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张近东苏宁帝国的没落(二)

2024-05-13 10:14

1. 大败局:张近东苏宁帝国的没落(二)

 大略是当时家电连锁四剑客苏宁、国美,大中、永乐只有苏宁的张近东依旧活跃在战场上,让他忽视了一股冉冉升起的新力量——互联网电子商务。
   彼时中关村小老板刘强东已经试水电商,且SARS期间让他不仅初尝电商甜头也开始展望电商美好的未来。
   虽然很多人开始不断提醒张近东提早布局电商,但他依旧没有察觉到危机的苗头,其实此时已经慢慢暴露了张近东或者说苏宁内部的核心问题: 认知老化 。
    2010年,张近东说:“未来消费的主流绝对不可能是网购。在他认知里他的对手只有沃尔玛。 对新事物不屑一顾,对固有观念墨守陈规,让他错失了苏宁转型线上的最好时机。
   虽然在这一年苏宁易购正式上线,但张近东工作重点仍在实体店。
   这一年淘宝双十一销量超过9亿,同比增长1772%,当当在纳斯达克上市,京东正在遭遇融资蜜月。
   很快张近东意识到自己对于电商的理解错了,2011年提出了“再造苏宁,成为电商第一”的口号。同时也提出来了沃尔玛+亚马逊的方向。
   目标热血的背后需要良好的策略来实现。
   这一年天猫交易额800亿,京东309.6亿,苏宁59亿。
   2012年苏宁家电卖场的大家电销售速度萎缩两成,电商平台增速超过150%。
    2012年春,张近东决定扳回电商败局,他对内总动员:全年保底200亿,解除一切后顾之忧,全力冲刺300亿!对外,苏宁的全网价格战打响。 
   这场价格大战卷入了京东、淘宝,逼出了当当、国美,还把亚马逊裹挟了进来,真可谓是群雄逐鹿,厮杀惨烈。杀到红眼时,拼的是谁先把血流干。而血,就是钱。
        当年7月,苏宁定向增发47亿,紧接着在8月13日,又发行80亿元公司债。两次共计融资127亿元,相当于苏宁2011年净利润的两倍半。  
    京东迅速回击,苏宁8月13日发债,8月14日刘强东就宣布,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零毛利,并“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 
       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并不想变成神仙打架的炮灰,于是纷纷出逃。苏宁电器股价因此遭受重创,8月14日当天大跌7.11%,其收盘股价与定向增发时相比,暴跌超50%。 
    前台早已一片猩红,后台的张近东似乎云淡风轻:“苏宁是一家优质的上市公司,如果我的企业没有风险,我个人的投入有什么风险?” 
    价格战最终在国家发改委介入后偃旗息鼓,胜负未分。 
    然而这一年,苏宁的净利从上年的 历史 高点48.21亿元,迅速滑至26.76亿,几乎腰斩。 
      在品尝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毒打后,张近东似乎才真正意识到不变成他们就会被他们淘汰。此后苏宁整体战略向互联网线上交易大幅倾斜且开启买买买模式。
    2012年,全资收购母婴平台红孩子,苏宁正式向全品类经营扩展。 
    2013年初,张近东将“苏宁电器”更名为更像互联网企业的“苏宁云商”。 
    2013年6月,苏宁继续牺牲利润,宣布线上线下同品同价。 
    2013年10月,收购视频网站PPTV及足球俱乐部。 
    2014年,收购团购网站满座网并成立苏宁保险销售公司,成立独立物流公司。 
    2015年8月,苏宁投资140亿元认购阿里股票  2015年12月,接手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  2016年6月,21亿并购国际米兰。  2017年,花42亿收购天天快递。  同年,又向恒大投资了 200 亿获得 4.7% 的股份。  2019年,从王健林手中收购了37家万达门店。  同年9月,苏宁又以现金48亿收购零售巨头家乐福中国80%股份。 
       与此同时,苏宁还调整了组织架构,启用一批互联网背景的高管。 
    以前坚决不承认电商会有多大出息的张近东,还开始频频给自己戴上互联网的新帽子。正应了那句以前爱答不理如今高攀不起。 
     虽然企图彻底转型,但苏宁的业绩仍在持续恶化。  
    2013三季度,苏宁出现上市9年来的首次单季业绩亏损。全年,利润同比下降95.5%。 
    2014年5月投资者交流会上,张近东说:“苏宁最艰难的时候即将过去,我们已经看到了从弯道转向直道的曙光。苏宁在向O2O全渠道零售商转型的步伐走在了全行业最前列,仍是这一波新商业浪潮的引领者。” 
