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斋说收藏」——古玩入门陶瓷篇十七(甜白瓷)

2024-05-18 08:57

1. 「老斋说收藏」——古玩入门陶瓷篇十七(甜白瓷)

 甜白瓷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它是元代“卵白釉”发展而来的,整个明代烧造一直没有间断过。
     
   在洁白瓷胎上,施以纯净透明釉,便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程度,能够光明见影,在其暗花刻纹和印纹上,再罩以光洁透明的釉,便有一种特殊的美,给人一 种“甜”的感受,因此又称“甜白”、“甜白瓷”,它是宫廷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
   到成化时期,甜白瓷进一步发展,其胎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没有胎的地步,“脱胎瓷”,故又称 “薄胎瓷”或“脱胎瓷”。“薄胎瓷”胎薄如蛋壳,轻巧秀丽,只见透明的釉,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看 见手指上的纹路,古人形容它是“薄如蝉翼”。
   薄胎瓷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要紧,也最难。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后,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高手不敢问津。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薄胎瓷器形状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及酒具之类,但已不是(或 主要不作为)实用瓷,而作为工艺品蜚声中外。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 白釉罐故宫博物院藏 
     
   白瓷,在永乐一朝,达到了白里透白、与众不同。这种白,去除掉了一切可以呈色的杂质,从根本上摆脱了“闪青”的影响,成为后世白釉的楷模。有清一代,康雍乾三朝都大肆烧造过白瓷,但是始终无法比肩前辈。
   永乐时期的白釉瓷器胎质细白,釉质温润,釉光柔和,尤其以其纯净洁白的釉色著名于世,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近代学者考证日常食用之白砂糖约于永乐白釉差不多时间问世,故自明代《事物绀珠》以来,鉴赏、收藏家们无不以当时的时尚用语「甜白」一词来形容永乐白釉器,此一用法亦沿用至今。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台北故宫藏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台北故宫藏 
   经学者测试,发现其釉色特征与釉中的石英颗粒与云母含量较多有关,因此视觉上呈现出与前代釉色偏米白的定窑瓷器或是泛著淡淡青色的青白瓷截然不同的温润光芒。
     
   永乐官窑白釉釉质纯净釉面光滑,无流釉现象,有细小棕眼,玻璃质光泽温润。民窑白釉瓷的胎色白净,瓷化程度较好,产品以高白釉为主,釉色洁白光亮,釉面细腻均匀,无闪青现象。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故宫博物院藏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 永乐 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高3.2cm,口径13.2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器仿葫芦形,敛口,短颈,腹圆体扁,侧面平阔,颈旁两方形耳,长方浅圈足。通体施釉,色白莹润略青,口膨大处印有一圈转枝花纹,器腹双钩细刻几何花卉,以长叶与如意首交错排列成一轮形,外有一圈卷叶纹;侧边浅划两道弦纹,耳缘与中脊作细棱,线条细腻雅致。长方圈足底端露胎。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 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小碗的口部略外侈、深壁、矮圈足。胎质细腻洁白,半脱胎,重量不足五十克。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器身内壁锥拱双龙,碗心刻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
   
                                           
     
   
                                           
     
   
                                           
    明 永乐 无款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3.8cm,口径8.5cm,足径4.5cm台北故宫藏
     
   器呈八瓣菱花式,口微敛、浅壁,平底,矮圈足。外壁口沿浅划暗花转枝花卉一道,器心为折枝茶花,外加双圈。外壁四折枝灵芝纹,口足间加饰线纹五道。通体施甜白釉,釉色腴润,厚处微泛青,釉内气泡密集。足底无釉泛橙色,胎骨匀厚,胎质细致。此器旧名为「白瓷暗花菱花式茶盅」,作为饮茶用器,图版38为与此同形、同纹,惟纹样以青花描饰。
   
                                           
    明 永乐 甜白玉壶春瓶 高31.6cm,口径8.9cm,底径10cm台北故宫藏
     
   这种口部外撇、颈部修长、腹部圆滚带著低矮圈足的瓶子称为「玉壶春」。这件玉壶春瓶的胎体较薄,除圈足著地处无釉之外,全器施洁白盈润的白釉。器表隐约可见花纹,但因釉层包覆,纹饰无法清楚辨识。
   白釉玉壶春瓶极为珍稀,在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Topkapi Saray Museum)有一件口沿破损镶嵌金属扣饰当作饮器使用的作品。景德镇珠山遗址尚未见到白釉玉壶春瓶的出土报告,但从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壶春瓶有细颈及粗颈两种,本件的器形接近细颈玉壶春瓶。
     
