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2024-05-19 13:09

1.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讲的是相互作用的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   
      一、 三种常见的力
   
      1、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  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 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 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 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 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高中  物理     学习方法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较后再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序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  高一物理  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序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序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之后希望同学们通过序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共识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  反思  。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举一反三、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共同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  经验  ,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  其它  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 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2.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1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的基本特征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2)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的独立性:力具有独立作用性,用牛顿第二定律表示时,则有合力产生的加速度等于几个分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2、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分类: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核力等。
    (2)按力的效果分类:如拉力、推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二)、常见的三类力。 
    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等于g,g是常数,通常等于9.8N/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总是作用在物体的各个点上,但为了研究问题简单,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重力集中作用在物体的一点上,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②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线法求出重心位置。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
    ①物体直接相互接触;
    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跟物体恢复形状的方向相同。
    1、一般情况: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一般情况:凡是一根线(或绳)对物体的拉力,都是这根线(或绳)因为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线(或绳)的方向。
    3、弹力方向的特点:由于弹力(支持力、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面面结触、点面结触时弹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3)弹力的大小:
    ①与形变大小有关,弹簧的弹力F=x
    ②可由力的平衡条件求得。
    3、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存在相对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们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
    ①接触面是粗糙;
    ②两物体接触面上有压力;
    ③两物体间有相对滑动。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μ=μFN
    4、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1)产生条件:
    ①接触面是粗糙的;
    ②两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上有压力。
    (2)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大小:由受力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和力的合成: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如果能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3、分力与力的分解: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4、分解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怎样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四)、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合=0。
    4、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几个力的合力为零,这种情形叫做力的平衡、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2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
    ①接触;
    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3     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出
    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方法
    (2)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力的相互作用高中物理知识点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4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
    ①直接接触;
    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②接触面不光滑;
    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5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6     (1)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
    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B.两物体发生形变;
    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
    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FN
    说明:
    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两物体相接触;
    B.相接触面不光滑;
    C.两物体有形变;
    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
    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说明:
    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7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 / 2
    4.末速度V=V+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 / t 以V_为正方向,a与V_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 s 加速度(a):/ s2 末速度(Vt):/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 1/ s=3.6/ 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_t - V_)/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_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2 = 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_ t –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 – g t (g=9.8≈10 / s2 )
    3.有用推论V_t 2 - V_ 2 = - 2 g S
    4.上升最大高度H_ax=V_ 2 /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_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_x= V_
    2.竖直方向速度V_=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 V_ t
    4.竖直方向位移S_=gt2 / 2
    5.运动时间t=(2S_ / 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 1/2 )
    6.合速度V_t=(V_x2+V_2) 1/2=[ V_2 + (gt)2 ] 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_ / V_x = gt / V_
    7.合位移S=(S_x2+ S_2) 1/2 ,

3. 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 静电场 公式集
1、最小的电荷量 叫“元电荷” e=1.6*10-19C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e
2、库仑定律      F = kQq /r2           k:静电力常量  Q:源电荷 q:试探电荷
3、电场强度(矢量)
   E = F /q = kQ /r2   E的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静电力的方向相同
4、电场线
   1)、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 表示该点场强的方向。
   2)、电场线不相交。
   3)、电场线的疏密 或等势面的间距小和大 都表示场强的弱和强。
   4)、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间隔相等的平行线。
   5)、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即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5、静电力做的功 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WAB = EPA - EPB = q E dAB = q UAB         dAB:AB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6、电势(标量)
   φ= EP /q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 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电势的大小与场强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7、等势面
   1)、等势面一定与电场线垂直,即与场强方向垂直。
   2)、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静电力不做功。
   3)、等势面不相交。
   4)、同一等势面,场强不一定相同。
8、电压(电势差)     UAB = φA - φB
9、等势体     表面为同一等势面,所有内部场强处处为0,所有内部没有电荷。
拓展:内外表面为两个不同的等势面,环内场强为0,而中间有场强。
10、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UAB = E d⊥                   E:匀强电场   d⊥:AB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
   即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 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
   E = UAB /d⊥       即电场强度在数值上等于沿电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降低的电势。
11、电容
C = Q /U                   Q:单一极板 带电量的绝对值
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每)1V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                  
    C =εr  S /(4πk d )       εr: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k:静电力常量
12、U = 4πk d Q/(εr  S)       E = 4πk Q/(εr  S)      
13、带电粒子的加速
    动能定理   mV2 /2 = q UAB(静电力做功)
14、带电粒子的偏转
    加速度     a = F /m = qE /m = qU /(md)   偏移距离  y = a t2 /2
    运动时间   t = l /V0
    偏转角     tanθ= V⊥ / V0    V⊥= a t

