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历史沿革

2024-05-12 03:21

1. 浙江东阳历史沿革

东阳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掀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   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吴越争霸,属越国;   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属楚;   秦汉三国:   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   郡、国并行,先后属刘贾荆王国、刘濞吴王国、会稽郡、扬州刺史会稽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县制,取“吴地安宁”之意,名吴宁,属会稽郡。此为东阳建县之始。   三国时,以吴宁县属吴扬州会稽郡。   吴宝鼎元年(266年):   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长山县(今金华)。吴宁县属东阳郡。取东阳名,是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时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五代时,吴越王钱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   宋元明清:   宋,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并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路,又改为金华府。   清,承明制,东阳县仍属金华府。   近现代:   民国时期,浙江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前后多次划属不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8日,东阳解放。解放后,东阳属金华地区(后为金华市)管辖,磐安县先后在58年划入、83年又划出东阳,县治相应变化。   1988年5月25日,东阳撤县设市。   2003年,成为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排第13位)

浙江东阳历史沿革

2. 浙江东阳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东阳历史上的“包拯”——马光祖小考马  云  鹿       马光祖(1200~1273),字华夫,又字实夫,赐号裕斋,封金华郡公,谥号庄敏。浙江东阳邑城西北隅(今东阳城区西街西花园里一带)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从南宋著名学者、参知政事(副丞相)真德秀学。历任沿江制置使、江东转运使、户部尚书、知临安府(今杭州)、三知建康府(今南京)、大学士、咸淳三年(1267)拜参知政事(副丞相)、咸淳五年(1269)拜知枢密院事(佐皇帝执兵政)、以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的光禄大夫)致仕。     马光祖任官时,以公用器皿钱20万缗支稿军民,削减租税,收养鳏寡孤疾,兴学校,礼贤才,招兵置察。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免除前政亏欠钱百余万缗,罢减渔利税课,赐益于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15万石,又为库贮籴本200余万缗,发粜常减于市价,以利于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建康(南京)郡民为其建生祠6所。在知临安府(杭州)时,时值岁饥,荣王府积粮不发,马光祖一连三日往谒,力促荣王开仓济民,得粮活民甚多。     马光祖一生,为军民造福,不畏豪强,体恤百姓,可与北宋名臣包拯相比。     南宋大清官马光祖的断案判词最有意思,大多数是诗词(歌谣)。在宝祐年间(1253-1358),马光祖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时,不畏贵戚、豪强、庭无留讼。福王强占民房养鸡鸭,反状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打到府衙门,马光祖实地勘验后,判决道:“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西湖游览志》)。     