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有什么事迹?

2024-05-16 14:37

1. 巴金有什么事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人物生平: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一个愿望临终前还未实现。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正因如此,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道迫害。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消息指他曾表示要求安乐死,但因政治原因而遭政府拒绝并封闭消息。

巴金有什么事迹?

2. 巴金的事迹

  他写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3. 谁知道有关巴金的生平事迹或故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光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谁知道有关巴金的生平事迹或故事?

4. 巴金有什么事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人物生平: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一个愿望临终前还未实现。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正因如此,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道迫害。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消息指他曾表示要求安乐死,但因政治原因而遭政府拒绝并封闭消息。

5. 巴金有什么事迹?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人物生平: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一个愿望临终前还未实现。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正因如此,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道迫害。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消息指他曾表示要求安乐死,但因政治原因而遭政府拒绝并封闭消息。

巴金有什么事迹?

6. 巴金的事迹

  他写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7. 巴金的生平事迹 巴金的生平事迹介绍

1、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五四”运动期间,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等书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
 
 2、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
 
 3、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4、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5、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6、1923年,到上海求学。
 
 7、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8、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
 
 9、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11月,出版译著克鲁泡特金《面包略取》 。
 
 10、1928年2月,译著《克鲁泡特金学说概要》出版;3月,参与翻译的《苏俄革命惨史》出版;4月,参与翻译的《革命之路》由上海自由书店出版;9月,译完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册,以《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为题出版;12月,从法国回到上海。
 
 11、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描写革命党人杜大心反抗军阀的斗争及其命运,该作品引起文坛的关注;1月,译著《断头台上》出版;5月,译著《蒲鲁东底人生哲学》出版;7月,译作《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下篇)出版;8月,译作《地底下的俄罗斯》(斯捷普尼雅克著)出版 。
 
 12、1930年,译作《骷髅的跳舞》(秋田雨雀著)出版,4月,译作《一个革命者的回忆》(即《克鲁泡特金自传》)出版,重译本《前夜》(即《夜未央》)出版。
 
 13、1931年1月,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4月18日,译作《草原故事》出版;8月,第一短篇小说集《复仇》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 。
 
 14、1932年5月23日,第二个短篇小说集《光明》与长篇小说《雾》出版,其中,《雾》讲述了留学归来学子周如水的恋爱婚姻;10月,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和译作《秋天里的春天》出版;12月,出版散文集《海行》。
 
 15、1933年1月,小说《砂丁》《雨》出版,其中,《雨》通过描写周如水的朋友吴仁民的经历,展现了旧社会时期各种不同人的思想动态;2月,短篇小说集《电椅》出版;4月,短篇小说集《抹布》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作品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 。
 
 16、1934年—1935年,在日本学习日文 。
 
 17、1934年8月,散文集《旅途随笔》和短篇小说集《将军》出版;10月,短篇小说集《沉默》出版;11月,《巴金自传》由第一出版社出版。
 
 18、1935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19、1935年—1950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
 
 20、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散文集《点滴》出版,其中,《电》讲述了一群青年的革命经历;11月,短篇小说集《神·鬼·人》出版 。
 
 21、1936年2月,《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一集)出版;3月,短篇小说集《沉落》、散文集《生之忏悔》出版;4月《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5月,译作《门槛》(屠格涅夫等著)出版;8月,散文集《忆》、译作《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斯捷普尼雅克著,即为《地底下的俄罗斯》改版本)出版。
 
 2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
 
 23、1937年1月,重新校改廖亢夫的《夜未央》,次月出版;3月,童话集《长生塔》出版;11月,杂文集《控诉》出版。
 
 24、1938年1月,译作《告青年》出版;2月,译作《叛逆者之歌》出版;3月,长篇小说《春》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作品描写了两个年轻女子蕙和淑英的命运。
 
 25、1939年3月,散文集《旅途通讯》由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0月,散文集《黑土》出版 。
 
 26、1940年8月,译作《一个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短篇小说集《利娜》出版。

巴金的生平事迹 巴金的生平事迹介绍

8. 巴金生平事迹 巴金生平事迹介绍

1、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2、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