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一章知识点

4. 高一物理选修3-1第一章知识点

《静电场》基本知识点回顾
一、基本规律
1.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        保持不变。
(2)变式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       ,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        ,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        , F叫库仑力或静电力, F可以是引力(q1、q2为异种电荷),也可以是斥力(q1、q2为同种电荷)。k叫        ,公式中各量均取国际单位制时,可k=        。
(3)适用条件:                  。
二、电场力的性质
1.电场强度
(1)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       。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及其受到的静电力F都无关。
(2)定义式:        ,适用于任何电场,E的方向沿电场线的切线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方向相同。变式表述: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在数值上等于沿电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降低的电势,表达式:        。
(3)表达式:        ,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
(4)叠加原理: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外各点的电场强度        ,式中r为球心到该点的距离(r大于球体或球壳的半径),Q为整个球体(或球壳)所带的电荷量。
2.电场线:为了形象地了解和描述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假想的线,电场线并不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其特点:(1)电场线是起始于        ,终止于      的不闭合的曲线;(2)电场线在电场中不        ;(3)用电场线的        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场线上某点的        描述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实例:(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间距相等、互相平行有方向的直线;
(2)等量同(异)种电荷连线和中垂线上电场强度和电势的特点。
三、电场能的性质
1.能量描述
(1)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与重力势能类比,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                        是         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2)电势:电荷在电场中的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其表达式:        。
(3)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同的点构成的面。其特点:①等势面        电场线;②电场线总是从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等势面的疏密程度可表示        ;③任意两个等势面都不会        ;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        。
(4)电势差: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即电压。其表达式:        。
在匀强电场中,可表示为:        ,其中d为电荷在电场强度方向上的位移。
2.能量量度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对电荷做的功只与电荷的初、末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小量。
(2)电场力做功的计算方法表述:
①与电势能改变量的关系:        
②与电势差的关系:        
③根据动能定理计算:        
④由功的公式 计算:        ,此方法只适用于匀强电场。
四、静电场的应用
1.静电平衡现象
(1)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中没有电荷的        移动。
(2)静电平衡的原因:外电场和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所叠加的合电场为零。
(3)静电平衡的特点:①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②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        ,分布情况与导体表面的曲率有关;③导体是        ,导体表面是        ,在导体表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④导体表面上任一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垂直该点所在的切面。 
(4)静电平衡的应用实例: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等。
2.电容器的电容 
(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
(2)定义式:        
(3)物理意义: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导体的大小、形状、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是否带电        。
(4)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的决定式:        ,其中S为极板的正对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k为静电力常量,εr为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C的有关因素。
3.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加速与偏转
(1)加速:作加速直线运动,利用动能定理        求解粒子被加速后的速度。
(2)偏转:作类平抛运动,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
①竖直方向的速度        ,其中v为垂直电场线的入射速度;
②竖直方向的位移        
答案
一、1、(1)创造 消灭 总量 
2、(1) 正比  反比  (2)   静电力常量 。
(3)q1、q2为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
二、1. (1) 电场强度 (2) , 。(3)  (4)  
2.(1)正电荷或无穷远 无穷远或负电荷 (2) 相交(3) 疏密程度 切线方向 
三、1. (1) 静电力 (2) 。(3) ① 垂直 ② 电场强度的大小;③ 相交;④ 不做功。(4) ,  
2. (2) ① ,② ,③ ,④  
四、
1. (1)定向(2)零(3)①零;②外表面;③等势体,等势面;④垂直
2. (2) ;(3)无关(4) .
3.(1) ;(2)① ,② .

