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家,各有哪些

2024-05-06 02:46

1.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家,各有哪些

1、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他与楚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2、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3、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4、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家,各有哪些

2.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家,各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天文学家是:张衡,祖冲之,石申,郭守敬。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 ,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

3.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组织有哪些

中华民国天文学会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法国天文学会国际天文联会德国天文学会国际暗天协会义大利国家天文物理研究所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行星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中国天文学会     中央天文情报局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北京天文馆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国际时间局国际星辰注册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国际流星组织大学天文研究协会天文学计算研究所太平洋天文学会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小行星中心月球与行星实验室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比利时皇家天文台海德堡天文中心美国天文学会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近地小行星追踪香港天文学会香港太空馆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组织有哪些

4.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组织有哪些

天文学计算研究所
太平洋天文学会
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小行星中心
月球与行星实验室
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
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
比利时皇家天文台
海德堡天文中心
美国天文学会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近地小行星追踪
香港天文学会
香港太空馆
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
法国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联会
德国天文学会
国际暗天协会
义大利国家天文物理研究所
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
月球与行星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
行星学会
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
中国天文学会
中央天文情报局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北京天文馆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国际时间局
国际星辰注册

5.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组织有哪些

中华民国天文学会   
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
法国天文学会
国际天文联会
德国天文学会
国际暗天协会
义大利国家天文物理研究所
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
月球与行星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
行星学会
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
中国天文学会
     中央天文情报局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北京天文馆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国际时间局
国际星辰注册
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
国际流星组织
大学天文研究协会
天文学计算研究所
太平洋天文学会
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小行星中心
月球与行星实验室
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
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
比利时皇家天文台
海德堡天文中心
美国天文学会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近地小行星追踪
香港天文学会
香港太空馆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组织有哪些

6. 想知道一些外国的天文台和天文学家的名字。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台? 
答: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法国上普罗旺斯天文台、法国日中峰天文台、俄罗斯普尔科沃天文台、俄罗斯天体物理天文台、日本东京天文台、美国夏威夷莫那克亚天文台、美国海尔天文台(帕洛马山天文台、威尔逊山天文台)、美国基特峰国力天文台、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美国麦克唐纳天文台、美国美洲际天文台、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德国温德斯丹太阳天文台、德国陶登堡史瓦西天文台、德国卡拉阿托天文台、德国柏林天文台、欧洲南天天文台、澳大利亚塞丁斯普林天文台。
外国著名天文学家
        托勒密
         哥白尼
         伽利略
         爱因斯坦
         第谷 
         哈雷 
         牛顿
         开普勒
         霍金
         拉普拉斯
         拉格朗日
         勒梅特
         梅西耶(也译梅西叶)
         阿利斯塔克
         罗蒙诺索夫
         威廉·赫歇耳
         爱丁顿
         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
         央斯基
         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探究天文学家的故事:

