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文化和内涵

2024-05-01 19:35

1. 玉的文化和内涵

 玉器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次玉属阴性,月也属阴性,古代相传只有属阴性的女子才能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到水中去采玉,那时水波粼粼中的玉石在月光的照映下特别的光彩夺目。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玉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程度。
  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然而好的材料仅仅是制作玉器的基础,它的价值是要以人工设计雕琢后才能最终体现的。有句话叫做:“玉不琢,不成器。”古人喜欢玉器,不仅是因为它晶莹剔透,而是据说,玉器是有灵性的,会体贴人的,年轻时它会吸收你多年的灵气,到年老时候再释放出来还给你。在这方面而言正因为我们所做的还有欠缺,因为爱玉的过程,其实就是修练自己的历程!
  玉有五德:

  一、坚韧的质地;

  二、晶莹的光泽;

  三、美丽的色彩;

  四、细腻湿润的纹理;

  五、悠扬悦耳的声音,
  随着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影响不断加深,其学说中关于玉的政治理解也随之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共识。玉器系统也在这一时期日臻完善,形成「六瑞」「六器」职能分工各有不同的体系。「六器」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作为天子进行对天地四极进行祭祀,祈祷国家安定,社稷平安的礼器。而「六瑞」也是出自周礼「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持镇圭,公持桓圭,侯持信圭,伯持躬圭,子持谷璧,男持蒲璧」,以圭、璧两种玉器,通过官制的高低缓分出六器,说明当时的中央集权已经大体形成。不过也有学者指《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其著作难免会有儒家的思想文化掺杂其中。

  天子在祭祀天地、时,要用玉册来刻下铭文;百官封爵以玉器为印信;转达君令使用玉符、君子以玉为德行操守的标准;民间诗歌中经常以玉作为美好事物的代表象徵。如《诗经·国风·周南》提到的一段诗歌: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玉的文化和内涵

2. 关于玉文化的文化有哪些呢?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辉石类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制品。这是矿物学上的玉。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3. 玉文化是什么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李约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玉文化是什么

4. 玉文化是什么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
  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
  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
  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
  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
  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
  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
  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雕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
  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出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
  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
  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
  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
  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
  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
  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传说中是轩辕黄帝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
  《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
  ”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一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
  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
  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
  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
  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
  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
  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
  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
  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
  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玉意识演化成国家意识
  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
  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
  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
  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级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
  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玉的性质推动社会的发展
  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
  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
  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
  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
  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
  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
  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融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
  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
  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
  《说文解字》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往也。
  ”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
  而参通之者,王也。
  ”《说文解字》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
  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刻。
  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
  《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沟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
  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
  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
  ”,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
  典型的有《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此字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
  ”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
  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
  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
  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
  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
  ”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等等。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
  岫岩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家聚气的风水宝地。
  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蕴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产于地灵充足的地脉之下,在千万年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灵气,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价值之外,更有着风水上的重大价值。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里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玉文化。
  近几年来岫玉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制成的工艺品、保健品及各种玉桑拿板材、建筑板材等玉产品,不但国内市场极为认可和畅销,而且已打入韩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际市场。
   

5. 玉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玉器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次玉属阴性,月也属阴性,古代相传只有属阴性的女子才能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到水中去采玉,那时水波粼粼中的玉石在月光的照映下特别的光彩夺目。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玉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程度。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然而好的材料仅仅是制作玉器的基础,它的价值是要以人工设计雕琢后才能最终体现的。有句话叫做:“玉不琢,不成器。”古人喜欢玉器,不仅是因为它晶莹剔透,而是据说,玉器是有灵性的,会体贴人的,年轻时它会吸收你多年的灵气,到年老时候再释放出来还给你。在这方面而言正因为我们所做的还有欠缺,因为爱玉的过程,其实就是修练自己的历程!

玉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6. 谈谈玉与文化的关系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的文化意蕴既是古老玉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支撑玉文化升华的理念基石和精神支柱。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过程中,发现了玉的质地细腻、色彩美丽,可使用于非生产性的装饰上,其时间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兴隆洼、查海文化时代(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