马光祖对贵戚如此,对读书人却是另一种态度。一个书生翻墙进入所爱少女房间,被官府关押。马光祖一问案由,就出题《逾墙搂处子诗》面试,那书生秉笔疾书:“花抑平生债,风流一段愁。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漳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马光祖一见,大加赞赏,不但不责罚书生的非礼之举,反填一首《减字木兰花》词,判二人结婚:“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杰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马公。”(《三朝野史》元朝吴莱)。     马裕斋(光祖)知处州(今浙江丽水),禁民捕(青)蛙。有一村民犯禁,乃将冬瓜切作盖, -1- 刳空其腹,实(青)蛙于中,黎明持入城,为门卒捕,械至于庭。(马光祖)公心怪之,问曰:“汝何时捕此蛙?”村民答道:“夜半。”“有知者否?”曰:“惟妻知。”(马光祖)公追其妻诘之。乃妻与人通(奸),俾妻教夫如此,又先往语门卒以收捕,意欲陷夫于罪而掘其妻也。(马光祖)公穷究其罪,遂置妻并奸夫于法。(《稗史》)。     以上案件只是马光祖一生中无数件断案中之几事,可以证实马光祖也不逊于天下闻名的包青天,在断案判词上,且有丰富多彩的诗词(歌谣)的文学体裁来表现,凭此方面,应略胜于闻名天下的“包拯”。马光祖也应称得上东阳历史上的“包拯”或称为名副其实的马青天。     在“武义新闻网”上(2005.12.25):“马光祖为武义人”,是何胜云先生的误证。笔者认为:据东阳马氏宗谱记:马大同十四世孙,马光祖生于南宋庆元庚申年(1200)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咸淳癸酉年(1273)五月十五日,其先祖俦(马大同八世孙,又名文达)从东阳松山(今东阳千祥一带),居东阳邑城西北隅,至马光祖仍居西北隅。     据《东阳岘西杜氏宗谱》记:二世祖思诚(1206~1273),字子谨,因侍任赘马之纯家居邑治西。又记:二世祖思诚继赘马之纯之孙女(马光祖姐妹)马府中。此处马府与马府园(花园)大致范围在今东阳城区东到西经泽巷口,南至张府前巷,西至中山路,北至西街。西花园里是今唯一与马府花园为留存之地名(里名)。据东阳马氏宗谱记:马壬仲与其侄马光祖先后从东阳邑城西北隅居东阳县仁寿乡(56都)马府。据《东阳紫溪邵氏宗谱》记:东阳紫溪十二世孙邵礼(生于1321年)尝为马府家栽花护园而得名为花园村。佐证元朝时马府仍名望与繁荣。此处旧属东阳县仁寿乡(56都)太师里。宋理宗(赵昀)御书“裕斋”为马光祖赐号,也因马光祖其祖马之纯赠太师越国公与其父马正己赠太师齐国公而得“太师”里名。马府花园(今东阳市南马镇花园·马府村)是后来才出现之地名。马府是东阳古代五府(厉文才刺史、何梦然太师、乔行简平章、葛洪太师、马光祖制使)之一。     马光祖之祖父马之纯与其父马正己以崇尚风水宝地之因,先后葬于武义24都宝岩寺(今武义县马府下村、墓区已毁)。此处应为马太师墓。而马光祖生前虽未赠过太师,也以风水宝地之因,御葬于武义县四都洪桥头福圣寺旁(今武义县熟溪街道福圣寺村后山),其墓不能称为马太师墓、应称为马制使墓。东阳马氏宗谱记:购买山田五百庙以给福圣寺祭守,是东阳马氏族人购买之山田的。经笔者考证:今在马光祖墓处有一件石稀头部,正是南宋时墓兽之物。几百年以来至建国前,东阳马光祖后裔(含马大同后裔)一直去马光祖 -2- 墓前祭祖活动。     今由马大同后裔(武义籍)在新建的墓碑文记:马光祖,字华父,金华武义马邨(即马村)人,是误证。据武义《马氏宗谱》民国五年(1916)重修本记:始祖将军(实为东阳茂陵马氏二世祖马肖宗)、二世祖之纯(应为马大同十二世孙)、三世祖州同(只见于清代官职名称之中,武义马氏谱也记为官职)四世祖光祖(应为马大同十四世孙)。笔者初步认为此谱在清代修谱者之伪造之谱且马氏世系混乱。此谱中有一文《谨录光祖作吏部郎中梁膺传》,马光祖与“梁膺、字景李、同里人”。从以上史料可以佐证马光祖是东阳人,根本谈不上与梁膺为武义人或同里人了。此文也可能伪作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也是伪造之文。著名学者严佐之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认为:有的家谱,更不排除修谱者故作攀附之现象,笔者也认为:攀附之风古今都有,已影响到谱书之可信性。笔者又认为:马之纯等人早已葬于武义境内,马光祖也因崇拜风水,相中此处风水宝地而御葬于武义县福圣寺后山。     今位于武义县马村马太师庙,民间以祭祀马光祖是百姓崇神之活动,信徒们对马光祖一生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崇拜,但民间之误传马光祖为太师。马光祖其父马正己与祖马之纯实为太师。     《宋史列传》中记马光祖为“婺州金华人”是误记,应为东阳人。其一:马光祖曾封为金华郡公、东阳县历史上属婺州、金华郡府管辖。