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里斯:为什么太空如此魅惑 

天文学家能看见过去某个时刻的景象
  9月25日,马丁·里斯教授在剑桥天文学研究所欢迎记者,一开始就带着真诚的热情说,“知道吗?世界上最让孩子们入迷的,一是恐龙,再就是太空。”
  他显然知道天文学的迷人力量。
  不过,他从纯粹数学本科毕业时可没想过天文学。后来他遇到剑桥大学天文学家丹尼斯·西亚马,并成了他的博士生--西亚马以栽培众多现代著名宇宙哲学家而闻名,其中包括了斯蒂芬·霍金。
  “当时还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我考虑过统计学、经济学,也有天文学,结果认定自己不喜欢抽象的东西,而更愿意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机,因为1960年代,物理学出现一批历史性的重大发现,牛顿的传统理论受到冲击,爱因斯坦的现代理论获得证明,这削弱了学术界前辈对后辈的领先优势,后辈得以在一个比较平等的环境开始学术竞赛。
  那么,运气对一个科学家的道路有什么影响呢?
  “我的幸运在于选择了一个刚刚出现新发现的领域,”他说,“因为新发现意味着新问题,可能激发新技巧、新方法,无论对前辈后辈而言都是新的,大家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只要率先解决问题就能奠定专业声誉。”
  剑桥大学天文学研究所,自从伟大的牛顿在这里工作以来,一直是世界天文学研究中心之一(传说导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那棵苹果树的后代现在仍然站在原来的位置)。过去300年,天文学的发展有起有伏,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时期,因为我们拥有更强大的望远镜和更高速的电脑,比如现在最厉害的望远镜可以看到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星系。
  可是,按照光年的定义,我们看见的是距离现在已有120亿年的景象,谁知道此时此刻那个星系是不是仍然存在呢?
  “说得对,”里斯教授笑了,“我们看见的确实是很久以前的景象,我们的工作就是从这些景象推测现在的情况,因为我们相信宇宙的进化应该是相似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努力解释我们可以看见的景象。地球的进化只有30亿年,跟宇宙相比还是很短的,我们试图把这个过程放在更广阔更漫长的宇宙进化的背景下,希望可以最终推算到大爆炸的时刻。
  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有一个区别,地质学家只能通过并不一定完整的化石鉴别其具体年代,天文学家却能真切看见过去某个具体时刻的景象,这也是天文学的一个迷人之处。”
  天文学的另一种魅力,他接着说,是能在极端环境下检验我们已经熟悉的自然规律,毕竟这些规律是我们在地球上发现和总结的。
  “后人类”和《我们的最后世纪》
  随着对宇宙的了解逐步加深,他说,我们对许多基本概念的看法也相应改变。比如时间,现在普遍认为太阳有96亿年寿命,现时刚进入壮年期,还有大半寿命,而宇宙的寿命可能是无限的,若是这样,我们对人类在整个生物进化链的位置就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我们不是进化终点,只是一个中间产品,于是就有了考虑“后人类”的必要。
  按照里斯教授的设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类会不会由于各种原因而自我毁灭,比如错误运用科学,而这一思考变成他在今春推出的新书--《我们的最后世纪》。
  该书轰动一时。单从标题看,确实有一点末日预言的味道。
  “原来标题后面还有一个问号,可是书商去掉了。”里斯教授有一点无奈。实际上,书里说的主要是人类自己可能导致的灾难,比如核武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世纪,因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掌握毁灭自己文明的力量,同时具有发展这种文明的本事,这种文明能否存在下去,命运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可是,错误使用科学与正确使用科学的界线究竟在哪里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里斯教授说,“我倒是希望我的书有助人们思考这个问题。”
  “如您所说,现有设备已经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星系,为什么还要进行载人飞行计划?这样做代价很高,风险很大,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外星移民吗?”
  “我不认为可以大规模移民,”他说,“因为我们已经了解的星球的环境都不怎么舒服,要么像地球两极,要么像海洋深处,都不是好地方!但我确信,也希望,50到100年后,会有一群人作为探险者在其他星球生活。我希望这些人的数目不会太少,最好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这种技术,这样探险者们就有机会结成社区,讨论在外星生活的各种问题。”
  “那么说,载人飞行是某种探险。”
  “是这样,”他说,“不过我更愿意从两方面看这个问题:从短期而言,不错,许多事情可以由机器人代劳,但是从非常长期的角度来看,假如美国、俄罗斯开发的(载人飞行)技术就此消亡,那也是让人伤心的。现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打算将他们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是一件好事。”
  “如您所说,天文学一直令人着迷,可是大爆炸、白矮星、小行星撞击这样的题材同样会让人们担心,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保证?”
  里斯教授笑起来,“不应该担心。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今天发生这一事件的概率并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高,我们这辈子赶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也就只有大约二万分之一。更让我担心的倒是人类自己产生的风险,比如核战争,生物学灾难或地球过热导致的生态学危机。而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现在拥有更好的技术,有助于发现其可能性甚至摧毁它。
  相对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类自己的行为,这是更实在的风险。”
  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解释自己在做什么
  多年来,马丁·里斯教授一直积极参加科普工作,为报刊撰写文章,而他的7本专著里就有5本属于科普题材,曾获美国物理学研究所科学写作奖。在《我们的最后世纪》之前,他的另一部近作是《我们的宇宙栖息地》,一位同行为此热情赞扬他“也许不是惟一的星系向导,但一定是惟一住在我们这个银河系的(星系向导)”。
  然而科普工作只是他的“副业”,他还在许多著名学术研究机构任职:实际上,他并未放弃在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结构形成和普遍宇宙哲学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是世界最受推崇的天文学家之一。
  “我认为科学家与公众交流自己的发现是很重要的,”他说,“有些领域,参与科普工作对学术声望可能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在天文学方面,作为一个涉及公众利益的学科,许多研究是由公众资助的,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解释自己正在做什么,让公众了解工作的进展,科学家有必要在这上面花点时间,而不仅仅是跟自己的同行讨论。
  在我看来,能跟不同行业的人进行讨论是很有趣的经历,假如自己的工作只能跟少数几个同行分享,未免乏味了些。”
  “而且,公众对这个学科具有强烈兴趣对科学家也有好处,因为公众会提出一些深奥的问题,比如最初是什么?宇宙是不是无限的?而我们回答不了。这就提醒我们,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回答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只是朝这些问题的答案一步一步迈进而已。”
  那么,对于新一轮寻找外星智慧生命证据的热潮,他有什么看法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找到任何证据,”他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甚至还不了解简单生命是怎么出现的,究竟有多少可能性,就算存在简单生命,是不是一定就会变成我们(凭现有知识)可以辨认的智慧生命。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想,智慧生命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找不到智慧生命的证据,一定程度上会令人失望,但是,也许我们能从以下结论得到补偿:地球可能真是宇宙里最重要的地方,是惟一出现生命进化的地方,是宇宙生命的起点,那么,50亿年以后,来自地球的生命就可能散播到很远很远的空间深处!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纪的所作所为,其影响范围就不仅仅限于我们自己,而是涉及地球生命能不能散播出去。”而这也是他在《我们的最后世纪》中探讨的一个话题。

