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2024-05-18 00:03

1.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
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
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国的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一些门类正在或多或少地隐退于边缘化的地位,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有的门类发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认为这些门类已失去生命力,应该送进博物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戏剧,无论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是各地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它们的市场都在日益萎缩;再例如美术,国画等纯中国传统的艺术科系,则越来越不被看重。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为何只对国外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例如年轻人喜欢咖啡而不喜欢喝茶,喜欢听国外的民谣而抗拒中国戏剧,而在国外,咖啡是传统的,但照样流行,甚至连摇滚乐也是传统,但现在也依然能让年轻人狂热。国外的年轻人没有太重的前卫与传统的区分,很多时尚的东西都是由传统演变过来的。
中国传统艺术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它们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多方面的价值缺乏大众化的有规模的宣传,许多年轻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对我们的传统艺术是知之甚少,如此下去,中国广博的传统艺术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我们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向大家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悠久、深厚、绮丽和多姿,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让这些艺术瑰宝发扬光大,流传下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戏剧,没有了中国结,没有了元宵粽子,没有了茶道,没有了国画,那样的中国还会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吗?但是相信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这一切就永远不可能发生。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2.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bai,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拓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3.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演变为我们积攒下了许多珍贵底蕴。许多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历史的文化,然而陷入的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概念越发的薄弱,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带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4.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据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5.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论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①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论文

6.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
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
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7. 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

你到省事!!看看我找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非常丰富,基本分布在10个方面:
  1. 口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以及语言、口头文化的各种遗存。北京的民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

俗话等,各区县已搜集整理到的资料虽然已出版很多,但是许多关于神鬼帝王、富绅豪杰、才子佳人的故事因历史

原因未被收入。尤其是一些地名由来的传说,清代八旗营房的传说,数量非常少。
  2. 音乐。已经过市级专家论证通过的项目有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门头沟京西幡乐、通州运

河船工号子、顺义曾庄大鼓等5个。
  3. 戏剧。昆曲、京剧已列入国家保护项目,昆曲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项目已经专家论证的有河

北梆子、大兴诗赋闲、柏峪燕歌戏等。
  4. 曲艺。北京是曲艺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城市,其影响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过专家论证的市

级项目有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
  5. 舞蹈。已通过专家论证的市级项目有延庆旱船、门头沟京西太平鼓、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密云蝴蝶会

、米粮屯高跷会、海淀扑蝴蝶、白纸坊太狮老会、大栅栏五斗斎高跷秧歌、沙峪村竹马、汤河川大班小班等10项。

民间舞蹈是评审项目中内容最多的,京西太平鼓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游艺与竞技。已经市级评审通过的有天桥中幡、抖空竹、帽山满族二魁摔跤。市体育总局提出把围棋和中

国象棋列入保护名录,得到了联席会议所有代表赞同。中幡和抖空竹已列入国家第一批保护名录。游艺是集体育、

艺术、游戏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是最鲜活、最广泛、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项目。
  7. 美术。北京的民间美术在历史上十分繁荣,宫廷艺术更是发达。北京牙雕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北京的风筝、剪纸、挑补绣花是民间美术重要内容,此次经专家论证的有“曹氏风筝”,列入市级保

护项目。
  8. 传统手工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漆雕技艺和木版水印技艺等4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专家论证的市级保护项目有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宝刀衡制作

工艺、绒布唐工艺。
  9. 传统医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

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代替的治病和健身的作用,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0. 民俗。市级民俗保护项目有7个:门头沟妙峰山庙会、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北京春节厂甸庙会、房

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龙灯会、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其中

厂甸庙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是历史上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其宏大

规模、开放性的形式,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北京乃至全国独树一帜,是北京春节民俗活动带有标志性的事象,深

受群众喜爱。

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

8.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文化。。。要写一篇小论文。。。 O(∩_∩)O谢谢啦···

摘要:历史文化的传承既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延续和发扬我国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城市文化的复兴和飞跃,是规划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
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
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人
们越来越意识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科学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在不断加强。其中,文化
传统、人文精神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千年的建
筑与城市文化(有遗迹可考的至7000年前),有极为丰富的人
居环境科学和人文思想。我国城市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历了
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历史人文传统的角度探
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规律,对指导今天的城市建设将会起到重
要作用,对引导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展
也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城市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