其二:元仁宗(1312~1320在位)时,史臣袁桷提出搜访遗书,来补充《宋史》史料,其中有元朝国史院所存的宋朝名臣文集及杂书记载,悉皆遗缺散在民间的宋代史籍日就湮落,在宋朝末年时的史料残缺,就把马光祖为“婺州金华人”而误写入《宋史·列传》之中。     今存于武义马村的皇帝圣旨,赐马光祖之文书写得年代为“咸淳二年”(1266)与《宋史·列传》记拜马光祖为参知政事时间在咸淳三年(1267),二种在时间相差一年,是否是原件值得商榷。在东阳市佐村镇溪北村马氏宗祠内,今存有马光祖赐号“裕斋”匾。笔者认为:东阳溪北村马氏与武义马村马氏应同属东阳茂陵马氏马府(防军)派之裔,且武义马村马氏应从东阳迁居,不是像武义马氏谱中《马氏源流》所记:马光祖独自累犯元朝被开庆皇帝(宋理宗,公元1259年)抄没易姓密氏子孙辈播迁四方、东阳安田(安恬)、葛府(误记、应为葛氏聚居地)……在此文中,有多处误记。历史上的马光祖为军民造福得罪权贵而罢官,后又官复原职,笔者认为:在东阳境内属马光祖国各地后裔的马氏村落就达20 -3- 多个,并分衍东阳境外各地。在元朝时马府(今东阳南马马府)仍名望与繁荣四方。武义马氏宗谱中的《碑记》一文源于《东阳马氏宗谱》。东阳马氏宗谱首次修纂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比武义马氏宗谱要早几百年是可信之史料。《东阳茂陵马氏宗谱》(2002年版)也记马光祖为太师等有几处有误记。东阳马氏宗谱除几处有误之处,应该是可信的史料。     在明代万历金华府志与历代东阳是志中记载:马光祖的出生地、进士出身,加上东阳马氏谱中的序文、世系,世传与马光祖的生卒日期等内容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马光祖葬地在武义不等于马光祖是武义人,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攀附。笔者还是认为马光祖应为东阳人。笔者也是马大同后裔,记得少时去上坟,家人提着灯笼,灯笼字号为“马·太师第”,因马光祖之祖父马之纯与其父子正己为太师而得名,东阳马大同后裔,灯笼都以“马·太师第”之号的。     马光祖家中,在南宋时出过三公、二太师与五进士,即赠马邦(又名定、字千里)太傅鲁国公,赠太师越国公马之纯并于隆兴元年(1163)进士,赠马正己为太师齐国公,马壬仲(马之经继子,原籍福建建阳,后入籍东阳)于绍熙元年(1190)进士,马光祖于宝庆二年(1226)进士,马润祖于淳祐元年(1241)进士,马光国于宝祐四年(1256)进士。     据道光东阳县志记:东阳邑城思贤(坊)为马之纯而立,在下金宅巷口(今东阳城区西街与西经泽巷口一带),至元朝时思贤坊尚有马(光祖)制使祠堂(见清康熙《新修东阳志》)。     又记:东阳县“第一峰”,在县东八十里24都(今东阳三单乡与磐安县岭口镇)内,高八百丈、周十五里。宋宁庙当祷雨于此,甘霖浮应参政马光祖奏赐此名。笔者认为:马光祖是地地道道东阳人,且世居东阳邑城西北隅。也是东阳历史上的“包拯”与“马青天”。     史料来源:《宋史》、《辞海》(1980年版),清《[雍正]浙江通志》、明[万历]金华府志》、《金华市志》(1992年3月版)。     历代东阳县志[明隆庆志,清康熙志,道光志(八年与十二年二种版本),民国稿]《东阳市志》(1993年12月版)、《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1986年版)、《东阳市文化志》(1998年9月版)。     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与民国六年(1917)等重修本。     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清乾隆元年(1736)与民国甲申年(1944)等重修本。     东阳《茂陵马氏宗谱》2002年1月版。     东阳《西源马氏宗谱》清雍正八年(1730)等重修本。 -4-     东阳《西阳马氏宗谱》民国时重修本。     东阳《松山马大宗谱》建国前刊本。     东阳《下宅马氏宗谱》民国重修本。     东阳《松山马氏大宗祠会参祭谱》民国三十六年(1947)刊本。     东阳《岘西杜氏宗谱》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等重修本。     东阳《紫溪邵氏家谱》清道光五年(1825)等重修本。     附:清代东阳人赵衍作《马府园》诗一首。赵衍,字湛卿,号心远,又号香沙。清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主纂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马府园① 春风拂拂几畦蔬,闻道思②马氏居。人去罗浮空有梦,鲲飞神治已无鱼。茂陵③当日曾遗稿,学士④他年此式庐。往事沧桑君莫问,熏名犹自两朝书。     注:① 马府园:即马邦、马之纯、马正己、马光祖祖孙四代居住的马府花园。在东阳城区西街西花园里一带。         ② (xián)同“贤”字。

