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人性中的非理性

2024-05-09 09:36

1. 思考,快与慢:人性中的非理性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一名犹太人,他讲了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卡尼曼小时候正处于二战,德国残忍迫害犹太人。德国人规定,所有犹太人的身上必须贴有代表犹太人的标志。而且规定犹太人只能在指定的时间外出,如果违反规定,就有可能被德国人杀害。
  
 有一天,卡尼曼去好朋友家里玩,玩得太高兴,忘了时间。等他出来时,才发现已经超出了时间,他心里非常惶恐,于是把印有犹太人标志的衣服反过来穿。这时候,迎面正好过来一个德国军官,卡尼曼吓坏了,他想他要被杀了。
  
 但奇怪的是,德国军官让卡尼曼上车,给他糖果吃,还把卡尼曼送回了家。告别时,德国军官对卡尼曼说:“他也有一个和卡尼曼一样年纪的儿子”。
  
 这件事给卡尼曼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是多么容易产生偏见。因为在人们印象中,德国军官就是十恶不赦的、迫害犹太人的恶魔,但我们看不到的是,在德国军官中,也存在一些富有爱心的德国人。因此,卡尼曼开始研究人的非理性,写成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还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
  
 卡尼曼在书中说到,我们的大脑有快和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比如,认为德国军官都是坏人,这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好比我们提到希特勒,不用想,肯定是恶人,这是系统一做的事;其实德国军官中也有善良的人,这是系统二做的事。在举个例子,3乘以8等于多少,你毫不费力就知道是24,这是系统一中的快思考,那我问你23乘以32等于多少,你是不是要拿出笔来算算呢,那这时就会调用系统二,也就是慢思考。
  
 书中还提到一个定律:峰终定律。比如看一部电影。
  
 假设电影前80%部分非常精彩,但是结尾很烂,你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就会觉得电影很烂,即便绝大部分都很精彩。
  
 假设电影前面80%部分很烂,但结尾出奇的精彩,你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电影还不错,即便绝大部分很烂。这就体现了人的非理性,决定电影好与坏的标准,取决了电影的结尾。再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把好吃地留在最后,也是这个道理:峰终定律。
  
 还有一个定律:回归平均值。
  
 卡尼曼去一所军事学校做培训,说:“表扬可以提高学员的成绩,批判反之”。这时候,有一位军官反对说:“你在胡说八道,我今天表扬一名学员,那名学员明天的成绩就会下降;相反的,有一个学员做的不好,被我大骂了一顿,第二天竟然超水平发挥”。
  
 卡尼曼并没有直接反驳军官的观点,而是让他们做个游戏:找一个靶子,让每位军官背对着靶子,并往靶子扔硬币,每人扔两次。实验发现,那些第一次扔好的人,第二次一般都不怎么好;而那些第一次扔得很差的人,第二次往往都比第一次要好。
  
 人的发挥时好时坏,但总体来说,人的表现趋近于一个平均值,这就是为什么原本发挥好的人,再一次表现的时候,总会差一点,因为这已经是他的巅峰水平,不可能在高了,那就只能下降。相反的,那些发挥失常的人,本来就已经是谷底了,不可能在低,那自然会上升。
  
 此外,无论公司,还是学校,或者一些机构,总是喜欢做一些人才测试。比如,测验结果表名:张三适合做管理,李四适合做销售,王五适合做生产等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人是会成长的,用测试评判一个人,就相当于把人静态化了。这也是人非理性。
  
 非理性存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时候还会给人带来灾难。举个例子,
  
 小明和小红是一对情侣,相识了7年,一起创业,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小红工作和生活都不顺利,情绪跌到了谷底。有一次,小红想打电话找小明聊聊天,电话刚一拨,就被小明挂掉了。小红非常生气,她的“快思考”认为,小明已经不爱她了,于是大吵了一架。
  
 这只是一根导火线,两人越吵越凶,后来分手,一起创立的公司也破产,7年感情破裂。这就是人的非理性带来的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小红用“慢思考”,稍微分析下就知道,小明挂掉电话,也许正好有重要的事情。那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
  
 《思考,快与慢》就是一本研究人非理性的经典著作,让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思考,快与慢:人性中的非理性

2. 《思考,快与慢》|我们为何会做出非理性决策?

分享一次,深思一题,精进一步! 
  
