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2024-04-30 04:41

1.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在南京,说起颐和路,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颐和路,位于南京的鼓楼区。在民国时期,这条路算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地区。道路两旁耸立着高大的梧桐树,而据史料记载,这些法国梧桐是东南大学教授常家惠奉命从巴黎野郊购回的。斑驳的黄色院墙内,一栋栋法式,欧式,中式.....的小洋楼随处可见。这些小洋楼都是当时各国使馆或办事处,其中也不乏各界重要人士的居所。汪精卫,抗日战神薛岳,马歇尔,被称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等等都在此拥有一宅。
  
  
 
  
                                          
 遥想当年,夜幕降临,宅子里的晚宴开始,各路达官贵人纷沓而至,欢歌笑语,杯弓酒影,好不热闹。多少故事曾经发生在这里,多少繁华与喧嚣曾经在这里驻足。而今,人去楼空,繁华已逝。宅子的大门被死死的锁着,锁住了一段往事,也锁住了人们对他们的向往。路旁的梧桐树依旧茁壮地成长着,相互缠绕的枝桠刚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拱棚,一条林荫大道就这样诞生了。
  
  
 我总是对林荫道有着不解的情结,总觉得把一方天地拥在大树的怀里,除了那一片阴凉以外,更多了一份安全感。
  
                                          
 初来南京,第一个寻觅的地方就是颐和路。五六月份的样子,路边的法国梧桐刚好长出嫩绿的叶子。背着重重的相机,取景,拍照。沿着斑驳的院墙走下去,窥视着没落的庭院,猜测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冬日的暖阳里,和汪先生来颐和路散步。想当初,我也是那个朋友一起吃饭负责拍照然后群发给大家的人,走到哪也不忘扛着相机,到处拍拍美丽的风景。而自从遇到了汪先生,这项技能逐渐退化,我终究也成了那个等着汪先生拍好照片传给我发朋友圈的主。以前自己拍花花草草,拍风景,拍别人,如今也可以成为被拍的对象。虽说有时候汪先生也会把我拍成脸圆腿短胳膊粗的小丑人,但是几十张照片里总归会有那么几张满意的。
  
  
 
  
                                          
 
  
                                          
 我们遇到了一对拍结婚照的情侣,还笑人家那么冷的天竟然要穿婚纱冻成狗,结果却发现拍照的姑娘是汪先生的同事。我们还遇到了一个老奶奶,八十多岁,精神矍铄。跟我们讲了一路过去的故事和那个年代的颐和路。最后还祝我们一直幸福美满。
  
  
 
  
                                          
 
  
                                          
 如果你来南京,如果你来颐和路,希望你除了拍照以外,可以找个地方坐一会儿,喝杯茶,遥想一下繁华的街头,穿旗袍的女子,拉黄包车的师傅,先生小姐太太们.......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2. 为什么说 一条颐和路 半部民国史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南京的颐和路,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却印证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地位,与习惯了在游客面前“抛头露面”的总统府不同,颐和路公馆区更像“养在深闺”。

到了南京,从总统府出发,沿中山路向西绕过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再往北一拐,就到了颐和路,不过十几分钟车程。梧桐敛去喧嚣,延伸出布满民国建筑的寂静街区,恍如隔世。
1929年12月31日,蒋介石颁布了《首都计划》,视“居住为人类生活之大端”,《计划》将南京住宅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建别墅和花园洋房;第二、三等级建公寓、普通楼房;第四等级为棚户区。

到1933年,由于后期经费不足和抗战爆发等多种原因,只有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这里的住户,除了政府要员,便是外国使节,非富即贵,人们自然将这里称作公馆区。公馆区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总面积69万平方米,想象一下72万平方米的故宫,颐和路公馆区的大小也就不难得知。颐和路公馆区,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
“民国建筑看南京”的说法,早已有之。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花了22年的时间在此安家落户,又匆忙离去,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都城一起,进入历史,而在这里,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

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是南京市一级保护文物,说起它的主人黄仁霖是蒋介石的后勤总管、励志社总干事。1929年元旦集会上,黄仁霖开启了自助餐的先河,从蒋介石开始,每位军政大员都端着自己的盘子,沿着柜台顺次前行,挑选自己所需的食物。这种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便于管理,很快风靡全国。初次之外,在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黄仁霖又向全国推广了一种新的结婚仪式,就是集体婚礼。第一次集体婚礼在中山东路励志社大礼堂举行,有100多对新人参加,场面颇为壮观。

另一幢一级保护建筑是宁海路17号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不仅体量大,艺术风格也很独特,门前两根罗马柱雕饰十分精美。这幢房子也是1936年所建,刘嘉树是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中被共产党军队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共有三次。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他的兵团被解放军38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成了俘虏。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并没住过几天。

