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需要用的经济学常识

2024-04-30 11:39

1. 理财需要用的经济学常识

一: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
二:学习经济知识,就是提高自己的金融风险评估能力。
三:一、明白理财的基本目的

一般来说,新人理财不外乎如下三个目的。

1、保障:即保障人生财产和生命的经济基础,一般包括保险规划、现金规划。把自己3-6个月的工资用来作为自己的这部分保障金。当失业时、或有紧急状况出现时,对自己有个保障。

2、保值:即不让钱贬值,不被通货膨胀贬值。这类主要就是低风险投资,如国债、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

3、增值:也就是让钱增值,早日实现财富自由。有中等风险投资,债券、基金、股票房产、贵金属;高风险投资,信托、期货、外汇、艺术品。增值是理财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衡量理财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指标。



二、严控欲望,保持与收入同等水平的消费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有很多维度,最基本的是生存的需求,最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每个维度需求的实现都对应着不同收入水平和能力圈,尤其是从生存需求跃升到生活品质层面,物质条件的个体差异非常巨大。

在月入4000的时候,你想过高品质生活,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生活品质,绝不无端负债。

三、记账,分析和掌握自己的经济状况

对于初学理财的小伙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账。不管你用纸笔记录,还是借助记账app,必须保证账目清晰。

并且定期盘点收支状况,了解你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哪些消费可省,哪些消费资金额度较高,必须提前做好资金准备。

记账就是要让自己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让自己心里有个数,能有计划地消费。



四、制定预算,严格执行量入为出的消费观

结合记账盘点的分析结果,实时记录消费发生的时间点,提前预判每个月消费的重点。删除不必要的消费,收入水平无法达到的消费点。

听起来,做预算不但枯燥,烦琐,而且好像太做作了,但是通过预算可以在日常花费的点滴中发现到大笔款项的去向。并且,一份具体的预算,对我们实现理财目标很有好处。

作为投资新人,要明确自身基本情况,在熟悉自身基础情况的前提下,找到安全的平台和合适自己的理财产品,就可以开始自己的理财之路了。

理财需要用的经济学常识

2. 玩理财,是不是一定要很懂经济学

关于理财,如果用上面的思路来考虑,能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理财和经济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

尤其是对于咱们大部分小伙伴,抱着赚点小钱打理自己生活的想法去搞点理财投资的那种,其实不需要太过高深的知识。
所必须的,无非是能理清楚收益的算术知识,货比三家看清合同的细致,以及不贪恋收益适时止损的心态。
当然,心态这个东西是需要长期磨炼积累而来的,说“无非”有点过了。但总的来说,与经济学扯不上太大关系。  
    

举个栗子,去银行挑选理财产品,看清楚合同里的理财期限、收益来源、是否保本、赔付条款等规则,然后多与其它同类产品比较是否划算,比搞懂这些产品的设计原理重要得多。    

如果你不满足于此,希望进一步深入投资理财领域,那么技术性的知识比经济学这种纯理论上的基础知识要更符合你的需要。 
    

比如,想炒股,证券投资的相关知识是首选,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什么的,可以先放一下。    
    
    

比如,对基金有兴趣,可以先找关于基金分类、投资思路以及操作指南一类的书来看。
这些知识并不涉及过多经济学原理,完全是工具性的东西,上手就能用。    

所以说到这里,有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这样说来,经济学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了?    

其实真相是,不仅是理财,对于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生活来说,是的。    
    
    

就如同学心理学的人,平时也不会对谁上来就是一套精神分析。 
    
    

而心理学=读心术这种想法,认为学了心理学之后法眼一开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那就更是扯淡了。
不谈那些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骚研究,心理学也并不缺乏实际意义。
比如,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心理学知识会帮助你更早地意识到问题,更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并且,更及时地对问题展开处理。

3. 哪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对普通人很有用?