3. 东阳的历史

 
  东阳历史悠久。
  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
  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掀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
  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吴越争霸,属越国;
  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属楚;
  秦汉三国:
  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
  郡、国并行,先后属刘贾荆王国、刘濞吴王国、会稽郡、扬州刺史会稽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县制,取“吴地安宁”之意,名吴宁,属会稽郡。
  此为东阳建县之始。
  三国时,以吴宁县属吴扬州会稽郡。
  吴宝鼎元年(266年):
  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长山县(今金华)。
  吴宁县属东阳郡。
  取东阳名,是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
  时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五代时,吴越王钱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
  宋元明清:
  宋,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并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路,又改为金华府。
  清,承明制,东阳县仍属金华府。
  近现代:
  民国时期,浙江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前后多次划属不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8日,东阳解放。
  解放后,东阳属金华地区(后为金华市)管辖,磐安县先后在58年划入、83年又划出东阳,县治相应变化。
  1988年5月25日,东阳撤县设市。
  2003年,成为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排第13位)
   

东阳的历史

4. 东阳有多少年的历史,有什么文化?

1、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2、文化:素称“ 歌山画水”之地,教育发达,文化优渥。这里,地处浙江腹地,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闻名遐迩。这里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健全,文化网络遍布,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97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8年相继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庆祝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全市文化工作有声有色,充满了勃勃生机。   东阳的群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好戏连台,充分显示出“民间艺术之乡”的魅力。首届工艺美术节民间文艺节目表演中,3000多人参演的《迎风大旗》、《九龙闹海》、《吴侯盾牌》、《岸龙舟》等11个大型节目,风韵独具,蔚为壮观;建县1800周年庆祝大会上,4000多人参演的《鲜花迎宾》、《东江放歌》、《三乡奇葩》、《百狮扬威》、《吉祥巨烛》、《虎鹿秋车》等美不胜收;98首届农民艺术节上的“千鼓闹黉门”表演,从2米直径的“鼓王”到小的拨浪鼓,1200多只鼓汇聚黉门广场,场面恢宏,其独特的艺术风采轰动城乡;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反响强烈;“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是新老婺剧精英的大荟萃,赋予古老的婺剧艺术以新的活力;庆祝东阳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盛况空前,特别是“奔向新世纪”大型文艺晚会全由自创自导自演的节目组成,地方特色浓郁,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5. 东阳有多少年的历史历史

1800年。

东阳历史悠久。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吴越争霸,属越国;
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属楚;
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郡、国并行,先后属刘贾荆王国、刘濞吴王国、会稽郡、扬州刺史会稽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制,取“吴地安宁”之意,名吴宁,属会稽郡。此为东阳建县之始。
三国时,以吴宁县属吴扬州会稽郡。
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长山县(今金华)。吴宁县属东阳郡。取东阳名,是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
隋唐五代,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时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五代时,吴越王钱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
宋,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并行路治。
明,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路,又改为金华府。
清承明制,东阳县仍属金华府。
民国时期,浙江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前后多次划属不同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东阳解放。
解放后,东阳属金华地区(后为金华市)管辖,磐安县先后在1958年划入。
1983年磐安县又划出东阳,县治相应变化。
1988年5月25日,东阳撤县设市。

东阳有多少年的历史历史

6. 东阳的由来

远在新石器时期,今东阳之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东阳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为诸暨县、乌伤县(义乌)的一部分,属会稽郡。东阳建县之始不叫“东阳县”,而叫“吴宁县”。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东阳:东阳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地处浙江省中部;会稽山、大盘山、仙霞岭延伸入境,形成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辖有6个街道、11个镇和1个乡,总面积1746.81平方千米;2018年总人口84.78万人。
东阳地处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诸永高速在境内交叉而过,为浙中交通枢纽;东阳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东阳古民居建筑以东阳木雕为主,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截至2018年底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4家、3A级1家。