   
                                           
    明 永乐 甜白花卉纹葵花式盘 高2.6cm,口径18.8*18.5cm,底径11.8cm台北故宫藏
     
   盘子模制,呈八瓣菱花形,口部外侈、宽折沿、浅弧形壁、底部平。全器压印并以细线刻画纹饰,器心有八瓣菱花式开光,开光内线刻折枝花卉二朵,内壁有折枝四瓣花及卷叶纹两两相隔,外壁则为八折枝花卉纹。器内外壁满釉,平底处无釉。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尺寸较大,并贴有金彩装饰的花口折沿盘。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 高40.7cm,口径10.7cm,底径12.5cm台北故宫藏
     
   双耳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做双台式。瓶颈两侧各饰一象首耳。通体施白釉,仅圈足著地处无釉。这件瓶子高40.7cm,胎骨及釉层皆厚重。对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兽耳瓶,以及景德镇珠山遗址发现口沿书有「永乐元…供养」及「永乐四年…供养」字样的盘口长颈瓶残片,推测其可能为永乐时期作品。另,本器上贴有黄签「世宗宪皇帝」,暗示本件双耳瓶或许曾为清代雍正皇帝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1.2cm,底径7.5cm台北故宫藏
     
   大碗,敞口,深壁,平底,矮圈足。全器施白釉,足底露胎。器外壁刻划花瓣纹一周,内壁浅刻菊花花卉。
   
                                           
     
   
                                           
    明 永乐 甜白四系罐 高14.9cm,口径10cm台北故宫藏白瓷罐直口、短颈、圆肩,肩上等距分布四个小环形系耳,器壁深,往下渐收敛,平底,内凹成足。全器施白釉,仅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外壁光素无纹,可见明显接合痕迹。罐子的直口、环形系耳以及内凹成足的修足方式,带有永乐时期瓷器的特色。
   
                                           
     
   
                                           
    明 永乐 甜白梅瓶(「内府」铭) 高36.7cm,口径7.5cm,底径15cm台北故宫藏明代的内府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负责供应官方用器并提供各种服务。此外,明代承袭元代的制度,朝廷烧制的瓷器,都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瓷窑照样制作。这一件梅瓶的口部内敛、卷边、肩部丰满、器腹内敛、浅圈足。胎质厚实,器表施白釉,圈足底露出致密胎体。全器无纹饰,仅在肩上以青花书写「内府」二字,显示其为宫廷所用的性质。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同样带「内府」铭且带青花盖的白釉梅瓶一对,北京首都博物馆则藏有一件「内府」铭收腰梅瓶,可能皆为明初内府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双系盖罐 高7.5cm,口径9.6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在器肩上带有二个、三个或四个环形系耳,是永乐时期瓷器的一个特色。这件罐子小口卷边,短直颈,圆硕腹,足微外撇,平底。肩部有两个环形耳。带平顶直壁子母口盖,盖上有花萼形纽。全器施润洁白釉,腹部浅划缠枝四季花卉花六朵。盖上浅划莲花,盖缘有一圈卷草纹。器形相仿但肩部不带系耳的白釉小罐,在新安沉船出水品中可以见到。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器形相同,不带盖的的青花缠枝莲纹双系小罐。
   
                                           
   