    可2014年,苏宁业绩依旧尴尬:线上业务方面收入同比仅增长了17.8%,增速低于行业平均。 
    或许是觉得靠自己难以回天了,2015年,张近东算是彻底向互联网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 
    当年8月10日,阿里巴巴用约283亿元战略投资苏宁云商,同时苏宁以约140亿元买阿里巴巴股票。 
       马云把这次换股比作“结婚”。张近东则表示,“传统企业要+互联网,就要拥抱BAT。” 
    在阿里的助力下,苏宁的线上业务总算突飞猛进。此前两年,苏宁线上业务营收均为220亿元左右。但2015年,其线上业务规模超过400亿,几乎翻倍。 
    但即便这样,就算整个苏宁加起来,也已被京东甩出了几条街。 
       幸好,托了阿里的福:当初入股阿里时,阿里股价不到80美元,到其2017年12月第一次卖出时,阿里股价已涨到170美元附近,此后的分三次套现清仓,让苏宁共计盈利约140亿元。 
    正是这笔钱,给当年半老徐娘的苏宁财报做了一次美颜,让人忽视了苏宁不断衰退的内核。 
    一连串的疯狂收购,虽快速撑起了苏宁帝国的八驾马车,然而八大业务板块,没一块是赚钱的。从2016年到2020年,苏宁公布的年度扣非净利润分别是-0.88亿元、-3.59亿元、-57亿元、-68亿元。 
    其实,实体零售的落寞早已成定局。 
    2018年,零售巨头大润发被阿里巴巴入股接手,执掌大润发19年的“狼王”黄明端辞职,黄明端感慨“   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 
    而早在17年万达王健林便开始疯狂卖买卖,也是看到了实体零售的落寞,被逼无奈地选择断臂求生,砍掉重资产业务。 
    但张近东不甘心,他以为还可以一如当年,刀砍八大家、手撕国美、脚踩京东一样,重塑苏宁昔日光辉。 
    奈何,没有永远强势的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企业。 
    2021年7月5日,苏宁混改完成,张近东持股比例降到20.35%,他可以提名两个(含自己)非独立董事,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可以提两个,淘宝可以提两个。 
    也就是说,有阿里背景的江苏新零售创新基金两票,再加上淘宝自己两票,阿里系实质上已经取得了苏宁的控制权。 
      回顾苏宁三十年的兴衰,企商讲师老丁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与各位读者分享:
   1、创始人的强势可以在创业阶段帮助企业迅速崛起,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依旧依靠着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和战略思考会有极大风险。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公司体制的完善。
   2、民企在发展过程中最喜欢也不可避免的愿意任人唯亲,前期可以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但企业后续的发展依旧需要靠真正有管理运营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而且随着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老员工容易产生好大喜功、论资排辈、倚老卖老、排挤新人等对企业发展不良的风气。应该及时优胜劣汰,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来参与企业发展的谋划。
   3、投资需要有主线,无序投资会对企业资金链造成毁灭性打击。应该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
   4、企业的管理者需与时俱进,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拥抱变化,牢记只有变化才是最大的不变,剔除固执己见的顽疾。
    张近东退出后,新任董事长,是4年前被阿里收购的大润发“狼王”黄明端。 
    这样的结局,估计两人谁也没想到。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您精彩的评论。

