滞或返贫。
  通过观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人均产量增长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在人均资本存量处于较低水平的阶段,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产值也呈加速增长之势,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被经济学界看成起飞阶段。但加速经济增长并不是永远持续的,而是当人均资本存量达到某一水平时,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进一步增加,人均产出将呈递减的增长趋势,其后就是遵循新古典增长的足迹。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表现为“要素积累——集约管理——知识创新”的演化路径;二是主导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过程;三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其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80%。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新中国从“低价工业化”道路走到今天,经济增长依靠高投入(包括资金、资源、人力)来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来自生产要素(资源、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而且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单纯依靠资源优势(行情论坛)进行粗放式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可以长期维持的,目前,中国正是到了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期,未来我们经济增长的源泉应当从依靠良好的人口结构(即“人口红利”)转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这种转变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同样可行。
  再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经济学理论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会随着人口增速降低而提高,而人力资本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故,在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的增长源泉时,应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06亿,其中农民占57.01%;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但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低,人力资本未得到有效开发。2003年中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在专业技能培训上,农村劳动力更是缺乏。所以,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程应是未来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由此可知,中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并不预示着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更不应使中国经济倒退,它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更换和增长机制的转型,而这些事情我们正在着手去做。(刘霞辉)

抛开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还在吗

4. 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迹象,经济将会保持持续增长

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束,相关数据表明,十年来,国家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
 
 
 
 
    
 
  
        
  
 
 
 
 
 第一,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
 
 
 
 第二,从人口质量上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不断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第三,从性别构成上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普查结果表明,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从出生人口看,出生人口性别比2020年为111.3,较2010年降低了6.8,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第四,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第五,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5. 不久的将来,人口红利消失后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人口红利消失后年轻的劳动力会逐步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通俗的讲就是挣的钱少了,但是花的钱多了;经济就会增长率减少,更严重的就是慢慢衰退,所以现在的三胎政策就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对策。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是一定数量个人的综合,强调规模。
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不久的将来,人口红利消失后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

     小题1:A小题2:C         试题分析:小题1: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医疗改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较高,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小题2: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比较大。与之不符的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下降。正确答案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呈快速上升趋势的原因及人口红利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7. 人口红利终结,将会带来怎么样的经济影响

人口到底是经济和财富增长的包袱呢?还是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回答也不一样。

  对于人口的财富内涵的理解,是一国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不同的历史发展路径加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烙印。

  人口增长先于GDP的增长

  到底人口增长是推动财富增长的原因?还是财富增长一段时期后所形成的结果?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如果观察到的相关关系是每一次人口的增长都是发生在GDP增长了一段时期以后,那么人口增长就有可能是财富增长的结果;反之,如果我们发现每一次GDP增长都是发生在人口增长一段时期之后,那么人口增长就是财富总量增长的推动要素和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先看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过去2000年以来GDP指标和人口增长指标,哪个领先。

  在公元1700年之前,西欧国家人口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是GDP却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公元1700年,当人口增加到近1个亿的时候,GDP才开始明显增加,并且GDP增加的速度明显低于人口增长速度。直到1950年前后,西欧国家的GDP增长速度才开始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

  西欧衍生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在公元1700年之后,人口开始加速增长,而直到150年以后的1870年以GDP为标志的财富创造能力才开始明显增加。并且直到1950年前后GDP增长的速度才开始逐渐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显然,在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出现之后,上述国家的GDP增长并没有迅速增加,而是新的财富创造方式首先带来人口增加――人口增加100多年以后,GDP才开始真正飞跃式增长。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和GDP关系与西欧等国家有什么不同。

  与西欧及其衍生国、拉丁美洲等国家不同的是,日本、亚洲其它国家、俄罗斯、非洲等国的人口在公元1700年之前,就一直保持稳步的增长。并且人口的增长从时间上先于GDP的增长,从增速上比GDP的增速高。

  西欧及其衍生国以及拉丁美洲,之所以在公元1700之前没有明显的人口增加,是因为那里没有像亚洲、东欧、俄罗斯、日本等地繁荣的农业文明。也就是说,一种稳定的财富创造方式,是人口稳定增加的前提条件。

  然而,在具备了一定的财富创造方式之后,亚洲、日本、非洲等农业文明地区的人口的增长,从时间上都领先于各自区域的GDP增长。

  进入20世纪以后,制造业财富创造方式开始在亚洲传播,因此中国、印度这些传统的农业大国,在较高的人口基数上开始了比以前更高速度的人口增长,而GDP增长的提速,比这些地区人口增长高峰至少滞后50年到100年。比如,二战以后1950-1973年期间,随着工业财富文明的传播,中国和印度人口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加其中――值得玩味的是,中、印两国在各自人口迅猛增长的第40年以后,也就是在公元1990年前后,才同时迎来了连续若干年每年8%以上的GDP高速增长。

  当一个历史时期人均GDP开始下降时,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即将出现。

  简而言之,公元1500年以后,除了未发现的新大陆,和荒原、冻土之外,世界上大部分农业社会都出现了人口和可耕地的矛盾,从而逼迫人类寻求农业之外的其他财富创造方式,正是这长达300年的“人口与可耕地”的矛盾导致了技术革命和工业文明的诞生,并在1820年前后,欧洲和亚洲发生了完全不同变化和历史路径选择。

  因此,虽然人类社会大部分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但是当人口的增长速度阶段性地超越了资源发现和技术进步速度,则意味着人均财富拥有量的下降。而下一次人均财富量的提升,则必须有新的财富创造方式的出现。

  生产技术决定人口增速与财富增速的差异

  比较1820年以前的亚洲和欧洲人口与GDP增长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人口增长较快的亚洲,GDP增长远远快于欧洲――在生产技术稳定的农业社会中,财富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长。

