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是怎样的?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2024-05-15 06:34

1. 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是怎样的?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名医,是大明时期的圣医,李时珍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医学研究,他对医术的态度是非常认真严谨的,他认为药材的可贵之处是可以治愈,但是也能害人,因此要仔细观察记载,不可有一分的差池。
  李时珍也被世人称为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编修中,耗时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行遍万里路,询问了无数个人,亲尝了百草,才编修完这样一部造福人类的巨作。
  李时珍用了他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期间即使是翻山越岭,出入深山老林,李时珍都没有因为路途艰难而放弃,当时李时珍的年龄也不小了,迈着年弱的双脚,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儿子。
  李时珍凭借其不畏艰苦的精神完成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关于本草也关于化学的著作,其缜密的思维将本草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是当时中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不仅丰富了本草的知识,还纠正了过往的错误。
  李时珍作为一名医术高超,学术知识丰富的医生,放弃了达官显贵的生活,不追求名利,不贪慕虚荣,一心只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李时珍曾在楚王府为官,治好了楚王儿子的疾病,李时珍拒绝了楚王的重金酬谢,只认为救助他人乃是医者之责。如此高尚的医者李时珍,从他对医学的执着谨慎再到为人处世的宽厚仁爱,不为名利,只为苍生的大爱精神为我们称颂。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陵园
  李时珍作为明朝时期杰出的名医,编修出《本草纲目》这一影响颇深的巨作,为国内外所称叹,其凭借自己高超医术治愈了许多人,甚至常无偿施救贫困百姓。李时珍不贪图名利,有一次救了楚王世子,拒绝了楚王的赏赐的财物,一心只为救助众生,毫无私心。
  李时珍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加上李时珍的故乡在湖北省蕲州,于是后世人便为了缅怀李时珍,在这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陵园。陵园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李时珍的墓地,还有他的纪念馆、医史文献和药物园,此陵园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
  李时珍陵园所在之处,风景秀丽,在李时珍的年代,这个地方就因风景优美而被大家广而告之,其中李时珍的墓碑还有他父亲的墓碑均被保存的很好, *** 同志还为李时珍纪念馆的匾牌题名。
  李时珍纪念馆中珍藏的是李时珍提出的大量药物标本还有众作家的题词,医史文献则保存着李时珍所编修的各类医学书籍,还有相关文献记载。而药物园中,有百草园和药物碑廊,介绍着各类植物药材,而这些药材均是由石头雕刻而成的,甚是精巧。
  在李时珍陵园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时珍的一生经历,还有不仅为医学事业所作的贡献还有为广大人类造福的事迹。自从陵园开放后,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去参观,怀念这位名医。
   

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是怎样的?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2. 李时珍活了多少岁?李时珍的医术到底有多厉害?

