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2024-05-19 14:20

1.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什么样的时代,出什么样的人物。到底是时代,成就了人物,还是人物,造就了时代,谁能说得清?只能说是互相成就!
如,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扫六国。是因春秋战国折腾了近600年,想要捏合在一起,除了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外,更需要出现一位能气吞山河的人物,秦始皇就应运而生。谁都可以说秦始皇残暴,过于迷信武力,但谁敢说秦始皇没有大气魄?

这就是时代和英雄的关系。楚汉之际又是如此。秦始皇虽把六国强力捏合在一起了,组成了秦帝国,却需要时间去消除裂痕。可惜胡亥不合格,因此导致了项羽和刘邦的横空出世。
楚汉之际的矛盾,表面上是秦朝残暴统治造成,实则是一次,六国势力趁机强烈反弹的过程。项羽和刘邦都利用了这种反弹力量。但两人的差别是,项羽一门心思地要彻底推翻秦始皇的一统,回到分封老路上。刘邦是认定了秦始皇的模式,他要改良。

我们可以这么设想一些,项羽赢了刘邦,那么他其实就相当于充当了秦始皇的角色了,靠武力压制这才能安稳!可若一旦项羽死了呢,这个问题,有谁深思过?
是不是极有可能就回到了春秋战国的模式,重启六国互相征伐,那么谁倒霉?即是老百姓,更是炎黄子孙倒霉。
所以项羽输给刘邦,没有什么可难受的。可以说最合理的现象,导致了最佳结果。时代选择了刘邦,而不是项羽。

刘邦只会逃跑耍无赖吗?倘若刘邦无赖,那项羽就是屠夫!敢问你是愿意跟着无赖混,还是愿意活在屠夫刀下?
英雄不是靠杀解决问题,英雄是靠不杀解决问题!
刘邦再无赖,但谁见过刘邦屠城,杀降(卒),这都是项羽干出来的。
刘邦再无赖,他也仅仅的面对项羽耍无赖。而对其他人,刘邦从来都是该啥样还是啥样,他不装,显得很真!

刘邦之所以面对项羽耍无赖,是因为他真打不过,不耍无赖逃命,莫非让刘邦耍光棍找死?
刘邦代表的是一股势力,也就是说,不能用考核某一个人的眼光,去考核刘邦。因为他做什么,都要服务于这股势力。

因此这就决定了,刘邦不能去耍光棍,充一回好汉就死。他只能忍着,熬着,面对项羽逃着跑,忍辱偷生,积蓄力量。如,老爸和老婆被项羽抓了,项羽却要烹杀刘太公,大家都指责刘邦太黑,竟然不管不顾,还无耻说了:分我一杯羹。
可项羽这样做就是英雄所为吗?是不是更无耻呢!对待无耻,以无赖应之,不正好是“天生一对”吗?

没人否认项羽是英雄,起码灭秦他是主力。但灭秦之后,他却即无秦始皇的大气魄,重新搞分封,还走上了依靠武力压制的秦朝老路。所以他输得一点都不冤枉,一点都不可惜。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2.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并不可惜,夺取天下不是牛羊角力,蛮干行不通。
每当我看到项羽灭秦以后分封诸侯,总会联想起常凯申北伐胜利以后封官晋爵。因为这二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做法都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与其本人的政治思想无关。

项羽分封诸侯时,齐国故地被田荣和田横占据,赵国故地被赵歇、张耳和陈余占据,燕国故地被臧荼和韩广占据,川蜀被刘邦占据…
常凯申封官晋爵时,西北被冯玉祥占据,山西被阎锡山占据,广西被李宗仁占据,东北被张作霖占据,川蜀被刘湘占据…
这绝不是项羽或常凯申不知道集权的好处,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到集权。如果有人对他们进言:此时应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一个政令统一的国家。他们一定会认为进言的这个人是傻子。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别人来说吗?项羽或常凯申只是当时的最高领袖,拥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但当时的既成事实是:各大诸侯割据一方,不管你是否承认,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且这些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全都不是好惹的,如果项羽或常凯申胆敢不尊重他们的利益,这些乱世枭雄当场就会给他们好看。

