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平准基金的特点

2024-05-09 03:33

1. 股市平准基金的特点

作为政府调控股市的一种金融工具,股市平准基金具有五个特点。(1)政策性基金。政府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股价暴涨暴跌,其组建、操作、评价、管理的全过程都受政策的影响或直接接受政府的指令,成为政府对证券市场实施直接调控的手段之一。(2)非盈利性基金。这是平准基金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最大区别。任何除平准基金之外的证券投资基金无不以为投资者获取最大的利润收益作为目的,而平准基金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不刻意追求盈利性,是否能有效地稳定股票市场才是衡量其业绩的首要指标,因此,其行为和一般基金主体有着很大的差异。(3)基金规模较大。如果基金的规模不够充分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就不足,当然就无法产生“逆向熨平”的效果,从而不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4)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组成是强制性的,如国家财政拨款、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等,一般不向社会公开筹集。(5)平准基金的操作和管理有特别的规定和程序,以保证“三公”的原则,不至于损害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

股市平准基金的特点

2. 股市平准基金的成功例子

最成功的例子当属香港政府1998年的对国际金融炒家的一场成功的狙击战。1998年8月,索罗斯等一批国际炒家发动冲击香港联系汇率和香港股市的"立体式"袭击。一方面索罗斯联同其它财力雄厚的"大鳄"指挥旗下基金大手沽售港元,三度冲击在港奉行多年的联系汇率,港元兑美元汇率从高位迅速下降。同时,至 1998年8月14日,恒指已下挫至接近6500点,是当时近5年的新低,港府决定干预股市及期指市场,动用了118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购买香港股票,炒家不断抛空股票,港府则力接沽盘。经过14日的"火拼",港府终成功击退炒家:1998年8月28日恒指以7829点收市,成交额达790亿港元,创出单日成交纪录的历史性新高。随后,香港财政司立即注册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入市"行动中购买的股票。到2001年为止的32个月中,香港政府当时动用的外汇基金已经尽数回笼。同时还赚回1100多亿。2002年,外汇基金通过盈富基金,将手中的港股平稳地转入香港市民的手中,顺利完成了"救市"的历史使命。

3. 股市平准基金的主要目的

中国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丰富政府平抑股市波动性的手段,提高政府针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增强中国股市的稳定程度,促进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发展。第二,夯实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基础,增强中国股市整体抗御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这一点在中国未来全面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第三,通过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市场资金的流向,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

股市平准基金的主要目的

4. 股市平准基金的简介

股市平准基金(Stock Market Stabilization Fund),也称股市干预基金(Stock Market Intervention Fund),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在股票市场的逆大盘指数方向操作来熨平证券市场非理性的剧烈波动,其基本的作用机理类似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国际经验方面看,股市平准基金在稳定股市方面确实具有突出的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成功阻击国际热钱袭击的经典案例外,韩国政府1990年设立的4兆亿韩元股市安定基金和中国台湾省的5000亿新台币安定基金,在当时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功效。应该说上述资金在维持投资者信心和稳定股市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股市平准基金的介绍

股市平准基金(Stock Market Stabilization Fund),也称股市干预基金(Stock Market Intervention Fund),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在股票市场的逆大盘指数方向操作来熨平证券市场非理性的剧烈波动,其基本的作用机理类似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股市平准基金的介绍

6. 平准基金的我国基金

1998年我国推出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试图实现双重目标:一是通过投资组合追求基金自身的增值为投资者带来最大收益,二是承担市场稳定的功能。新投资基金的规模已达550亿元,但运行过程中其稳定市场的功能并没有表现出来。实际上,为投资基金设定的两个目标本身是相互矛盾的。因为这些投资基金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基金收益人,他们追求的目标理所当然是回报的最大化,反映在基金的管理人身上,其首要任务就是实现自身赢利的最大化,本身并没有稳定大盘的义务。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有限,市场竞争不充分,使得基金经理利用其资金优势操纵股价成为可能,加之现行基金价值的评价标准主要为基金净值,定期公布的基金报告迫使基金经理追求帐面净值的最大化。因此,无论投资基金的规模达到多大的水平,都无法担当“平准基金”的重任,要稳定证券市场,必须重新设计专门的基金。