 李时珍活了多少岁  李时珍于公元1518年出生在医学世家,早年被父亲教导读书考科举,但是一直无心名利,一直希望成为像父亲李言闻一样是个悬壶济世之人,帮助苍生才是他的追求所在,后来得到父亲的支持开始学医的道路。
  此后李时珍便一直跟随父亲学医,不仅阅读大量医书,还很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在他父亲的帮助下,李时珍的医术进步很大,李时珍也因此发现关于本草的书籍中有很多缺失和漏洞,开始立下编写完整的本草书籍。
  黄海冰饰演的李时珍剧照
  公元1551年,李时珍因为医术高明,被楚王招聘,李时珍想着去能够帮助自己重修本草,便进了王府,在王府任职期间医治好了不少杂症,包括世子。加上这段时间朝廷广纳医术高明之人,于是李时珍便被推荐进宫。
  李时珍在宫中为太医仅任了一年便辞官回乡了,因为在宫中并未得到重用,意见也被驳回,为同仁讥笑,加上李时珍对名利没有追求。虽然如此,李时珍在宫中还是大开眼见,阅读到许多珍藏的医书,和见到了许多罕见药材,为他日后编修本草很有帮助。
  公元1552年,李时珍便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七年的考察时间,四处游历,不畏艰险穿梭于深山老林中,考察书中记载是否真实,亲尝百草辨区别,为人谦逊,所问之人均是他老师,虚心求教。
  公元1578年,李时珍六十一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惊世巨作,为世界做出了这巨大贡献。
  公元1593年,七十五岁的李时珍逝世,一辈子与医学打交道,为百姓考虑,给世界带来贡献的李时珍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精神和贡献一直被后世流传,名声永垂青史。
  李时珍的父亲  李时珍的父亲是李言闻,是李时珍医学的启蒙老师,在当时李言闻可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不仅医术了得,还常悬壶济世,帮助贫穷百姓免费治疗,可谓是一代仁医。
  李时珍的祖上是学医的,从小接触医术,喜好医书,对当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并不想让李时珍从事这家族事业,因为在那个封建年代,医生这个职业是低下的,不被人所看的起的。因此李言闻便要李时珍多读四书五经参加科级考试,获得一官半职,也算是光耀门楣了吧。
  《大明圣医李时珍》中李言闻教李时珍把脉剧
  但是李时珍对仕途和名利并没有兴趣,加上那个年代百姓太不为官府所关心,疾病流行,百姓却得不到救助,李时珍看着父亲以妙手救助百姓,感到十分的光荣,一直在偷偷的学习医术。李时珍便一直暗自下决心学医,为百姓解忧,而真正让李言闻同意他学医是在李时珍患病之后,李时珍染上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多亏了医术高明的李言闻用药加上细心照顾,李时珍才捡回一命。
  李言闻在李时珍好后,听到李时珍坚定的学医念头,终于不再反对,于是开始手把手的教学。让李时珍从阅读医书开始,让他从书中得到知识,还很注重实践教育,教李时珍把实践和知识结合运用。
  多亏了李言闻,李时珍的医术大有长进,也因此为李时珍后来做出的贡献打下基础。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也是得到了其父亲李言闻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最后造就了这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医术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医术精明,临床经验丰富,对本草由其重视,著有《本草纲目》这一典籍,为后世人称颂,在国内外均有一定深远影响。李时珍会从医也是深受为医生的父亲影响,也多亏有他父亲精心培养,李时珍继承了他父亲仁德为人谦逊好学的精神,不断在人民群众中学习,习得了很多民间土方子,为医学进步作出进一步推动。
  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这一书籍,走遍数地,访遍数人,因此也在路途上边走边医治他人,他的医术精明,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李时珍画像
  有一天李时珍在赶路过程看到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要去送葬,但是棺材外直冒鲜血,李时珍见此便觉得不正常,照常来说尸体应该流的是淤血而不是鲜血,便要求他们开棺他来检查下。送葬的人家当然便不肯,希望死者死的安详不被打扰,李时珍便一直劝说他们,告诉他们事情的厉害程度,告及他们这是异常之象,才使棺材主人开棺。
  李时珍先是对棺材中的人一阵 *** ,再以针灸在心窝处来一针,没一会,棺材内的妇人便活了过来,之后还生下一名儿子。妇人家人对李时珍甚是感谢,称其为活神仙,原来是妇人因为难产陷入假死的状态,要不是李时珍及时察觉棺材流出的血异样,那么这位妇人和腹中的孩子将就这样埋于黄土之中。
  有关李时珍医术高明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李时珍为了更好的救助他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不畏危险尝百草,将他的医术毫不保留的写成书籍,为大家所学习,为医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对李时珍的评价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名医,是大明时期的圣医,李时珍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医学研究,他对医术的态度是非常认真严谨的,他认为药材的可贵之处是可以治愈,但是也能害人,因此要仔细观察记载,不可有一分的差池。
  李时珍也被世人称为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编修中,耗时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行遍万里路,询问了数个人,亲尝了百草,才编修完这样一部造福人类的巨作。
  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用了他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期间即使是翻山越岭,出入深山老林,李时珍都没有因为路途艰难而放弃,当时李时珍的年龄也不小了,迈着年弱的双脚,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儿子。
  李时珍凭借其不畏艰苦的精神完成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关于本草也关于化学的著作,其缜密的思维将本草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是当时中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不仅丰富了本草的知识,还纠正了过往的错误。
  李时珍作为一名医术高超,学术知识丰富的医生,放弃了达官显贵的生活,不追求名利,不贪慕虚荣,一心只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李时珍曾在楚王府为官,治好了楚王儿子的疾病,李时珍拒绝了楚王的重金酬谢,只认为救助他人乃是医者之责。如此高尚的医者李时珍,从他对医学的执着谨慎再到为人处世的宽厚仁爱,不为名利,只为苍生的大爱精神为我们称颂。
  李时珍的药方  李时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名医,其所留下的《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堪称东方瑰宝,对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对世界医药学的进步和化学等其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李时珍一生从事医学事业,对医学有着很严谨的态度,对天下苍生有悬壶济世的追求,愿以医术拯救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对官府昏庸之道很是鄙夷,对贪慕权势、陷百姓于困苦之人呲之以鼻。因此李时珍才放弃年轻时对考科举做官的念头,以医术救百姓于苦难。
  李时珍画像
  鲜少为官的李时珍,我们所熟知的是他曾在楚王府中为一官半职,为了能够顺利编修本草书籍,在楚王府中以医术化解了很多疑难之症。后被推荐进宫,任了为期一年的太医便称病回乡。
  之后李时珍还曾经任过小小县官,在四川的蓬溪县,但是也为期不久,便回乡全身心投入《本草纲目》的编修,因此在交接官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为人说道的趣事。
  前来接替李时珍的县官职位的官员是位大腹便便的胖子,得知李时珍医术高明,便要他开一副补身体滋养的药方给他。李时珍在这位县官来之前就有听闻他好酒色,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加上现在才刚上任还没做事便想要补身体,李时珍很是愤怒,但是没有表达,而是给他开了副药方便离去。
  而这位县官的师爷一看药方便得知李时珍在骂这位县官,从李时珍开的药方名的首个字连起来看是在说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上山的字句,李时珍这个药方可是把这位新官给气的半死。
   