7. 想知道一些外国的天文台和天文学家的名字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台? 
  答: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法国上普罗旺斯天文台、法国日中峰天文台、俄罗斯普尔科沃天文台、俄罗斯天体物理天文台、日本东京天文台、美国夏威夷莫那克亚天文台、美国海尔天文台(帕洛马山天文台、威尔逊山天文台)、美国基特峰国力天文台、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美国麦克唐纳天文台、美国美洲际天文台、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德国温德斯丹太阳天文台、德国陶登堡史瓦西天文台、德国卡拉阿托天文台、德国柏林天文台、欧洲南天天文台、澳大利亚塞丁斯普林天文台。
  外国著名天文学家
   托勒密
   哥白尼
   伽利略
   爱因斯坦
   第谷 
   哈雷 
   牛顿
   开普勒
   霍金
   拉普拉斯
   拉格朗日
   勒梅特
   梅西耶(也译梅西叶)
   阿利斯塔克
   罗蒙诺索夫
   威廉·赫歇耳
   爱丁顿
   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
   央斯基
   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探究天文学家的故事:
  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里斯:为什么太空如此魅惑 
  天文学家能看见过去某个时刻的景象
  9月25日,马丁·里斯教授在剑桥天文学研究所欢迎记者,一开始就带着真诚的热情说,“知道吗?世界上最让孩子们入迷的,一是恐龙,再就是太空。”
  他显然知道天文学的迷人力量。
  不过,他从纯粹数学本科毕业时可没想过天文学。
  后来他遇到剑桥大学天文学家丹尼斯·西亚马,并成了他的博士生--西亚马以栽培众多现代著名宇宙哲学家而闻名,其中包括了斯蒂芬·霍金。
  “当时还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我考虑过统计学、经济学,也有天文学,结果认定自己不喜欢抽象的东西,而更愿意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机,因为1960年代,物理学出现一批历史性的重大发现,牛顿的传统理论受到冲击,爱因斯坦的现代理论获得证明,这削弱了学术界前辈对后辈的领先优势,后辈得以在一个比较平等的环境开始学术竞赛。
  那么,运气对一个科学家的道路有什么影响呢?
  “我的幸运在于选择了一个刚刚出现新发现的领域,”他说,“因为新发现意味着新问题,可能激发新技巧、新方法,无论对前辈后辈而言都是新的,大家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只要率先解决问题就能奠定专业声誉。”
  剑桥大学天文学研究所,自从伟大的牛顿在这里工作以来,一直是世界天文学研究中心之一(传说导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那棵苹果树的后代现在仍然站在原来的位置)。
  过去300年,天文学的发展有起有伏,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时期,因为我们拥有更强大的望远镜和更高速的电脑,比如现在最厉害的望远镜可以看到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星系。
  可是,按照光年的定义,我们看见的是距离现在已有120亿年的景象,谁知道此时此刻那个星系是不是仍然存在呢?
  “说得对,”里斯教授笑了,“我们看见的确实是很久以前的景象,我们的工作就是从这些景象推测现在的情况,因为我们相信宇宙的进化应该是相似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努力解释我们可以看见的景象。
  地球的进化只有30亿年,跟宇宙相比还是很短的,我们试图把这个过程放在更广阔更漫长的宇宙进化的背景下,希望可以最终推算到大爆炸的时刻。
  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有一个区别,地质学家只能通过并不一定完整的化石鉴别其具体年代,天文学家却能真切看见过去某个具体时刻的景象,这也是天文学的一个迷人之处。”
  天文学的另一种魅力,他接着说,是能在极端环境下检验我们已经熟悉的自然规律,毕竟这些规律是我们在地球上发现和总结的。
  “后人类”和《我们的最后世纪》
  随着对宇宙的了解逐步加深,他说,我们对许多基本概念的看法也相应改变。
  比如时间,现在普遍认为太阳有96亿年寿命,现时刚进入壮年期,还有大半寿命,而宇宙的寿命可能是无限的,若是这样,我们对人类在整个生物进化链的位置就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我们不是进化终点,只是一个中间产品,于是就有了考虑“后人类”的必要。
  按照里斯教授的设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类会不会由于各种原因而自我毁灭,比如错误运用科学,而这一思考变成他在今春推出的新书--《我们的最后世纪》。
  该书轰动一时。
  单从标题看,确实有一点末日预言的味道。
  “原来标题后面还有一个问号,可是书商去掉了。”里斯教授有一点无奈。
  实际上,书里说的主要是人类自己可能导致的灾难,比如核武器。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世纪,因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掌握毁灭自己文明的力量,同时具有发展这种文明的本事,这种文明能否存在下去,命运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可是,错误使用科学与正确使用科学的界线究竟在哪里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里斯教授说,“我倒是希望我的书有助人们思考这个问题。”
  “如您所说,现有设备已经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星系,为什么还要进行载人飞行计划?这样做代价很高,风险很大,其最终目的是什么?外星移民吗?”