5.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的知识点。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 频率(f):赫(Hz) 

周期(T):秒(s) 转速(n):r/s 半径(R):米(m) 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机械能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 00 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 
当 派/2<= a <派 W<0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 1000w=1kw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 F不变(F=ma+f) V在增加 P实逐渐增加最大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 即P一定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尤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达式 Ek=1/2mv^2 能是标量 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 1kg*m^2/s^2 = 1J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单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选修3-1
库仑定律:F=kQq/r�0�5 
电场强度:E=F/q 
点电荷电场强度:E=kQ/r�0�5 
匀强电场:E=U/d 
电势能:E�6�9 =qφ 
电势差:U�6�9 �6�0=φ�6�9-φ�6�0 
静电力做功:W�6�9�6�0=qU�6�9�6�0 
电容定义式:C=Q/U 
电容:C=εS/4πkd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加速匀强电场:1/2*mv�0�5 =qU 
v�0�5 =2qU/m 
偏转匀强电场: 
运动时间:t=x/v�6�8 
垂直加速度:a=qU/md 
垂直位移:y=1/2*at�6�0 =1/2*(qU/md)*(x/v�6�8)�0�5 
偏转角:θ=v⊥/v�6�8=qUx/md(v�6�8)�0�5 
微观电流:I=nesv 
电源非静电力做功:W=εq 
欧姆定律:I=U/R 
串联电路 
电流:I�6�9 =I�6�0 =I�6�1 = …… 
电压:U =U�6�9 +U�6�0 +U�6�1 + …… 
并联电路 
电压:U�6�9=U�6�0=U�6�1= …… 
电流:I =I�6�9+I�6�0+I�6�1+ …… 
电阻串联:R =R�6�9+R�6�0+R�6�1+ …… 
电阻并联:1/R =1/R�6�9+1/R�6�0+1/R�6�1+ …… 
焦耳定律:Q=I�0�5 Rt 
P=I�0�5 R 
P=U�0�5 /R 
电功率:W=UIt 
电功:P=UI 
电阻定律:R=ρl/S 
全电路欧姆定律:ε=I(R+r) 
ε=U外+U内 
安培力:F=ILBsinθ 
磁通量:Φ=BS 
电磁感应 
感应电动势:E=nΔΦ/Δt 
导线切割磁感线:ΔS=lvΔt 
E=Blv*sinθ 
感生电动势:E=LΔI/Δt 

高中物理电磁学公式总整理 

电子电量为 库仑(Coul),1Coul= 电子电量。 
一、静电学 
1.库仑定律,描述空间中两点电荷之间的电力 
, , 
由库仑定律经过演算可推出电场的高斯定律 。 
2.点电荷或均匀带电球体在空间中形成之电场 
, 
导体表面电场方向与表面垂直。电力线的切线方向为电场方向,电力线越密集电场强度越大。 
平行板间的电场 
3.点电荷或均匀带电球体间之电位能 。本式以以无限远为零位面。 
4.点电荷或均匀带电球体在空间中形成之电位 。 
导体内部为等电位。接地之导体电位恒为零。 
电位为零之处,电场未必等于零。电场为零之处,电位未必等于零。 

均匀电场内,相距d之两点电位差 。故平行板间的电位差 。 

5.电容 ,为储存电荷的组件,C越大,则固定电位差下可储存的电荷量就越大。电容本身为电中性,两极上各储存了+q与-q的电荷。电容同时储存电能, 。 
a.球状导体的电容 ,本电容之另一极在无限远,带有电荷-q。 
b.平行板电容 。故欲加大电容之值,必须增大极板面积A,减少板间距离d,或改变板间的介电质使k变小。 

