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恒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2024-05-04 16:09

1. 科学家对恒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天文学家对这些恒星进行了长期观测,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重元素相对较少,与近期生成的恒星完全不同,而且它们也只有一代或少数几代超新星填充于周围的诞生云中。通过研究这些幸存的低质量、重元素匮乏的恒星,科学家们能够验证当前的理论以及检测早期宇宙的环境。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学家安娜·弗雷贝尔研究团队,对银河系外层区域内16颗重元素匮乏的恒星所包含的20种关键元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研究发现,有些重元素原子较少的恒星质量是太阳的近万倍,从而验证了现有的理论。但是,天文学家同时也发现这些恒星的化学特征与太阳有着诸多非常明显的差异,如铁、锂及其他元素的含量。弗雷贝尔等人的发现成果不仅仅有助于验证当前的理论模型,而且也有助于理解宇宙最早恒星组成的详细情况。

科学家对恒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2. 科学家在研究恒星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除了最简单的光谱分析以外,还有很多。比如:计算机模拟,研究恒星死亡的过程。

 还有典型信息模型应用,这里详细的给你解释下。恒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理论研究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前沿领域之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由于除太阳以外,其他恒星都非常遥远,只能以“点源”看待,很难取得丰富的观测资料。太阳离地球最近,在恒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研究中,理所当然地把太阳选作典型。已知太阳质量与半径,以其可观测量(主要是光度与表面温度)为边界条件,提出“把太阳看作球对称的平衡气体球”的假说,根据有关的科学定律(引力定律、核物理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导出太阳内部结构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值方法近似求解。分析结果表明,太阳内部大致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结构模型经过可观测量的检验,反复调整有关内部参量后导出分析值,与实际观测值误差在1/1000以下。这就是用于研究与太阳同类恒星的类太阳模型。通过改变核心区参量,并作必要的补充假说,可依次导出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模型。1960年代发现的脉冲星,就是对这种以典型信息拟合理论分析模型的方法及其预言的生动检验。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科学家不如恒星吗?


科学家不如恒星吗?

4. 科学家是如何恒星的质量的


5. 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小的恒星

 天文学家或许已经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最小恒星,这颗恒星被命名为EBLM J0555-57Ab,距离地球约600光年。
   
   剑桥大学的一组天文学家小组发现EBLM J0555-57Ab的大小与太阳系的土星相近,其半径约为木星的84%,  质量是木星的85倍,表面的引力大约是人类在地球上感受到的300倍。 
     一颗最小的理论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0.07-0.08倍。EBLM J0555-57Ab约为0.081略高于这个极限。质量小于太阳20%的小恒星在银河系中很常见,但由于它们体积小,亮度低,所以我们对它们了解甚少,因为它们很难被发现。
   据称,科学家采用凌日法发现了这颗相对黯淡的低质量恒星,它所处的双星系统约每7.8天就从伴星掠过。他们观察到,系统中较大的星星定期变暗,并推断出轨道上较小的星星在其前方通过。
    解码: 
   Red dwarfs therefore develop very slowly, maintaining a constant luminosity and spectral type for trillions of years,until their fuel is depleted. Because of the comparatively short age of the universe, no red dwarfs exist at advanced stages of evolution.
   红矮星演化的非常缓慢,维持持续的亮度和光谱型可达万亿年,直到燃料完全燃尽。相对之下,鉴于宇宙的年龄还很短(138亿年),还没有红矮星演化到末期。

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小的恒星

6. 恒星物理学的1研究方法

一般的恒星都是炽热的气体球。研究恒星所必需的一切资料几乎全部来自恒星自身的电磁辐射,才开始有可能检测它们的高能粒子和引力波效应。因此,人们主要使用光学、红外线、射电和X射线等各种天文望远镜以及所附的照相装置、光电装置、分光装置、偏振装置、热检测装置、微波检测装置、频谱检测装置、能谱检测装置等去测量各类恒星在不同波段上的辐射强度、能谱、谱线结构、偏振状态、角直径、角间距、视面结构和角位移等物理量。然后,应用热辐射理论,可以推出恒星表面的有效温度(见恒星温度);应用谱线位移和一定的几何方法,可以确定恒星自转特性、双星特性或脉动特性(结合光度变化特性),再利用引力理论、辐射理论和脉动理论,可推出双星轨道半长径、子星半径、子星质量(或质量函数)及脉动变星的平均半径和平均密度等;应用谱线的形成和致宽理论,可以推出恒星大气的电子压力、气体压力、不透明度、元素的丰度以及恒星的光度;应用核物理理论,可以推知恒星的产能机制及其变迁,再结合辐射转移理论就可建立恒星模型,用以研究恒星内部结构理论;应用塞曼效应,可推知恒星磁场;应用引力理论、粒子理论,可以探讨恒星晚期超密态的各种现象(见超密态物质);应用等离子体理论,可以探讨星冕、星风、质量交流和质量损失等恒星大气现象;最后,综合应用各种物理理论,可以探讨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7. 谁是恒星天文学之父?