大败局:张近东苏宁帝国的没落(二)

2. 张近东的苏宁帝国是不是大势已去了?

其实有很多企业还是能够让自身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的,而且能够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很多时候一些企业是能够一个比较好的战略定位的,并且也能够跟随时代潮流,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我们对于这些企业还是比较看好的,并且我们也觉得这些企业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并且能够让自己通过努力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这本来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而且也能够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借鉴。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不能够让自己一个更好的发展,这些企业很可能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而且也不能够让自身也个更好的努力行为,这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而且有时候如果不能够坚持创新的话,也可能会导致自身受到打压,而且也可能不能够在技术上赢得过他人,这也就意味着不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竞争力,而消费者从来都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心理的,并且也会更加信任那些知名度更高的企业。苏宁已经易主,张近东的苏宁帝国是不是大势已去了?我认为的确是这样,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苏宁帝国不复往昔。
其实我觉得苏宁帝国的确是大势已去,因为苏宁帝国已经不再像往常一样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并且也不能够让自身有一个更好的客户。而这也就意味着苏宁帝国是不能够有个更好的平台发展的病情,也不能够让自己像以前一样有一个比较大的竞争力。而这也就意味着苏宁帝国已经不能够恢复如初了。
二、苏宁没有创新的资本。
我觉得苏宁是没有创新的资本的,因为苏宁不能够让自身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并且也不能够让更多的人都去信任苏宁。而这也就意味着苏宁不能够融这么多的资,并且也不能够有足够多的资本让自己去创新。
三、苏宁没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是认为苏宁没有很强大的竞争力,因为苏宁本身就已经自身难保了,而且也不能够让自身一个更强大的地位。而这也就反映了苏宁是不能够拥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的,并且也不能够一个比较高的竞争地位,这也就能够说明苏宁大势已去。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3. 苏宁董事会三足鼎立,能救苏宁的却只有张近东

在火线引入江苏国资入股之后,苏宁董事会的改选在意料之中,张近东退休也没有多大悬念,只是张近东二十多年的老搭档孙为民也同时离任董事,相当于苏宁的一二把手同时退休,这倒是颇让人意外。 
     
  本来个人预计张近东退休之后会让孙为民来接任董事长:扶上马送一程,为新旧交替来护航,目前看苏宁管理层是要彻底“改朝换代”,让年轻一代来接棒,张康阳是90后,暂代董事长职务的任俊是1977年生人,苏宁将进入到一个80、90后主导的新局面。 
  
  苏宁董事会改选之后,形成了江苏国资、阿里巴巴、张近东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在具体业务层面,依然还是由张近东来执掌,只是在一些重大投资等战略方向上,不得不跟另外两方妥协,其中江苏国资应该不会去干涉具体事务,主要是救急为主,阿里的态度就变得极为关键。 
  
  根据董事会的改选公告,黄明端已被提名为下一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此前,该职务由张近东担任。 
  
  如果是来自高鑫零售的黄明端被来接替张近东,说明江苏国资和张近东都认为,能够救苏宁的只有阿里巴巴,高鑫零售的大股东就是阿里,旗下的大润发卖场也是阿里线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黄明端也有丰富的线下零售经营,而阿里在线上的地位更不用说。 
  
  问题在于,跟苏宁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苏宁是一家“国企”风格极为浓厚的企业,无论是黄明端还是张康阳,都很难在短时间改变这种企业文化,相反,一般企业在新旧交替时的动荡,相信在接下来的苏宁一定不会少。 
  
  而且,张近东是不是真的裸退,也是一个问题,恐怕事实上也难以让他完全置之身外,苏宁面临的千亿债务压力,以及上市公司之外的苏宁体系要如何厘清,都离不开张近东,远在意大利的张康阳,更不可能一下子接过这一副重担。 
  
  即使是阿里,到底有多大的诚意和资本来救苏宁,也是一个疑问!在三方股东里面,江苏国资是不希望苏宁倒下,张近东是不想苏宁倒下,阿里反而是最超脱的一个,原因很简单,外界传闻的阿里吞并苏宁本来就是一个异想天开,先不说今天的苏宁对于阿里经济体的价值有多大是个疑问,就是反垄断一项,阿里也不可能往火坑里跳。 
  
