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一些关于唐朝的历史知识的题目,包括答案一起给我,谢谢了

2024-05-07 10:12

1. 谁给一些关于唐朝的历史知识的题目,包括答案一起给我,谢谢了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    ②西晋    ③隋朝    ④唐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4.府兵制创立于【】

  A.西魏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规定的是【】

  A.成年男子每人可以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交纳地租

  C.成年男子每年除交纳定量的谷物外,还要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D.成年男子可以纳绢代役

  6.唐安史之乱后,由于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建议实行两税法的是【】

  A.杜如晦  B.杨炎  C.牛僧孺  D.李德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摇……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据《新唐书》

  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据《新唐书》

  材料三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

  材料四  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据《陆宣公翰苑集》

  回答: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10分)


  8.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13分)


  9.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10分)

  ①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

  ②请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10. “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11.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盂浩然   C.杜甫    D.杜牧

  12.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13.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

  A.均田制    B.屯田制       C.租庸调制     D.地丁银制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唐太宗的政绩中,最受后人称道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完善制度C.轻摇薄赋、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力倡节约

  2.唐太宗曾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中可看出唐太宗()

  ①认识到隋亡于“水”②认识到君和民是舟与水的关系③及时制定防止“覆舟”的政策④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下列哪一项内容与武则天有关()

  A.改革兵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B.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C.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关注过的问题是()

  A.轻摇薄赋      B.重用人才     C.减轻刑罚      D.善于纳谏

  6.下列活动与唐玄宗有关的是()

  ①精简官吏、定期考核②限制佛教、裁汰僧尼③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④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8.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9.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租庸调制、均田制

  10.对唐朝后期推行的两税法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在均田制破坏的情况下实行()    B.改变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C.以征收土地税为主                D.改过去征收实物为征收银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3)材料三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所产绫、绢、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税调俱免。

  ——《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自开元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求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流亡),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杨炎)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

  ——《新唐书》

  材料三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困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寒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

  ——《陆宣公奏议》

  材料四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矣!今于两税之外,非法之事,复又并存。此则人益困穷,其事六也。

  ——《陆宣公奏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材料一税法的原因,材料二与材料一税法的实行有何内在联系?

  (2)据材料三分析两税法的规定有何利弊?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6  D B A A B B

  7.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轻摇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l分)奖励 农桑,发展生产;(2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2分)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2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土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3分)

  8.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1分),善于纳谏,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1分),出现了“贞观之治”(1分);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2分);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1分),任用姚崇、宋  等为相(1分),出现了“开元盛世”(1分)。“开无”以后,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1分),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1分)。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1分);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1分);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1分)。

  9.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l分)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土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l分)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1分)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1分)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l分)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1分)八股取土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l分)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l分)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l分)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l分)

  11-13ccc

  模拟考场

  1——10  A C D B B D D B D D

  11.(1)有。正是鉴于隋朝“征求不已…··伤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3)封建君主专制。因为大臣的谏或议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12.(1)唐朝前期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实行租庸调制。这一税法的实行使封建经济发展,但也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破坏, 租庸调制也就无法实行,杨炎才作两税法。

  (2)利: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弊:资产没有估算标准,无法准确计算出来;能生利的资产和不能生利的资产同样看待。

  (3)地主阶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两税法的实行更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封建性。

谁给一些关于唐朝的历史知识的题目,包括答案一起给我,谢谢了

2. 一个关于唐朝的问题

看一下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
12/31/2003/14:02  华夏经纬网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3. 关于唐朝的问题

比较业余,只大概知道一些。
唐朝选秀,这个不知道叫不叫选秀。不过宫人入宫的话,有几个途径。
(一)采选
皇帝派宦官去公卿百官以及庶民之家采择的美女,一般都是有德行,才艺的。在玄宗之前这类宦官好像没什么名字,到了玄宗时,专干这类茶室的宦官叫:“花鸟使”。据说,梅妃江采萍就是被这样采中的。
(二)进献
一些醉心仕途的大臣为了升迁,也会将自己家里才色俱佳的女儿进献入宫。
(三)籍没
一般是犯了重罪的人,其家属子女受到株连,都会送入掖庭宫为奴为婢。 