恒星天文学之父——赫歇耳[图文]

来源:《探索星空的足迹》 类别:天文人物 

  赫歇耳(1738—1822 年)可以称得上是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人们一提到他,就立刻想起发现天王星的事,实际上,他最重要的工作和成就是在恒星天文学方面。

  赫歇耳一般都是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进行观测,太阳系第七大行星——天王星,就是他在自己家中的花园内作巡天观测时发现的。

  1781 年8 月13 日,他用一架口径16 厘米、焦距2 米的望远镜作观测的时候,在双子座里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天体。他起先以为是颗彗星,可是用偏心率较大的椭圆或抛物线去表示它的轨道,却总是不成功。最后终于觉悟到它的轨道比较接近于圆,该是颗行星,距离比那时知道的最远行星土星还要远一些。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只有6 颗行星,望远镜发明也已经100 多年了,但从没有听说有新行星的事。一些人曾怀疑过土星以外赫歇耳是否还会有什么新的天体,但是一旦要把太阳系范围真的予以扩大,保守的习惯势力有时会显得难以克服。新行星的发现终究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人们最终承认它是太阳系行星队伍中的新成员,它后来被命名为天王星。

  赫歇耳从1773 年开始着手磨制自己所需要的望远镜。多次失败之后,1774 年,他终于制造成功第一架望远镜,焦距1.52 米,后来又制造了焦距 2 米、3 米乃至6 米的望远镜,口径也越来越大。

  1789 年,赫歇耳磨制了生平制造的最大一架望远镜,口径1.22 米,焦距12 米。在启用的第二天,即1789 年8 月28 日,他就发现了现在称之为土卫二的卫星,三个星期后又发现土卫一。而在这之前的1787 年,他已经发现了天王卫三和天王卫四。1783 年,在分析了7 颗恒星的自行之后,他发现太阳带着太阳系全体,有着向武仙座方向的空间运动,即所谓的太阳向点运动,在研究更多恒星自行的基础上,他把太阳向点相当精确地定在武仙座γ星附近。

  赫歇耳是第一个研究银河系真实形状的人,他用统计恒星数目的简单方法,大体上确定银河系形状呈扁平状圆盘。他还想进一步测定银河系的大小,因为在当时对恒星的距离还一无所知,银河系的真实大小自然也无法测定。赫歇耳在双星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证明大多数双星是物理双星,双星中的两颗子星之间存在着物理上的联系,证明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于双星系统。1782 年、1784 年和1821 年,他先后编制了3 个双星和聚星表,其中有好几百对双星是他发现的。

  在数十年的观测中,赫歇耳还发现好几百个新的星团和星云,编成了包括2500 个星团和星云的大型星表。他还根据对星云形态的研究企图对星云进行分类和找出它们之间的过渡序列,虽然这种思路和做法是错误的,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引起人们对研究恒星起源问题的重视。

  赫歇耳在恒星研究方面的一些工作具有开拓性,他被看做是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有人称他为“恒星天文学之父”。1821 年,他被委任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第一任会长,第二年8 月去世。

谁是恒星天文学之父?

8. 恒星天文学之父是谁

恒星天文学之父是赫歇耳。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古典作曲家、音乐家,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1773年,赫歇尔用买来的透镜造了自己的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可放大40倍,到1776年,他已经制造出焦距3米和6米的反射望远镜,开始进行巡天观测。
1781年3月13日,赫歇尔用自制的227倍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时,发现了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后来他换上460倍和932倍的目镜观测,发现这颗星的直径随着天文望远镜的放大率增加而增大。
经验告诉赫歇尔,这不是一颗恒星,因为恒星的直径是不随放大率增加而增大的,于是,他断定这是藏于太阳系里的一颗新行星。这颗新行星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王星。他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因为这是人类认识太阳系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人物成就
1781年发现了太阳系中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和木星、土星和它的卫星(天卫三、木卫四、土卫一、土卫二)。
1782年,赫歇尔编制成了第一个双星表,他还发现了多数双星不是表面上的“光学双星”,而是真正的“物理双星”。
1783年,赫歇尔发现了太阳的自行,论证了太阳正以17.5千米/秒的速度向武仙座的方向运动,其速度与现代测算结果相差约10倍。
1786、1789、1802年,赫歇尔先后三次出版星团、星云表,记录了2500个星云和星团。他第一个确定了银河系形状大小和星数的人。开创了恒星天文学,他研究并假设(某些)星云是由恒星组成,提出著名的恒星演化学说。共计观测1083次,累计观测117600颗恒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