7. 东阳的由来

远在新石器时期,今东阳之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东阳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为诸暨县、乌伤县(义乌)的一部分,属会稽郡。东阳建县之始不叫“东阳县”,而叫“吴宁县”。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远在新石器时期,今东阳之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东阳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为诸暨县、乌伤县(义乌)的一部分,属会稽郡。东阳建县之始不叫“东阳县”,而叫“吴宁县”。1988年5月,经批准,东阳撤县设市。

东阳的由来

8. 东阳镇的民间传说

东阳镇德音村的来历相传,清朝年间,榆次东阳镇有赵姓、臻姓两大家族,他们在河北张家口做生意,生意十分兴隆,可备受响马(古时指强盗)抢掠之苦。清顺治年间,臻姓有个青年叫“臻七”,传闻他从小在外习武,受过高人指点。在张家口经商的赵掌柜听说后,要他去为商铺做护院,臻七却说他从小只学过厨工,赵掌柜便带他去张家口的赵家铺里做了厨工。一天黄昏,赵家店铺门前熙熙攘攘,一个伙计告诉臻七:“有个陌生人在店门外撒了半笸箩白面,真怪!”臻七出门一看,确是如此,心中不由一怔。他回店里告诉赵掌柜:“今夜必有响马来抢劫。”掌柜问:“你怎知晓?”臻七说:“响马在门口撒了面,就是夜间行动的暗号。”赵掌柜听罢大惊,臻七则胸有成竹地对掌柜交待一番,让大家吃罢晚饭,各自安歇。臻七选了两名胆大干练的伙计帮忙,入夜之后,在院里安排了四桌酒席,每桌燃上两支红烛。三更时分,果然有20余名响马飞驰而来,他们见赵家铺店门大开,明灯亮烛,不免诧异。臻七迎面拱手道:“诸位远道而来有失远迎,掌柜特备酒宴为诸位洗尘,请!”安排响马入座后,臻七从厨房取来一双用铁环连缀的火筷舞动起来,每到一桌,那飞旋的火筷尖端恰好将两支烛芯同时劈落,烛焰儿丝毫不动。众响马看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臻七的功夫,哪还敢贸然抢劫,齐声道:“好功夫,好功夫,恕我等打扰,请多多包涵。”言罢,匆匆离去。没过多久,响马头领亲自来到赵家店铺赠给臻七一匹上等好马,算作酬谢,臻七素来爱马,便收下了。没想到赠马之后,响马竟有意在官府总兵处散布谣言,说臻七与响马结伙抢劫。总兵信以为真,当下派兵包围了赵家店铺,逮捕了臻七,决定就地正法,并令臻七交出赃物。臻七自然否认打劫,只承认得马一匹。两名官兵押着臻七来到马厩,臻七暗暗在宝马腿上踢了一下,突然那马长嘶一声,挣脱缰绳,奔出马厩,腾空跃起,臻七就势跃上马背,转眼踪迹不见。官兵追至不及,只得连夜进京上奏皇帝,顺治帝一怒下诏,诛杀臻七家族。话说就在这时,东阳镇来了位测字先生,一村民便写了个“臻”字请测。先生看罢字,口中念念有词,忽然惊叫:“臻姓者,大难临头矣!你看,臻字拆为‘至’和‘秦’,至者,到也,到旁为刀,必有刀劈臻姓之祸。”臻姓村民都大惊失色,忙请先生指点消灾免难之法。“臻姓者,都去‘至’字姓‘秦’,祸不至矣,切记切记。”说罢,测字先生转身上马,飞驰而去。时隔一日,官兵突围东阳镇,沿门搜查臻姓村民,但由于臻姓全部改姓秦,官兵一无所获,只能退兵。不久后,康熙皇帝继位,大赦天下,臻七也在赦免之列。消息传至小村时,村民都说皇上发的是“德音”,随即该村改名为德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