普通人应该知道哪些财务常识?1、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这两项更多是用在决策的考量上,日常生活中有各种相关的选择,和这两项有关系。机会成本,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做出一个收益选项而丧失的潜在收益。例如:大学毕业后,你选择读研 or 就业,选择读研,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就业的收入;从上海到北京,为了速度快,选择做高铁而不选择特快,那么高铁票价和特快票价的差额就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就是已经发生不能在再挽回的支出。很多人在涉及沉没成本的决策上会陷入误区,包括部分“资深”财务人员,再举例子,我们很多人决定在持有的数只基金或者股票中卖掉其中一只或者两只股票、基金时,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不少人选择是卖掉盈利最高的股票或者基金,留下盈利少、亏损的股票或者基金,等着赚更多或者翻本,实际上已经投资损失的钱,与你做新的决策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你已经选择读了一年研究生,然后又决定考公务员或者其他就业,那么需要考虑的就是在这个时点考公务员或者其他就业的收益,而不是纠结于已经读了一年研究生花费了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沉没成本)。
2、利率与年化利率,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手续费”“服务费”。年化利率就是一笔借款,在一年到期后还本付息,以付息的金额除以本金就是年化利率。如果是在银行借款或者支付宝花呗,正式合同中注明的是利率,那么应该就是“利率”,换算成年化利率很简单,其他各种借贷机构就不一定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支付的成本计算是不是依据“利率”,一般银行或者花呗这样的机构书面说的是利率,那么就表示是实际利率(逐月还息,非常接近)。时不时就有人在相关的论坛问,支付宝花呗或者网商贷日利率0.25,额度2 万,等额本金还款,实际利率多少?或者是用来做 P2P,年化利率10%,能不能赚钱?首先,日利率0.25,年利率就是9.125%(365天)或者9.15%,不受等额本金或者等额本息影响,还掉的本金在下一期就不会计算利息;其次,2万的额度,等额本息,实际年度平均可用的钱不超过1 万元,10%的收益扣除9.125%的借贷成本,一年的收益不超过100元,而且投资会有计息间隔日,实际连100元也赚不到,赚的是折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各种其他借贷机构收取的“手续费”、“服务费”通常是按照总本金来计算的,而不考虑你分期还掉了部分本金,实际利率会远高于“手续费率”“服务费率”。
3、流动性、收益率与风险。同一类产品中,流动性好的产品收益低。如果流动性好、收益也高,那么你投资损失本金的风险一定也高,不会天上掉馅饼。债券中,国债的流动性好,收益率低,风险低,评级低的企业债收益高,流动性差,不刚性兑付的时候,指不定就会“踩上雷”。
4、总资产与净资产。某甲与某乙在帝都都拥有2 套房子,假设每套都是800万元吧,那么某甲与某乙的总资产都是1600万元,那么他们财富是不是就一样呢?还要看净资产,假设某甲两套房都没有贷款,某乙两套房共还欠银行贷款900万元,那么某甲的净资产是1600万元,某乙的净资产是700万元。净资产,对个人来说就是净财富,是衡量财富的重要口径。
5、贷款的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很多人会问房屋贷款时选择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划算,其实这个问题在于你想要的是什么结果,选择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下的利息都是根据实际利率计算的(月利息=未还的本金* 年利率/12),所以不存在银行亏还是借款人亏的问题。我觉得更多要考虑是机会成本,要是觉得利率高,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每期还的本金多,所以月还款额(本、息)就高,随着未还本金的减少,每月利息也逐步降低。你比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下多还的钱,如果投资是否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急需,你是否需要费更大的周折或者成本去取得(借)。还有的人,欠着一大笔钱(这个“大”取决于心理感受)心里总是寝食难安,又能省吃俭用还上,那么等额本金还款是值得的。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现在通胀实际远超过官方公布水平,货币贬值速度这么快,收入会随着通胀快速增长,提前还款或者是等额本金还款都是不划算的,

哪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对普通人很有用?

4. 学习经济学专业的人都很会理财吗?

