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论文

2024-05-16 22:09

1. 求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论文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税收影响的各层面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给我国的税收安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分析这种不确定性并进而得出应对方法是很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基本了解影响的各个方面,通过分析各个层面的影响途径和后果,我们可以对症下药,维护我国的税收安全。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层面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1.汇率风险与进出口贸易 进出口贸易受汇率变动影响很大。在我国实行盯住汇率体制下,以美圆结算的大部分进出口贸易基本不受影响,进出口企业对于汇率风险基本不敏感。而在我国汇率基本实现市场化后,汇率更多的表现市场因素。 在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的一般分析中,意味着货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反之货币升值会使贸易陷入恶化的境地。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些经济体在汇率波动过程中,当货币贬值时却没有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反而使贸易收支转向了相反的预期。在追寻这种冲突原因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汇率传递理论(imperfect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对于汇率传递程度,许多经济学家对汇率传递系数进行了实证估计,发现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即汇率变动后进出口价格不同比例的发生变动,汇率传递系数不等于1.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具体在出口环节,我国出口产品主题还在于纺织品,初级加工品和部分电器设备,在大型机电项目,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志性台阶。外国对于我国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在价格优势下,人民币目前2%的小幅度升值不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升值预期存在的情况下,更有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未来50年乐观的预测,这种升值力度会继续增加,幅度将会是缓慢的,在这种升值预期的长期存在下,出口环节资金周转会加快,企业会创造更多的利润。 另外在进口方面,我国长期表现为内需严重不足,利率变动对我国储蓄的影响不大,消费品市场长期处于轻度通货紧缩的态势,生产资料市场在未来10年内仍将是供应大于需求的态势,进口环节不会有很大的增长,外贸环节税收会随着进出口企业的贸易增长而增加。 汇率变动并不完全由于市场本身的变化,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比如国际热钱和游资的干扰。我国目前处于金融改革的关键阶段,关系到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成败。由于我国金融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历史包袱,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人民币市场化改革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这对我国的税收安全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2.外汇汇兑损益风险对经济体的影响 外汇汇兑损益也是影响进出口企业和有外汇交易的企业的风险。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保有的自主性外汇很少,进出口企业要完成进出口交易,需要经过结汇和售汇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本币和外币的相互兑换,在汇率市场化变动的情况下,兑换中会发生汇兑损益,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风险,同时对我国的税收造成风险。在我国近期推出远期交易后,企业可以通过掉期交易等远期交易规避这部分风险。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层面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改革在资本项下逐步实现完全可兑换,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而得出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一国不可能同时达到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的目标,只能同时达到其中的两个。在我国的未来的汇率制度选择中,偏向于弹性更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必然要求我国的资本项目下资本不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防止国际资本的冲击,对国际资本流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1.资本自由流动与我国金融风险 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是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和金融脆弱性的增大。资本自由流动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效果,比如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炒作和游资的蓄意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后,涌入中国的国际资本一直呈现增长势头。“中国在利用国际资本方面保持了合理的结构和期限,资本流入绝大部分采用国外自接投资的形式,外债增长适度,而证券投资相对少。” 国外直接投资中有相当部分投入我国房地产行业,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再加上我国长久以来积聚的金融风险,如果被蓄意利用,将危害到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改革的成败,也将危害到我国税收的安全。 2.国际资本流动变化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资本自由流动将大大提高我国的金融效率,在我国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有限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适合国际资本进入投资的环境将越来越好,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投资价值在未来会好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增长形象将会吸引国际资本的进入,带动我国国内市场的繁荣,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从而带动我国税收的增长。 一般说来,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货币危机、泡沫经济和银行业危机等几个方面。但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不一定必然演变为货币危机或银行业危机,这主要取决于各国货币当局的政策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于国际游资和热钱的进入,我们要加强监管,采取部分限制性措施,增强风险预警,维护我国经济的稳定和税收的安全。 (三)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国内金融市场层面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改革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通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影响我国的金融风险。 1.人民币汇率改革与我国金融市场风险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有一句话在目前值得思考:弱的银行体系与开放的资本项目相结合是“等着发生事故”。可见人民币汇率改革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实行单一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封闭的状态,金融市场主要受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渠道不是特别通畅。这也是我国能够抵御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当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后,资本市场放开后,我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将融为一体,我国金融市场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金融风险将会有更广泛的传播性与传染性,影响也会是更大的。 2.金融中介机构市场风险与我国税收安全 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主要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由于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再加上监管落后,这些机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隐含的风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人民币汇率改革后,金融中介机构将会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将会面对市场化的利率,汇率风险,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收益,另外随着金融机构逐渐趋向于混业经营,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风险,这将势必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影响到我国的税收安全。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国内产品市场层面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汇率体现的是一国货币对外的价值,物价体现是一国货币对内的价值,因而对于一个开放度有限的国家来说,物价还是主要受国内供求和内部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随着一国开放度的不断加深,外部因素,特别是汇率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才会逐步加深。 具体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影响的研究, Lu. M and Z Zhang (2003)采用VARs(向量自回归)方法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人民币汇率贬值将给国内物价带来通货膨胀效果的结论。另外J. Scheibe and D. Vines(2005)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以贸易额为权重的名义有效汇率变动是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名义有效汇率贬值一个百分点,将导致国内物价上升0.3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国内物价变动将导致我国产品市场价格和企业格局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税收安全。 (五)人民币汇率改革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宏观政策方面,我们所考虑的不仅是国内市场的均衡,更综合考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均衡政策选择考虑内外两个市场的相互协调。

