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院士一次性捐千万奖金,这位院士是否值得我们敬佩?

2024-05-13 10:50

1. 86岁院士一次性捐千万奖金,这位院士是否值得我们敬佩?

相信大家都关注到了,有一个80多岁的院士一次性捐款千万奖金。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来说,大家也感觉这一名院士,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并且对于80多岁这样一个高龄来说,完全有必要去留下这样一笔钱给自己养老。但是这一名院士却把自己置身事外,认为医院更需要这笔钱来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其实这种做法的确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来说,身上就缺乏这样的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
所以我们也看出来,这一个院士在用自己的一生去奉献,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在医院里面救死扶伤。而自己现在已经处于这么高的一个年龄阶段了,还把自己所拥有的奖金捐献出来,这样的一种做法的确让大家感觉十分感动。其实现在拥有这样品质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这样的一个院士还是用自己的医生在为医院做贡献。我们也清楚地看出来,这一个院士的确是非常的热心肠的。
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并且这一名院士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如果在生活当中所有人都能够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社会肯定是更加的和谐和美好的。并且这样的做法,也应该引起一些人心底的思考。现在有许多人总是会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在这样的一个道德层面的标准面前,我们也会感觉自己有时候的做法的确是太过于小心眼了。这一名院士的做法不仅仅是圆了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事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了他人。
很多人就可能会因为这样的一笔启动资金,而没有受到治疗的权利和保障,这对于大家来说也是十分的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这一些医院科室的研究人员来说,有了这样的一笔资金,就相当于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好的突破与成就。

86岁院士一次性捐千万奖金,这位院士是否值得我们敬佩?

2. 86岁院士一次性捐千万奖金,这位院士是否值得我们敬佩?

捐款这个行为是值得大家去鼓励的,大家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而言,对社会伸出一些帮助。在我国,有一位非常伟大的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这位86岁的院士在2021年的12月2号向南京理工大学一次性捐赠,他获得的所有奖金共计1000多万。
一、奖金的用途。这位院士表示,自己已经80多岁了,留着这么多的钱,也没有太大的用处,所以说就选择了把这个奖金捐赠出去,而且捐赠这个奖金也是希望学校能够去重视培养人才,这个院士研究了炸药60多年,做出了超越国外的实力。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是因为通过这位院士的研究更上一层楼。这名院士也表示,希望其他的学生也能够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做出比自己更厉害的行为。
二、院士的行为值得我们敬佩吗?小编觉得,这名院士的行为确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1000多万他可以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的奢侈,但是他并没有选择这样。而是把这些钱给捐赠到大学当中,也是为了国家去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也就是为国家效力。做出伟大举动的人确实是非常多的,小编也是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么优秀的人。
三、总结。其实小平发现,如今这个社会上优秀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有爱心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到更多的人,不管是捐多少钱,只要我们有这个爱心,就是值得去表表扬的。大家不用去学习这名院士的行为,不用一次性捐赠这么多的钱,只要我们能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即使是捐赠几块钱,也是值得去表扬的,一定要量力而行。

3. 百万奖金全捐!96岁院士:为什么这个奖要给我?

【百万奖金全捐!96岁院士:为什么这个奖要给我?】9月6日上午,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张亭栋、王振义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单项奖金约700万元人民币。王振义教授表示,他的研究结果只是适合治疗一种白血病,但每天依然有很多人因为各种白血病而离开这个世界,因此自己感到非常难过。王振义教授呼吁,年轻科学家应该勇于创新,寻求突破。在医学科学界,王振义院士先后培养出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一门四院士”被传为佳话。在上海血研所,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让中国声音传向了世界。经过八年的奋斗和 探索 ,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团队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百万奖金全捐!96岁院士:为什么这个奖要给我?

4. 百万奖金全捐,哪个96岁院士说为什么这个奖要给我?

百万奖金全捐,王振义院士说为什么这个奖要给我。
9月6日上午,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张亭栋、王振义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单项奖金约700万元人民币。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大奖组委会与王振义教授进行了现场连线。他表示,得知自己获奖后,心情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就是国家重视科学,这样对人民有好处;自己作为受奖者非常高兴。
但自己也非常忧愁,为什么这个奖给年纪大的人,比如自己已经96岁了,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为什么这个奖没有给到年轻的人,难道他们没有创新吗?
王振义教授表示,他的研究结果只是适合治疗一种白血病,但每天依然有很多人因为各种白血病而离开这个世界,因此自己感到非常难过。王振义教授呼吁,年轻科学家应该勇于创新,寻求突破。

扩展资料
王振义院士论文署名从来都是在最后:
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
如今,96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原来,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振义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就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
“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心愿——使年轻人能够成长,掌握现代科学。我想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我没有别的特别的地方,只是带着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为他们多创造一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王振义说。
他认为,判断一个青年人怎么样,就看他有没有创新性、钻研性,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态度,因为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百万奖金全捐!96岁院士:为什么这个奖要给我?

5. 96岁院士捐百万奖金,这笔奖金会捐助到哪里?

