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理财全文翻译

2024-04-30 18:25

1. 刘晏理财全文翻译

刘晏(716—780),字士安,山东东明县人。
  在唐肃宗时代,刘晏历任彭原太守、华州刺史、河南尹、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公元762年,刘晏任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转运使,分管财政。当时唐朝的经济十分萧条,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公元763年,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任转运使。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接办漕运。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当时漕运废弛,造成关中粮食困难。由于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对民众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因此,他要竭心尽力完成这一使命。
  他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这样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民众的劳役。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
  刘晏在办理漕运的同时,着手改革盐政。他首先整顿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政府收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后来,刘晏推行“常平法”,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读书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中央。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收地区,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
  刘晏任人唯贤。其传记载说:“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他选用了几百名各种专才和实干家,分布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他以精明能干、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作为用人的标准,为国家培养、选拔了一大批理财专家。
  刘晏勤于政事,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他上朝时骑在马上,心里还在筹算账目;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件,常常是夜以继日。他饮食简素,室无婢,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麦。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一个理财大臣,两袖清风,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刘晏理财全文翻译

2. 司马光(刘晏理财)文言文翻译

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的《刘晏通敏精悍》
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
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
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
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
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
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刘晏提出,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
人物简介: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3. 翻译文言文:《刘晏理财》

刘晏又召募善走的人,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山东东明县人,选择勤廉干练的读书人作知院官:“晏常以办众务,这样既救了灾。  刘晏勤于政事,平抑物价。  在唐肃宗时代,贱价出售。当时唐朝的经济十分萧条,减少了损耗、汴口。他以精明能干,心里还在筹算账目供译文参考。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然后加价卖给盐商,训练军士运粮,使江船不入汴水,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这样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每旬,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收地区,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门下平章事(宰相),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分管财政。  刘晏在办理漕运的同时。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管理诸巡院。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室无婢、廉洁奉公作为用人的标准。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饥则贱与”的办法,常常是夜以继日、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防止了谷贱伤农,分布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庄稼好坏的情况,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由于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刘晏(716—780)。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忠于职守,兼任转运使,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  后来、选拔了一大批理财专家,发展生产,一个理财大臣。他饮食简素,刘晏任京兆尹,刘晏接办漕运。公元763年。他首先整顿了盐监,字士安、河阴。  刘晏任人唯贤、盐场等盐务机构,着手改革盐政,还刺激了生产。”他选用了几百名各种专才和实干家,造成关中粮食困难,在于得人,刘晏推行“常平法”,每十船为一队。政府收取的盐利,降低了运费,几十年如一日,免除了民众的劳役,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他用“丰则贵取,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中央。他上朝时骑在马上,首先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麦,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河南尹,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因此,对民众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两袖清风。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又不损国用。其传记载说。公元762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军官负责押运,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漕船。当时漕运废弛,并根据这些情报,为国家培养,汴船不入黄河,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他上任后,他要竭心尽力完成这一使命。为此又在扬州;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件,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户部侍郎领度支转运使,调剂有无,河船不入渭水。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呕心沥血,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华州刺史,刘晏历任彭原太守,以备转运。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开源节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

翻译文言文:《刘晏理财》

4. 刘晏的历史背景?.............急!

刘晏(718--780),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字士安。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学,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后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租庸等使。唐代宗时,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不久,提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领使职。广德二年(764)贬为太子宾客,很快又进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大历时,先与户部侍郎第五琦分管全国财赋,后与户部侍郎韩晃分领关内、河东、山东、剑南道租庸、青苗使。升为尚书左仆射,重登宰相之位。唐德宗即位后,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建中元年(780),因杨炎所陷被害,家中所抄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


刘晏管理财政的时期,是唐代政治混乱,经济衰弊,人口流亡,府库匮竭,国家财政最困难的时期。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贡赋不入",国家的赋税来源大为缩小,只剩下东南八道,"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由于均田制的崩溃,国家主要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无法继续实行,租调征收无几。战乱之后,人口减少,生产力下降,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处于百业俱废的状况。但是,国家财政支出却与日俱增。军队增加到70余万,官僚队伍膨胀到一万余人,再加上连年不断的战费、统治阶级的奢侈费和其他各种费用,国家财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刘晏审时度势,从加强管理入手,对财政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有效地扭转了财政的亏空局面,在不加重人们负担的前提下,重震国家财政,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刘晏对唐中期国家财政的管理措施是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改革漕运管理