求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论文

2. 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的介绍

《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是由朱鮀华编写的一本书籍。本书通过深入分析、比较和评价并用现代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理论及数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结合实际状况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合理水平的确定路径。对相关问题也给出了政策建议,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国外汇率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法律和制度设计上对中国汇率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华南师大211工程重点研究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3. 人民币汇率的学者观点

焦点:人民币汇率涨跌有迹可循市场化波动反令投资者变冷静
 
路透香港5月27日 - 市场从疯狂到理性,只需一个811汇改的洗礼。是的,尽管目前美元加息预期再起、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在,但在人民币兑美元逼近前期低点的当下,整个市场却表现冷静,不得不令人感叹:811汇改惊险一跳的人民币,目前已冲过险滩步入市场化波动的另一重天地。
 
恰如一位中资大行交易员所描绘的:人民币目前可谓轻舟已过万重山。汇改前的人民币,只是围着美元这颗恒星旋转的行星;现在,已经变成与美元、欧元等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恒星了。
 
而这种变化,则令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更依赖于宏观基本面,从而使投资者保持更多理性,大幅减弱了汇改之前的迷茫与汇改伊始的情绪化影响因素。
 
“说实话,境外的贬值预期并没有消退,但更加理性了。因为市场是可预期的,至少预测人民币中间价更精准了。”华侨银行资深人民币投资分析专家谢栋铭就表示。
 
花旗银行中国区资金交易部主管姚振华则指出,811汇改以后,该行对人民币中间价的每日测算跟央行公布的实际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场价与中间价的偏离也很小。
 
“今年以来,央行确实是根据与市场沟通的规则,要求报价行来计算和发布中间价的。”他称。
 
“这表明了中间价对即期价格的联动和指导效应。”姚振华称。
 
央行在本月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市场化反而更利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预期**
 
另有美资投行的交易员也表示,目前的人民币市场相当淡静,在整个市场弄清楚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后,海外市场的疯狂炒作热情反而偃旗息鼓了。
 
“兑美元的单边不太好炒了...,一篮子汇率里有美元、欧元、日圆,以及新兴市场货币,中间价的变化显得更复杂,市场化程度太高了。”他称。
 
在中间价符合央行提出的形成逻辑后,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与即期汇率的相关性就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个问题。简单说,即期价格与中间价的偏离度,就变成中间价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因素。
 
根据花旗银行的数据纪录,自3月份至今的61个交易日中,有35个交易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处于当日即期交易价格区间内;有59个交易日中间价不偏离当日即期交易价格区间0.1%。
 
“这足以证明中间价对即期价格的联动和指导效应。”姚振华称。
 
**兑美元贬值幅度温和**
 
在人民币汇率的涨跌有迹可循之后,市场对其未来的走势则更多地集中在了基本面的分析上。特别是对美元的走势分析,则成为金融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
 
“现在市场不再会像1月份那次,觉得人民币会大幅贬值或者一次性贬值,比较接受目前这种兑美元温和贬值。”谢栋铭称。
 
他称,人民币和其他亚洲货币没啥区别,属于跟着美元大趋势变化。目前总体还是看多美元,所以今年相对应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会到6.6-6.7之间。
 