关于理财,如果用上面的思路来考虑,能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理财和经济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
尤其是对于咱们大部分小伙伴,抱着赚点小钱打理自己生活的想法去搞点理财投资的那种,其实不需要太过高深的知识。
所必须的,无非是能理清楚收益的算术知识,货比三家看清合同的细致,以及不贪恋收益适时止损的心态。
当然,心态这个东西是需要长期磨炼积累而来的,说“无非”有点过了。但总的来说,与经济学扯不上太大关系。  
举个栗子,去银行挑选理财产品,看清楚合同里的理财期限、收益来源、是否保本、赔付条款等规则,然后多与其它同类产品比较是否划算,比搞懂这些产品的设计原理重要得多。    
如果你不满足于此,希望进一步深入投资理财领域,那么技术性的知识比经济学这种纯理论上的基础知识要更符合你的需要。 
比如,想炒股,证券投资的相关知识是首选,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什么的,可以先放一下。    
比如,对基金有兴趣,可以先找关于基金分类、投资思路以及操作指南一类的书来看。
这些知识并不涉及过多经济学原理,完全是工具性的东西,上手就能用。    
所以说到这里,有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这样说来,经济学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了?    
其实真相是,不仅是理财,对于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生活来说,是的。    
就如同学心理学的人,平时也不会对谁上来就是一套精神分析。 
而心理学=读心术这种想法,认为学了心理学之后法眼一开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那就更是扯淡了。
不谈那些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骚研究,心理学也并不缺乏实际意义。
比如,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心理学知识会帮助你更早地意识到问题,更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并且,更及时地对问题展开处理。

5. 哪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对普通人很有用

虽然经济学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和我们的生活距离很远,但实际上许多经济学的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就是我们的某一方面在其他各个方面当中占有较大的优势,这个优势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绝对优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较优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前进的路。比如如果你班里的同学都在学画画,而你的天赋则是在书法方面,那么这个时候你去学书法更容易受到关注。


2、机会成本
以前总听说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一整个森林,在这句话当中,这一整个森林就是机会成本。所以当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做决定的时候,如果犹豫不决,可以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放弃的机会成本,如果机会成本远远高于自己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得到的汇报,或许你更能衡量两个选择之间的价值。


3、边际效用递减
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吃第一个苹果,肯定会觉得这个苹果异常好吃,接着吃第二个苹果,也会觉得这个苹果挺美味,然后再继续吃第三个苹果,觉得肚子有点饱,这个苹果也没有第一个那么好吃,再接着吃第四个……你会发现,越到后面,苹果的滋味变得越来越不好,甚至到最后这个苹果给你的感觉已经没有让你有幸福感了,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刚开始关系持续升温,然后随着时间的慢慢淡下来,这个时候如果想要继续挽留这份关系或者进一步升温,就要不断用新的方式或者经历,让新鲜感不断,才能让两个人的关系持续稳定。
-------------------------------------------------------------------------------
做生活有心人,一起更好成长,欢迎关注木木的公众号LiFe记(MULIFE09)。

哪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对普通人很有用

6. 哪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对普通人很有用?

