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对外交流

2024-05-04 16:54

1. 北京的对外交流

截至2012年,北京市与72个国家的124个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来关系,其中已与37个国家的4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在读的外国留学生29452人。北京现有外国驻华大使馆13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17个,外国新闻机构190个。在北京设立的国外驻京代表机构已超过7000家,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85家来京投资。外国留学生17000多人。   友好城市  城市  国家  结好日期  城市  国家  结好日期  堪培拉  澳大利亚  1979年3月14日  阿姆斯特丹  荷兰  1994年10月29日  东京  日本  1979年3月14日  莫斯科  俄罗斯  1995年5月16日  纽约  美国  1980年2月25日  巴黎  法国  1997年10月23日  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  1980年10月14日  罗马  意大利  1998年5月28日  利马  秘鲁  1983年11月21日  豪登省  南非  1998年12月6日  华盛顿特区  美国  1984年5月15日  雅典  希腊  2005年5月10日  马德里  西班牙  1985年9月16日  布加勒斯特  罗马尼亚  2005年6月21日  里约热内卢  巴西  1986年11月24日  哈瓦那  古巴  2005年9月4日  巴黎大区  法国  1987年7月2日  马尼拉  菲律宾  2005年11月14日  科隆  德国  1987年9月14日  伦敦  英国  2006年4月10日  安卡拉  土耳其  1990年6月20日  亚的斯亚贝巴  埃塞俄比亚  2006年4月17日  开罗  埃及  1990年11月28日  惠灵顿  新西兰  2006年5月10日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1992年8月4日  赫尔辛基  芬兰  2006年7月14日  伊斯兰堡  巴基斯坦  1992年11月8日  阿斯塔纳  哈萨克斯坦  2006年11月16日  曼谷  泰国  1993年5月26日  特拉维夫  以色列  2006年11月21日  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  1993年7月13日  圣地亚哥  智利  2007年8月7日  首尔  韩国  1993年10月23日  里斯本  葡萄牙  2007年10月22日  基辅  乌克兰  1993年12月13日  利隆圭  马拉维  2008年1月15日  柏林  德国  1994年4月5日  吉隆坡  马来西亚  2009年1月15日  布鲁塞尔  比利时  1994年9月22日  墨西哥城  墨西哥  2009年10月21日  河内  越南  1994年10月6日