  当工业社会来临以后,生产技术开始决定人口增速与财富增速的差异――财富的增长既依赖于人口的增长,更依赖于技术的增长。

  无论是在农业财富时代,还是在制造业财富时代,越是不发达的国家,财富增长对人口的依赖越强;越是科技和生产技术发达的国家,财富增长中技术的贡献越强。

  就同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在技术停滞的时代,财富的增长主要靠人口的增长,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时代,财富的增长主要靠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如上所证明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有短短的300年时间里,人口因超出了资源承载能力而弱化了其财富的含义,其余的历史时期,人口都是财富增长的源泉。那么,为什么在东方人的眼中,人口总是被视为财富创造的负担;而在西方人的眼中,人的财富价值却更被看重呢?人口到底是不是财富,如果是,具有哪些财富特性呢?

  人口的财富两重性特征: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消费者。

  长期受农本思想统治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勤劳致富”的古老训条。在劳动价值论的财富思想传播到古老的东方国家之后,人们更加相信: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如果劳动是财富的源泉,那么什么是劳动的源泉?毫无疑问,人口是劳动的源泉。

  既然人口是劳动的源泉,劳动又是财富的源泉,人口怎么可能不是财富的源泉呢?

  显然,古老的东方哲学出现了人文理念上的矛盾――承认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又认为人口是财富的负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虽然不存在只劳动、不消费的人口,但是却可以某些人口多劳动、少消费。所以,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分别创造了奴隶制、农奴制等等,压制人口财富消费的一面,而扩张其财富创造的一面。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绝大部分成年人口的财富创造能力都逐渐超过了其财富消费能力。只有到了这样的历史阶段,人的财富价值才受到整个社会普遍的重视。

  显然,明代以后的中国,由于土地稀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中国,由于人口的短期增加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人们才忽略人口的财富价值。而进入21世纪,当中国享受了20多年“人口红利”之后,第一次开始面临劳动力稀缺的状况,这个社会也开始更加重视人的财富价值。

  可见,人口作为财富的终极意义,取决于其财富创造能力与财富消费能力的对比。也就是说,人口到底是剩余产品的生产者,还是稀缺产品的净消费者。

  在资源丰富、生产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人口都是剩余产品的消费者,因此人的财富价值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资源贫乏,或人口年龄结构或素质的原因造成太多的人没有劳动能力,这个社会就会忽视人口的财富价值,甚至把人口作为社会福利提高的负担。

人口红利终结,将会带来怎么样的经济影响

8. 如何理解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与应对策略?

一、我国“人口红利”问题的由来
我国学者多把“人口红利”定义为“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因为从人口对于经济的作用来看,人在成年之前是需要投资物资来照看的,因此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人在成年之后就可以具备一个成熟劳动力所拥有的技能,便可以对经济的发展有定的贡献。在退休之后,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则不具备一个正常劳动力所具备的条件,也就不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因此,若一个社会的青壮年在人口中的比重相对来说较高的话,就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会形成相应的“人口红利”。但是这和一国的经济发展的结构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人口红利和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分不开的。因为在二元经济的第一阶段,由于传统部门可以向工业部门提供几乎无限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工资完全取决于维持生活最低费用的标准,因而劳动力的价格很是低廉。而“人口红利”就会出现在这一阶段。但是当这一阶段完成后,劳动力几乎全部向工业部门转移以后,就会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从这一点以后,由于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其的工资水平也就开始上涨。因此,“人口红利”也就逐渐消失。我国由于处于二元经济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出现了工资水平开始不断上涨的现象,这也许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就要出现,而就会相应的出现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后的问题。
二、我国“人口红利”是否要开始消失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的工资也不断的上涨,就有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刘易斯拐点即将来临的说法。现在分析一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我国的经济现在正处于二元经济的转型期间,面临着劳动力即将从传统部门到工业部门转移完毕的境地。因此,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特别是沿海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最近几年,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问题,因而,我国经下来要做的工作是解决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问题,做好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应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措施
在面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做一下几点来改善我国的就业状况:
(一)实施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在使用劳动力的方法上大胆创新
要保证非技术类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要过早的进入劳动力稀缺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人口的50%以上,因此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易斯拐点所带来的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很充分的暴露出来,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劳动力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还可以从生产方法和技术以及生产设备做一定的提高。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刘易斯拐点的发生进程,从而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转型发展,从单纯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的发展,到高科技人才引领经济。
(二)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但是要特别注意对先进技术的教授
首先,要做好技能培训,特别是对高中后没有继续进行高等素质教育的人要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因为他们已经是成熟的劳动力。这意味着我国需要继续兴建高等职业院校,以满足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需要;其次,要对下岗之后还未再就业的职工以及返乡农民工的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帮做其找到工作。再就业的培训,主要是对现今需要的技术的教授,让其重新具备一个劳动力的资格。除此之外,还应该当下政府对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的培训,让其明白自身所有的一些优惠条件;再次,要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教学成果的差别,使所有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总之,就是要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再是考劳动力的数量,而是靠劳动力的质量来吸引投资者。
(三)要改善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民工进城之后待遇
首先,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建立一种更牢固的关系。因为在进入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力不像原来那样似乎是无限供给的,变成了劳动力稀缺,因此,雇佣方从原来的有利地位变到了不利地位,其必须要对其所拥有的劳动力给予激励,这种激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雇佣关系;其次,对于农民工进城,要给予充分的合理的待遇。长期以来,我国就有歧视进城的农民工的传统,因此农民工在城里的就业环境就相对来说比较的差,他们子女在城里的学习环境也相对来说不是太好,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帮助其公平,平等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