  所以,最终能救苏宁的,还是张近东自己,恐怕还是看张近东在上市公司体系外的资产,接下来要如何变现处理,来补上苏宁易购的窟窿,这是唯一的选择,没有其他选择。

苏宁董事会三足鼎立,能救苏宁的却只有张近东

4. 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一代王朝终归落幕

  7月12日,苏宁发布公告: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当天苏宁易购进行了董事会改选。 
       从明星企业到断臂求生,张近东从意气风发的董事长到名誉董事,也就是这十年! 
    十年之间,苏宁迎来了一个个互联网时代的新贵,自己也变成落寞的旧时代英雄的背景板... 
    2011年的时候,是苏宁最强的时候,张近东用王朝来形容苏宁,并许下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诺言,要成为沃尔玛+亚马逊,只是这左右互搏的逻辑如何成立,只有张近东知道。 
    彼时不差钱的苏宁,发起了一系列买买买,从收购平台,到门店与线上同品同价(那时我记得还去过门店,门可罗雀,我去转了一下,最后在京东买了),收购PPTV,搞足球,国内舜天,国外有米兰,入股锤子 科技 ,搞直播,救助恒大,接盘家乐福... 
       伴随苏宁的盘子无限扩大的是,   从2014年开始   ,苏宁的利润一直是   负数.   .. 
    笔者以为,   左右互搏导致成本过高,一直是消耗苏宁资源的主要原因   。当年京东也面临门店和线上转型,只不过刘强东更决绝,在门店生意大好的情况,力排众议关掉了所有门店。而张近东当时选择了“小孩子才选择,成年人都要”不一样的路,或许就是这种贪心为苏宁种下了如今的因果。 
    有今天的结局,苏宁易主,也成了理所当然。 
    作为同期的对手,   国美   虽没有当年的强大辉煌,但起码一直基本 健康 地活着,这恐怕要得益于因为黄光裕人身不自由,其妻一直在国美固守,不然以他的性子,要折腾起来,国美基业恐怕也不得保全。 
    无独有偶,想当年乐视和贾跃亭老师也一样,四处扩张,搞乐视生态,最后成了下周回国的贾老师... 
       有时人们总说,当一个人的能力无法支撑野心,就是一场灾难,实际上与野心和能力都无关,左右结果的从来   都是时势。  
    只有时势成就的英雄,从来就没有英雄造就的时势。 
      我是@宇宙长聊名人故事 用不一样的角度,点评时事 财经 ,撩名人八卦,职场攻略和趣闻,欢迎一起探讨和成长。

5. 苏宁上半年亏损超2亿,失去张近东控制的苏宁还是那个苏宁吗?

苏宁上半年亏损超过2亿,没有张近东的控制苏宁还是苏宁,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单纯是标着某个人的标签了,而是说他关心到成千上万人的这个稳定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问题。
一个企业半年亏损几个亿这很正常,不过我觉得这是在危言耸听,您去看一看哈罗单车之前那几年每年都是亏的,亏个10亿的时候都有,就是这几年从去年还是前年开始逐渐赚钱了,所以说一年亏两个亿4个亿,这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数字,只不过对于苏宁来说不单纯是亏损的问题,是亏损的根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亏损的问题,才出现了现在的这个资产重组,多方牵头导致苏宁没有实际控制人。
应该说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企业了,而是说关心到千家万户的稳定以及就业问题的,苏宁,就算他其他方面出了一些问题,但你不能否认的是这个企业里面就业的那么多人,他们得有个稳定的工作,不能说因为企业变动突然之间解散吧,各回各家,我们什么也管不了了,那不行了,这影响太大了,所以有了多方牵头,要保证这个企业能够运转下去,可能会有一定的过渡期,这段时间不会赚钱,甚至说是亏钱的,但无所谓,大企业哪有一直赚钱的呢?
所以企业它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利益的集体,企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赚钱,你们成立一个企业不赚钱做慈善吗,那不可能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同时能够帮助一些员工解决就业的问题,帮助一些人解决经济与家庭这方面的问题,那这个企业的发展就是有意义的,它就仍然是一个整体,就已经不是与某个人的标签完全挂钩的东西了。

苏宁上半年亏损超2亿,失去张近东控制的苏宁还是那个苏宁吗?

6. 苏宁的创始人张近东如何打造这么大的一个电器帝国?