3. 李时珍的历史影响?

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草纲目》集传统医学之大成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的中国药学著作,共五十二卷,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典医学集大成者。

李时珍的历史影响?

4. 历史上李时珍到底有多了得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5. 关于对李时珍的历史评价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他付出毕生精力写出《本草纲目》,历时27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关于对李时珍的历史评价

6. 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 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7. 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8. 历史上对李时珍的评价李时珍医术有多厉害

 人物介绍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
  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
  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
  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贡献
  本草纲目
  湖北蕲州人氏李月池、李时珍父子系 明朝名医,名扬遐迩。
  李时珍因直面 评点包乡绅《本草书》之谬误,而结 怨乡绅。
  楚王子患怪疾遍访四方名医 均未奏效,经李时珍诊治而愈。
  李时珍不要功名利禄,但求重修《本草》 ,被安置于太医院内,但修书奏章却 被皇上驳回。
  于是,他便辞职返归故 里,依旧修书不辍。
  其间,虽遭包乡 绅讥讽与刁难,却获百姓支持。
  为考 察药物,李时珍带徒弟庞宪,踏遍千 山万壑,详征博采。
  后又遇魏郎中, 三人同心同德,备尝艰辛,详细记述 各类药草。
  一次,所录笔记被恶道士 抢去付之一炬,老魏为抢救笔记跌死 于山崖。
  李时珍受此挫折,未曾气馁 ,继续修书。
  后故友田恒帮助他刻印 《本草纲目》。
  李时珍呕心沥血三十 寒暑,年已老迈,方成此书。
  此时, 包乡绅欲包揽刻印,为李时珍坚拒。
   田恒为刻此书,却被问罪入狱。
  《本 草纲目》洋洋五十二大卷,至李时珍 离世后,始得以流传民间。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
  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折叠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书中对于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要点及脉象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
  本书说理透彻,形象生动,易学易记,适合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
  《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实为中医典坟之作,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故事典籍
  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
  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先是进行了一番 *** ,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
  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
  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
  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
  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
  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
  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
  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
  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
  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
  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
  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
  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
  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
  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
  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巧辨药性真伪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
  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
  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
  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
  让李时珍给看看。
  说完把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
  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
  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
  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
  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
  [10] 
  尝遍百草
  李时珍纪念币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
  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
  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
  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
  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
  李时珍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
  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
  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与婆婆治病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
  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
  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
  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
  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验证动物药性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
  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
  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
  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
  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
  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人物评价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