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病毒是哪一年?

2024-05-21 21:52

1. sars病毒是哪一年?

2002年。
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
现在认为,该病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 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
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


扩展资料:
该病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 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
2002年12月底,广东民间出现了关于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甚至说出在一些医院有病人因此怪病而大批死亡。由于坊间流传指煲醋和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怪病,因此市面出现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
不少人由于买不到米醋和板蓝根,转而致电在香港的亲友协助,使病情得以为外间知悉。而另一方面,由于香港邻近广东省,有不少有亲友在广东省的工人都要求雇主在工作间煮米醋,让米醋的蒸气消毒杀菌。有部份雇主拒绝了这种听似无稽的方法,但亦有雇主为求雇员安心而遵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SARS事件

sars病毒是哪一年?

2. sars病毒发生在哪一年

自新冠疫情爆发已来,疫情趋势在国内逐步缓解,这次的疫情不禁让人想起以前的那次sars事件,那么sars事件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呢?SARS事件是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截止2003年8月16日,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数中)。“SARS”一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里,有不同习惯称呼。中国大陆惯称“非典型肺炎”,并简称作“非典”。中国香港习惯把“SARS”依粤音译作“沙士”,或直接用英语“SARS”。中国台湾亦惯用英语,或称“中国肺炎SARS”。新加坡媒体一度使用“萨斯”,4月17日,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统一作“沙斯”。现在认为,该病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 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2002年12月底,广东民间出现了关于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甚至说出在一些医院有病人因此怪病而大批死亡。 

3. SARS病毒是在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及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简称SARS。
200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涕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我国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97%。

SARS病毒是在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4. SARS是哪一年发生的?

2002年。死了284人。SARS事件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语: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  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扩展资料SARS冠状病毒是造成2002—2003年SARS暴发的病原,已造成全球8094人感染和774人死亡。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直接来源。
虽然在世界各地包括非洲、欧洲和中国的蝙蝠体内均发现与SARS病毒相似的SARS样冠状病毒,但这些病毒均不能利用人和果子狸的ACE2(人SARS病毒受体)作为受体,不是SARS病毒的近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ARS事件

5. SARS是什么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传染源    目前已知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潜伏期既有传染性,症状期传染性最强,极少数患者刚有症状时即有传染性,少数“超级传染者”可感染数人至数十人。恢复期粪便中仍检出病毒,此时是否有传染性,仍待研究。共同暴露人群中,部分人不发病。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以近距离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体液传播多见。气溶胶传播,即通过空气污染物气溶胶颗粒这一载体在空气中作中距离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爆发即通过该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SARS具有显著的家庭和职业聚集特征,主要流行于人口密度集中的大城市。医务人员、患者家人、与病人有社会关系的人为高危人群。早期,医务人员的发病数多、比例高,随着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发病明显减少       SARS 的传播模式:(1)医护人员通过诊疗、护理病人被感染。特别是气管插管、口腔检查时容易感染。(2)家庭成员通过探视、护理病人或共同生活被感染。(3)因与病人住同一病房被传染。(4)个别也有未明确直接接触患者而发病。  疾病预防    一 控制传染源       SARS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因此在疫情流行期间及早隔离患者是疫情控制的关键。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二 切断传播途径       SARS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切断这一途径是控制SARS的关键。应选择合格的专科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建立健全预防院内感染制度,避免医务人员的感染。合理使用防护用具。       三 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灭活疫苗正在研制中,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进入病区时,应注意做好防护工作。

SARS是什么病毒?

6. 什么是SARS病毒?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及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
200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涕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我国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97%。

7. SARS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又叫“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一般是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病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这次引起暴发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6�1海曼于2003年4月16日在瑞士宣布,经过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得出一致结果,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暴发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身上发现,因国际上将此次流行的“非典”称为SARS,故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 

SARS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这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国家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据香港卫生官员说,非典型肺炎通常由病毒引起,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非典型肺炎也可能由生物体引起。冠状病毒感染在全世界非常普遍,人群中普遍冠状病毒抗体,成年人高于儿童。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至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至97%。 

1937年,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 

1975年,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冠状病毒科的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种。 

形态结构 

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Haemaglutinin-esterase)。冠状病毒的核酸为非节段单链(+)RNA,长27-31kd,是RNA病毒中最长的RNA核酸链,具有正链RNA特有的重要结构特征:即RNA链5’端有甲基化“帽子”,3’端有PolyA “尾巴”结构。这一结构与真核mRNA非常相似,也是其基因组RNA自身可以发挥翻译模板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而省去了RNA-DNA-RNA的转录过程。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重组后,RNA序列发生了变化,由此核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变了,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随之发生变化,使其抗原性发生了变化。而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导致原有疫苗失效,免疫失败。 

冠状病毒成熟粒子中,并不存在RNA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Viral RNA polymerase),它进入宿主细胞后,直接以病毒基因组RNA为翻译模板,表达出病毒RNA聚合酶。再利用这个酶完成负链亚基因组RNA(sub-genomic RNA)的转录合成、各种结构蛋白mRNA的合成,以及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冠状病毒各个结构蛋白成熟的mRNA合成,不存在转录后的修饰剪切过程,而是直接通过RNA聚合酶和一些转录因子,以一种“不连续转录”(discontinuous transcription)的机制,通过识别特定的转录调控序列(transcription regulating sequences, TSR),有选择性的从负义链RNA上,一次性转录得到构成一个成熟mRNA的全部组成部分。结构蛋白和基因组RNA复制完成后,将在宿主细胞内质网处装配(assembly)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并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完成其生命周期。 

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 

冠状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些可使人发病。 

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冠状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另外,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可拉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也可以感染肝脏、肾、心脏和眼睛,在另外的一些细胞类型(例如巨噬细胞)中也能生长。目前人类冠状病毒还没有合适的可作研究用的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因此对冠状病毒的分离工作难度很大,需用人肝脏细胞、气管及鼻黏膜细胞,经器官培养才能分离得到。增殖病毒也要用上述材料,亦很困难。 

冠状病毒的血清型和抗原变异性还不明确。冠状病毒可以发生重复感染,表明其存在有多种血清型(至少有4种已知)并有抗原的变异,其免疫较困难,目前尚无特异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病毒对热敏感,紫外线、来苏水、0.1%过氧乙酸及1%克辽林等都可在短时间内将病毒杀死。 

对其预防有特异性预防,即针对性预防措施(疫苗,疫苗的研制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时间较长,解决病毒繁殖问题是其难题)和非特异性预防措施(即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措施,如保暖、洗手、通风、勿过度疲劳及勿接触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等)。

SARS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8. 什么是SARS病毒?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及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简称SARS。
200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RS病毒”。1965年,医学专家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涕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香港卫生专家排除了它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关的可能性,与1997年出现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没有联系。我国曾于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各国报道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不同,我国人群以往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在30%—60%,前苏联的抗体阳性率则在53%—97%。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