  史前玉文化

  远古人认为万物均有精灵(神灵,见图),其威力无比,既可赐福也可以降灾于人类,为了获吉避凶,人必须得到精灵的保佑,必须向他奉献玉和猎物、用歌舞侍候(巫)。相传至黄帝时代,人们便视玉为神物,或以玉为媒介去沟通神灵,听取他的旨意,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红山文化、大溪文化时期。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神的旨意被琢刻在玉器(琮、璧、璜)上,即留下了契刻的诸多符号。巫便成为集神权、政治、兵权三权于一身的原始部落最高统治者。
  概括而言,史前玉的文化意蕴基本上包含美、神、瑞三个原始基因。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玉的文化意蕴随着社会的前进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德。德是起于西周的社会规范,它既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伦理,又是实践行为中的准则,西周社会的盛衰与德治的强度不无关系,而玉德乃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玉的文化意蕴仍在不断地充实、反复和提高,诸如色彩美、音调美、古玉美、沁色美等等,都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增添的新内容。
  玉与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对玉的审美观是中国人审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基础。远古人如果没有长期的、充分的对玉的审美活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观点──「温」,那么今天中国人的审美观将会形成另一种类型了。古人的玉审美观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古人整体的审美方式与原则。


  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之说,不仅是对玉的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而且还精辟地阐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确是中国人审美观的理论基础。秦汉以后,由于文学、音乐、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审美观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讨、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赏与收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残缺美等新的审美视角被爱玉者察觉,但这仅仅是某些社会群体在特定文化领域的审美要求,对中国人的审美观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交流而已,不能与上古审美观相提并论
  千言万语,归结一句话,玉是中国人审美观的基石。确切地说,玉应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华人均不例外。
  玉与宗教崇拜

  玉在远古时代已被人从石头中剥离出来,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此中已经蕴藏着玉是山川之精英的意思,精就是玉,玉是精灵、灵物等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同时也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人通过拜神获得精灵的保佑,袪除灾难。在长期的祭祀神灵过程中,大家推举善解人意、擅长歌舞、能与精灵沟通的人作主祭,此人就是巫(图3)。此时正是母系社会,故巫也都是由女人充当。巫捧玉,载歌载舞以事精灵(神),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们。这是一种精灵崇拜或玉崇拜,还不是宗教,或者可以认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土著原始宗教,由巫觋【觋音:(普)xi2。义: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来主持,所以也可称「巫教」。


  后来有了自然神图腾和祖先神,并进行祭祀,这仍属泛神论的原始宗教。

  汉代方士崇拜神仙,食玉轻身以求成仙,也还不是道教。


  佛教于东汉正式传入中国,东汉朝廷于洛阳白马寺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经南北朝,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方与玉发生了联系,以玉造像。这种观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在佛教影响下,中国道家在民间秘密结社中发展成道教,也主张「食玉」以轻身成仙。人们死后殓玉以保全尸体不腐的习俗,可能也与道教有关。

  玉与君子

  君子是指才德出众、爱国爱民、高尚正派的文人,并非确指帝王,他们的出身、成分和地位也不划一。这个社会知识群体在早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已经找到玉作为自己象征的物质,以标榜自己是德行高尚、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所以孔夫子云「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见《礼记聘礼》)。于是,君子必佩玉在身,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不遇凶丧之事不能将佩解下来。


  文人以佩玉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理应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也可以说君子与玉可以画一等号,君子就是玉,玉也就是君子。君子与玉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玉是德载体,也是君子的化身,故君子以玉比德。其中的真谛孔子讲得最为明确,他举《诗经》中的一句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来说明「故君子贵之也」(出处同上)。君子性情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受到君子的爱戴。

7. 什么是玉文化?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http://baike.baidu.com/view/419619.htm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玉文化?

8. 《玉文化》阅读题

璀、璨、瑾、琮、璜、璧、琥、珀、琬、璐、瑁、珍、玫。瑰、珪、瑶、珠、珊、瑚、琅、灵(繁体)、琛、顼、珂、璞、琳、玲、瑕、琀等,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在古代,“玉”字是没有右面那一点的,后改为现代字是才出现那一点,所以说古代玉和王是一个字,因此,在古代,玉就表示帝王。因为中国从古至今都是玉文化偏重,古代帝王的衣食住行用具玉用的比金、银要多,特别是在中世纪时期,我国玉文化呈鼎盛,玉器数不胜数,在此之前石器、青铜器、漆器是较流行,但是玉器是在我国文物考古中比重最大的。例如:国家最高政权的批准——玉玺,自封建时期开始(春秋末年战国开始)我国历史上所有帝印都是玉做的,无一例外。而且带玉的字比较好听,比如我们校花,叫李璞玉(名字可爱吧?),玉也能使多数人产生一种清纯、无暇的感觉,即使你没见那个人,对其印象也会是觉得其相貌、人品满好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