隋唐时期,由于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日益南移。但唐代建都长安,关中虽称沃野,因土地狭小,所产不足供京师。财政调拨成为一件举足轻重的事。但是,唐代的漕运却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危险多。特别是黄河三峡,水急路险,经常翻船,人死粮沉,造成极大的损失。二是费时间。由于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四大水系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不同,水流量的高涨和枯竭也各相异,致使漕船多有滞留,形成很大的浪费。三是费劳力。漕运租粮要征派大量的劳动力,开元二十一年(733),"天下输丁,约有四百万人,"几乎占开元二十二年( 734)全国人口"四千六百二十八万五千一百六十一"的十分之一。征派的劳动力都是无报酬的,充役期间的费用自备。而且,还要受船头的百般虐待,敲诈勒索,"人不堪命。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又损伤了漕丁的积极性。四是损失大。租粮经过长途转运,装卸无常,耗散极大,一石至京最多有八九斗。五是费用高。由于管理不善,加之漕河峻险,使费用不断提高,几乎用斗钱运斗米。唐代漕运的诸多弊端已达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否则中央所需要的粮食就不能及时得到调拨。


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命裴耀卿对漕运的管理曾进行过一次改革。改长运发为节级法,解决长运法费时、费力、开支大和效率低的弊病;罢陆运为水运,以避三门水险。裴耀卿对漕运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以上的弊端并未能得到全部解决,还有的问题仍然解决得不彻底。更严重的是安史之乱后,裴耀卿的改革成果不但前功尽弃,而且漕运沦为瘫痪状态。"河汴自寇难以来,崩岸灭木,所在 淤,涉泗千里,如罔水行舟"。"东垣、底柱、绳池、北河之间六百里,戍逻久绝,夺攘奸究,夹河为薮"。为了使唐代中后期国家的财政命脉正常运转,刘晏对唐代的漕运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整顿和改革。


对赋税制度的改革与管理


安史之乱以后,均田制彻底破坏,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租庸调制也随之瓦解,国家主要的税收很难征收起来。于是,原来的副税即地税和户税成为主要的赋税来源。地税即原来的义仓税,贞观时就有之,亩税二升,贮于州县义仓。唐高宗时,改为按户征收,"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与地税并行的户税,在武德时就已开始,当时全国户分三等征收。贞观时改为九等。天宝中,仍按九等征收,"通以二百五十为率"。这是安史之乱以前唐代户税和地税的实行情况。


安史乱后,统治阶级对户税和地税格外关注,并通过加强管理增加财政收入。唐代宗大历时,刘晏主管财政,在户税和地税的管理上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刘晏对地税的整顿有两点:一是对地税的征收额有所提高。大历四年(769),规定:"京兆来秋税,宜分作两等,上下各半,上等每亩税一斗,下等每亩税六升,其荒田如能佃者,……一切每亩税二升。"次年,优诏京兆府百姓地税,但比唐前期还是高。"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二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刘晏之所以提高地税,是由于唐中叶均田制破坏后,占有少量土地的个体农民的数量减少了,而大土地私有者迅速发展起来。加重地税是为了让官僚贵族、豪强地主多负担一些国家的租税,尽快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一般百姓的地税额也随着有所增加,但和大土地私有者相比损失不大。因为贫困农民大多沦为地主的佃户,他们是不交地税的,即使有土地的农民也不会有很多的好田,绝大多数是下等地。二是规定大土地私有者的田庄每处都要交纳地税。如大历四年(769)敕:"数处有庄田,亦每处税。"(《旧唐书·食货志上》)这是为了防止大土地私有者逃避地税,因为他们的田庄分散在各地,有的甚至在其他州县,因此特别制定了这条规定。


刘晏对户税的管理也有不少改革。一是加重了官僚的户税。大历四年规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上上户四千文,(以下每等减五百文)……下下户五百文。其现官,一品准上上户,九品准下下户,余品并准依此户等税。若一户数处任官,亦每处依品纳税。"(同上)户税的提高,也是对国家赋税负担的一种调节,加重官僚的户税即是对一般百姓户税的减轻。上上户虽定为4000文,但大部分都是官僚富户。一户数处任官者,指一户有好几人在各处作官,这样的情况不能一户纳税,而要各处根据官品交纳户税。二是加重寄庄户的户税。"其寄庄户,准旧例从八等户税,寄住户从九等户税,比类百姓,事恐不均,宜各递加一等税"(同上)。寄庄户和寄住户多是官僚上层阶级,原来和普通百姓交纳一样的户税,为了使户税达到合理负担,对这些户递加一等税收。三是整顿各种浮客户的户税。规定:"其诸色浮客及权时寄住户等,无问有官无官,各所在为两等税收。稍殷有者准八等户,余准九等户。"(同上)这一条是针对流亡他乡的一般民众,两等税收指八等和九等。可见,一般百姓的户税与官僚地主相比还是比较轻的。四是减轻了商贾的户税。"其百姓有邸店行铺及炉冶,应准式合加本户二等税者,依此税数勘责征纳"(同上)。大历四年以前,商贾规定在原来 的户等上再加二等征收,刘晏废除了此制,他们从此按照大历四年规定的户等交纳,不再在本户上加等。刘晏减轻商贾的户税,是为了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扩大财政的来源。刘晏在整顿与改革中,充分发挥了国家财政调节财富分配的职能,使地税和户税既扩大了征收面又趋于合理负担,既加强了管理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效果甚佳。