对于美元未来的走势,香港中文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前美联储达拉斯高级经济学家王健在接受路透专访时则表示,美元目前处在第三个升值周期,已经达到上一个周期的高位,也算是历史高位,而且美元升值的影响已经传导到实体经济,所以继续大幅升值的动能不足。
 
“我上周在美国很很多海外基金经理聊过,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虽然放缓,但是即便增速下滑到5%-6%,依然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美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左右。”他称,“所以他们认为,如果此时撤出中国,会丧失比较好的机会。”
 
而对于人民币汇率今年波动引发的换汇潮,王健认为,目前人民币是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可能还不习惯波动,稍微贬值一点,就导致国内很多人把人民币换成美元。
 
“但像美国和加拿大,汇率波动非常大,人们并没有频繁的把资产从一种货币换成另一种货币,因为他们都习惯了。”他称。(完)

人民币汇率的学者观点

4. 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革论文

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有关步骤和措施。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12月1日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从此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运行建立在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基础上,但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即对企业除了规定的可保留的现汇收人外,其他外汇收入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二是中央银行对各外汇指定银行的结汇周转头寸实行限额管理,也就是说,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结售汇过程中,对于超过其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时,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抛出;对于不足其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时,该外汇指定银行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补足。这样频繁进行的“抛”或“补”,便形成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次日交易货币(美元、港币、日元、欧元)对人民币交易的基础汇率。
      上述汇率机制的形成,虽然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但是从严格意义来说,它并未形成全面的外汇供求关系。这是因为:
      1.强制结售汇制的缺陷。虽然中央银行几次调整了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外汇供求关系,只能是中央银行被动人市进行干预,充当外汇交易最后差额的承担者,失去了外汇调控的主动权。
      2. 汇率变化缺乏弹性。1994年以来,除1997年外,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出现双顺差的局面。外汇市场上人民币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为此,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是纯粹由市场供求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从1995年到200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只是在1美元兑8.27―8.30元人民币之间波动,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汇率基本上是钉住美元。
      3.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资金不能自由流动以及金融工具、外汇交易品种和方式的匮乏,都造成我国外汇市场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因此,中央银行的干预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对外汇的供求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
      二、改革的指导方针
      1.要处理把握好市场供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央银行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的调控的重要性,这关系到我国经济稳定安全地运行。因为,汇率机制的改革首先要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
      2.要考虑开放经济的总体要求。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进一步融人世界经济体系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根据开放经济的总体特征及我国经济的自身特色,把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与经济结构的变动联系起来,增大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度。
      3.保持和实现汇率的稳定和均衡。如何确定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保持一种“最佳”或“适当”的汇率水平,这涉及所谓均衡汇率问题,也就是说,使汇率的变动,与一个经济内部和外部关系获得一种协调、合理的关系,能促进和达到内外平衡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作为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
      4.要充分认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近年来,我国经济地位和贸易总额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不贬值的坚定政策立场已经奠定了人民币作为亚洲区域主导货币之一的地位。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所上升,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元、日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人民币仍然属于“边缘”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及钉住目标的调整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新的均衡水平的确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三种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趋势,因此,未来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应以国内政策的目标为主,要兼顾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前景,适当考虑人民币作为区域主导货币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5.要充分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基于贸易平衡的传统思路,贸易差额在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中居主导地位,汇率与外贸换汇成本的偏离程度一度成为衡量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外资流入的不断增加,资本流动规模和结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日渐显著。从发展来看,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结构已出现一定的调整。首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导致我国资本流入规模出现新的突破。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服务业中的投资超过一半。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放了部分服务领域,尤其是对于金融、保险、证券、商业、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开放,等于增加了一倍的潜在投资者。其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后,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将更为丰富,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等形式以外,将更多地采用发行境外债券和股票等筹资形式。估计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对比重将有所下降,其他投资相对比重上升,尤其是证券投资资金量将会增加。再次,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及结构可能出现调整,导致整体流动性的提高。
      2001年以来,我国外资流人数额出现持续大幅度的上升,表明市场对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乐观预期开始发挥作用。此外,我国对外投资也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新的资本双向跨境流动的形势,要求我们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中,适当增加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权重,汇率政策目标由贸易平衡扩大到国际收支总量及结构的平衡。