7. 亿万股民期待的平准基金到底是个啥

  7月5日晚,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央行将协助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支持。而在市场人士看来,央行为证金股份提供流动性或意味着“中国版”平准基金的登场。
  “中国式的平准基金最终确定为‘证券金融公司+央行流动性’,无规模表述充满了想象力,意味着这个流动性可能是无限量的,直至市场最终恢复正常秩序。”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表示,“剩下的就是稳定市场的交易策略的选择。我估计是期货+现货一起干。IC500将成为决胜的引领性指标。”
  所谓的“平准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比如在股市非理性暴跌、股票投资价值凸显时买进;在股市泡沫泛滥、市场投机气氛狂热时卖出的方式,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动,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
  那么类“平准基金”的设立将带给股市怎样的改变,参考部分历史资料或能找到一些答案。
  以日本为例,1995年6月,在日经225指数从1994年6月的21000点下降至不足15000点时,日本股市平准基金登场,而日经225指数则在一年后再次回到20000点之上,并一度超过22000点。
  无独有偶,在1998年8月份,香港的外汇平准基金入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恒生指数则从不足8000点一路上攻达16000点之上,涨幅近一倍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亦有部分市场曾先后两次设立平准基金进行救市,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1990年5月,韩国设立平准基金后,KOSPI指数并未扭转下跌趋势,从800点附近一路下跌至600点,而在同年9月份再次设立股价保证基金后,其股指一路震荡并再次下行,直到1993年1月探底至500点。

亿万股民期待的平准基金到底是个啥

8. 证监会拟设平准基金 股市还会怎么玩

  1.中国股市即便在跌了30%以后,仍然是今年世界上表现最好的股市之一。之所以提到救市,因为快速上涨的泡沫是配资撑起来的,快速下跌则会牵连到金融机构,被迫斩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系统性风险。
  2.股市的涨跌是常态。美国08年道琼斯从14000点跌到6000多点,政府也从来没有注资买股票。那些配资斩仓的,生死自负。
  3.救市有两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要让金融机构(券商和银行)因此倒闭,从而引发金融体系风险。美国的做法是在不得已的时候购买金融机构手上的债券,甚至接手金融机构。第二个原因是股市大幅度下跌可能会挫伤消费者信心,并给企业带来冲击,导致经济衰退。对这个主要的对策是利用宽松的政策和政府表态来鼓励市场信心。
  4.但是救市是不能随便用的。股民和金融机构都需要吸取教训,并付出代价。只讲救市不讲代价是危险的,其导致的道德风险会引来将来更大的麻烦。所以说救市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安排,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在一个牛市里面救市,所做的事情就更需要仔细思考。
  5.因为中国政府比较富有,有中国特色的救赎,是国家作为投资者护盘,各种金融机构的声明,包括券商联合公告,都是这种办法。应该说在关键的时候这样做原则上是合理的。4500点的说法则让人莞尔,也算是中国式救市吧。我相信以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以及国资的强大力量,能够应对此次潜在的风险。
  6.此次大跌会引发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深刻反思,并影响和金融创新相关的政策进度。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后这样的挑战还会出现。那么我们学到什么教训呢?第一,中国金融是一个痛点很大的行业,大力推动金融体系改革是应该的。第二,历史上所有的金融危机都和泡沫与杠杆的结合有关,所以对这种结合要有警惕和预判,不要以为新时代来了,所以此次不同。第三,政府需要反思靠牛市拉动经济的逻辑。这次下跌看似和融资融券相关,但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基本面支持的价值高估。干预市场是要付出代价的。三点合在一起,就是我们需要对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一个框架性理解。
  7.对于股民来说,第一点需要记住的是政策虽然和市场相关,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比如某些论调想让股市上5000点,很多投资者就是这么牺牲的。在过去20多年中,政府曾经多次试图拉动股市,效果并不明显。你可以问问自己对政策和宏观的分析帮你赚了多少钱。资本市场有其内生的规律,政策市这个说法是否靠谱,可以仔细想想。
  8.第二点是牛市的热烈情绪已经过去。股市上涨必然来自于三个可能的方面:基本面好,预期好,相信别人会买。现在基本面很难看,预期和击鼓传花的心态被这次下跌大大动摇了。即便再次上涨,也会心怀鬼胎。创业板和小盘股因为涨的太快,泡沫并没有除尽,风险依然较大,并且可能会波及主板。不要盲目相信。
  9.第三点是,在一个波动性很大的市场,不要轻易抄底。多想想,人性是你最大的敌人。资本市场是人性的展示和挑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