 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力作《思考,快与慢》,不用推荐,如果你爱读书,这本必读。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开创性的把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快思考系统由直觉、本能控制,慢思考系统由意识控制。
  
 作者基于这个理论,并通过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分析,深入研究了个人和群体,做出非理性决策的深层原因。
  
 1. 快思考,与慢思考
  
 人脑为什么会并存着两种,看似对立的思维系统呢?从进化的角度看, 人的很多与生俱来的特性,都是为生存和繁衍服务的 。大脑的这两套系统也不例外。
  
 脑科学把大脑,由内到外分成三层,它们就像年轮,最早出现的在最内侧,依次向外。
                                          
 最内侧的部分叫“爬行脑”。它控制如心跳、体温等直接影响生命的机能,没得商量,完全下意识控制。如果轮到意识控制什时候心脏该跳几下,估计人早就灭种了。
  
 中间部分叫做“哺乳脑”。恐惧,愤怒等情绪,都是它负责的。同样为了生存,对外界刺激的应激性反应,也被写进了基因,保证遇到的特定情况,人能快速做出大概率的最优选择。比如,野外草丛里发出嘶嘶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能跑多远跑多远,根部不会再思考一下,会不会是蛇。因为,判断错误的结果是致命的,所以,拔腿就跑才是最优解!
  
 但是,由于人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爬行脑和哺乳脑已经应付不了了,于是,大脑有进化出了大脑皮层——“智慧脑”,意识就是它的产物。《象和骑象人》这本书中就讲到,智慧脑就像是骑象人,他只能引导大象,由于力量相差太悬殊,当大象发起彪来,他也无能为力。这就是人有的时候不受控制的,做非理性决策的原因。
  
 比如,现在食物富足程度,已经不再会对生存构成威胁。但是,人还是抵抗不了,高热量食物的诱惑。吃了甜的东西,人就能感觉开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靠吃甜食缓解压力,最终导致肥胖的。
  
 2. 快思考给我们挖的七个坑
  
 说回本书,作者总结了,快思考系统导致的,人或者群体做出非理性决策的七个原因。
  
  1)典型性偏好, 过分关注典型事件,就会忽视一个事实,就是不管什么事件,发生都是有概率的。
  
 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地铁中问受试者,一个看报纸的人,是拥有博士学位,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很多人,想都没想,就选了博士这个选项。由于,人们对看报纸这个事件的过分关注,忽略了一个事实——人群中没有大学文凭的人,要远比有博士学位的人多。从概率的角度理解,这个选择明显不靠谱。
  
  2)可得性偏好, 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比如,人们普遍认为汽车要比飞机安全得多。就是因为,飞机事故引起的媒体关注,事件带来的冲击力远比汽车事故强烈。所以在没有调查事故率一类的数据时,大家就认为肯定是飞机更不安全。但是,事实却是相反的,不论是事故率还是致死数上,飞机都远低于汽车。因为,快思考系统,不会理性分析,有时会凭直觉,把“可能出现”和“概率很高”弄混。因而,做出错误判断。
  
  3)因果性偏好, 快思考系统,惯给事物一个因果关系的解释,这样人接受起来更舒服。但是,很多时候,不加思考的解释是不靠谱的。比如,非要强行给随机事件一个解释。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二战期间,德国轰炸伦敦,火箭弹没炸的地方,伦敦人都觉那些地方一定藏着德国间谍,但是事后统计分析,爆炸点完全符合随机分布。
  
  4)光环效应, 是指先接收到信息,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假设有两个人:艾伦和本。用褒义词和贬义词同时形容两个人,不同时褒贬词汇出现的顺序不一样。然后,让受试者对两人的个性做出判断。形容艾伦时,褒义词在前,而形容本时,贬义词在前。结果,志愿者都认为艾伦是个好人,本有问题。
  
  5)锚定效应, 指的是你评估某一个事物之前,先会估计一个参考答案。懂产品的人都知道一个套路,很多产品设计出来,就不是为了盈利的,而是通过它们促销目标产品。可以说,苹果公司把这点用到了极致。MacBook Air推出以后,很多人抱着观望的态度,等Makbook Pro 13寸更新,结果他们推出了一款,搭载老款CPU的低配版,价格跟Air非常接近,又有一款1万4千多的高配版。这样以来,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果断选择Air,对性能有些要求的,肯定不会选带新一代CPU的高配版。这个低配版的Pro就是帮助观望的客户做决定。
  