      6.要适应国际化的原则。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汇率机制改革将在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的框架下进行,因此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在这种原则下,我国经济要全方位与国际接轨,适应和迎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金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撤除资本国内外自由流动的障碍,这就要求做到国内外资金价格市场化,首先是利率的市场化,进而是汇率的市场化。也就是说,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是人民币与外币的价值比较和自由兑换形成的市场均衡汇率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内外市场价格信号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确地反映出来,才能使中国经济与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国际经济融合,才能使国内价格体系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真正接轨,才能使竞争机制在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三、改革的步骤与措施。
      在本着人民币汇率既要均衡、又要相对稳定,有利于稳定通货和保持中长期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增大汇率形成的市场化和灵活性,使汇率保持在相对均衡和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改革的核心是:(1)逐渐增加汇率弹性;(2)逐步使用汇率波动区间,放宽波动范围;(3)在放宽汇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改钉住美元为钉住一篮子货币。
      总体而言,改革的进程应采取渐进的做法。可采取的步骤和措施是:
      1.要认真总结以往汇率运行的正反经验。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1998年人民币汇率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2001年11月我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前,在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机制应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服务,更好地迎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为此,应该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特点、问题,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只有在深入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
      2.积极推动基础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在确定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下,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总的来说,有关各个时期人民币汇率的研究,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下,各有关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实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与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是有相当成绩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各个阶段的人民币忙率改革以及政策制定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现应继续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比如,国际价值论、购买力平价论、出口换汇成本、理论比价模型、均衡汇率模型、汇率预警模型以及其他有关模型和相关方案,比如,钉住单一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爬行浮动、管理浮动、单独浮动、中心汇率等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在研究探讨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更适应我国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的有关方案,供决策参考。
      3.改革的环境与时机选择。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特别是2003年以来,日本有关方面挑起人民币币值低估的观点,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这些讨论,往往囿于汇率升值或贬值的争论,沦为简单的政策解释和说明。在我国已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地融人世界经济体系的情况下,汇率的影响将突破传统的涉外经济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更强的影响力。因此,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考虑国内外这样一个大环境,必须慎之又慎,一定要选择一个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改革时机的选择方面,我们既要根据国内的需要,又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它不能过急,也不能不变,汇率机制的改革一定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4.回归到真正的有管理浮动。在1994年进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中,人民币汇率制度被重新定义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前几年的实际操作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控制在很小的区间,保持基本不变。实际上属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最终选择,取决于政策部门对于“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性”这一著名的“不可能三角”中不同解的偏好及目标权衡。笔者认为,对于日趋呈现内需导向特征的大国经济而言,独立货币政策毫无疑问是我们的首要选择,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在未来5年内将有显著上升,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上升。上述变化最终落实到汇率制度调整上,但人民币汇率走向自由浮动必须谨慎从事。可选择的是一个具有充分弹性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可在当前汇率水平的基础上,波动幅度扩大到上下1%。
      建立内部汇率目标区,目标区上下可定为10―15%。改钉篮子货币应相机而行,从篮子的加权成分看,由于我国与美国以及香港地区的贸易额较大,而港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在篮子中仍然占主要比重,欧元与日元以及其他有关货币进入篮子后,将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更趋合理。与此同时,应加强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进一步提高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市场做市商制度,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5.建立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机制。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日益提高的同时,建立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机制,目的是监测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乎实际,符合国家中长期政策目标,以便为国家制定和调整汇率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人民币汇率的监测体系包括宏观监测体系和微观监测体系两个层次。宏观监测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财政收支状况、进出口增长率、资本流动等数据。通过建立宏观监测体系,了解一个时期汇率水平对宏观经济各项指标的影响,预测下一日期外汇供需情况和市场汇率的走向,用以研究调整汇率政策。微观经济指标包括出口换汇成本、进出口盈亏状况、实际税负、对外负债和还本付息情况、盈利汇出状况等。观察微观状况的变化,监测汇率水平的合理性,了解企业对汇率的预期并对外汇供需的可能变化进行预测。
      通过汇率监测体系取得宏观监测指标及微观监测指标后,可用于编制季度及年度的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指数(NEER)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观察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可以准确地了解人民币汇率对我国涉外企业的影响,反映我国贸易部门实际竞争力的变化,对我国出口产业及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加强完善外汇监管体系的建设。在逐步有序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同时,特别要增强对短期流动资金的监管,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国际流动资金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放松管制,加强监管,以监管取代管制,这是今后时期我国外汇管理当局工作的核心。即使在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状况下,也不能忽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中央银行的干预调控作用。同时应时刻关注我国周边金融市场的动向,动态测算人民币对周边地区货币相对水平的变化,保持我国出口及利用外资的竞争力。