  “我不认为可以大规模移民,”他说,“因为我们已经了解的星球的环境都不怎么舒服,要么像地球两极,要么像海洋深处,都不是好地方!但我确信,也希望,50到100年后,会有一群人作为探险者在其他星球生活。
  我希望这些人的数目不会太少,最好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这种技术,这样探险者们就有机会结成社区,讨论在外星生活的各种问题。”
  “那么说,载人飞行是某种探险。”
  “是这样,”他说,“不过我更愿意从两方面看这个问题:从短期而言,不错,许多事情可以由机器人代劳,但是从非常长期的角度来看,假如美国、俄罗斯开发的(载人飞行)技术就此消亡,那也是让人伤心的。
  现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打算将他们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是一件好事。”
  “如您所说,天文学一直令人着迷,可是大爆炸、白矮星、小行星撞击这样的题材同样会让人们担心,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保证?”
  里斯教授笑起来,“不应该担心。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今天发生这一事件的概率并不比过去任何时候高,我们这辈子赶上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也就只有大约二万分之一。
  更让我担心的倒是人类自己产生的风险,比如核战争,生物学灾难或地球过热导致的生态学危机。
  而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现在拥有更好的技术,有助于发现其可能性甚至摧毁它。
  相对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类自己的行为,这是更实在的风险。”
  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解释自己在做什么
  多年来,马丁·里斯教授一直积极参加科普工作,为报刊撰写文章,而他的7本专著里就有5本属于科普题材,曾获美国物理学研究所科学写作奖。
  在《我们的最后世纪》之前,他的另一部近作是《我们的宇宙栖息地》,一位同行为此热情赞扬他“也许不是惟一的星系向导,但一定是惟一住在我们这个银河系的(星系向导)”。
  然而科普工作只是他的“副业”,他还在许多著名学术研究机构任职:实际上,他并未放弃在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结构形成和普遍宇宙哲学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是世界最受推崇的天文学家之一。
  “我认为科学家与公众交流自己的发现是很重要的,”他说,“有些领域,参与科普工作对学术声望可能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在天文学方面,作为一个涉及公众利益的学科,许多研究是由公众资助的,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解释自己正在做什么,让公众了解工作的进展,科学家有必要在这上面花点时间,而不仅仅是跟自己的同行讨论。
  在我看来,能跟不同行业的人进行讨论是很有趣的经历,假如自己的工作只能跟少数几个同行分享,未免乏味了些。”
  “而且,公众对这个学科具有强烈兴趣对科学家也有好处,因为公众会提出一些深奥的问题,比如最初是什么?宇宙是不是无限的?而我们回答不了。
  这就提醒我们,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回答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只是朝这些问题的答案一步一步迈进而已。”
  那么,对于新一轮寻找外星智慧生命证据的热潮,他有什么看法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找到任何证据,”他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甚至还不了解简单生命是怎么出现的,究竟有多少可能性,就算存在简单生命,是不是一定就会变成我们(凭现有知识)可以辨认的智慧生命。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思想,智慧生命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找不到智慧生命的证据,一定程度上会令人失望,但是,也许我们能从以下结论得到补偿:地球可能真是宇宙里最重要的地方,是惟一出现生命进化的地方,是宇宙生命的起点,那么,50亿年以后,来自地球的生命就可能散播到很远很远的空间深处!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纪的所作所为,其影响范围就不仅仅限于我们自己,而是涉及地球生命能不能散播出去。”而这也是他在《我们的最后世纪》中探讨的一个话题。
   

想知道一些外国的天文台和天文学家的名字

8. 中国国家天文的介绍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基本宗旨,以天文与人文结合为办刊理念,以加大原创性、提高可读性、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为发展目标,通过天文学学科延伸和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集天文、人文于一体,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天文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和最新成就,办成一本富有时代精神,高品位、综合性、多角度、大视野、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现代科普杂志,同时兼具艺术欣赏性和珍藏实用价值。编辑部现位于北京中国国家天文台。杂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考古等诸多学科。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人文精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