以前叫颐和路34号,此公馆原是汪精卫住处。颐和路38号是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但黑色的大门和白色的楼体形成的反差还是让人感觉有些怪异。在汪伪时代,这里的地位相当于中央军校内的憩庐,相当于中山陵西麓的小红山公馆,这里在1940年11月迎来的新主人,汪精卫。汪精卫是国民党要员中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位了。三十年代初,担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寄居在中山北路的孙利楼内,后来虽然在中山门外陵园西村兴建了一幢精巧别致的别墅,但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南京沦陷的时候,汪精卫怎么也想不到,他重回南京的那段历史,会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上被冠上“伪”字。

位于江苏路15号的老建筑,专家考证为民国拥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的公馆。而在此之前,许多历史资料则认为陈布雷公馆在湖南路508号,但是在湖南路的508号上似乎已难寻踪迹,陈布雷的寓所就这样失踪了?
其实,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陈布雷一家也从重庆回到南京,在市长马超俊的帮助下租住在湖南路508号。陈布雷公馆所在的湖南路是按照由东向西的顺序排列的。其508号就排列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位置上。所以,当年的陈公馆并没有消失,它就是坐落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那幢别致的小楼。

3. 为什么说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南京的颐和路,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却印证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地位,与习惯了在游客面前“抛头露面”的总统府不同,颐和路公馆区更像“养在深闺”。
  到了南京,从总统府出发,沿中山路向西绕过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再往北一拐,就到了颐和路,不过十几分钟车程。
  梧桐敛去喧嚣,延伸出布满民国建筑的寂静街区,恍如隔世。
  1929年12月31日,蒋介石颁布了《首都计划》,视“居住为人类生活之大端”,《计划》将南京住宅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建别墅和花园洋房;第二、三等级建公寓、普通楼房;第四等级为棚户区。
   
  到1933年,由于后期经费不足和抗战爆发等多种原因,只有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
  这里的住户,除了 *** 要员,便是外国使节,非富即贵,人们自然将这里称作公馆区。
  公馆区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总面积69万平方米,想象一下72万平方米的故宫,颐和路公馆区的大小也就不难得知。
  颐和路公馆区,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
  “民国建筑看南京”的说法,早已有之。
  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 *** 花了22年的时间在此安家落户,又匆忙离去,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都城一起,进入历史,而在这里,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
  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是南京市一级保护文物,说起它的主人黄仁霖是蒋介石的后勤总管、励志社总干事。
  1929年元旦 *** 上,黄仁霖开启了自助餐的先河,从蒋介石开始,每位军政大员都端着自己的盘子,沿着柜台顺次前行,挑选自己所需的食物。
  这种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便于管理,很快风靡全国。
  初次之外,在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黄仁霖又向全国推广了一种新的结婚仪式,就是集体婚礼。
  第一次集体婚礼在中山东路励志社大礼堂举行,有100多对新人参加,场面颇为壮观。
  另一幢一级保护建筑是宁海路17号 *** 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不仅体量大,艺术风格也很独特,门前两根罗马柱雕饰十分精美。
  这幢房子也是1936年所建,刘嘉树是 *** 少将以上军官中被 *** 军队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共有三次。
  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他的兵团被 *** 38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成了俘虏。
  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并没住过几天。
  以前叫颐和路34号,此公馆原是汪精卫住处。
  颐和路38号是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但黑色的大门和白色的楼体形成的反差还是让人感觉有些怪异。
  在汪伪时代,这里的地位相当于中央军校内的憩庐,相当于中山陵西麓的小红山公馆,这里在1940年11月迎来的新主人,汪精卫。
  汪精卫是 *** 要员中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位了。
  三十年代初,担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寄居在中山北路的孙利楼内,后来虽然在中山门外陵园西村兴建了一幢精巧别致的别墅,但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
  南京沦陷的时候,汪精卫怎么也想不到,他重回南京的那段历史,会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上被冠上“伪”字。
  位于江苏路15号的老建筑,专家考证为民国拥有“ *** 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的公馆。
  而在此之前,许多历史资料则认为陈布雷公馆在湖南路508号,但是在湖南路的508号上似乎已难寻踪迹,陈布雷的寓所就这样失踪了?
  其实,当抗战胜利后,国民 *** 还都南京,陈布雷一家也从重庆回到南京,在市长马超俊的帮助下租住在湖南路508号。
  陈布雷公馆所在的湖南路是按照由东向西的顺序排列的。
  其508号就排列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位置上。
  所以,当年的陈公馆并没有消失,它就是坐落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那幢别致的小楼。
   

为什么说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