二、电路学 
1.理想电池两端电位差固定为 。实际电池可以简化为一理想电池串连内电阻r。实际电池在放电时,电池的输出电压 ,故输出之最大电流有限制,且输出电压之最大值等于电动势,发生在输出电流=0时。 
实际电池在充电时,电池的输入电压 ,故输入电压必须大于电动势。 

2.若一长度d的均匀导体两端电位差为 ,则其内部电场 。导线上没有电荷堆积,总带电量为零,故导线外部无电场。理想导线上无电位降,故内部电场等于0。 
3.克希荷夫定律 
a.节点定理:电路上任一点流入电流等于流出电流。 
b.环路定理:电路上任意环路上总电位升等于总电位降。 

三、静磁学 
1.必欧-沙伐定律,描述长 的电线在 处所建立的磁场 
, , 
磁场单位,MKS制为Tesla,CGS制为Gauss,1Tesla=10000Gauss,地表磁场约为0.5Gauss,从南极指向北极。 

由必欧-沙伐定律经过演算可推出安培定律 
2.重要磁场公式 
无限长直导线磁场 长 之螺线管内之磁场 


半径a的线圈在轴上x处产生的磁场 
,在圆心处(x=0)产生的磁场为 
3.长 之载流导线所受的磁力为 ,当 与B垂直时 
两平行载流导线单位长度所受之力 。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相吸;电流方向相反时,导线相斥。 

4.电动机(马达)内的线圈所受到的力矩 , 。其中A为面积向量,大小为线圈面积,方向为线圈面的法向量,以电流方向搭配右手定则来决定。 

5.带电质点在磁场中所受的磁力为 , 
a.若该质点初速与磁场B平行,则作等速度运动,轨迹为直线。 
b.若该质点初速与磁场B垂直,则作等速率圆周运动,轨迹为圆。回转半径 ,周期 。 
c.若该质点初速与磁场B夹角 ,该质点作螺线运动。与磁场平行的速度分量 大小与方向皆不改变,而与磁场平行的速度分量 大小不变但方向不停变化,呈等速率圆周运动。其中 ,回转半径 ,周期 ,与b.相同,螺距 。 
速度选择器:让带电粒子通过磁场与电场垂直的空间,则其受力 ,当 时该粒子受力为零,作等速度运动。 
质普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速度选择器固定离子的速度,再将同素的离子打入均匀磁场中,量测其碰撞位置计算回转半径,求得离子质量。 

6.磁场的高斯定律 ,即封闭曲面上的磁通量必为零,代表磁力线必封闭,无磁单极的存在。磁铁外的磁力线由N极出发,终于S极,磁铁内的磁力线由S极出发,终于N极。 

四、感应电动势与电磁波 
1.法拉地定律:感应电动势 。注意此处并非计算封闭曲面上之磁通量。 
感应电动势造成的感应电流之方向,会使得线圈受到的磁力与外力方向相反。 
2.长度 的导线以速度v前进切割磁力线时,导线两端两端的感应电动势 。若v、B、 互相垂直,则 
3.法拉地定律提供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方法,也就是发电机的基本原理。以频率f 转动的发电机输出的电动势 ,最大感应电动势 。 

变压器,用来改变交流电之电压,通以直流电时输出端无电位差。 
,又理想变压器不会消耗能量,由能量守恒 ,故 
4.十九世纪中马克士威整理电磁学,得到四大公式,分别为 
a.电场的高斯定律 

b.法拉地定律 

c.磁场的高斯定律 

d.安培定律 

马克士威由法拉地定律中变动磁场会产生电场的概念,修正了安培定律,使得变动的电场会产生磁场。 
e.马克士威修正后的安培定律为 
a.、b.、c.和修正后的e.称为马克士威方程式,为电磁学的基本方程式。由马克士威方程式,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且其传播速度 。 
。十九世纪末,由赫兹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 
劳仑兹力 。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的知识点。

6.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汇总?