                                           
    明 永乐窑 甜白半脱胎番莲八宝葵瓣口碗 高6.2cm,口径20.3cm,底径5.1cm台北故宫藏两件小碗的口部外侈、斜壁、矮圈足。器壁薄透,半托胎。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一件器身内壁锥拱双龙赶珠纹,另一件则为缠枝番莲花托饰八宝纹,两件碗心皆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并外加花边。类似的无纹小碗在景德镇珠山遗址曾有出土,与高足盏托配套使用。以莲花托起轮、幢、鱼、瓶、盖、螺、花、结八宝的做法,是永乐时期宗教用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高足杯 高9.5cm,口径10.9×10.95cm台北故宫藏瓷高足杯口部外撇,深弧壁,高圈足。高足杯的胎壁十分细薄,器底与圈足则稍厚,通体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胎质细腻洁白。器外壁平素无纹,内壁则隐约可见暗花五爪双龙及云纹。器心印一单圈,外围加饰花边一周,圈内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明 永乐 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高11.0cm,口径4.0cm,足径12.8cm台北故宫藏单把壶的壶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颈、圆肩、器腹略内敛、平底、浅凹足。器肩上有三个环形系钮,器身一侧带曲流,另一侧带竹节把手,并有一平顶直璧原形盖罩住口颈。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无纹,釉色洁白莹润。相同器形之瓷壶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系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庭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明 永乐 甜白莲花纹梅瓶 高25cm,口径4.4cm台北故宫藏明朝永乐白釉作品,不论薄厚,釉色大多呈色莹白,滋润如脂,以此为容器,正可以对内容物,如院藏甜白三系把壶。而这件梅瓶圆口略侈,短颈丰肩,敛腹下收,平底浅挖圈足。器肩浅刻划转枝叶纹一周,间饰弦纹二道,腹部刻划缠枝莲花纹,底边上下饰有弦纹二道,刻划六朵莲花纹。胎骨稍厚,全器施甜白釉,釉质莹白润泽。
   
                                           
     
   
                                           
    明 永乐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4.5cm,口径9.5cm,足径3.5cm台北故宫藏茶锺葵瓣撇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内壁无纹,外壁饰大小葵瓣双层,并划瓣脉茎线。碗壁匀薄透光,内底微凸,外底及圈足露胎,洁白细腻,白釉莹白如脂,故自明代以来即有甜白美誉,清宫记载有时称为「填白」,与甜白相通。此器《点查报告》上载为:「填白脱胎葵花式茶锺」。永乐葵花甜白茶锺造型秀丽典雅,明初开始至清末皆有制作,十七、十八世纪时亦广受日本煎茶道喜用,因此向景德镇或德化窑订制不少此类薄胎小茶杯。然葵口茶盏的流行或始自北宋,尤以青瓷系如汝窑、南宋官窑或哥窑等均见制作葵口茶盏与茶托。
   
                                           
     
     
   
                                           
   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6cm台北故宫藏
   高足杯的口部外侈、圆弧壁、高圈足,圈足外撇。胎体稍厚。全器施白釉,釉略偏灰,圈足著地处露胎。器物外壁以细线刻画纹饰,主纹饰为莲托八宝纹,其下有六个云头纹,圈足外壁并有四朵缠枝番莲纹以及小花一周。器内壁平素无纹,仅在杯心刻画「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元代即已得见与此器形相类,呈倒钟形的金器与瓷器高足杯,院内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但尺寸稍小的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穿莲夔龙纹高足杯,可以看出其由元代以及明代洪武时期以来的渊源。
   
                                           
     
     
   
                                           
     
   
                                           
   明 永乐 甜白半脱胎锥拱双龙高足碗高9.5cm,口径10.9cm台北故宫藏
   撇口,深弧壁,高圈足。器内壁印饰暗花五爪双龙云纹,器心饰一单圈,外围起伏规则花边一周,圈内锥拱暗花「永乐年制」二行直书篆款;此一圈状带花边纹饰颇似象徵龙珠火纹,整体纹饰或为双龙戏珠。外壁朴素无纹。胎壁匀薄,底与圈足略厚;足底露胎,胎质细腻洁白;高足底微凸。通体满施甜白釉,积釉处微泛青,釉质莹白润泽,并带「橘皮纹」棕眼孔。
   
                                           
   明永乐 甜白釉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划龙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锥花缠枝莲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3cm,底径4.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1cm,底径4.6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云龙纹碟高3cm,口径14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撇口小碗高3.5cm,口径10.5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7cm台北故宫藏 
   
                                           
     

「老斋说收藏」——古玩入门陶瓷篇十七(甜白瓷)

2. 「老斋说收藏」——古玩入门陶瓷篇五(唐三彩)

