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2024-05-06 22:58

1.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宋代林逋《省心录》说:“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意思就是说: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不合群并非真正合适的处世之道。所以君子会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会对他人求全责备。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2.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宋代林逋《省心录》说:“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意思就是说: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不合群并非真正合适的处世之道。所以君子会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会对他人求全责备。

3. 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

君子与小人有什么不同

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

4.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一、意思不同
1、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2、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二、出处不同
1、君子: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
2、小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说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说是小孩子话。”

三、品性不同
1、君子:君子心胸开阔。
2、小人:小人斤斤计较。

5.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宋代林逋《省心录》说:“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意思就是说: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不合群并非真正合适的处世之道。所以君子会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会对他人求全责备。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什么?

6. 君子 和小人有什么区别

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宋代林逋《省心录》说:“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意思就是说: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不合群并非真正合适的处世之道。所以君子会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会对他人求全责备。

7. 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是

一、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品行高尚的人向上寻求仁义,品行低下的人向下追求财利。
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固穷:固守其穷,即不因困厄而改变操守。滥:胡作非为。君子不因困厄而改变操守,小人处身困厄就要胡作非为。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境永远那么平静、沉着,悠然自得而问心无愧。小人则常常心事重重、不胜困扰的样子。这就是奉行自己所信任的常道,和经常产生不满、充满畏惧情绪两者之间的差别。
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和小人、贤人和不贤的人之间的区别是:君子为了义去做,而小人为了利去做。君子做事,要问是不是应该做的,小人却只看是不是对自己有利。
五、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前一个“求”,指严格要求自己,后一个“求”,指苛求别人。诸:之于。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苛求他人。
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亲和,合群。比:勾结。句意 君子与人友好相处而不是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是友好相处。
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八、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泰:安详舒泰。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若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
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于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其相反。

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是

8.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感知可分为外部感知和内部感知两种。“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当然是说君子与小人内部感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部感知又可分为甲类内部感知和乙类内部感知两种。甲类内部感知是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造成的;乙类内部感知是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可分为环境型内部感知、行为型内部感知和思想型内部感知三种,主要和人的观念密切相关。君子之所以坦荡荡,小人之所以常戚戚,这既体现在君子与小人甲类内部感知的差异上,也体现在君子与小人乙类内部感知的差异上。
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实际上是从观念的角度来谈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的。这一问题,上面其实已经涉及。现在只强调两点:
其一,君子之所以更容易接受好的道德观念,离不开他体内(包括大脑)良好的固有物质运动。因为,这种良好的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将导致他在接受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他乐于接受的内心感受。小人之所以更容易接受不好的道德观念,同样离不开他体内(包括大脑)不好的固有物质运动。因为,这种不好的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将导致他在接受不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他乐于接受的内心感受。
其二,任何人要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君子与小人当然也是如此。在一个盛行良好道德观念的社会环境中,君子更容易成为君子;在一个盛行不好道德观念的社会环境中,小人更容易成为小人。如果只强调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的物质运动,不强调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那么为什么好的社会环境中好人更易产生、坏的社会环境中坏人更易出现,我们就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反映的其实是君子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也就是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一个是“天行健”,也就是以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吻合的方式去自强不息。由于君子是按照客观规律自强不息,其结果将是心与身的和谐统一,内部世界物质运动与外部世界物质运动的和谐统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小人是无法或很难以“天行健”的方式去“自强不息”的。原因无非有两个:首先,他难以承受人生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之所以难以承受,当然和他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密切相关;其次,他也很难认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之所以难以认识,恐怕和他的内心感受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所接受的各种观念密切相关。
上面,从三个方面粗略地分析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当然,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高谈阔论”什么君子与小人,好象有点滑稽可笑,甚至还会有人反感。我们也只是想借用这两个概念,观察一下当今的社会现实而已。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当然也存在着好人、坏人以及不好不坏的人等,——其实,任何社会现实都是如此。理解古人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对于认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好人、坏人以及不好不坏的人等,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补充: 如何辨别君子与小人?认真看完《论语》,就知道得差不多了。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君子有高明的、超脱的远见,而小人只注重现实的、浅近的实际利益。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意思是君子不可以从小事上去理解,却可以在大事上承受;小人不可以从大事上承受,只可以从小事上去理解。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惠。”意思是,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方面,讲究行使仁义之道;小人则不是这样,往往认为有钱就是好的,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正义与德行,小人则利欲熏心,一味钻营取利而已。孔子还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思是君子度量宽宏,心胸开阔,光明爽朗,神色舒泰而不骄傲;小人度量狭窄,挟怨抱恨,得志时往往骄傲自大、盛气凌人,难以作到心境泰然。他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总是设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索求好处。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是小人对待自己的错误总是文过饰非,千方百计掩饰,把责任和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在《论语》中,类似这样的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言论很多,大都能发人深醒,足可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观人的龟鉴。在对待这“名利”两个字的问题上,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君子并非不看重名利,而是“见得思义”。他反对的只是小人那样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以及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去谋取私利等对待利益的态度。在孔子看来,“名利”二字中,君子更看重“名”,而小人则更偏重“利”,当二者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君子舍“鱼”而取“熊掌”(即“名”),小人则选择“利”,不顾道义。所以古人认为,判别君子与小人,只要从“利”、“义”的选择上就可以见出. 补充: 自古以来,做小人易,而做君子难。做君子难,难在何处?难在言行一致,难在安贫乐道,难在修养之高。诸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可以忍受住穷困和不得志,小人则不能够忍受这些,为了谋取富贵,就会不择手段,什么事都会干出来的,因而也会常常得手。而君子由于德行所在,耻于钻营富贵,又率多刚直之言,加上世俗大众中有远见、有胸怀者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不为当权者所喜,故而难以进身,难以重用,又说:“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君子要做伟大的事业,却担心吃的不好穿得差,这种人是不值得谈论、提起的。而小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对吃穿非常注重和计较。西方也有句通俗谚语: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二者道理是一样的。诸葛亮则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欧阳修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古君子达人,都知道澹泊、简朴可以增进智慧、修养,最终才会有作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君子对物质上的个人需求是达观而坦然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能达到君子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在他的思想里,君子的境界,实在是一个极其高远的境界。从这一点上看,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要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付出毕生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孔子还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是某一个定型的人,要非常博学,古今上下天地中外无所不知。君子是具有多样才能的通才,能够胜任各种角色,干哪一行都行,而不仅是某一方面的专才、专家。他的这个标准是相当高的。然而世俗毕竟是世俗,世俗中君子不多,庸人多,平常人多,小人不少。故而孔子之道不被时人理解和看重。他对君子和小人的这种区分、他的这种严格的标准是多么有益于改善世道人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是伟大的。他说出的的确是真理。在他那里,君子是属于未来的、近乎完美的、具有高度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完美的人;而小人则是德行上修养欠缺的一类。他没有否认小人的智慧。事实上,小人与君子之区别,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而在于德行的区别。在孔子那里,君子是既有德行,也有学识的,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小人则不是这样。自古小人,主要是德行欠缺。如赵高、蔡京、秦桧、严嵩、袁世凯之流,何尝没有才能?只是德行不修,落得个遗臭万年。至于那些既没有才能、又没有德行的等而下之的世俗小人,则更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