5. 利用有关汇率决定的平价关系理论,结合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定位于中国的视角,探讨利率、汇率

亲您好     1、利率与汇率的关系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摘要】
利用有关汇率决定的平价关系理论,结合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定位于中国的视角,探讨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中美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近2年来相关数据、政策为依据。)【提问】
亲您好     1、利率与汇率的关系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回答】
2.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水平对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资金流动导致外汇需求变动。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升值,则其汇率下降。当然利率影响的资本流动是需要考虑远期汇率的影响,只有当利率变动抵消未来汇率不利变动仍有足够的好处,资本才能在国际间流动。【回答】
看一下括号里面的内容【提问】
,探讨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中美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近2年来相关数据、政策为依据。)【回答】
【回答】
【回答】

利用有关汇率决定的平价关系理论,结合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定位于中国的视角,探讨利率、汇率

6. 想写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研究的论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写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写:
第一是、人民币与全球第一大货币美元之间的关系,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              整,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方面入手;
第二是、我们中国坐拥庞大美债,所以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这一方面也可以展开来写;
第三是、随着人民币加入SDR,未来对汇率会有很大影响!这也为走势稳定提供了基础!

            中国须捍卫汇率自主权。当然,中国亦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通过扩大内需市场减              少对出口的倚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7. 找一篇关于“中国汇率问题研究”的论文

汇率制度的选择研究  [2009-03-28 06:03]  摘; 要: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发展、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从盯住汇率制度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发生。  对被迫脱离而言,在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前经常会出现如下经济迹象:真实汇率表现的货币升值、出口形势恶化、高通货膨胀率、资本流入逆转、国际储备减少、货币供给膨胀、财政巨额赤字、经常项目赤字、银行体系负债增加、利率迅速上升、TOT恶化等。由此将导致外汇市场形成贬值压力,使得一国被迫放弃盯住汇率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亚国家就是这种被迫脱离的典型。而因升值压力所导致被迫脱离前的经济迹象正好相反:如出现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出口增长的强劲,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经常项目顺差等等。  另外,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汇率制度转变的显著决定因素。时间越长,越会趋于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时间越长表明这种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对经济影响越有效,所以有继续维持盯住汇率制度的趋向。但由于市场压力也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将有可能导致危机而被迫脱离。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  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已经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有了广泛的分析与论述,但不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很难达到共识。当前现有的理论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对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分析上,讨论侧重在经济规模、开放程度等不易随时间变化的长期经济变量上。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理论有很多。上世纪60年代,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经济规模巨大而开放程度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从70年代开始,经济冲击的本质与影响力开始被认为是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潜在因素。有些学者认为,TOT剧烈的波动可能导致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因为这可以帮助缓解真实的外部冲击。到目前为止,对这一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有争论;今后,针对日益提高的国际资本流动性,有些学者提出要维持盯住汇率所需的政策要求更迫切、苛刻了。由此产生了“汇率体制中空”的假说(hollowingofthemiddlehypothesis),即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提高将促使一国的汇率制度向汇率体系的两极——硬汇率盯住(如货币联盟或货币局),和完全自由浮动转变。对汇率制度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假说。  汇率制度的选择同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因素也有关。制度不规范、不稳定将更难维持盯住汇率,但适合采用货币局体制。一些转轨国家、后危机时代国家或历史上经历了高通货膨胀的国家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  大多数相关研究所考虑的变量分为以下四类:最优货币区因素、资本开放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和历史与制度因素。介绍如下:  最优货币区因素:贸易开放程度、对外贸易的分散化程度、经济规模、人均GNP,TOT波动率、石油出口等;  资本开放因素:资本控制、实际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和官方储备;  历史与制度因素:1945年以后的独立性、政治局势和转轨经济国家。  Juhn和Mauro(2003)利用1999年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大、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较低、高通货膨胀、政治稳定、转轨经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资本控制程度较低的国家更易采用硬汇率盯住的汇率制度;资本开放和资本控制都不是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浮动或盯住汇率制度的强有利因素,反而决定了对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资本控制越强的国家更易采用固定汇率制度。  三、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间汇率制度”(intermediateregime)在大多数的货币危机中成为主要被鞭挞的目标,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的汇率体制出现了“两极化”(bipolarview)的趋势,采用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都在向更为灵活或更为固定的汇率制度转变,特别是那些同国际金融市场融合更为紧密的国家。但目前众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是复杂的。