  6)框架效应 ,指的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我们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有个心理学实验时这样的,跟受试者说有两个手术方案,第一种说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手术3个月后会有10%的病人死亡。其实方案都是同一种,并且存活90%和有10%死亡,也是一回事。但是,不管是专业的医生,还是普通人,都觉得第一种方案更可取。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定义成“损失厌恶”。并且将其大量运用到营销。甚至网络文章,设计标题都在用。
  
  7)禀赋效应 ,是指你会觉得已经拥有的物品更有价值。著名的马克杯实验就说明了这个显现。受试的学生,从实验人员那随机拿到一个马克杯,并将其作为商品,同学间交换。结果交易量非常少,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已有的杯子比对方的更值钱。据统计,卖家估价中位数为5.25美元,但买家的估价中位数只有2.25美元。
  
 总结:
  
 提醒自己,不要掉进快思考系统给我们挖的七个坑: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和禀赋效应。
  
 以后找机会,详细分析如何避免快思考的陷阱。欢迎留言沟通,期待下次见,我是艾睿刻(分享睿智一刻的感悟,祝你有所收获)。

3. 《思考快与慢》-1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第12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读到什么?
  
 可得性启发法是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情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
  
 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在系统1的基本特点中,其中一点就是这一系统具有设定预期的能力
  
 假如有人要求你列12件自己表现得果断的事(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列出这么多件事)。你对自己果断程度的判定会有所不同吗?
  
 施瓦茨和他的同事观察到列举事件的任务可能会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加强对特点的判断:
  
 1)能回想起的事例数量。
  
 2)事件在脑中呈现的轻松程度。
  
 列举12个例子的要求使得两个决定因素相互排斥。一方面,你刚想起了几件自己做得很果断的事;另一方面,你想起前三四件果断的事可能很轻松,可说出12件就要挖空心思了,回忆起来也没有那么顺畅。哪个更重要呢,提取的数量还是提取的轻松感和顺畅性?
  
 两个因素间的较量谁是赢家一目了然:那些列举了12件事的人认为和只列举了6件事的人相比,自己不够果断。而且,列举出自己表现不够果断的12件事的那些受试者最终却认为自己非常果断!如果无法轻松地想起懦弱的事例,你可能就会说自己一点也不懦弱。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
  
 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示例:“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事件,她现在更愿意坐火车。这真是愚蠢,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可得性偏见”
  
 想到什么?
  
 让我想到了在规划2022年度财务规划时,开始是轻松的,随着要思考的内容越来越多,就没有那么顺畅了,包括现在写阅读笔记也是,开始写是很轻松的,再多写就需要深入思考。
  
 微行动/微习惯?
  
 在买股票前先做犇犇的股票分析表,全部填好再建仓
  
 重点是要说到做到

《思考快与慢》-1

4. 《思考,快与慢》

如海报所述,《思考,快与慢》获奖无数,被誉为“社会思想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与《国富论》《梦的解析》相媲美,被各界名人、众多媒体热烈推崇。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更是一位跨学科牛人,他凭此书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老实说,打开本书后不久我是知难而退的。其实书中有很多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实验和事例,十分浅显易懂,但这些丰盛的例举常常被一些奇怪的词汇和句子打乱,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让我困扰而却步。推断这是本书翻译的表达存在问题,咳咳,为懒惰找到推诿的借口了。
  
 经过几次反复调整,最后终于以结论反向推出论证过程的方式,好不容易抽取归纳出一点头绪来了。
  
 一、作者将人的认知分为两个层面: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更本能,慢更理性;快很勤劳,慢很懒惰;快是直觉,慢是计算;快来自于心理模式的不断强化,慢来自于理性分析的不断选择。
  
  
 所谓快思考:看到一个人的表情,我们可以立刻判断他是欢喜还是愤怒;走路时,你不用去考虑先迈哪条腿,吃饭时,你不用考虑怎么咀嚼,怎么消化;打球时,你不用考虑肌肉怎么配合,跑动路线如何实现…这些快思考的特点就是非常快,而且自行运行给出答案,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觉。但往往我们按照直觉去处理事物,受到当下情绪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
  
  
 所谓慢思考:组织语言、数字计算、逻辑推理、看一本书、写一个提案、做一份报表…这都是慢思维的表现。慢思考是基于证据、数据的搜集考证后做出的理性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比较准确。通过理智思考,我们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学习更多的经验,解决更大的困难。
  