5. 刘晏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刘晏改革的内容
1、改革漕运
刘晏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
2、改革盐政
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
3、推行常平法
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所在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
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
刘晏改革的意义
他的改革发展了生产,安定了人民生活,史书上称刘晏“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的20年中,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
他初受命为转运使时,全国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而国家并没有增加农民的税收,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

扩展资料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信奉道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刘晏才七岁时,被选为神童,八岁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对官。
刘晏最先得到玄宗的赏识,故事发生于李隆基效仿先列去泰山封禅之时,趁这个时机,刘晏呈上了《颂》一书,内容是皇上治政有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溢美之词。借着幼童形象,猎奇且清奇,于是就引起了玄宗的兴趣,决定看看这书。
唐玄宗于是让宰相张说去考考他的学问,结果刘晏四书五经,对答如流,作对子也信手拈来,还写得一手好字,小小年纪,如此了得,真不愧神通之谓,于是,李隆基就把他带回去了。
刘晏的功绩主要在于他的理财之能,他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刘晏主持唐政府财政工作前后的二十年间,他极其机智地处理经济管理工作,工作有声有色。
广德二年(764年)刘晏开始办江、淮漕运时,唐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大历末,就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万缗,增加的部分,十分之七来自江淮盐利。他贯彻“以爱民为先”和重视生产的理财方针,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定民生。
广德二年,唐政府所统辖地区有户二百九十三万,到大历末年,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前后增加了九十万户。所增加的户口,都是在刘晏管辖经济的地区内,这都得益于刘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刘晏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就,必然受到惯于对人民“竭泽而渔”的昏聩官僚的抵制、反对和仇恨。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能顺利推行,刘晏不得不在一些小的方面向他们妥协,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毫不退让。
权贵们视刘晏所管辖之事为鱼肉人民的美差,又为了干预和控制刘晏的工作,因此总想把子弟亲友安排到他们的部门里。刘晏对此类事情的处置很讲究方法,给这些人以丰厚的薪俸,而不让他们处理事情,这样既可以部分地满足权贵们的要求,将压力大大减少,又可使财经工作牢牢掌握在可靠而有才干的人手里。
即使这样,他与权贵们之间的矛盾无法彻底消除,最终被奸相元载的党羽杨炎诬陷害死。
刘晏死于唐德宗时期,德宗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杨炎发现唐代宗杀元载,刘晏曾参与密议。于是仗着德宗的宠爱,杨炎开始报私仇,极尽挑拨之能将刘晏贬出京师,并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擅造刘晏造反。德宗听信谗言,于780年7月下诏赐刘晏自尽,其属流放江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晏

刘晏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6. 刘晏的经济思想

刘晏主要是利用商品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他熟悉商情﹐在他看来﹐到处有增加收入的门路:“自言如见钱流地上”(《刘晏传》)。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食货志四》)。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因此﹐税于盐价﹐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这一理财特点﹐被史家赞为“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刘晏传赞》)。刘晏的经济思想接近于西汉的桑弘羊﹐他的理财办法比桑弘羊有新的创造﹐但所涉及范围则要狭小得多。理财以养民为先 刘晏把赋税的增加建立在户口增加的基础上。他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他的增加赋税收入的办法﹐不是单纯依靠增税﹐而是通过实行有利于人民休息的政策﹐以促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使税源得以扩大。刘晏改革转运制度﹐采取雇佣劳动的办法﹐就是一项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措施。在刘晏任转运使的初期﹐全国户口只有二百万﹐后来增加到三百余万﹐而且增加的都在刘晏所管辖的地区。“养民为先”的政策确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赈济贫民问题上﹐刘晏有独特的主张﹐他不赞成进行无偿的赈给。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新唐书.刘晏传》)。因此在发生灾荒时,他除了及时进行减免赋税和必要的贷放外,主要是利用常平法,在灾区出卖粮食,收购其它杂货,运往别处出卖或留给官府自用。他认为这样做既不会造成国用的不足,又能使“下户力农”得到实际好处。

7. 含正字的典故有什么?

典故:刘晏正字
  《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七岁举“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因献《颂》,授太子正字,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十岁那年,“一日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舞”。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接着贵妃又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赞颂。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刘晏少年时期十分勤学,少年时期才华横溢、名噪当时。宋代王应麟在他的《三字经》里写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把他树立为当时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含正字的典故有什么?

8.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

     (1)出发点:平抑物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分)具体做法:刘晏设巡院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王安石设发运使掌控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市场动态,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4分)(2)共同影响:①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③减轻人民负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6分)启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可知两者的出发点是都以平抑物价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可知刘晏设置巡院亲自了解物价动向,而王安石设置发运使掌握物价,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及第(1)问的分析可知刘晏与王安石改革都不有利于防止商人控制物价,利于社会稳定,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由此分析可知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