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告诉我们要这样读书

2024-05-06 00:18

1. 鲁迅告诉我们要这样读书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鲁迅教你怎么读书 
1925年因“青年必读书”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一场大论战,鲁迅先生的“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为世人所共知。这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中国书基本上是封建思想的载体而言的,他并不是不要人们读书。相反,他在许多文章和通信中对读书问题谈了许多发人深思意见。时隔半个世纪,我们重读他关于读书的这些议论,仍觉亲切而撼人心魄。 

关于读书者的类型,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概括为职业性读书和嗜好性读书两大类:“所谓职业性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就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与饭碗有妨。”嗜好性读书者“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对于死读书和不读书,鲁迅先生在《读几本书》一文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这对于死读书的人们,确是一下当头棒,但为了与其探究,不如跳舞,或者空暴躁,瞎牢骚的天才起见,却也是值得介绍的金言。不过要明白,死抱住这句金言的天才,他的脑子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糊涂了。”“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对于应该看什么书,鲁迅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读书杂谈》)这段话在今天仍有极强的针对性。君不见,有些学理工农医的,写起论文、调查报告来十分困难,甚至个别人连写个工作总结都很吃力,足见其文学修养是多么欠缺;而一些学文史的,对科学常识知之甚少,极个别人甚至对新科技一无所知,有的竟将科技术语看成病语,叫人哭笑不得。这些人如果学学鲁迅,就不会做出贻笑大方的事情来了。 

鲁迅先生不赞成只读某一个人的书。他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写道:“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对于书中的思想观点和是非曲直,鲁迅先生提倡用辨证的方法对待,他在《随便翻翻》一文中说:“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鲁迅告诉我们要这样读书

2. 鲁迅读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鲁迅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这个故事的道理,不仅仅告诉我们鲁迅先生珍惜时间,更告诉我们:
由于他喜欢书,喜欢看书,才会把奖章卖了换新书和辣椒
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即使再差的环境,甚至穿都穿不暖,但鲁迅还是宁肯把钱花在买书上
读书带给他的快乐,远大于身上的寒冷和嘴里的辛辣
,也正是这种从小养成的,孜孜不倦从书籍中吸取“养分”的习惯,这种执着的精神,为鲁迅日后成为大文豪奠定了基础。所以,值得我们学习。

3. 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可以督促着人们向着文明发展。鲁迅能出生在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鲁迅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光辉反射给了社会,让社会上每个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阳光。鲁迅又把人性的阴暗反射给了社会,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冷漠,麻木,自私,虚伪,狂妄,等等,看到了人身上所隐藏的动物本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迅用充满热情的文字对人性丑恶进行批判和矫正,人们会怎么样?只会越来越自私,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
看到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不但不会走过去扶起来,还会站在原地等着看好戏。看到小偷偷东西,不会上前提醒失主或制止小偷,会孰视无睹。看到有人卖假冒伪劣产品,不会想着举报,会认为那不关自己的事。看到老人乘坐公车,不知道主动站起来让坐,认为自己坐着理所当然……

难道我们就需要这样冷漠,没有爱的生活环境吗?这样的环境,会让每个人得到什么?恐怕只会让每个人活在自己自私自利的世界里,最终变成一个毫无价值的废人。
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鲁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者,可以说,他是民族脊梁,他的言行和思想就如同中华民族的信仰。

鲁迅正是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理阴暗,让人们激发出自身潜能,为自己打拼的同时,遵循着既定的公俗良序,为整个社会奉献着能量。
如果没有鲁迅那些听着刺耳的言辞,人们恐怕对什么都会习以为常,都会麻木不仁,做什么事都不会感到羞耻和害怕,那样将会很可怕,会自取灭亡。

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呢?