北京的对外交流

2. 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特点优势

 当今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发展的新特点(1)城市的国际分工日趋细化。(2)经济发展对全球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往舞台上的作用明显增加。 国际交往中心是首都的基本功能1.首都是国际、国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首都城市发挥政治中心的作用,主要依托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交通中心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提高和完善这些功能,首都城市才能体现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程度,也才能具有较高的集聚度。2.首都城市的国际交往能力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政治中心主要体现在对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强,伴随首都政治交往的同时,更多的是经济、科技、信息、文化、体育等的交往,首都的政治影响力也被放大为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影响力,其作用很大程度地体现于国际交往能力上。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纪之交北京承担起首都功能的重要战略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崭新的风貌体现改革开放的形象。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在政治上,将首都的开放推向更高层次,作为我国在新世纪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标志,可以树立崭新的对外开放形象;在经济上,应该牢牢把握加入WTO的契机,充分发挥首都对外交往优势,使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窗口、辐射国际市场的战略制高点,可以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2.挖掘首都对外开放的潜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对外开放工作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是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提升对外开放层次的现实选择。北京地处沿海和西部之间,对外开放既有区位、自然资源等先天不足这处,也有智力密集和功能完善等独特优势。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完全符合首都的性质与功能,一方面可以与沿海和西部地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北京的对外开放从企业、行业甚至是产业层次,提高到首都层次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层次,为北京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深度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3.促进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①更高层次地配置现代经济战略资源;②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③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④扩大就业、促进消费。 北京城市国际化突出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1.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的神圣使命,也是世界经济证章重心转移的战略需要。2. 北京拥有特殊的国际交往资源。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全国最集中和第一流水平的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文艺和体育团体和新闻媒体,每年都举办大量的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在亚洲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北京是全国的科技、信息中心,具有较强的知识生产和传播能力,北京的科技、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北京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观光旅游城市。3.北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一区五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各项规划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4.北京具有基本的设施条件。北京的电话普及率、人均电力消费量、人均绿地面积、环保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快速提高,北京正在加紧建设“数字北京”工程。北京的城市建设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能力的提高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创造了必要条件。5.北京具有必要的产业基础北京是一座特大型综合性产业城市,形成了基本完备的产业体系,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产业支撑。6.北京国际交往已初具规模北京是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国际交往城市。7.国际友好往来频繁、友好城市众多。北京共有138个大使馆,两个名誉领事馆,16个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189个外国新闻机构,6441家外国企业代表机构,150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全年接待国宾、党宾112批,其中包括84位国家元首或首脑。与世界上23个国家的26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30多个外国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其中缔结的友好城市数量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名列世界第五,亚洲第三。8.常住和临时来京境外人员数量稳定增长。1993年以后,北京国际旅游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6%和3.5%。到1999年,在京的常住境外人员达到5万人,年接待海外游客到达252.4万人次,外汇收入25亿美元,两项指标占全国总额的20%~25%,居全国城市之首,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旅游中心城市。9.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居亚洲前列。1994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接待外宾达3万余人。到1999年,北京拥有500座以上的常用会议场馆25个,总座位数达22693个;常用展览馆6家,总面积达18万m2,其中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展览面积达9万m2。北京举办的各类会议和展览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名列世界主要城市的第35位,在亚洲排在新加坡、香港和东京之后,列第四位。 北京与当代著名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国际交往功能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国际交往活动数量少,二是档次低,三是影响弱。北京仅有联合国的代表处和1个国际组织总部,这反映出北京的国际影响还不够大。1.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必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精神,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外交政策、促进国家对外开放为基础,以为首都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为核心,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己任,以广泛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为手段,努力在下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型国际交往中心,为推进首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服务。2.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根据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结合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北京的实际情况,北京到2010年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亚洲一流和世界中等发达程度的现代化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成为世界性的国际政治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国际科技贸易中心;亚洲的国际文化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体育中心。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国际交流高级化。基本形成合理的国际交流结构,重点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主体;主要领域的国际交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争取主办世界博览会、奥运会等国际大型盛会,积极创办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具有北京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节庆活动;国际组织、跨国集团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数量大幅度增加,达到亚洲领先水平。(2)服务体系功能完备化。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国际交往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体系。基本建成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系统,使政府管理部门充分体现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精兵简政原则,作好规划编制、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工作,及时为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服务系统,大力发展信息咨询、外语服务、中介组织、国际旅行社、国际语言学校、国际医疗救助中心等机构,形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系统。(3)交流设施现代化。