普通人应该知道哪些财务常识?1、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这两项更多是用在决策的考量上,日常生活中有各种相关的选择,和这两项有关系。机会成本,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做出一个收益选项而丧失的潜在收益。例如:大学毕业后,你选择读研 or 就业,选择读研,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就业的收入;从上海到北京,为了速度快,选择做高铁而不选择特快,那么高铁票价和特快票价的差额就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就是已经发生不能在再挽回的支出。很多人在涉及沉没成本的决策上会陷入误区,包括部分“资深”财务人员,再举例子,我们很多人决定在持有的数只基金或者股票中卖掉其中一只或者两只股票、基金时,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不少人选择是卖掉盈利最高的股票或者基金,留下盈利少、亏损的股票或者基金,等着赚更多或者翻本,实际上已经投资损失的钱,与你做新的决策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你已经选择读了一年研究生,然后又决定考公务员或者其他就业,那么需要考虑的就是在这个时点考公务员或者其他就业的收益,而不是纠结于已经读了一年研究生花费了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沉没成本)。
2、利率与年化利率,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手续费”“服务费”。年化利率就是一笔借款,在一年到期后还本付息,以付息的金额除以本金就是年化利率。如果是在银行借款或者支付宝花呗,正式合同中注明的是利率,那么应该就是“利率”,换算成年化利率很简单,其他各种借贷机构就不一定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支付的成本计算是不是依据“利率”,一般银行或者花呗这样的机构书面说的是利率,那么就表示是实际利率(逐月还息,非常接近)。时不时就有人在相关的论坛问,支付宝花呗或者网商贷日利率0.25,额度2 万,等额本金还款,实际利率多少?或者是用来做 P2P,年化利率10%,能不能赚钱?首先,日利率0.25,年利率就是9.125%(365天)或者9.15%,不受等额本金或者等额本息影响,还掉的本金在下一期就不会计算利息;其次,2万的额度,等额本息,实际年度平均可用的钱不超过1 万元,10%的收益扣除9.125%的借贷成本,一年的收益不超过100元,而且投资会有计息间隔日,实际连100元也赚不到,赚的是折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各种其他借贷机构收取的“手续费”、“服务费”通常是按照总本金来计算的,而不考虑你分期还掉了部分本金,实际利率会远高于“手续费率”“服务费率”。
3、流动性、收益率与风险。同一类产品中,流动性好的产品收益低。如果流动性好、收益也高,那么你投资损失本金的风险一定也高,不会天上掉馅饼。债券中,国债的流动性好,收益率低,风险低,评级低的企业债收益高,流动性差,不刚性兑付的时候,指不定就会“踩上雷”。
4、总资产与净资产。某甲与某乙在帝都都拥有2 套房子,假设每套都是800万元吧,那么某甲与某乙的总资产都是1600万元,那么他们财富是不是就一样呢?还要看净资产,假设某甲两套房都没有贷款,某乙两套房共还欠银行贷款900万元,那么某甲的净资产是1600万元,某乙的净资产是700万元。净资产,对个人来说就是净财富,是衡量财富的重要口径。
5、贷款的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很多人会问房屋贷款时选择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划算,其实这个问题在于你想要的是什么结果,选择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下的利息都是根据实际利率计算的(月利息=未还的本金* 年利率/12),所以不存在银行亏还是借款人亏的问题。我觉得更多要考虑是机会成本,要是觉得利率高,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每期还的本金多,所以月还款额(本、息)就高,随着未还本金的减少,每月利息也逐步降低。你比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下多还的钱,如果投资是否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急需,你是否需要费更大的周折或者成本去取得(借)。还有的人,欠着一大笔钱(这个“大”取决于心理感受)心里总是寝食难安,又能省吃俭用还上,那么等额本金还款是值得的。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现在通胀实际远超过官方公布水平,货币贬值速度这么快,收入会随着通胀快速增长,提前还款或者是等额本金还款都是不划算的,

7. 理财:如何“省钱”和“花钱”


理财:如何“省钱”和“花钱”

8. 生活中的那些免费经济学,你知道多少

一般来说免费经济学带来的新商业模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目前来看,不外乎以下六种: 免费:网络软件和服务面向:初级版用户最常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软件、服务或内容分为几类,既有免费的(free),也有收费的(premium)。Freemium模式的思路是,99%的用户选择免费版,只要有1%的付费用户就可以支撑整个业务。因为服务那99%用户的成本已趋近为零 免费:内容、服务、软件,以及其他面向:所有人雅虎广告条按页面访问数收费、谷歌文字广告按点击数收费,亚马逊的相关产品广告按交易收费,而如今Facebook开始按连接数向广告主收费……免费产品/服务吸引大量兴趣和需求特征非常明确的用户,他们正是广告主所要抵达的人群 免费:任何一个会让你掏钱购买其他商品的免费东西面向:所有愿意最终掏钱的人“免费的午餐”一词的来源就是19世纪初年美国旧金山的酒廊,他们只要你掏钱买一瓶啤酒,就提供一顿免费餐食。移动运营商的“预存话费赠手机”活动,也是此理。驱动用户消费的所谓低价,不过是心理因素,而非真实成本 免费:可以极低成本散发给所有人的任何东西面向:所有人经济学已经证明了,只要获取、复制和传播某种产品无需成本,那么无论是立法、宣传、还是限制音乐复制的技术,都无法阻止盗版MP3泛滥。一些艺人已开始提供免费歌曲下载,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演出、广告代言等等 免费:网站和服务面向:所有使用这些网站和服务创造新价值的用户需要你答几个小题就能免费浏览的文库,用户自创内容的Digg网站、雅虎知识堂等,都采用这种模式——只要你参与,或者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创造一些对他们有用的信息,你就可以免费获得服务。 免费:开源软件,或者用户自创的内容面向:所有人免费赠送二手货,主动花时间和精力去撰写维基百科词条以供陌生用户免费阅读……利他主义在数字时代有了更新的意义:个体的行为可以比以往制造范围巨大的影响力。“共享”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