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何被称为“商圣”?

2024-05-04 19:22

1. 范蠡为何被称为“商圣”?

史记上说: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
        或许是因为范蠡经商有道,而且,以商济世,所以后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而称他为“商圣”吧

范蠡为何被称为“商圣”?

2. 范蠡为什么被称为商圣?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文化。这是因为我国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山川草木,天上地下,空中水中,都有神灵居住。所以有山神,河神,海神,天神,地仙,树神,夜游神,城隍神,土地神,门神,灶神,药王,瘟疫神,疫病神,财神,三尸神,护法神,财神爷,等等。
我们民间供奉的财神爷主要有端木赐(即子贡,孔子的一个善于经商的学生)、范蠡(现属河南人)、管仲(今安徽颍河上游人)、白圭(今洛阳人)、关公(今山西运城人)、比干(今河南淇县人)、赵公明(终南山下赵大村人)等财神爷。


这些财神爷,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诚实守信,仗义疏财,既懂得经商之道,又都乐善好施,对钱财看得开,放得下,所以才能成为天下闻名的富翁和榜样。例如,赵公明家境贫寒,年青时为木材商打工,力大技精,背运木材。为人诚实守信,仗义勇为,深得工友信任。木材商十分赞赏,多次奖励。赵公明目光远大,胸怀宽广,攒下钱财以后,又从工友那里筹些钱款,自己单干,凭着勇气胆识和诚信,独立经营,因为客户信赖,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赵公明想着帮助邻里百姓,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睦乡里,所以受到远近百姓的尊敬,后人渐渐将赵公明敬为财神。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因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而范蠡是楚国宛城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生于约公元前536年,约卒于公元前448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李斯语)
春秋末期经商风气渐渐盛行,产生了许多的有名的商人,如弦高、范蠡、子贡、白圭等。包括战国后期的吕不韦都是大商人。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治理国政,当经过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终于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之后,范蠡深知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的人品,深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弃官从商。最后带领家人迁徙到今山东定陶,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个不错的经商之地。按照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自然原则,很快发家致富,成为天下闻名的富商巨贾。但范蠡致富后,并不是那种守财奴的人,而是知道什么该施舍钱财给亲朋故旧,什么时候该奉献给社会,仗义疏财,不为物累。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宗旨,从而名扬天下,成为商人效法的榜样。因此,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由上可见,能够作为财神爷的,绝不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却一定是懂得自然经商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将家庭家族利益和社会大众利益和谐统一的人。是乐善好施的人,是诚实守信,仗义疏财的人,是仁义礼智信具足的人。

3. 为什么范蠡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呢?

李锋的财富故事和商业理念与他的经济思想不相上下。他对宏观经济的了解足以让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为之倾倒。在范蠡眼里,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无非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在适当的时候实施不同的政策。看似复杂,但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调控全国经济并不比做饭难多少。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价格调节来促进粮食生产。范蠡认为,如果市场上的粮食价格过低,就会损害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农民的土地被浪费,整个国家就会出现饥荒。如果粮食价格太高,就会挫伤卖家的积极性,企业减少销售,国家的税收和财政就会下降。粮价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是最合适的。

年轻时,范蠡遇到了楚国的文仲、宛陵。他们相见如故。他们都痛恨当时楚国政治的黑暗。因此,他们放弃了楚国,到了越国。他们帮助越王勾践恢复他的国家。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们回到了乡下。在宋国(今山东菏泽陶丘)定居了三次。当时,宋国位于国家的中轴线上,是最好的经商之地。他采用了一系列的商业方法,成为一个富有的土豪。但他看透了凡人的世界,没有大摇大摆,三顾茅庐,他的财富比起今天的爆棚,感觉是天壤之别。总是藏而不露,礼贤下士,虽然女儿萨做也来了!"。后人尊称他为商圣是很自然的。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为什么范蠡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呢?

4. 有着哪种谋略的范蠡,才因此被世人称为商圣的?

能够青史留名者,除去无恶不赦或身份尊贵之人,更多的还是真正有才能的人物,他们或许仰仗着个人的智慧,高瞻远瞩,让自身得到良好发展。又或者是智勇过人,在率兵作战时一往无前,为国家树立赫赫战功,种种这般人士,在历史中往往能留下威名,供后人审视怀念,还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有一人范蠡,他被称为“商圣”,自古能被称圣者,往往却是有才学,“商圣”范蠡何以称圣?不妨看看他的谋略,发人深醒。

范蠡其实在历史上留下了很不俗的威名,“学以报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名满天下”等赞誉,都能透露出范蠡给后人留下的印象颇为深刻,同时也富有很多证明的丰功伟绩。至于范蠡的功绩如何,为何能够被人称圣,我们完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其实范蠡青年时的生活并不美好,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跟着兄嫂生活,守着困苦生活十分清贫。但是范蠡却有着伟大的理想,他从师辛文子,在治国治军方面攻读学习,在几年的学习生涯当中受益良多。相传辛文子是鬼谷子的徒弟,有了这一层面的关系,范蠡能够学得一身纵横家的本领就不足为奇。

范蠡成名源于一个策略,这个姜太公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以直钩钓鱼,愿者上钩。范蠡则假装疯癫,化身为“狂士”,因而声名远扬,只不过并非是美名,而是臭名,但是这种行动终于为范蠡争取到了伯乐,那就是文种。在文种多次登门拜访之后,二人结伴投靠勾践,渐渐有了成就,这是他为自己寻觅到的开端。