项羽不信邪,公然拒绝分封田荣和田横为齐王,所以田荣和田横直接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费了半天劲,总算灭掉了田荣。可就在项羽对田荣和田横用兵的当口,刘邦迅速杀出关中,于是项羽决定回头收拾刘邦。而田横又趁着这个空当,重新占领了齐国故地。
项羽扳倒葫芦起了瓢,终于开始疲于奔命了。
项羽为了集权所做的努力还不止这些:借着领导巨鹿之战的威望,项羽否定了赵歇、张耳和陈余在赵国故地的地位。而赵歇和陈余也是当场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奔忙于田氏兄弟和刘邦之间,对赵歇和陈余毫无办法。
项羽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承认六国割据的前提下,将六国故地分割成众多小国。其目的就是希望六国内乱不息,为自己争取时间,以便各个击破。
比如在齐国,项羽封了三个王,就是希望齐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田荣一怒,齐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比如在赵国,项羽封张耳为王,却留下陈余牵制张耳,就是希望赵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陈余一怒,赵国故地很快也统一了。
比如在燕国,项羽封了两个王,就是希望燕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臧荼一怒,燕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其实也是名花有主的,但项羽认为占据这两个国家的诸侯实力较弱,所以就将这两块地盘据为己有。明面的风险似乎没有,但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的人才大多不愿为项羽效劳,纷纷投奔其他诸侯,专门跟项羽作对,最著名的就是张良。
项羽的做法无疑是失分的。不管项羽的长远规划是什么,在起步初期,他都必须尊重诸侯们的既得利益。

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他就不敢得罪诸侯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刘邦称帝以后,臧荼为燕王,统治燕国故地;韩王信为韩王,统治韩国故地;张敖为赵王,统治赵国故地;韩信为楚王,统治部分楚国故地;彭越为梁王,统治魏国故地;英布为淮南王,统治淮南…
虽然封了这么多异姓诸侯王,但刘邦最终成功削藩。有汉一朝,异姓诸侯王退出历史,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及至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时,同姓诸侯王也逐渐凋零。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削藩,绝不是因为刘邦封的王比较少。而是因为刘邦的基本盘比项羽大得多,而且韩王信、韩信和张敖都是依赖刘邦支持才能称王。
项羽之所以无法成功削藩,绝不是因为项羽封的王的太多。而是因为各地诸侯的整合速度太快,项羽只能面对一众团结而强大的敌人。
总的来说,项羽和刘邦的政治思想是一样的:尊重诸侯割据一方的事实,先稳固自己号令天下的地位,然后一步步去削藩。只是项羽在削藩过程中一步一个坎,最终输得一无所有。

3.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并不可惜,夺取天下不是牛羊角力,蛮干行不通。
每当我看到项羽灭秦以后分封诸侯,总会联想起常凯申北伐胜利以后封官晋爵。因为这二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做法都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与其本人的政治思想无关。

项羽分封诸侯时,齐国故地被田荣和田横占据,赵国故地被赵歇、张耳和陈余占据,燕国故地被臧荼和韩广占据,川蜀被刘邦占据…
常凯申封官晋爵时,西北被冯玉祥占据,山西被阎锡山占据,广西被李宗仁占据,东北被张作霖占据,川蜀被刘湘占据…
这绝不是项羽或常凯申不知道集权的好处,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到集权。如果有人对他们进言:此时应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一个政令统一的国家。他们一定会认为进言的这个人是傻子。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别人来说吗?项羽或常凯申只是当时的最高领袖,拥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但当时的既成事实是:各大诸侯割据一方,不管你是否承认,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且这些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全都不是好惹的,如果项羽或常凯申胆敢不尊重他们的利益,这些乱世枭雄当场就会给他们好看。