人文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城市建设史中,留下了丰富的遗
产,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都显示了我国城市建设
史的光辉成就。早在周代,我国的城市建设制度就已经产生,如
《周礼·考工记》中城市布局、等级制度的记载,这种规划思想直
接影响了历代的城市建设,并不断得到完善,形成了我国独特
的城市布局思想;城市规划思想中也包含了我国儒家的哲学思
想,例如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布局等都是儒家提倡的居中不
偏、不正不威思想的体现。规划思想还吸收了我国古代“天人感
应”的自然观,如城市中日月天地、春夏秋冬、天文星象的体现
等。另外,在城市布局及建筑组群设计、住宅群落组织、城市景
观色彩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独特之
处;古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在城市建设中有所体现,是非常
宝贵的思想财富。
总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这些理念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建设实践,形成了中国
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文化环
境基础。

2 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目的,是要揭示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
用和规律性,为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服务,促
进城市规划、城市布局、城市职能和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启示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综合体;它与乡村相对
立,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处于领导或
支配的地位。各个国家城市出现的时代不同,职能和结构也不
一样。
《史记·货殖列传》精彩地描述了中国早期的城市和它们的
兴起。例如,《货殖列传》记载的城市共有25处,大多是秦汉时
代十分繁荣的城市。这些城市兴起和发展的特点在于都位于
水陆交通要道之上。咸阳(今市东)、临淄(今淄博市区)、蓟(今
北京)、洛阳、温(今沁阳)、轵(今济源)、蜀(今成都)等,都是陆
路交通的中心,而荥阳(今县东北)、彭城(今徐州)、睢阳(今商
丘)、陈(今淮阳)、陶(今定陶西北)等,则是水路交通的枢纽,特
别是陶,位于菏水运河岸上,交通发达,被誉为“天下之中”。可
见交通方便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故中国早期的城市
多兴起于江河沿岸,或平原的中心。平原地区物产丰富,交通四
通八达;江河有舟楫之利,又可以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例如
西安地区最早兴起的大城市就是西周的丰镐,位于沣河两岸;
再次兴起的大城市就是秦都咸阳,位于渭河两岸;第三座大城
市就是汉都长安,位于渭河以南、龙首原以北;第四座大城市就
是隋代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位于龙首原以南、少陵原以北。
今天的西安城就是在唐长安城的行政中心———皇城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城址愈转移,地理条件愈优越,愈有利于城市的发
展。隋唐长安城所选择的城址平原开阔,水源丰富,是周、秦、汉
三代的都城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选择了最有利的发展条件,
后来的城市都在这里继续向前发展。
古代一些城市如北京、芜湖、临淄等城址的转移,也都和当
地自然条件的变迁、经济发展与交通道路的演变有密切关系。
研究这些城市的兴起和变迁,对当前的城市规划、城市布局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天西安市的城市规划,就继承了唐长安城
和明清西安城均衡、对称、棋盘式格局的基本特点,保持了古城
的风貌。