唐代三彩陶器,通常简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白色黏土作胎,用含铜、铁、钻、镒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又在釉里加入很多的铅灰做助熔剂,经过约800 °C高温的烧制而成,釉色呈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 多种色彩,人们称为“唐三彩”。其实,它是一种多彩陶器,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 具备上述几种彩色中的一种颜色,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有两种以上颜色的, 则称为三彩。单彩的釉陶,在汉代已出现,主要有绿色、黄色两种,称低温釉陶,唐三彩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三彩陶器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它作为助熔剂(铅氧化物),可降低釉料 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使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 和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另外,铅还能使釉面光亮度增加,使色彩更加美丽。
  
 
                                          
 
  
 唐三彩主要见于作随葬的明器(又作“冥器”,专用作死人的陪葬之物,非实用之物)。唐代盛行厚葬,唐朝廷曾多次 颁发过关于不同等级官员死后随葬相应 数量的明器规定,故三彩陶器可能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三彩以西安和洛阳两地唐墓出土的数量最多,江苏扬州、山西和甘肃两省的唐代墓葬中也有出土。唐三彩产地主 要在长安与洛阳。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巩县发现一处三彩窑址,见到三彩器 钵,但未见到三彩陶塑。2005年7月,考古人员对巩义县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发 掘,清理出6座唐三彩窑炉和大量唐三彩器皿残片、半成品以及烧窑器具,再现了唐三彩制作工艺流程。1999年1月,有报刊报道在西安市西郊发现唐三彩窑址。这一重要窑址的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有民间收藏者的一份功劳。最初是两位民间收藏者在那儿的一个基建工地上,偶然拣拾到几十件唐三彩残片,后来西安《收藏》杂志予以报道,引起了陕西省文物局、考古所的重视。1999年5月起,考古专家在那儿开始发掘,终于找到了四座唐三彩窑址和大量的素烧坯、唐三彩碎片,以及各种陶范模具等器物。
  
 
                                          
 
  
 辽三彩海棠口牡丹纹盘
  
 三彩陶器用作明器,除了是生活用器之外,更多的是一些陶塑,如动物俑和人物俑等,还有亭台楼阁的建筑物、家具等。人物俑有武士俑、天王俑、文官俑、 男女俑等。唐三彩品种比唐代任何手工业艺术部门的产品都丰满,可见说是包 罗万象,包括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三彩不仅在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在陶瓷工艺上也对后世有影响。宋代以后的各 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大部分是在唐三彩 陶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着色剂基本上和唐三彩一样,仍是铜、铁、钻、镒四 种。宋代有“宋三彩”,辽代的“辽三彩”也 是唐三彩的后裔。
  