4. 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非常需要鲁迅这样的人,有嫉恶如仇的个性,有深明大义的情怀,有坚守正义和真理的决心,可以督促着人们向着文明发展。鲁迅能出生在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鲁迅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光辉反射给了社会,让社会上每个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阳光。鲁迅又把人性的阴暗反射给了社会,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冷漠,麻木,自私,虚伪,狂妄,等等,看到了人身上所隐藏的动物本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迅用充满热情的文字对人性丑恶进行批判和矫正,人们会怎么样?只会越来越自私,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
看到老人摔倒在马路上,不但不会走过去扶起来,还会站在原地等着看好戏。看到小偷偷东西,不会上前提醒失主或制止小偷,会孰视无睹。看到有人卖假冒伪劣产品,不会想着举报,会认为那不关自己的事。看到老人乘坐公车,不知道主动站起来让坐,认为自己坐着理所当然……

难道我们就需要这样冷漠,没有爱的生活环境吗?这样的环境,会让每个人得到什么?恐怕只会让每个人活在自己自私自利的世界里,最终变成一个毫无价值的废人。
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一位思想家,鲁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者,可以说,他是民族脊梁,他的言行和思想就如同中华民族的信仰。

鲁迅正是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理阴暗,让人们激发出自身潜能,为自己打拼的同时,遵循着既定的公俗良序,为整个社会奉献着能量。
如果没有鲁迅那些听着刺耳的言辞,人们恐怕对什么都会习以为常,都会麻木不仁,做什么事都不会感到羞耻和害怕,那样将会很可怕,会自取灭亡。

5. 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

鲁迅前期(北京时期)是以公务员职业为主,14年的收入相当于今164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9千多元;中间(厦门广州时期)1年专任大学教授,年收入相当于今17万5千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1万4千多元;后期(上海时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的身分,9年收入相当于今210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2万元以上。从公务员到自由撰稿人,他完全依靠自己挣来足够的钱,超越“官”的威势、摆脱“商”的羁绊。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年收入,超过他作为公务员年收入的两倍。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然而,他有了那么多的金钱之后,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而始终保持勤俭奋斗的本色。我在牛棚里算清了鲁迅一生的经济账目,才睁开眼睛看清: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 
多少夜晚在牛棚暗淡的灯光下,透过一千多页密密麻麻的银钱账目的草算,我解读了鲁迅和钱的纽带。鲁迅一生总收入相当于今392万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间阶层”即社会中坚。他受之无愧。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平均每年16万多元、每月9千—2万元的收入,充分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这使他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

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

6. 鲁迅为我们做了那些事情

1、帮助青年: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
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2、刎颈之交:
鲁迅与近现代著名医学家、浙江医科大学创始人厉绥之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刎颈之交。三人1902年同赴日本游学,同班同寝室。鲁迅关于遗传学方面的医学毕业论文就是厉绥之帮他写成的。
两人的名字还一起排在当时的“日本支那名人录”中,鲁迅、厉绥之和钱均夫三人后来虽在不同学府,但大家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他们回国后,彼此还常相往还,情谊依旧。



扩展资料:
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鲁迅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鲁迅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7. 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胶底皮鞋。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去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简朴而不准他进门!”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
  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那么鲁迅一生究竟挣了多少钱呢?我通过上下两册《鲁迅日记(1912——1936)》算清了鲁迅二十四年八千多天的账。他的钱来自下列四方面:

  (1)公务员收入。民国一成立,鲁迅任教育部公务员,时间长达14年多;这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正式职业。平均月俸200银洋左右。

  (2)教学收入。五四以后鲁迅在北京的八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六年(1920——1926)。讲课费每月共60大洋左右。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月薪国币400元;1927年2月鲁迅受聘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国币500元。

  (3)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收入。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鲁迅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得月薪300元大洋。

  (4)写作、翻译和编辑收入。鲁迅晚年在上海时期,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生活。每月版税是国币100元和杂志编辑费100元;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3—5元,鲁迅每月收入至少500元。1929年鲁迅索回2万多元应得版税。

  统计结果:1912年春—1926年夏鲁迅在北京期间,共收入银洋41024元1角,相当于今164万元,月均245元,相当于今9千多元;1926年夏—1927年秋鲁迅在厦门和广州期间整一年,共收入教学费国币5000元,相当于今17万5千元,月均1万4千多元;1927年秋—1936年在上海期间共收入国币(法币)70142元4角5分,相当于今210万元,月均2万元以上。

  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然而,他有了那么多的金钱之后,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而始终保持勤俭奋斗的本色。据《文汇报》

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

8. 鲁迅是干什么的?

鲁迅是一名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扩展资料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