记得宫.女好像全部住在掖庭宫,不过记不清了。
至于宫.女的服饰之类的,岑静的《唐代宫人生活考》里介绍的很详细。还包括了内官、宫官的服饰。

关于唐朝的问题

4. 唐朝有关的问题

根据《唐书地理志》和有关史籍资料记载,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 示,唐代辖区大致如下: 京畿道(道监察长官驻地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辖州(府)5、县3 6; 都畿道(驻地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辖州(府)5、县41; 关内道(驻地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辖州(府)17、县53。其中单 于都护府(原云中都护府),治所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安北都护府(原瀚海都 护府),治所今蒙古哈尔和林,辖区北达今蒙、俄一带; 河南道(驻地汴州,今河南开封),辖州(府)23、县105; 陇右道(驻地鄯州,今青海乐都),辖州(府)22、县47。其中北庭 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辖今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 区。安西都护府原治所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后迁至龟兹镇(今新疆库 车),辖今阿富汗与伊朗交界以东地区; 淮南道(驻地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州(府)14、县41; 剑南道(驻地益州,今四川成都),辖州(府、部,如有望部等部)3 6、县(包括羁縻州)180;山南东道(驻地襄州,今湖北襄樊),辖州 (府)16、县59; 山南西道(驻地梁州,今陕西汉中),辖州(府)17、县72; 黔中道(驻地黔州,今四川彭水),辖州(府)18、县41; 岭南道(驻地广州,今广东广州),辖州(府、部,如有和蛮部等部)6 1、县(包括羁縻州)175。其中安南都护府,治所交趾,后徒至宋平(交 趾、宋平均今越南河内),辖今中南半岛北部; 河北道(驻地魏州,今河北大名),辖州(府)30、县149。其中黑 水都督府,治所勃利州,今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辖今海参崴北至鞑靼海峡 及库页岛。室韦都督府,辖今黑龙江以北以西的广阔地区。安东都督府,治所 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后徒至平州(今河北卢龙),辖地东至今朝鲜半岛北 部地区,以水(今大同江)为界,与新罗相邻; 江南西道(驻地洪州,今江西南昌),辖州(府)19、县62; 江南东道(驻地苏州,今江苏苏州),辖州(府)19、县75; 河东道(驻地蒲州,今山西永济),辖州(府)18、县80。 唐自建国后至唐玄宗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然至唐玄宗后期,由于 唐玄宗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图进,专以声色自娱,贪图安逸享受,政治急转直 下,吏治腐败,朝政日趋黑暗。唐帝国依靠的军事支柱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 破坏,也迅速瓦解,只得依靠募兵制——雇佣兵。这样,中央控制的军队削 弱,地方重镇的兵力迅速强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唐帝国转向中 央反地方割据的斗争,再也无力向周边扩疆拓域,对已纳入版图的广阔边疆地 区也无力进行有效的管辖。唐亡后,终形成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北宋虽 结束了这一混乱局面,但已无力恢复唐前期空前辽阔的疆域了

5. 关于唐朝的问题

  中国古代所谓“五胡乱华”的时期,各路英豪率部族进入中原,也都是通过近乎疯狂的宗教上、文化上和生活习性上的学习,才得以立脚。而每一次却又都是因为器量还不够大,甚至运气不够好而垮台,唯独到了唐朝,才在军政统一、文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唐太宗口口声声不搞华夷之辨,吸收各民族、各国精英做宰相、做将军,才把华夏文明推至顶峰。金庸说,有唐一代不满300年,就任用了23位“外国”宰相——且不说为数更多的非中原籍的文官武将。
  大凡那些开创历史的势力,有些一开始从物质上看很弱小,但它们的领导者的视野和志向,却必定是很远大、很宽广的。而另外一些小团伙、小宗派,尽管逢人自夸前程无限,却永远也发展不起来,因为他们的心态太狭窄、太逼仄,容不下稍有不同的人们。
  可以说,任何一个非凡事业、强盛国家,都是通过多种因素相互批判吸收、融会贯通才建立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一段伟大的历史,往往都是沿着不同的线索而同时展开的;在历史学家的追溯中,往往都能总结出很多个层次的意义。而无论曾经多么成功的国家或个人,一旦切断交往,甚至转而闭关锁国或埋头单干,也就很难再继续往日的辉煌了。相比唐朝政坛的开放,宋朝体制一向保守,甚至一度连官员籍贯都要有严格控制。如此管理,看起来是当时国际关系紧张使然,但实际结果,却造成中央政府涉外人才和服务的愈加短缺。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自我封闭和排外割据都是不能长久的。这是政治学上的普世经验,对当代组织领导人来说,已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上,所有企业都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小诸侯国,无论情愿与否,都不得不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没有人可奢望龟缩一隅,置身度外。