项羽不信邪,公然拒绝分封田荣和田横为齐王,所以田荣和田横直接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费了半天劲,总算灭掉了田荣。可就在项羽对田荣和田横用兵的当口,刘邦迅速杀出关中,于是项羽决定回头收拾刘邦。而田横又趁着这个空当,重新占领了齐国故地。
项羽扳倒葫芦起了瓢,终于开始疲于奔命了。
项羽为了集权所做的努力还不止这些:借着领导巨鹿之战的威望,项羽否定了赵歇、张耳和陈余在赵国故地的地位。而赵歇和陈余也是当场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奔忙于田氏兄弟和刘邦之间,对赵歇和陈余毫无办法。
项羽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承认六国割据的前提下,将六国故地分割成众多小国。其目的就是希望六国内乱不息,为自己争取时间,以便各个击破。
比如在齐国,项羽封了三个王,就是希望齐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田荣一怒,齐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比如在赵国,项羽封张耳为王,却留下陈余牵制张耳,就是希望赵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陈余一怒,赵国故地很快也统一了。
比如在燕国,项羽封了两个王,就是希望燕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臧荼一怒,燕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其实也是名花有主的,但项羽认为占据这两个国家的诸侯实力较弱,所以就将这两块地盘据为己有。明面的风险似乎没有,但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的人才大多不愿为项羽效劳,纷纷投奔其他诸侯,专门跟项羽作对,最著名的就是张良。
项羽的做法无疑是失分的。不管项羽的长远规划是什么,在起步初期,他都必须尊重诸侯们的既得利益。

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他就不敢得罪诸侯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刘邦称帝以后,臧荼为燕王,统治燕国故地;韩王信为韩王,统治韩国故地;张敖为赵王,统治赵国故地;韩信为楚王,统治部分楚国故地;彭越为梁王,统治魏国故地;英布为淮南王,统治淮南…
虽然封了这么多异姓诸侯王,但刘邦最终成功削藩。有汉一朝,异姓诸侯王退出历史,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及至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时,同姓诸侯王也逐渐凋零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4.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每当我看到项羽灭秦以后分封诸侯,总会联想起常凯申北伐胜利以后封官晋爵。因为这二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做法都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与其本人的政治思想无关。

项羽分封诸侯时,齐国故地被田荣和田横占据,赵国故地被赵歇、张耳和陈余占据,燕国故地被臧荼和韩广占据,川蜀被刘邦占据…
常凯申封官晋爵时,西北被冯玉祥占据,山西被阎锡山占据,广西被李宗仁占据,东北被张作霖占据,川蜀被刘湘占据…

这绝不是项羽或常凯申不知道集权的好处,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到集权。如果有人对他们进言:此时应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一个政令统一的国家。他们一定会认为进言的这个人是傻子。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别人来说吗?项羽或常凯申只是当时的最高领袖,拥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

但当时的既成事实是:各大诸侯割据一方,不管你是否承认,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且这些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全都不是好惹的,如果项羽或常凯申胆敢不尊重他们的利益,这些乱世枭雄当场就会给他们好看。

项羽不信邪,公然拒绝分封田荣和田横为齐王,所以田荣和田横直接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费了半天劲,总算灭掉了田荣。可就在项羽对田荣和田横用兵的当口,刘邦迅速杀出关中,于是项羽决定回头收拾刘邦。而田横又趁着这个空当,重新占领了齐国故地。
项羽扳倒葫芦起了瓢,终于开始疲于奔命了。

项羽为了集权所做的努力还不止这些:借着领导巨鹿之战的威望,项羽否定了赵歇、张耳和陈余在赵国故地的地位。而赵歇和陈余也是当场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奔忙于田氏兄弟和刘邦之间,对赵歇和陈余毫无办法。
项羽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承认六国割据的前提下,将六国故地分割成众多小国。其目的就是希望六国内乱不息,为自己争取时间,以便各个击破。

5.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每当我看到项羽灭秦以后分封诸侯,总会联想起常凯申北伐胜利以后封官晋爵。因为这二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做法都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与其本人的政治思想无关。

项羽分封诸侯时,齐国故地被田荣和田横占据,赵国故地被赵歇、张耳和陈余占据,燕国故地被臧荼和韩广占据,川蜀被刘邦占据…
常凯申封官晋爵时,西北被冯玉祥占据,山西被阎锡山占据,广西被李宗仁占据,东北被张作霖占据,川蜀被刘湘占据…
这绝不是项羽或常凯申不知道集权的好处,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到集权。如果有人对他们进言:此时应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建立一个政令统一的国家。他们一定会认为进言的这个人是傻子。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别人来说吗?项羽或常凯申只是当时的最高领袖,拥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但当时的既成事实是:各大诸侯割据一方,不管你是否承认,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且这些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全都不是好惹的,如果项羽或常凯申胆敢不尊重他们的利益,这些乱世枭雄当场就会给他们好看。