  所谓“两极化”趋势,即采用硬汇率盯住(包括同另一种货币结为货币联盟和货币局体制)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这两种制度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唯一的两种适合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融合的汇率制度。具有高资本流动的国家正在或者将要摒弃中间汇率制度而选择其中之一。这种观点认为,盯住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动下是不可行的,除非一国采取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来维持盯住汇率并绝对支持它,而唯一可行的替代政策就是将汇率浮动,促使经济处于连续的市场机制之下。  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官方公布汇率制度的统计来看,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极化趋势似乎得到了证实:IMF成员国中采取官方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已经减少了一半,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增加了一倍。而且,由于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货币局制度、加入货币联盟或美元化,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中实行硬汇率盯住的国家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也增加了。  但是,一个国家实际所执行的汇率制度可能不同于其官方所公布的。在过去的10年中,一些宣称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实际上意图通过政府干预以稳定汇率。   鉴于这种官方公布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从1999年1月开始,IMF依据实际的汇率政策,开始执行一种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新的系统区分了各种盯住汇率制度以反映各国货币当局在汇率上的自主性和责任权限。主要包括以下八种:(1)美元化和货币联盟制度; (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盯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4)水平盯住汇率带制度;(5)爬行盯住汇率制度;(6)爬行汇率带制度;(7)未事先安排的有的浮动汇率制度;(8)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在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下重新分析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到,“两极化”趋势并没有真正出现。各个国家实际上更趋向于选择更为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并由此新产生出一些更易被接受的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而中间汇率制度也重新成为学者和各国政府关注的对象。  四、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  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的都是某一种中间汇率制度,因为这种选择使得一个国家可以在通常情况下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但又保留了在极端情况下(出现基本失衡时)干预汇率的权利。有些学者为了弥补中间汇率制度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资本流动下存在的本质缺陷(例如,WiUiamson,1965)就开始设计新的中间汇率体制,这样既能体现足够的汇率灵活性以避免产生经济失衡,又能保证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不为提供投机机会。以上种种考虑使得在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爬行盯住和宽带浮动汇率制度,随后又出现了爬行带汇率制度,Dombusch和Park(1999)将其命名为“BBC”准则(basket,bandandcrawl)。  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一般而言,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更愿意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此可以稳定有效汇率而不是仅仅针对单一货币的汇率。这样可以使国家免受贸易竞争力、产出以及由于其它货币汇率反复无常的变动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偏差所造成的冲击。