 这两个层面的思考运行机制,作者把它们称为系统一和系统二。我们的大脑在遇到事物时,会自动选择系统一或系统二或者两个系统一起来对应。那么,在了解了大脑的这两种不同思考系统之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每一个系统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快思考本质就是快,特点是不消耗能量,不累,很省力气,可以帮我们应付危机,处理突发的事件。慢思考本质就是慢,特点是消耗大量的能量,很费力气。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打一场球,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如果看一本书,则会觉得身心疲惫。当我们记忆下来7位数以上数字的时候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连续记忆3个7为数以上的数字就会非常疲惫,甚至理智出现了短路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生活,需要两种思维不断地结合,不断地配合。用快思考处理表面的事情,用慢思考处理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快思考在我们做决策时容易造成错误
  
 书中写到快思考有四个主要的直觉偏见:认知放松,因果关联,框架效应和锚定效应。
  
 认知放松:比如,平常看起来长相不算好看的人,接触久了,发现其实也挺顺眼的;可能因为广告的画面精美就轻易的掏了腰包;因为熟人介绍,就把全部身家投给一只风险极高的股票…这些做法都是认知放松带给我们的错觉、曝光效应,如果系统二没有启动的话,就容易带来损失,所以我们须格外小心。
  
 因果性关联:在遇到难题时,系统一不会马上把问题交给系统二,而是抄近路用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把这个答案直接当成对那个复杂问题的回答。例如某个人身上有很多纹身,你就判断他肯定学习不怎么样,这些都是一种刻板印象,又或者某个人长得帅,我们就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叫光环效应,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负面影响。
  
 框架效应:我们的系统一不太擅长分辨,只知道眼见为实,所以客观上相同的信息,如果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10%”听起来更令人安心。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何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利用我们轻信而达成营销的策略。某超市的汤罐头促销方式是在货架上写“每人限购12罐”,事实证明购买者在促销期间购买了2倍于平常的购买量。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这就是锚定的厉害之处。
  
 三、如何才能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
  
  
 第一个方法就是尽量避开上面提到的直觉陷阱;第二种方法就是让自己拥有概率思维;第三个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均值回归。
  
 最后,除了做决策之外,学会应用合适的思维模式,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幸福地生活。
  
 ■快思考是直觉与本能,适合常见有规律的小事;慢思考是理性和分析,应该运用在健康、工作、投资、政治等不确定性高的复杂大事上。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执行,却低估了现实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这使我们变得过于自信而产生错觉。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思路并不可靠,思考有快与慢,要学会避开直觉偏见,学会理性慢思考,才能人生的重大选择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
  
  
 ■这本巨著是作者50多年研究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绕开翻译的表达问题,我们可以反复细读此书,找到真意,将会受益良多。

5. 《这才是心理学》《思考,快与慢》

你好
  
  
 
  
 我是李智聪
  
  
 欢迎来到一百挑战,一起学习成长
  
  
 
  
 
  
 上周的主题关于独立思考,分别是《我会独立思考》《思辨与立场》
  
  
 
  
 
  
 这周两本书分别是《这才是心理学》《思考,快与慢》
  
  
 
  
 
  
 
  
 
  
 两本书都是经典著作,是心理学理论的书本。
  
  
 
  
 
  
 《这才是心理学》让我们了解什么才是科学(真正)的心理学;
  
  
 
  
 
  
 《思考,快与慢》让我们认识人的非理性。
  
  
 
  
 
  
 
  
 
  
 《这才是心理学》
  
  
 
  
 
  
 1.核心讲的是批判性思维,判断出什么才是心理学。
  
  
 
  
 
  
 2.科学讲究的是多样性和统一性。
  
  
 
  
 
  
 3.心理学的定义: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
  
  
 
  
 
  
 4.什么是科学
  
  
 
  
 
  
 第一个要素:系统的实证主义(产生公共性、可重复性),白大褂不代表科学;
  
  
 第二个要素:验证;
  
  
 第三个要素:可公开验证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第四个要素:可证伪性。
  
  
 
  
 
  
 核心含义:当反例出现时,能够承受自己的理论是错的。
  
  
 
  
 
  
 科学不会永远是对的,可以有错,不是真理,但有科学性。
  
  
 
  
 
  
 5.伪科学来源
  
  
 
  
 
  
 第一,见证个案。只是有几个个案。要知道碰运气(假药)也能治好几个人。
  
  
 
  
 
  
 安慰剂效果
  
  
 鲜活案例,用鲜活的反例提醒大众
  
  
 
  
 