重点建设一批特大型国家会展中心、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览中心、娱乐中心等标志性国际交流设施;规划调整城市布局,集中建设长安街和商务中心,初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国际交流中心区;加快进行首都机场扩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数字北京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标识系统,创造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3.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规划(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加强对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及在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首都国际交往中心推进办公室(可设在外办),统一协调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3)编制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各部门的推进计划(二)突出重点、龙头带动(1)以奥运为龙头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提高国际交流的档次和知名度。全力做好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和组织工作,以此为核心全面带动各项交流上规模、上水平;继续办好“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的组织工作,应尽快研究北京举办专业性和综合性世界博览会的方案,为北京“后奥运”时期继续维持国际交往强势做准备。(2)大力吸引国际组织,提高国际机构的积聚程度。采取统一部署、分口负责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吸引有国际影响的国际组织在北京落户。研究制定吸引国际组织、跨国集团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税收减免、扩大出口权、放宽市场准入度、放宽户籍管理和优先办理护照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3)集中建设“两区一街”,形成国际交往中心区。商务中心区(CBD)是当代国际城市的重要标志,需要尽快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好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21世纪水准的商务中心区。要率先高标准规划建设好海淀园区,迅速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长安街是北京政治中心的重要的形象窗口,也是开展国际政治活动的标志性窗口。要以世界一流标准规划建设好长安街,使之成为代表东方文明的世纪经典之作。(4)大力兴建重点交流设施,提高综合接待能力。重点建成一批特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览中心等标志性国际交流设施,弥补北京国际交往设施方面的缺陷,为广泛开展大型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其中,应优先建设特大型会展中心。同时,加快进行首都机场扩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数字北京建设,大力改善北京的环境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标识系统,创造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5)规划建设大型现代娱乐中心,加速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本着设计超前、科技领先、面向大众、生态健全、综合娱乐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个大型现代化娱乐中心(主题公园),以改变北京旅游产品老化、结构单一的落后局面。(三)大力开展友城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国际交往主渠道作用(1)积极扩大友城规模。积极争取中央的指导与支持,使首都友城工作成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若干目标城市为工作重点,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建立工作责任制,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积极扩大友城规模。(2)建立工作系统,完善工作制度。系统收集整理友城的信息资料,建立北京友城资料库和信息系统;在友城工作规划基础上制定友城工作的推进计划,形成友城工作目标和计划系统;有计划地向重点友城派出工作人员,建立海外友城工作的组织系统。针对友城工作的特点研究制订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推进友城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3)充分利用友城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一是友城工作为首都对外开放整体战略服务。二是要增强友城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友城的特殊优势开展工作。要利用政府对外交流的规格高、影响大的特点,针对对外开放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开展专项交流。同时,友城工作还要为社会、企业和民间的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它们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四)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1)研究建立国际交往发展基金。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前期,需要政府的扶持,特别需要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建议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资产重组,打造“航空母舰”。(2)为了提升北京承办大型国际交流活动的能力,政府应积极整合北京地区国际交流企业,形成几个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走联合发展的道路。(3)制订产业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五)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培育良好的交流环境(1)明确思路、健全职能。为了实现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目标,全市涉外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首都大外事”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利用外事部门的各种优势,开拓创新,成为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核心力量。涉外部门机构改革应当充分体现首都外事的特点,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服务,涉外部门应逐步完善领导职能、规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涉外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健全新的工作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2)归口管理、各负其责。建设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网络,主要包括:以外事领导小组为首,以市委、市政府专职调研力量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规划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民间机构为辅的申办系统;以外事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为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协调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组织系统;以市委宣传部为主,相关部门参与的宣传系统;以政府管理机构为龙头,社会接待、服务企业为补充的综合服务系统。(3)规划协调、分级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互相协作原则进行。推进办公室负责按照规划统一进行协调。一是加强与中央单位的协调配合。二是加强与本市国际交往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三是加强与兄弟省市协调配合。北京是全国的国际交往中心,必须充分体现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原则,与兄弟省市联合建立通畅的信息网络和办事机构,为兄弟省市开展对外交流服务。(4)综合服务、整体优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对国际交往影响较大的综合服务行业。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在首都地区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资产重组,成立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国际会展服务中心、旅游咨询和服务中心,改善首都地区的服务环境。(六) 营造良好的涉外环境(1)建立和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首先要对现有涉外管理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涉外管理的法律体系。其次,尽快研究出台《涉外家政服务的管理规定》、《外国留学生社会化管理规定》、《境外人员入境72小时免签规定》等文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为在京外国人提供法律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2)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在对常住外国人和临时来京的入境人员调查中,外国人普遍反映北京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严重,将环境问题列为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主要差距之一。在北京申办一些有国际影响的活动时,环境问题也是主要障碍之一。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水系治理等工作力度,改善北京的环境质量,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创造必要的自然环境。(七)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有计划培训高级管理和经营人员。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办法加强培训。继续办好赴美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并有针对性地选派政府公务人员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国家学习培训;与高等院校合作,在国内举办专门培训班,轮训高级管理人员。(2)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市民素质。搞好教育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各类教育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市民讲英语计划,提高外语人口普及率,为国际化打好基础。(3)大力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研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与国际教育组织和跨国集团合作,重点引进各类急需专业人才;建立国际级人才市场,吸引、优化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