他以10万元起家,打赢了商战的每一场战役,一路过关斩将,打造了年收入2800亿元的商业帝国。此人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金东。
目前,苏宁的市值已超过1100亿元,即使在其股价最高峰时,也远未达到3000亿元。回顾苏宁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不远的时代,互联网巨头还没有达到今天的规模和吸引力,苏宁确实是国内发展良好、潜力充分的企业代表之一。
在与国美赢得“美苏霸权”后,以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竞争对手强势崛起,但苏宁应对竞争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其在电子商务(红孩子)、网络视频(pptv)、手机(nubia)等领域的连续大规模投资效果有限。目前,零售业仍然是其核心业务,占据着主导地位。绝对高比例的收入。而去年,斥资20亿元收购亏损的国际米兰也被官方媒体点名批评。很难说。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峰期的净利润超过40亿元。
作为对京东崛起的回应,背着数千家门店的苏宁在未来无法应对竞争。虽然收入不断增加,但利润确实很难看,一直在亏损。尽管最近,苏宁已经改名为苏宁云业务,旨在获得电器零售商的印象,凸显其在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但现在竞争形势已经改写,苏宁的转型还在路上。
于是,苏宁创始人张金东凭借自己的坚韧不拔和成功转型的经营理念,打造了如此庞大的电器帝国。

7. 张近东“退了”,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近东“退了”,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有了更好的发展,也可能是因为苏宁易购需要新鲜的血液。根据新闻的报道,说7月12日德额时候,张近东辞任的苏宁易购的董事长,不过在新的董事长任命之前,由任俊暂时旅行董事长的义务。在当天,苏宁一股也进行了董事会的改选,苏宁易购可能会向着一家社会化新兴企业重新出发。

一、为了苏宁易购更好的发展。张近东在公开信中说,当前所做的每一次调整和改变都是为了让苏宁易购发展的更好,接下来要坚定的推动智慧零售落地的深化。由此可见,张近东的辞任董事长,也可以能是为了推动苏宁的发展,进行智慧化领域的深入研究,也可能是为了让更有全局观念的人接替自己的工作,不过苏宁易购的决定,应该会推动自身的发展。

二、张近东可能要深耕智慧零售。从张近东的公开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可能张近东辞任董事长这个职务,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深入到智慧零售落地。毕竟董事长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这样就没有办法深入到其中的一个领域去努力深化,张近东为了推进智慧零售的落地深化,辞任了董事长的职务,可能是为了专心发展这一个板块。

三、可能是有更好的发展。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原因之外,张近东也可能是有更好的发展,苏宁易购的发展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张近东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这种人才往往会被其他的企业所吸引,原因高薪聘请也不足为奇,所以张近东辞任苏宁的董事长,也可能是有了更好的发展。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他是为了研究某一块领域。

张近东“退了”,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8. 张近东不惜出让控制权,苏宁易购的危机,让我们看懂了什么?

最近苏宁易购又出了大事,根据2月25日的消息,苏宁易购被迫在深交所停牌,随后便曝出即将出售20-25%的股权的消息,这意味着,苏宁易购或将要易主,张近东可能要彻底失去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那么这样一个在许多人看来是江苏民营企业的标杆的大牌企业明星,为何会出这么大的变故呢?根据多家媒体和内幕人士的爆料称,苏宁易购即将卖身,起源于企业自身资金链危机,而资金链的危机呢则是由于多种原因交织起来发生的。
  
 各家媒体发布的针对苏宁易购事件的观点现在也很多,亦真亦假,我本人尚持有保留的看法。我们今天就来总结一下,结合苏宁易购问题的现状,从企业运营的角度讲,大家应该从苏宁易购的这起事件里发现和总结哪些经营上的问题,我们自己在企业经营上应该力所能及地去规避哪些风险呢?
  
 一、主营业务长期亏损,彰显企业人才体系乏力的问题,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2021年1月29日,根据苏宁易购发布的2020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苏宁易购营收为2575.62亿元至2595.62亿元。预计全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为-39.52亿元至-34.53亿元,同比下滑了140.16%至135.08%,这个数字无疑是很糟糕的,彻底暴露了企业经营的困境。
  
 连续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长期亏损,这就是真实的苏宁易购。
     
 苏宁易购真正的高光期,应该是在2011 年。当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938.89 亿元和48.21 亿元,扣非净利润也达到 46.24 亿元。而当年阿里巴巴同期的营收也就119亿元,净利润才16.1亿元,同期的京东呢,营收是211亿,净利润还处于亏损状态。所以当年苏宁是真正的零售霸主。
  