  
 第二,搞混相关和因果。
  
  
 
  
 
  
 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我们容易因为前后同时发生,就当作因果关系。比如鸡叫和太阳升起,只是有相关,并没有因果不是鸡把太阳叫起的。
  
  
 
  
 
  
 真正有用的方法是实验。
  
  
 
  
 
  
 第三类,学会控制条件
  
  
 
  
 
  
 做控制组和双盲实验
  
  
 
  
 
  
 6.科学是在瑕疵中成长起来的
  
  
 
  
 
  
 7.认识概率
  
  
 
  
 
  
 个例抽烟得了肺癌,一辈子好好的。
  
  
 
  
 
  
 赌徒效应。连抛5次正面银币,下一次是正还是反面?赌徒会说是正的。但不管多少次概率都是50%。
  
  
 
  
 
  
 概率也是一种偶然性,人的大脑不能接受偶然性
  
  
 
  
 
  
 怎么理解巧合呢?
  
  
 
  
 
  
 遇到完全无助的时候,就会找联系,找因果。
  
  
 
  
 
  
 接受偶然性,该倒霉的就倒霉
  
  
 
  
 
  
 8.几类心理学
  
  
 第一类,心理学早期策略  老式的精神分析观点,不能代表现在;
  
  
 第二类,伪科学的心理学;
  
  
 第三类,自助类的书本。
  
  
 
  
 
  
 9.如何识别伪科学
  
  
 
  
 
  
 第一,悬疑疗法  
  
  
 第二,未被验证
  
  
 第三,暗示性的治疗
  
  
 
  
 
  
 主张的特征
  
  
 第一,喜欢特殊的案例。永远都是对,永远都是自圆其说;
  
  
 第二,无可置疑。越是伪科学越喜欢收集大量证据,爱因斯坦只需要一个证明就行了;
  
  
 第三,喜欢让提问者自己给出证明/验证,而不是自己去做实验。怕别人质疑;
  
  
 第四,过度依赖逸闻趣事;
  
  
 第五,避免同行评审  利益冲突。
  
  
 
  
 
  
 10.小结——读这本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活得更明白,不被别人操纵。
  
  
 
  
 
  
 《思考,快与慢》
  
  
 
  
 
  
 1.锋终效应
  
  
 
  
 
  
 结束好坏,决定整件事的好坏。
  
  
 
  
 
  
 比如电影结尾好坏,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整部电影好坏
  
  
 
  
 
  
 2.两个系统
  
  
 系统一:快,感觉  自动驾驶
  
  
 系统二:慢,理性 数学题。费脑力的活动  专注
  
  
 
  
 
  
 当系统一没法解决的时候,就要借助系统二。比如复杂的数学题
  
  
 
  
 
  
 3.学习的过程就要调动系统二。要想着具体怎样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4.认知放松。
  
  
 
  
 
  
 看得多了,人就熟悉了,就会认知放松。人看多了就有挺顺眼的,不会调动系统二去批评。
  
  
 
  
 
  
 押韵的词,容易让人放松。
  
  
 
  
 
  
 5.普通人用启发性的问题,去解决问题。
  
  
 
  
 
  
 找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到复杂的问题。有人读了很多书没有赚钱,人们就会简单总结成读书没有用。
  
  
 
  
 
  
 6.锚定效应
  
  
 
  
 
  
 简单理解谈判时,对方定了一个价格,我们就会以这个价格为基础而去谈判。这就是锚定效应。
  
  
 
  
 
  
 所以谈判时,我们先说出价格,给对方一个锚定点。
  
  
 
  
 
  
 如果对方出了,锚定了价格,可以下次再来谈。
  
  
 
  
 
  
 7.均值回归
  
  
 
  
 
  
 就是一个人的水平,会回归到平均水平。
  
  
 
  
 
  
 当你骂他,说明他的水平低了,下次就会做得更好,而不是因为你骂了他才做好的。
  
  
 
  
 
  
 当你夸她,说明他的水平特别高,超出均值很高,下次,回归平均水平,所以不是你夸一下就骄傲了。
  
  
 
  
 
  
 8.减少过度乐观的想法
  
  
 
  
 
  
 事前验尸:假定这件事失败了,为什么失败?
  