项羽不信邪,公然拒绝分封田荣和田横为齐王,所以田荣和田横直接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费了半天劲,总算灭掉了田荣。可就在项羽对田荣和田横用兵的当口,刘邦迅速杀出关中,于是项羽决定回头收拾刘邦。而田横又趁着这个空当,重新占领了齐国故地。
项羽扳倒葫芦起了瓢,终于开始疲于奔命了。
项羽为了集权所做的努力还不止这些:借着领导巨鹿之战的威望,项羽否定了赵歇、张耳和陈余在赵国故地的地位。而赵歇和陈余也是当场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奔忙于田氏兄弟和刘邦之间,对赵歇和陈余毫无办法。
项羽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承认六国割据的前提下,将六国故地分割成众多小国。其目的就是希望六国内乱不息,为自己争取时间,以便各个击破。
比如在齐国,项羽封了三个王,就是希望齐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田荣一怒,齐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比如在赵国,项羽封张耳为王,却留下陈余牵制张耳,就是希望赵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陈余一怒,赵国故地很快也统一了。
比如在燕国,项羽封了两个王,就是希望燕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臧荼一怒,燕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其实也是名花有主的,但项羽认为占据这两个国家的诸侯实力较弱,所以就将这两块地盘据为己有。明面的风险似乎没有,但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的人才大多不愿为项羽效劳,纷纷投奔其他诸侯,专门跟项羽作对,最著名的就是张良。
项羽的做法无疑是失分的。不管项羽的长远规划是什么,在起步初期,他都必须尊重诸侯们的既得利益。

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他就不敢得罪诸侯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刘邦称帝以后,臧荼为燕王,统治燕国故地;韩王信为韩王,统治韩国故地;张敖为赵王,统治赵国故地;韩信为楚王,统治部分楚国故地;彭越为梁王,统治魏国故地;英布为淮南王,统治淮南…
虽然封了这么多异姓诸侯王,但刘邦最终成功削藩。有汉一朝,异姓诸侯王退出历史,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及至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时,同姓诸侯王也逐渐凋零。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削藩,绝不是因为刘邦封的王比较少。而是因为刘邦的基本盘比项羽大得多,而且韩王信、韩信和张敖都是依赖刘邦支持才能称王。
项羽之所以无法成功削藩,绝不是因为项羽封的王的太多。而是因为各地诸侯的整合速度太快,项羽只能面对一众团结而强大的敌人。
总的来说,项羽和刘邦的政治思想是一样的:尊重诸侯割据一方的事实,先稳固自己号令天下的地位,然后一步步去削藩。只是项羽在削藩过程中一步一个坎,最终输得一无所有。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6.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为啥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

古往今来大家都认为项羽作为一个不世出的英雄不应输给混混刘邦,但事实上项羽真的输了。决定一个人能否夺得天下关键不在于个人才能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有高超的用人能力,单干再牛,靠一个人的力量也统一不了天下。
 
项羽是响当当的楚国将门之后,从小就热爱舞枪弄棒,最爱读的便是兵书,在随后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将其军事指挥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两场战役吸粉无数。一是巨鹿之战,项羽以很少的兵力对阵掌握秦军主力大军的章邯,项羽为此不得不破釜沉舟来将将士的战斗力激发到极限,一战将章邯主力打趴下,秦军自此再无翻盘的可能。另一次著名的战争无疑是彭城之战。刘邦暗度陈仓,率领部队偷袭项羽的后方彭城。项羽当机立断率3万兵马组成敢死队,千里奔袭,先是断掉了刘邦的粮道和后路,然后将刘邦的十余万主力部队打得丢盔弃甲,并且俘虏了刘邦的妻子和父亲。
 