 但从第二年开始,苏宁易购虽然在规模上急速膨胀,但利润却开始下滑了。从2014 年开始,扣非净利润更是直接转为负数,一直延续至今。
  
 苏宁易购持续亏损的原因,从账面上看就是毛利率持续走低,而投入费用不断增长。
  
 公司巅峰期的毛利率接近20%,现在却连15%都不到。虽然说只是5个百分点,但对苏宁这样规模的企业来说,折合到全年的利润差就是上百亿了。
  
 比起京东、阿里,同样是电商平台,苏宁易购主营业务长期后劲不足,其实跟张近东的用人理念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据知情人透露,张近东本人缺乏互联网思维,但是个很铁腕却又非常专制的人,由于很难信任下属,因此也缺乏得力的干将。
     
 张近东这种管理风格,也导致了公司上下重执行力但缺乏创新精神。张近东凭着自己的经验主义大刀阔斧进军互联网,指挥团队按部就班执行,让一些后期引进来的互联网高管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真正有想法的互联网人才很难在公司待得长久。相比起京东采用的员工股权激励机制,苏宁的人才竞争力就明显欠缺了。
  
 这是苏宁易购最致命的问题,我们应引以为戒,励精图治。
  
 二、过度扩张,泡沫化预算,让企业入不敷出。
  
 从2009年开始,为了企业扩张,苏宁就开始进入了买买买模式:
  
 2009年,苏宁入股日本老牌家电量贩店LAOX,成为最大股东;
  
 2012年,苏宁电器全资收购母婴平台红孩子;
  
 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视频平台PPTV;
  
 2017年,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同年,大手脚向恒大集团注入战略投资200亿元。
  
 2018年,收购家乐福旗下迪亚天天折扣超市;
  
 2019年,花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48亿元购买家乐福中国80%股份。
  
 另外还有30亿元参与设立之江新实业,15亿元认购TCL股份等等。
  
 企业对外投资了数百亿,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PPTV亏损超10亿后,从苏宁上市公司主体中剥离;天天快递2020年上半年亏损5.52亿元;2019年,亏损的苏宁小店、LAOX也被剥离上市体系。
  
 我们大部分企业,虽不一定具有苏宁这样的实力机会进行高速扩张,但企业一旦赶上风口,盲目扩张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的,膨胀的心理还是相当的,因此,也应当引以为戒。
  
 三、企业过分金融化,长期置身于高风险的漩涡之中。
  
 其实,从以上苏宁易购企业过度扩张的事实,我们不难看出,苏宁整体企业的营收比例已经严重金融化,投资性收益远远大于经营性收益,当然了,苏宁购买阿里的股票其实也赚了140多亿,虽然也解决了短期资金应急问题,但长期来看,过多的投资性支出还是将苏宁易购置身于高风险的漩涡之中。
     
 这个问题,张近东最近可能也意识到了,所以他在2月19日的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坚定地聚焦零售发展,自上而下地聚焦主航道、主战场,做减法、收缩战线,不在零售主赛道上的,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可惜,现在看来这些反省恐怕来的有点迟了。
  
 事实上,现在很多的企业正在资本这条路上扬鞭策马,也希望企业管理团队在看到战略企划枪手的视频后,能够有所感触,及时止损。
  
 以上种种分析,一方面也折射了当下电商企业恶劣的竞争环境。各大平台为了争夺流量和用户,短兵相接,不惜用补贴等手段低价竞争,按照传统的市场理念,这已经算是恶性竞争了,现在的企业经营已经很难单纯地只是考虑卖货、收款这个简单的循环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增长寄托在所谓的“市值”上,而市值则可以带来更多的融资和规模化扩张,但市值的特点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大多数情况还只是一堆虚拟的数字。看似是自己的钱,但钱的走向又不能完全被自己掌控。这种现状,也令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深感焦虑。
     
 苏宁易购的现状也正好反映了当下大部分企业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所以战略企划枪手要在这里建议企业家们,还是要让企业回归本行,务请扎实地在主营业务上深耕,严控经营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克制企业规模攀比和资本跟风运作的欲望,避免将企业置身于金融资产的赌场,陷入资本运营漩涡难以自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