一般所选取的货币为美元、欧元和日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在对智利、哥伦比亚和以色列的汇率制度研究中(Williamson, 1996),智利和以色列都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而哥伦比亚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是由其贸易模式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哥伦比亚的贸易是由美国和其它盯住美元的国家所主导,而智利和以色列是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  宽带浮动汇率制度:设定汇率在中心平价上下10%甚至15%的带状范围内自由浮动。选择宽带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实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宽带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在无法精确估计均衡汇率时不至于陷入只能维持不均衡汇率的境地;二是允许中心平价可调节,使其可以同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而不必采用不连续的人为汇率调节造成市场不稳定;三是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当一国面临同世界经济周期不协调时可以起到反周期的作用;四是帮助一国应对暂时突然出现的大量资本流入,只要设定的宽带具有可信性,即使是一定程度上的可信性,对汇率的预期也将发生逆转,投机者就会对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的收益进行调整。而且,对贸易品产业的者在进行时,一般趋向于看重汇率的平价而不是其市场水平,所以,所设定的对平价的浮动偏差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投资决策。  爬行汇率制度:经常被用来调节通货膨胀的偏差,但如果应用太武断,将带来破坏对外竞争力的风险(如俄罗斯的教训)。发展中国家还可以调节爬行汇率制度以反映出B—S(布拉萨、萨缪尔森)生产力偏差并顺利完成真实升值,由此可以维持经济均衡。最后,政府还可以在正常的平价上做微小变动以调节经济的真实偏差。  相对完全固定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而言,中间汇率制度可以控制经济失衡,这是两种极端的汇率体制所不能做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完全固定汇率制度在高通货膨胀时将导致本币高估,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货币汇率脱离了经济基本因素而通常会导致更明显的经济失衡,比如1981年的英国先令、1985年的美元、1995年的日元和现在的欧元。在经济失衡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形势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均衡汇率平价维持在一个同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的水平是汇率体制选择上的重要一环,而中间汇率制度正是可以实现该目标的最合理选择。  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转变的经验和教训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提出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任何新的汇率制度的实行必须事先实行有效的政策措施以避免为将来损害汇率制度可信度负责任;二是有必要在公开汇率制度的选择结果以充分获取中间汇率制度的好处之前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建立该汇率制度的可信度。  究竟怎样的中间汇率制度能够提供一种机制最终将汇率预期稳定下来,同时又可以避免金融脆弱性可能导致的?在BBC准则所提到的三种汇率制度中,汇率带制度下的有效汇率可以使得经济免受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反复无常波动产生的影响,而盯住一篮子货币和爬行汇率制度却没有这种作用。所以,更为合适的中间汇率制度的调整是在汇率带制度中对汇率浮动带边缘的调整,有以下三种可行的方法:参考汇率、软汇率带和监测汇率带。  参考汇率(referencerateproposal):Ethier和Bloomfield(1975)提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政府应当承诺不推动其汇率偏离一个协议的均衡汇率水平。该均衡汇率水平被称为参考汇率,同Williamson(1985)提出的“基础均衡汇率”很相似。在这种汇率制度下,政府没有义务维持参考汇率,只需要不进行干预或采取其它政策影响汇率。参考汇率使得政府不会为维持某一个汇率水平而导致金融危机,它只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约束汇率干预的一种方法,同中间汇率制度并不相同,因为后者需要政府确定出均衡汇率水平并加以公布。  软汇率带制度(softbandorsoftmargin):在此制度安排下,政府不承诺绝对维持汇率带的宽度。在强烈投资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政府有权利宣布汇率波动超出汇率带的规定,但同时也警告市场将在可能的情况下随时采取政策措施将汇率波动拉回到汇率带限制的范围内。 Bartolini和Prati(1997,1998)正式提出“软汇率目标区”(softtargetzone)的概念,是对软汇率带制度研究的理论贡献。他们提出,一国政府可以采用将过去和现在的汇率制度的移动平均值或者几何平均值维持在一个设定的波动范围内而不是仅仅维持当前的市场汇率水平。这样,汇率的波动可能在短期会脱离汇率波动带,但维持了在长期处于汇率波动带内的稳定。