  
 
  
 
  
 9.禀赋效应
  
  
 
  
 
  
 得到一样东西,会赋值特别的意义,不愿意换、卖
  
  
 
  
 
  
 10.心理账户
  
  
 
  
 
  
 人们心理账户得到和失去是不一样的,厌恶失去。
  
  
 
  
 
  
 失去50块的难受>得到50的快乐。
  
  
 
  
 
  
 11.小结
  
  
 
  
 
  
 系统一:自动驾驶
  
  
 系统二:用脑
  
  
 
  
 
  
 这些是一扇窗户,给我们理解非理性。
  
  
 
  
 
  
 最后的话
  
  
 
  
 
  
 《这才是心理学》了解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思考,快与慢》帮助我们认识非理性
  
  
 
  
 
  
 这些书虽然没能非常直接的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会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
  
  
 
  
 
  
 图片
  
 李智聪
  
  
 按你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

《这才是心理学》《思考,快与慢》

6. 《思考快与慢》5

第七章字母B与数字13
   举出的例子A13C与12B14,大脑自动建立一个连贯的情景,ABC和121314。系统1会在不清晰的情境下,自动建立一个可能的情境。
   以下是三个小节的内容。
   【是什么让我们相信荒谬】
   尽管系统2负责我们的理智掌管怀疑,但也很懒,尤其是当人们劳累或精力耗尽时,容易受空洞却有说服力的影响,如广告。这让我想起了,为什么我们容易在酒桌上成交,为什么在客户受到感动的时候,容易相信别人的一面之词,诸如刘一秒,诸如销售中的SPIN法则。等等,人类的大脑真是即聪明又愚蠢。
   【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
   光环效应类似于爱屋及乌,注重于第一印象,例如在评估论文,很难排除掉第一份试卷带来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了杨澜的《我为什么以貌取人》,果然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后面作者也讲到了如何避免这种光环效应,即是通过群体的智慧将光环回归到平均值上。文中举出日常的群体讨论,先让大家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每人叙述,而不是被某些人的思维诱导。我想这就像高考阅卷一样,一份卷子几个人评阅。
   【眼见为实的想法让我们仓促决定】
   眼见为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文章中举出了三个偏见的例子,过于自信,框架效应,比率忽略。比较有意思的是框架效应,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一个月死亡率是10%。同样的结果,不同的说法。哈哈。至于过于自信,则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已经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了我们的怀疑。
   比率忽略这些都会在后面讲到的。

7. 《思考快与慢》——笔记与思考之一

你以为是你的理智决定,实际上更多是直觉。
   
  
  你以为是你的直觉感受,实际上是理智变成了习惯。 
  
  
 卡尼曼在书中从容不迫地展现了大师级的思考方式和辩证精神。他即一针见血地挑战传统,指出“人类很理性、很有逻辑性“这一常识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指出直觉对于人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影响有好有坏;同时又未将慢速、审慎思维的优势绝对化、理想化。在这个需要经常做出迅速判断和决策的时代,快速思考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从商还是生活,处事时权衡两种思维模式的优劣得失,规避风险才是应有的态度。
  
  
 推荐大家一定要读这本书,它相当于解读思维方式的资本论。它从一个方面为我们解释清楚了我们底层思维是如何运行的,我们面对不同的境况是如何给出决策和选择的。当把这本书吃透,当我们再读历史、读自传时,会更加的通透和易于理解。
  
  
 序言
  
  
 本书目的:
  
  
 通过自我批评,认知自我,来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和选择。
  
  
 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有一系列的概念来描述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一些现象。当我们脑海中没有可描述某种行为的概念时,我们对此行为是迟钝甚至无感的。
  
  
 比如光环效应、脑力劳动、印象、直觉等概念。
  
  
 通过给读者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这就是系统性误差,而人的大脑很容易收到系统性误差的影响。
  
  
  那么人的判断和决策到底为什么失误呢? 
  
  
 a,人的直觉是有缺陷的
  
  
 b,直觉对判断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b、我们的主观判断和决策是存在成见的。
  
  
  再进一步:人的直觉来源于什么? 
  