项羽本人力能扛鼎,又擅于带兵打仗,但最后夺得天下的却是无赖刘邦。项羽失败最关键的因当事人刘邦分析的很清楚。项羽因天纵奇才,自然变得刚愎自用,不听从手下谋士的意见,不擅于用人。而刘邦却可以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出身的有才之士在他手底下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个就叫大智慧。刘邦自己说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他不如张良;管理国家百姓,保证后勤供应,他不如萧何;练兵打仗,排兵布阵,他不如韩信。但他可以让手下的这些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
 
而项羽被自己的天赋蒙蔽了双眼,认为靠自己单干便可以夺得天下,对手下的谋士极其不信任,手下最牛的谋士范增也得不到重要,导致鸿门宴放跑了刘邦,留下了祸患。项羽是行妇之仁,做大事没有点儿狠心是不行的。刘邦在看到自己的父亲被项羽俘虏之后,项羽让他投降,如果不投降,便煮了他的父亲。刘邦淡然回答道,喝汤的时候别忘了给我留一碗。父亲的生命在江山社稷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这才叫狠人。

7. 刘邦武力不及项羽一毫,为什么能赢了项羽?

楚汉之争中,刘邦完败项羽,获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在这里我们不禁发问:刘邦武力不及项羽一毫,为什么能赢了项羽?我认为必须从两人的性格特点来分析。

刘邦剧照
首先先来看刘邦,刘邦尽管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但是他会用人。在一次酒席上,刘邦曾经询问大臣自己为何能取得天下,众人说的他都不满意,他觉得自己成功最主要还是因为自己会用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尽管刘邦本人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可贵的是,他能够很好的用他们,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刘邦和萧何在一起
其次就是刘邦的赏罚分明了。刘邦尽管是个流氓地痞,但他也知道应该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在鸿门宴上,从项羽口中得知是左死马曹无伤出卖的他,在回营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功劳极大,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就封他为真正的齐王(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让韩信更加为他卖命。

项羽剧照
最后就谈谈项羽的因素。项羽自恃武艺高强,就把每次战争胜利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很少给手下人封赏,到了迫不得已封赏的时候,还特别小气,紧紧地拿着大印把玩,不舍得放手;项羽在关键时刻还有着妇人之仁,鸿门宴上不听亚父范增的建议,几次失去了杀掉刘邦的机会,而刘邦就不是这样了,自己老父亲被项羽抓住,项羽以把刘父做成肉羹威胁刘邦投降,刘邦明白此时的危机,就抓住项羽的弱点“愿分一杯羹”;他还对身边的人不信任,对自己最好的亚父范增,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怀疑他,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谋臣,想不失败都难。

刘邦武力不及项羽一毫,为什么能赢了项羽?

8. 刘邦战力不如项羽勇猛,为什么他却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刘邦战力不如项羽勇猛,却能够获得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刘邦的用人理念是用人唯贤,招贤纳士的刘邦善于发现每个将士身上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都愿意追随刘邦。反观项羽,猜疑和刚愎自用的性格让很多将士深感失望,这是项羽战败致命的因素。
一、从古至今得人心者得天下秦朝末年,群雄争霸的现象应运而生,所谓时势造英雄,刘邦和项羽就是当时杰出的英雄人物。素有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是名门之后,身上不免沾染着贵族气息,高傲与刚愎自用的性格是天下之争中最大的弊端,项羽亲信且大力提拔项氏族人,对于外姓氏的将领一直存有猜疑之心,这使得很多将领都逐渐与项羽疏远。与项羽不同的是,刘邦没落的名门后代,刘邦广交朋友,并且能够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为后来招贤纳士奠定了基础,刘邦在用人上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利用项羽的猜疑心理将项羽与部将离间,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赢得胜利,夺得天下。
二、军队庞大并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群雄争霸中,刘邦的文职武略都不如项羽,甚至军队人数也没有项羽军队庞大,可就是什么都比不上项羽的刘邦却最终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成为一代帝王。刘邦部下的张良、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为刘邦出谋划策,除此之外,刘邦能够发现将领身上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并且善于听取将领的谏言,这是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三、刘邦的用人思想至今仍在沿用刘邦的用人思想至今在很多企业公司中仍能见到,之所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因为在用人之前,本身的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已经被考核过,既然决定用人,就不能存有猜疑之心,若是存有猜疑之心定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