再然后就是审时度势的本领,勾践得知吴国日夜操练,不免暗自担忧,想要趁时机尚未成熟时选择伐越,但是范蠡却认为这时出兵不当。勾践却忽视了他的警告,直接出兵被吴军围困,勾践这才认清了形势,询问范蠡下一步的举措,范蠡的建议是忍辱负重,求和图存,这是让自己暂得安稳的关键。

其实单凭这两件事情当中就能感受到范蠡的智谋,他能自己忍辱负重,同时还能在勾践遇到困境中,及时给出良策,也恰恰是因为他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勾践的成功延续,命名远扬,借此其实我们也能感受到范蠡的能力,一方面可得知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另外也能看到在成功前,隐忍是至关重要的。从他的成就和为人中可知,他被称为圣完全是名副其实,他的经历也足以发人深省。

5. 从古至今商人巨多,为何唯有范蠡被称为商圣?

有可能一些人不认识范蠡,没有关系。卧薪尝胆的勾践能够复国,这其中范蠡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为其出谋划策。复国之后,勾践身边有很多功臣都沉浸在封侯拜相的喜悦之中,唯有范蠡急流勇退。此后从一个政治家成功转身为一个著名商人。李嘉诚特别崇拜范蠡,总结了范蠡经商成功的四条原因。
第一;范蠡经商非常注重“眼光敏锐”。无论李嘉诚在哪里办公,都会告诫自己要有眼光。那么如何眼光敏锐呢?如果大家都要买,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卖;如果大家都要买,这个时候你就要买。因为看透了商品都是在变化的,这个时候很抢手,总有一天还会冷淡的。
第二;范蠡经商讲究在适宜的地方经营适宜的商品。比如;齐国土地特别肥沃,他去之后,就经营农业;定陶气候特别适合养殖,他去之后,就养了很多牲畜。李嘉诚也一样,大陆适合房地产,他就来了。
第三;范蠡经商特别重视品质。对于品质不好的商品,那么范蠡宁肯自己损失也不让它流入市场。当今无论是李嘉诚还是其他商人,对于品质都是比较重视的。因为网络坏境这么发达,一旦摊上“品质”问题,很难东山再起。比如被瘦肉精搞臭的一些企业。
第四;范蠡还特别重视行善积德。做慈善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好几次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散尽,分给贫穷饥饿的人。这些李嘉诚也是非常效仿的,赚了钱拿出一部分出来回馈社会是非常好的。
其实仔细想想,李嘉诚总结的四条原因虽然很普通,但是真正都能做好,那么就不简单。商人哪里有钱赚当然要跑到哪里去了。对于吐槽有些人赚完钱之后卷款投资国外的做法没有办法批评人家什么。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以上四条原因,您怎么看呢?

从古至今商人巨多,为何唯有范蠡被称为商圣?

6. 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都尊范蠡为“商圣”

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圣的传奇人生与其行于道而高于技的商道理念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

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

在吴国为奴时,范蠡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为勾践所出

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的奇谋,勾践也成为了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巨大屈辱与折磨,在逆境中坚韧生存,怀大志,卧薪尝胆,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此时范蠡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范蠡与文种规划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兴国灭吴的策略规划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建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不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私密进行训练,各户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

勾践回国后,转年就要攻打吴国雪耻,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已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

7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依然被范蠡拦下,范蠡认为,经过7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显疲态,士兵疲乏,百姓厌战,此时人事已经具备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10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此时范蠡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

出兵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而经历此次打击,已触发了吴国国力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等待彻底摧毁吴国的机会

如同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范蠡就是在等待这个敌人可以被彻底战胜的机会,于是,双方讲和,越国退兵,待到10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乘机发倾国之兵,彻底覆灭了吴国

从范蠡为人处世治国罚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谙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维开放灵活,有刚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济型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晓利害,知进退

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诚信仁义,成就一方巨贾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范蠡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

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大道自然,顺势而为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我们自然得利"同时,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范蠡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他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

范蠡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上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上涨

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提出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也就是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一致

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 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范蠡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

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

7. 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都尊范蠡为“商圣”?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
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
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
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
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
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在吴国为奴时。
范蠡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为勾践所出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的奇谋

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都尊范蠡为“商圣”?

8. 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都尊范蠡为“商圣”

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圣的传奇人生与其行于道而高于技的商道理念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

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

在吴国为奴时,范蠡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为勾践所出

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的奇谋,勾践也成为了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巨大屈辱与折磨,在逆境中坚韧生存,怀大志,卧薪尝胆,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此时范蠡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范蠡与文种规划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兴国灭吴的策略规划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建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不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私密进行训练,各户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

勾践回国后,转年就要攻打吴国雪耻,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已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

7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依然被范蠡拦下,范蠡认为,经过7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显疲态,士兵疲乏,百姓厌战,此时人事已经具备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10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此时范蠡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

出兵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而经历此次打击,已触发了吴国国力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等待彻底摧毁吴国的机会

如同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范蠡就是在等待这个敌人可以被彻底战胜的机会,于是,双方讲和,越国退兵,待到10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乘机发倾国之兵,彻底覆灭了吴国

从范蠡为人处世治国罚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谙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维开放灵活,有刚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济型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晓利害,知进退

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诚信仁义,成就一方巨贾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范蠡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

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大道自然,顺势而为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我们自然得利"同时,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范蠡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他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

范蠡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上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上涨

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提出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也就是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一致

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 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范蠡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

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