2.2城市职能及其转化的规律
城市是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体,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以
某种职能为主,影响城市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主要城市大
多是国都和地方的政治中心,以政治职能为主,也有海港、码头
和运河沿线的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像泉州、扬州、淮安、济宁、
临清、天津等。城市的职能也有它形成、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研究城市职能的形成演变,分析政治、文化、经济、地
理环境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可以掌握不同因素对城市发展起
作用的规律,从而更好的发挥城市的优势。
例如,在六大古都中,开封的变迁尤为剧烈。由于开封位于
汴河岸上,是隋唐漕运的咽喉,北宋统一全国后,就只能建都开
封,使它由地区性的政治中心,一跃而转变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经济繁荣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北宋亡国后,开封失掉了国都地
位(金迁都开封时间很短),运河也淤塞不通,它就迅速衰落下
去,终于成为一个地方性的都会。直到现在,开封的经济发展还
远远落后于洛阳。开封的变迁说明了政治职能与经济发展、区
域交通的密切联系。
再如,唐代扬州的繁盛有似于今天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
商业城市。“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
照碧云”,都是对扬州繁荣的生动写照。唐代扬州繁荣的基础是
长江和运河,海舟河船云集于此,繁盛无比。宋代以后长江江岸
北移,造成扬州港口不是淤涨,就是崩坍,终于失掉了对外贸易
的地位。加之运河的淤塞与变迁,扬州就不能不衰落下去。今
天,扬州仍然是长江岸上的重要城市,扬州经济的起飞依然要
靠长江和运河,探讨城市经济兴衰的历史因素,能够为当前城
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2.3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
历史上一个城市在某个地区的兴起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它既要有腹地的发展条件,又与其区域位置、作用和职能分工,
以及与其它城市相互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城市发展充分
体现了我国特有的区域特征对城市形成、分布的影响,以及政
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对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作用。由于最初的农
业生产和渔牧业发展都与水源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早期的城市
均靠近河流,形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的城市分布
在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特点;随着秦汉以后经济文化
中心南移,隋唐至北宋出现了军事政治中心在中原、经济中心
在江淮的局面,两个中心间物资运输的发展,促使运河、黄河、
汴河城市繁荣,如苏州、扬州、淮安、泗州、汴州等。元明清时期,
政治中心在北京,供应仍依赖江南,南北大运河的漕运成为统
治阶级的命脉,运河沿线城市繁荣,除南段外,北段的临清、沧
州、天津等也成为商业都会。
又如,唐末和宋元时期,我国海上交通发达,沿海的广州、
泉州、明州(宁波)、登州(蓬莱)都是繁荣的贸易港口城市;然而
明中叶后,海上交通受倭寇侵扰,海上贸易断绝,清初又实现海
禁,只辟广州一城对外贸易,所以我国海岸线虽长,但沿海城市
并不发达,沿海城市也从未成为经济中心,这一点是我国与欧
洲、美国和日本城市的很大差别,也是我国历史上没有充分发
挥区域优势、对沿海区域发展严重忽视的惨痛教训。
我国区域和城市沧海桑田的变迁,既是区域发展普遍规律
的表现,也是对我国特有的区域特征、区域条件的揭示,对我国
城市地理学和区域规划研究具有重大价值,为国土规划和区域
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经验。

2.4城市特色、风貌的的保持和延续
城市特色、风貌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除刚刚兴建的城市
外,绝大多数都保留有历史风貌。长期建都的历史名城,保留有
宫苑、庙坛、仓廪、市场、居住区等遗迹,甚至连城市的建筑风
格、社会风尚、衣食住行都渊源流长,别具一格;运河沿岸的城
市则与运河的开凿、变迁相依为命、盛衰与共,保留有漕运的许
多遗迹,诸如航道、仓廪、码头、闸坝、船只、漕运机构驻地等,无
不显示出水上运输的壮丽景象,扬州、淮安、济宁、临清等都是
例证;海港城市总是围绕港口不断扩展,与港口有关的设施比
比皆是,广州、泉州等正是如此;工商业城市的早期发展,都在
水路码头、陆路枢纽地区首先打开局面,然后再不断扩展,上
海、天津、武汉、郑州等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上述城
市各有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历史悠久,未来的城市风貌也
难于与历史渊源割断关系。
我国很多城市既有历史风貌特点,又要建设现代文明,如
何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是城市发展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
例如在2004~2020年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当中,把北京的城市
性质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
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这要求北京的城市建设既要
体现古都风貌,又要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特征;历史特征、
风貌是北京的基本特点之一,保护、利用文物古迹在城市建设
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
上保护、建设和发展,才能使城市永远焕发活力、形成永恒的魅
力.

3 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实现我国城市文化的复
兴和飞跃
历史文化的传承既是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也
是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延续和发扬
我国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城市文化的复兴和飞跃,是规
划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吴良镛先生曾在《城市特色的认知》
一文中提出了对如何发扬人文传统的两点基本要求,应该为城
市规划者所谨记:第一,文化特性既非僵化的遗产,也非传统的
简单汇集,而是一种社会内部动力在进行不断探求创造的过
程,它自觉自愿地从所接受的多样中汲取营养,并且欢迎外来
部分加以吸收,必要时予以改造。第二,正是由于捍卫特性,将
不仅仅是古老价值的简单复活(对古老价值的再认识、再创造
不能简单地贬之为“返古现象”),而是要体现对于新文化设想
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它为人们不断增加对未来的责任感,把旧
的有价值的工作能持续延绵,而使从语言、信仰、文化、职业
……发挥独特之点,使之普放异彩,并以此加强内部的团结,迸
发其创造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创造速度愈来愈
快。由于竞争的激烈,人们过分地把注意力倾向于物质文明的
发展,而精神文明的创造是需要继承和积累的,它不可能凭空
创造出来。可是近年来,我们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少祖
先创造的历史文化在我们手中毁掉了;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
也是空前的。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保
护、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我们必须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实现现代文明和我国传统文
化的结合,探索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