  
 启发性思维和可得性思维(未完待续)
  
  
 a、启发性原则:简单的说就是经验法则。
  
  
 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对判断时的成见。
  
  
 而相似度就是启发性手段的一种。
  
  
 而依赖于相似度来做出判断,往往使人忽略相关的统计数据(而这才是更加可靠的事实)。
  
  
 b、可得性法则:依靠记忆或者更容易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的方法。比如容易想到的就容易影响判断。
  
  
 比如常被媒体提到的话题就容易在脑海中变得鲜活,而其他的则会慢慢遗忘。所以长此以往,会出现一个现象,媒体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人们脑海中存在的信息不谋而合,所以专职体制对独立媒体的施压现象也不是偶然的了。
  
  
 (思考:这么看来,一次一次能引起全民讨论的大姨妈式话题,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认为这些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由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导致的。
  
  
 ”启发法和成见“这样的心理学概念在其它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启发作用,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想法是如何收到认知性成见影响的。
  
  
 看到自己的纰漏,自己的意识里面才会有那种对”人类很理性、很有逻辑性“这个武断想法的质疑。
  
  
 ”判断启发法“很有用,但也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误差。
  
 (思考:很有用说明,”启发法“形成的直觉,对人做决策和选择有重要影响,这个影响有好(接下来会说),有坏,就是以上所述的缺陷和成见。)
  
  
 专家们的直觉往往很准确,这种准确性用熟练来描述更加精确。
  
  
 所以,熟练和启发法皆可成为直觉性判断和决策的选择依据。
  
  
  最终:
   
  
  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 
  
  
 而专家的准确直觉,就是在新情境中能察觉熟悉的因素,并且采取十分得体的做法来顺应这种情境。
  
  
  更进一步,专家的直觉并非全部是从真实的经验中得来的 
  
  
 因为情感因素(喜好),在我们对直觉导致的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
  
  
 (思考:这种就是偏向性的了,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许就是这个机理)
  
  
  直觉的问题置换 
  
 再进一步,如果直觉启发法无法第一时间对面临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回答,就会迅速切换成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实际上已经把问题置换,同时会忽视置换问题这个事实!——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
  
  
 (思考:或许这就是女生在生气的时候,当男生问她你到底为什么生气时,她的第一直觉无法从道理上说出男生到底哪儿错了,实际上女生只是感到不爽了,所以大多数都会说”我不管,反正你就是错了“,这个判断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置换。重要的是女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进行这种意识置换。——————悲催的男生,面对的考题根本不是女生心里面的哪张试卷,一般人怎么可能答对!!!哈哈)
  
  
  快思考包括:专家式直觉、启发式直觉,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但当,这些快思考都无法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们就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行事,这就是慢思考。
  
  
 本书认为,直觉和严谨思考就像是大脑中的两种性格的特征和性情。系统一的直觉性作用是做出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
  
  
 主要内容:
  
  
 1、系统一和系统二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原理
  
  
 2、系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启发法“的研究
  
  
 3、自我认知的局限性:高估自己对世界判断的确定性,而低估实践中存在的偶然性
  
  
 4、理性决策的几种方式
  
  
 5、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思考:这一点特别有意思,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对比以及延伸,这可能对老年的回忆的状态、以及类似”对做了没有成功,还是没有去做,那个更后悔“这样的问题有很好的解释切入点。)
  
  
 绝大多数的套路都可从行为心理学中找到根源,绝大多数的热点话题背后都是人的直觉、选择和判断。
  
  
 我们对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根源的研究,就想是一场军备竞赛,所有的广告商、文章写作者、热点制造者等一切想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人,所用的套路都逃离不出者两个层面;我们也是一方面要学习这些知识来对抗之前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的注意力被诱惑,一方面要用这些知识来为别人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变得更有用。
  
  
 对我们来说了解底层核心思维方式和行为根源,是为了更好的趋利避害,更好地进化,关键都不是战胜对方,而是在自己的阵营里出类拔萃。

《思考快与慢》——笔记与思考之一

8. 看完《思考,快与慢》 我终于明白了这些现象

有一段时间一度觉得思考慢,尤其是在与人沟通陌生领域时,不能做到即时思考。因此感觉到应该是某些方面的缺失导致,然后找到了这本《思考,快与慢》。初衷不过是想提升个人思考力。后来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用行为心理学。它解剖并通过实验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案例。对于个人在沟通合作方面,颇有一番启发。个人来谈谈对自己比较有启发的几个点。
  
  
 
  
                                          
  1.直觉性错误 
  
 因为过度自信,我们可能会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不信?凭直觉来做做这道题(如果你没有做错,说明你的思维活跃度不错哦~):
  
 题目: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
  
 A.10美分
  
 B.5美分
  
 请不假思索地写下你大脑第一反应时的答案。
  
 据说哈佛大学有5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A。但A是错误答案。正确的答案是B。如果是A的话,那么球拍和球加起来的价格就是1.20美元了。
  