找一篇关于“中国汇率问题研究”的论文

8. 经济学论述题:请分析2011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对策。谢谢~!

1正面影响
1.1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经济的际地位
从国内与国际上看,一国货币的升贬主要与其综合国的兴衰密切关联。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中,国内外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信任将与日俱增。由此,人民币作为坚挺的货币,必将进一步扩大在周边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流通,并最终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通货。因此,人民升值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形势好的信号,有利于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改变他们对政府行动和经济行的预期,使投资者有投资意愿,并使中国对外再融资更易,成本更低。
1.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的进口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贸易条件是个大的改善。随着贸易顺差的加剧,我国贸易条件曾一度处于恶化的情况。根据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比值正在提升,这说明我国的国民福利正在向外流失,必须更多进口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美元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趋势,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导致进口的需求在进一步上升。人民币的升值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尤其是原材料和高级设备价格的降低,使得原料进口依赖型厂商的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由于大部分进口商品都用于复出口,随着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有助于我国企业向高端延伸,使得贸易条件有所改善,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国民福利。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从今年5月份到7月份,人民币汇率从682.80升值到677.50的过程中,我国的进口额也呈现着同步的上升趋势,从1122.1亿美元上升到1168.0亿美元(统计数据见附件)。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决定进口的边是很多的,不能把汇率这个变量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过头。
1.3人民币升值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当前,我国贸易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结构,多数企业都处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模式中,高新技术含量较少,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空间不大的问题,而真正体现科技水平的设备和商品要从国外进口,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的加工收益绝大部分属于国外。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可以有效地减少技术含量较低、管理制度相对较差的企业,向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的大方向发展。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会引起国内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可以减少国外无效率企业的恶性竞争,另外,能够加快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不难发现,德国、日本等大国的国际品牌都是在本国货币升值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可见,本国货币的增值可以让本国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负面影响
2.1抑制中国的出口
人民币升值后,将会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另一方面,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商品的价格会上涨,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必然会出现上扬,从而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由于本国商品价格上升,国内也会增加对外国进口商品的消费,减少对本国商品的消费,这将对国内这种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市场造成极大伤害。与此同时,专家强调,汇率在我国出口方面的影响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影响和决定出口的变量很多,各个变量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出口影响作用的地位也不相同,所以,应当注意的是不能过高估计汇率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2.2抑制外商直接投资
人民币升值后,不利于吸引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将受到抑制。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成本如投资建厂、购置设备、在华劳动力的成本都需用人民币支付,而人民币的升值无疑也使他们的成本升值。其次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有相当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民币币值的上升,同样给这些企业的这些产品走向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打了折扣。
2.3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目前,中国有效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足以抵消这种压力。如果人民币升值,经济增长将更趋缓慢,劳动力市场由于供给过剩,竞争将加剧,工资不会上涨,这不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做了很大的贡献,但人民币升值后将影响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势必对当前的就业环境造成冲击。另外,人民币汇率上升还会导致中国非贸易品(诸如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减弱国内需求,进而给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4影响央行货币政策调节的作用
由于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使人民币汇率可以保持基本稳定,央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购买外汇,而在市场中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显然与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存贷款利率以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相左,从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
2.5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
因为人民币升值之后,外国资本会因为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而大量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并相应地增大我国的外债规模。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存在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增加财政赤字等负面影响。
4 针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提出的对策建议
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经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必须适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鉴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作用的对策建议,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4.1改变对外贸易的传统理念
中国对外贸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片面追求贸易顺差,追求出口创汇的倾向。为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应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理念,由强调贸易顺差向贸易平衡转变。事实上,现代国际贸易的目标不是追求出口数量或金额,而是最大限额地获取高额利润。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出口基础上的,换言之,逆差国家恰恰是世界强国,只有大国和强国才有能力大量进口。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较弱的历史阶段,要尽快渡过这一历史阶段,实现贸易平衡,并取得通过进口尽可能地获得外部资源。
4.2适当增加商品进口,升级出口产品结构
目前,中国出口成品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有限,利润率极低,因此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应加大对进口的扶持力度,增加重要原料和能源的进口,同时加大技术设备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进口,这不仅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而且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促使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换代。在升级出口产品结构上,首先,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进出口产品结构,应淘汰一批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低的企业,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高出口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产品结构升级的保障,从而推动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3适时调整汇率水平与汇率制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既然经济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面临汇率升值的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在人民币未来的升值过程中,避免出现大幅度汇率调整极为重要。为此,要让汇率始终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人民币汇率适时作出适当的调整,使汇率水平既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又能避免未来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有待于政府采取果断措施。
4.4适当调整税收政策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贸易顺差的保持得益于出口退税政策,因此,可以通过改革出口退税政策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一政策调整将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对外贸易,特别限制出口,是化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应急措施,但它仅在短期内有效,而且只能是权宜之计。除此之外,国家应对某些自然资源输出行业,尤其是中国将来可能出现短缺的资源,征收出口附加税,比如煤炭、某些矿产等资源,要使这些产品的出口综合成本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当,避免被其他国家借倾销之词而征收惩罚性关税,同时又保护中国有限的宝贵资源。
4.5其他减轻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的对策
在经济基本面临持续升值压力情况下,人民币小幅度的升值,有可能形成不断强化的升值预期,因此要采取配套改革来稳定人民币升值。针对出现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下调的压力,以及对总需求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的措施,扩大内需来解决。针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储备风险,我们要深入研究未来世界主要货币的变动趋势,根据我们进口规模,适时调整中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和总量规模。针对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增加投资、融资渠道。另外还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