   
     重力的知识我们在初中也学过,在高中我们讲解的更加的深入。下面是我精心挑选的关于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汇总,供大家阅读。 
      
      重力的概念 
     我们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1的51页***中有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表示式G=mg;其中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关系 
     ***高一上学期刚接触重力学生可以跳过此段***实际上重力G只是万有引力F的一个分力***具体分析参看图所示***。 
     对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f比G小很多***f与G的比值不超过0.35%***;因此高考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在这里王尚老师要给大家强调一点,只有在极轴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三者的运算关系满足向量的三角形法则;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等于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向量差。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来,重力的方向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所以我们从初中物理开始,就一直用“竖直向下”这一说法来说重力的方向。 
     为什么物体在地球的两极重力大?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分析,来深入理解为什么两极重力大? 
     首先,由于地球不是标准的球形,而是椭圆体;夸张一点来说,就像个椭球体的“橘子”。因此“距离地心近”的两极万有引力大一些,自然重力加速度也较大。 
     从天体学的相关知识***F向=mvω***可知,赤道附近的向心力大***高一上学期学生对向心力和万有引力不理解的,下文中有说明***。 
     相对而言,物体在北极***或者说两极***向心力为零,根据向量运演算法则自然重力也就大一些。 
     综上两个因素所述: 
     1两极的周围万有引力较大; 
     2南北极没有向心力。 
     因此,南北极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请注意是两个因素,在王尚的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不严谨,仅强调第二个向心力关系大小的因素,这是不科学的。下面我们来探究重力加速度值的问题。 
      重力加速度值 
     课本和辅导书上常看到的重力加速度值g=9.8m/s^2实际上是大概值,并不精确。如果要找某地g的精确值,最简单的就是利用单摆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了。在下面,给出大家几个城市的重力加速度值。 
     赤道附近g=9.780米/秒^2, 
     广州g=9.788米/秒^2。 
     武汉g=9.794米/秒^2。 
     上海g=9.794米/秒^2。 
     北京g=9.801米/秒^2。 
     纽约g=9.803米/秒^2。 
     莫斯科g=9.816米/秒^2。 
     北极地区g=9.832米/秒^2。 
     便于大家理解重力加速度的例子 
     在课堂上我个人喜好典型例子教学。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同样10米深的一个坑,一个是在北极,一个是在赤道。北极熊掉进坑底的加速度要比袋鼠大,也较早落地;请注意,不是因为北极熊质量大,这个伽利略先生早在几百年前就做了比萨斜塔实验了。当然了,这个差异是非常、非常小的,你用肉眼观察不出来。 

7.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我为你整理的《  高一物理  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总结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⑵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
  ⑶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物体在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不会因为  其它  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
  ⑷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⑴物体运动的性质由加速度决定(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运动;加速度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⑵物体运动的轨迹(直线还是曲线)则由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方向成角度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常见的类型有:
  (1)a=0: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a恒定:性质为匀变速运动,分为:
  ①v、a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v、a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
  ③v、a成角度,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在v、a之间,和速度v的方向相切,方向逐渐向a的方向接近,但不可能达到。)
  (3)a变化:性质为变加速运动。如简谐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都随时间变化。具体如: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变速运动,当两者共线时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不共线时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运动,若合初速度方向与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则是直线运动,若合初速度方向与合加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则是曲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  乒乓球  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一物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整理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手册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 
  ★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8.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我为你整理的《  高一物理  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做功两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2.功: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单位为焦耳(J)
  3.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将α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
  (1)当α=90度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当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3)当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力阻碍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经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
  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说了“克服”,就不能再说做了负功
  4.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表达式
  5.重力势能是标量,表达式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2)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6.动能定理:
  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m为物体质量,v为末速度,为初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整理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归纳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笔记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手册 
  ★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 
  ★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