 敲下这段话的时候,虽然我已经知道答案是B,但脑袋瓜里不假思索还是想选择A。然后,我回想起作者在《思考,快与慢》中说到了大脑的两个系统,系统1与系统2。我意识到系统1在发挥作用了。系统1偏向于是依赖于过往经验和直觉。系统2精于处理复杂的事物,但一般情况下因为有惰性的存在,所以才会出现直觉性错误的发生。
  
 如果我们稍微多花上那么半分钟,甚至不用。用初中的数学进行简单推导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但系统2偏不发挥作用,任由系统1来做直觉性判断。
  
 假设,a是球拍,b是球。那么我们可以知道:
  
 a+b=1.1
  
 a-b=1
  
 --> 2a=2.1
  
 --> a=1.05,所以b=球=0.05美元
  
  现实启示: 
  
 毕业后,有段时间在舅舅家帮忙看杂货铺,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找零钱。有几次找零钱经常找错。比如,一个客户买了17元的烟,给了100元,正常是要找他83元。但常常会找错,找成87元。看到这,你是不是要笑了——这是小学数学题啊,连这个都会算错。是的,没有算错,但给钱给错了。我想这就是一种直觉性错误的表现之一吧,因为小学算数学的时候经常是尾数相减。对尾数记忆特别清楚。然后提醒着自己不要搞错。最后就搞错了。其实这个小错误与一句心理测试有点类似——不要想埃菲尔铁塔。(你敢说,你的大脑里立马想起埃菲尔铁塔?除非你从来没有在网络,或者亲历埃菲尔铁塔,否则我不信!)
  
 
  
                                          
  2.曝光效应 
  
 “重复曝光的结果有益于机体适应其所处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环境。这一效应能使机体鉴别出安全的物品和栖息地,是最为原始的社会性依附的基础。”
  
 这段对曝光效应的总结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些人与事:
  
 (1)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露脸,并且经常分享实用干货的童鞋,你往往会对他们印象比较深刻,尤其是当他们分享的内容有助于你时,你会更乐于想去认识他们,会更加渴望与他们成为朋友。
  
 (2)经常在出现在电视广告、公车广告、网络广告中的品牌,你总会觉得该品牌可信度会更高一些。
  
 (3)当所有人都说杜蕾丝营销做得好时,你就会开始去研究杜蕾丝,甚至买杜蕾丝的产品。
  
 这就是曝光效应所带来的效果吧。那么,如何避免曝光效应带来的反感呢?
  
 我个人认为:需要控制曝光频率,曝光效应的确是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但如果太过于频繁的在朋友圈刷脸,频繁的分享。也会令人感觉有压迫感。
  
 
  
                                          
  3.过度自信 
  
 因为拥有过往的经验,所以在无经验的人面前,我们往往显得过度自信。并认为自己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容不得别人半丝的质疑与否定。
  
 现实启示:
  
 说一下近期工作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情。
  
 B童鞋在内容运营方面是属于0经验的,因此,手把手开始教B童鞋。并明确地与他说明,前面2周必须要把确定好的选题内容和文案发给我审核后才可发表。然后我结合我过往在行业积累的经验把一些我认为阅读量不会特别高的选题进行过滤。并告诉他以前这类型的文章一般都是不火的,少写此类的内容。同时,为了避免太过于局限他的思维,同时他把我认为不火的那些内容当成试验品进行发布。以免造成误判。
  
 最后试验的结果是,部分我认为不可能火的文章中出现了1篇超级火爆的文章。给我个人的启示是,不要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也不要过度自信,以为有过去经验就可以了。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只依赖于过往的经验,那么很容易走进一条死胡同,也容易把业务做死!
  
 
  
                                          
  4.锚定效应 
  
 “又称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现实启示: 
  
 (1)上个星期天和R去商场买大衣没买成,因为R觉得我所喜欢的那件大衣不是特别理想,但我个人表示很满意。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入手那件大衣。紧接着天气一直降温,我还是想买件大衣。而且款式价格都希望是上次在商场试的那一件,不同款式不要,价格不在那个范围前后不要。这就是一种锚定效应吧。
  
 (2)同时,我与R去买大衣时,因为她的喜好与我不同,我在选购衣服时,她给到我的意见建议,我觉得并不适用我。因此,给我留下了第一印象是——以后买衣服还是不要和R去买了。一来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二来买得不开心。三来影响购物体验。(额,敲到这里,觉得自己似乎有点小气了。呵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