关于唐朝的问题

6. 关于唐朝的历史问题

 不同意
  唐初的主要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严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
  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
  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
  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
  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
  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
  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
  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意志。
  一台五监九寺一台即御史台,掌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参预大狱的审讯。
  五监即掌文教的国子监、掌皇家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掌土木工程的将作监、掌制造军器的军器监和掌水利建设的都水监。
  九寺即掌礼仪祭祀的太常寺,掌皇室酒醴(lǐ李)膳羞的光禄寺,掌兵器仪仗的卫尉寺,掌皇族谱籍的宗正寺,掌皇帝车马和国家牧政的太仆寺,掌刑法断狱的大理寺,掌国宾、礼仪的鸿胪寺,掌国家仓廪储备的司农寺和掌财货,贸易的太府寺。
  州县和道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
  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下设乡,乡下设里。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
  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
  唐玄宗时,又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
   

7. 唐朝历史有关问题

 解释:唐宪宗对宰相说:我读了《玄宗实录》(这本书),发现开元之初(玄宗)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十六年以后,就开始有所放松,到了开元末年又比不上开元中期了,这是为什么呢? 崔群回答说,玄宗年少时经历民间疾苦,深知坐皇位不容易,所以玄宗继位开始,能够体会民间的疾苦,勤于理政,在加上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这样一些贤臣从旁辅佐,不懈怠的献出建议,所以政绩清明,而到了后来,安乐的日子过的久了,开始渐渐地远离贤臣,而开始亲近身边的一些小人。
   1、做皇帝要体会民间疾苦,以百姓为重,要重视百姓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要居安思危,在安逸的日子的时候不能放松,
   3、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永葆大唐江山的安宁和盛世,强大。
   
   

唐朝历史有关问题

8. 唐朝的判断题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    ②西晋    ③隋朝    ④唐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4.府兵制创立于【】

  A.西魏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规定的是【】

  A.成年男子每人可以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交纳地租

  C.成年男子每年除交纳定量的谷物外,还要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D.成年男子可以纳绢代役

  6.唐安史之乱后,由于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建议实行两税法的是【】

  A.杜如晦  B.杨炎  C.牛僧孺  D.李德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摇……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据《新唐书》

  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据《新唐书》

  材料三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旧唐书》

  材料四  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据《陆宣公翰苑集》

  回答: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10分)


  8.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13分)


  9.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10分)

  ①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

  ②请就科举制度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10. “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11.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盂浩然   C.杜甫    D.杜牧

  12.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13.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

  A.均田制    B.屯田制       C.租庸调制     D.地丁银制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唐太宗的政绩中,最受后人称道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完善制度C.轻摇薄赋、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力倡节约

  2.唐太宗曾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中可看出唐太宗()

  ①认识到隋亡于“水”②认识到君和民是舟与水的关系③及时制定防止“覆舟”的政策④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下列哪一项内容与武则天有关()

  A.改革兵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B.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C.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关注过的问题是()

  A.轻摇薄赋      B.重用人才     C.减轻刑罚      D.善于纳谏

  6.下列活动与唐玄宗有关的是()

  ①精简官吏、定期考核②限制佛教、裁汰僧尼③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④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8.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9.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租庸调制、均田制

  10.对唐朝后期推行的两税法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在均田制破坏的情况下实行()    B.改变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C.以征收土地税为主                D.改过去征收实物为征收银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3)材料三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所产绫、绢、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税调俱免。

  ——《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自开元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求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流亡),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杨炎)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

  ——《新唐书》

  材料三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困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寒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

  ——《陆宣公奏议》

  材料四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矣!今于两税之外,非法之事,复又并存。此则人益困穷,其事六也。

  ——《陆宣公奏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材料一税法的原因,材料二与材料一税法的实行有何内在联系?

  (2)据材料三分析两税法的规定有何利弊?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6  D B A A B B

  7.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轻摇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l分)奖励 农桑,发展生产;(2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2分)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2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土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3分)

  8.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1分),善于纳谏,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1分),出现了“贞观之治”(1分);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2分);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1分),任用姚崇、宋  等为相(1分),出现了“开元盛世”(1分)。“开无”以后,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1分),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1分)。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1分);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1分);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1分)。

  9.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l分)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土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l分)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1分)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1分)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l分)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1分)八股取土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l分)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l分)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l分)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l分)

  11-13ccc

  模拟考场

  1——10  A C D B B D D B D D

  11.(1)有。正是鉴于隋朝“征求不已…··伤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3)封建君主专制。因为大臣的谏或议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12.(1)唐朝前期统治者接受隋亡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实行租庸调制。这一税法的实行使封建经济发展,但也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破坏, 租庸调制也就无法实行,杨炎才作两税法。

  (2)利: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资产多少收税,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弊:资产没有估算标准,无法准确计算出来;能生利的资产和不能生利的资产同样看待。

  (3)地主阶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两税法的实行更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封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