    是科技让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是努力让我们的科技更加卓越,是目的让我的努力更有方向。96岁的老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荣获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并且将奖励所带来的百万奖金全部都捐赠给扶贫基金会。对于王老先生以及他的团队而言,研究创新的目的在于对人民医疗的贡献,而并不是利益。他们明确的目的必将引领他们走向目的地。

    在宣布奖项后,生命科学奖委员会也连线王院士,王院士也说,国家重视科学研究,而自己也是获奖者非常高兴,但是他也表示自己已经年迈,应该把更多的奖励给那些勇于创新、寻求突破的年轻人。他也表示奖励年轻人更能激发他们的活力继续努力,并实现老一辈们的理想。

    关于王院士,还是师徒合作共克白血病难关。据了解,王院士先后培养出了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并且他们还被称为“一门四院士”,在上海血研所共同攻克白血病难关。根据发现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为严重、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在王院士的带领下师徒合作,历经8年的艰辛历程和不断的探索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治疗这种疾病。最后他们又对治疗方案进行完善,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存活率提高到了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白血病。

     所有的成功都是欢喜的,但在之间那所有的历程都是艰难的。王院士用自己的科研的历程也在教导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把成功作为目标,要用失败来垫脚,要相信失败只会是我们离成功更近,创新奋斗会使我们的成功更具价值。

96岁院士捐百万奖金,这笔奖金会捐助到哪里?

6. 90岁院士捐200万积蓄设立基金奖励学生,这位院士的举动有多伟大?

这位院士的举动特别伟大,特别无私。
这位来自北京交大的90岁院士徐寿波,捐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就是为设立基金。这个基金旨在支持学科发展和奖励学生,希望能够进一步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这位院士一生勤俭节约,留下了不少积蓄。他一生勤俭节约,淡泊名利。

      徐院士是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徐院士也是我国综合物流工程学研究的开拓者。他的学术造诣在业界是一流。他的道德品质也是一流。他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也是伟大的工程院院士。这说明了他的学术造诣。他在50多年的时间里,在技术经济学、综合能源工程学、物流与管理等四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高达449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徐院士,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

徐院士,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士。他也是一种态度积极的人士。徐院士在197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他在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人生造诣和伟大工作成果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很重要的人士。这位人士是很重要的。徐院士一生淡泊名利,他自己很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是他自己毕生所珍惜的领域。
这位院士,是一位很特别的人士。他在社会社会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这位院士是大家的行为。徐寿波院士经常严格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对待科学最热情的人士。这是一位伟大的人士。他的淡泊名利、他的伟大科研成果,是很值得所有人尊重的。

7. 今天颁给了这两位院士,看看他们有多牛

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今天颁给了这两位院士!看看他们有多牛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多牛?
也许很多人只是听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名字,但是并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厉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自2000年奖项正式设立到现在,已经有29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每位获奖者的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只有非常顶尖的科学家才有机会获得这个奖项。
获奖的科学家有多牛?
既然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那今年获奖的两位科学家到底有多牛呢?
说起来就厉害了,他们一位是中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另一位是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王泽山:出生于1935年,如今已经83岁高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他被称作“火药王”,研究火炸药60余年,先后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3项世界性难题,把中国火炸药领域的整体实力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当时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生于战火年代,目睹家园沦陷,这样的经历告诉他,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个人的自由,于是他在心里埋下“救国图存”的种子。
195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王泽山,选择了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去的火炸药专业。他回忆报考原因时说:“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是国家需要的,都需要有人去做”。
王泽山介绍,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把火炮弹丸发射出去、把火箭发射出去完成爆炸毁伤,就是靠火炸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火炸药,坦克就不能发射坦克弹,轰炸机、战斗机就成为废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
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最后一项技术难题,王泽山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攻克,他开始这项研究时,已经61岁。
王泽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把(火炸药)这件任务交给我,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给国家有所交代,如果国家给我的任务没有做好,我就会觉得耻辱。”
如今,这位已培养出90多名弟子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王泽山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正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
侯云德:1929年在江苏常州出生,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职。
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
此外,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2009年,侯云德率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其中在疫苗方面“独具匠心”。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由侯老提出的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推翻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
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人民币。
在侯云德主导下,中国已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鉴定152种已知病毒、147种已知细菌以及新病原检测确认和筛查。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侯云德曾赋诗明志。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矗立在“病毒地狱”大门前,守护着万千黎民的安康。
500万的奖金怎么花?
相信很多人都好奇,两位科学家分别获得了500万元的奖金,他们会怎么花这笔钱呢?
记者采访到了两位科学家,他们的回答都是……用于科学研究。
“把奖金用于团队建设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成绩都是大家干出来的。”王泽山对记者说,他计划使用这笔奖金设立“青年成长基金”,鼓励更多年轻学子投身科研事业。

今天颁给了这两位院士,看看他们有多牛

8. 当前两院院士各多少名?已故多少名?65岁以上,及80岁以上各多少名?涉及为院士健康的慈善活动。谢!

两院一般两年评出不到50个院士,最近名额在减少。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现在的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目前全国的两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 
院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先要推荐院士候选人,然后进行学部评审和选举。 推荐候选人有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个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2003年增选时,要求65岁以上的候选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方为有效。 
学部评审要进行两轮,第一轮评审产生初步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从2003年起,第一轮评审全部采用通信评审。评审院士们通过阅读被推荐人的有关材料,独立判断,行使选举权利。 
然后就是选举,由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半数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如遇有获得赞同票数相同而超过增选名额时,则对票数相同者再投票表决,以增选名额为限,取票数多者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