 唐三彩对国外同类艺术有巨大影响。唐三彩传到朝鲜以后,当地人在它的 基础上创制成一种彩陶,名为“新罗三彩”,日本仿制三彩也得到成功,称“奈良 三彩”。

3. 中国明清瓷器赏玩的编辑推荐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盛时期。此时景德镇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在总结康熙、雍正两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彩瓷和单色釉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将清代制瓷业,推向了历史的顶峰。其造型精美,色彩缤纷。图案新颖,华丽多姿。乾隆期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势力的侵入,封建社会逐渐衰微,是清代后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乾隆时期瓷器的造型,端庄规整,大小器物制作均甚精致。但深厚不及康熙时期,秀美不如雍正时期,但比嘉庆、道光时期的俊秀,小件文具和玩赏品制作尤多,精美纤巧。乾隆时期注意制瓷质量,胎质洁白细腻,由于修胎工艺精细。使瓷器造型规整,厚簿适度,但硬度不如康熙时期,外观曲线不及雍正时期柔和,乾隆瓷器的“精巧新奇”是与其胎土的高纯度密切相关。到乾隆晚期,胎质略软。渐趋粗糙,色泽微泛灰,与康熙、雍正时期相比,胎体略厚,是整个清代瓷业走向衰弱的先兆。乾隆时期的圈定。一般修整成圆润的泥鳅背状,但比雍正时更尖。盘的内底无下凹的现象,琢器的瓶,罐等都不见接痕。除大型器物中有无釉平底器外,大部为釉底。砂底虽仍光润,但不如雍正时细腻光滑。乾隆宵花瓷釉面肥腴光亮,白中微闪青色,这种风格基本保持于乾隆一朝,其中青白釉比雍正时的青白釉呈度略轻,釉面肥润坚致,并光润匀净。其中有极小的开片和橘皮纹,也称“波浪釉”多为官窑产品。而粉白釉比康、雍时更白,但不及莹润,胎骨极薄,多为民窑产品。粉彩嚣中,釉面为淡青色,有极细小的皱纹。也有带极细小的黑星点,称为。篙麦地”。其器里和足底,多施浅淡闪黄而匀净的豆瓣绿釉。乾隆时期瓷器的装饰图案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多含福禄寿和太平盛世的寓意。附饰双耳的装饰。彩器中的色地轧遵和万花地锦上添花,开光图案等,此时厂为流行。反复交替使用的色纹装饰,剔花轧遵及大面积加施金彩等,使图案纹饰更显富丽堂皇。纹饰中还演化出多种连续牲的规矩图案。画工严谨而细腻,使厨面显得有些呆板,也正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彩色及图案繁琐堆砌的呈现出乾隆时舆型的奢靡和奇艳风气。从图案纹饰的风格上比较,雍正时幽淡隽永,乾隆时则激越张扬。乾隆青花瓷:乾隆青花瓷在满代青花瓷中占有较大比重,传世品种十分丰富,但乾隆青花瓷刻意追求豪华与工整,其自然生动的艺术情趣大打折扣。乾隆青花瓷强调形体比例,造型端正规整,追求新颖奇特和风格上的华丽的秀美,大小器物都做得非常精致。但其浑厚不如康熙,秀美不如雍正。多种器型应有尽有,无所不色。常见器型有:瓶,尊,觚,罐、炉、壶、盘。

中国明清瓷器赏玩的编辑推荐

4. 这些瓷器是否值得收藏?

你好,你说的是什么瓷器呢?如果是时间久远的瓷器,做工比较好的,价值比较高的是可以值得收藏的。【摘要】
这些瓷器是否值得收藏?【提问】
你好,你说的是什么瓷器呢?如果是时间久远的瓷器,做工比较好的,价值比较高的是可以值得收藏的。【回答】
十公分六角形花绘清中早期素三彩碗【提问】
可以的【回答】


看品相不错【回答】
价值多少【提问】
这种价值不好估量呢,不缺钱就放着【回答】
哦我只想知道最纸价格【提问】
这种东西稀少吗【提问】
不稀少,几百吧【回答】

5. 中国明清瓷器赏玩的介绍

《中国明清瓷器赏玩》是一本于2007年8月1日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由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国家级考古领队邱东联著。 本书收录了大量清代及民国时期瓷器,每件瓷器均有彩色照片,附名称、尺寸、市场参考价、成交价等,部分有文字说明,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明清瓷器赏玩的介绍

6. 懂瓷器的帮忙看看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更多请到国家文化艺术品网http://www.cnartn.org/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 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瓷器的鉴定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嘉道以后,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有减无增,渐有趋于一致之势。篆书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红字居多,即所谓图书款。图书款以道光末年、咸丰、同治之间最为盛行。 
  康雍两朝是楷书盛行时期,篆书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于楷。嘉庆至同治为篆书盛行时期,而楷书很少。光绪、宣统两朝除仿古外,则又楷多于篆。

7. 现代艺术瓷器如何收藏鉴赏(三)

如何选择现代艺术瓷器 通过前面的介绍,人们知道现代艺术瓷器作为不应被忽视的收藏新宠,并了解了收藏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那么具体地选择一件作品应如何鉴别呢? 首先,应看作品的造型,而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而轻视造型本身。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像力却是无穷无尽的。 继而看装饰的效果。因为是现代艺术瓷器,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器材质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惟美的。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除少数作品外,两维空间的国画移入三维空间并不适合瓷器装饰。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而不是有些画面太挤,有些画面太空。 第三看色泽,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如果以上三点都比较符合要求,至少具备了收藏品的基本收藏价值。接下来要了解作者的自身条件,是新人新作价位偏低,大胆买下。如果是名人名作还需考察作者的年作品量。同样作品的重复量(陶瓷作品由于制作烧成过程的特殊性,一般惯例是允许有几件同样作品的类似),如果量少,价格自然要高,如果量多,特别是重复作品多,我建议要谨慎购买。手绘作品锦上添花花瓶-大师作品

现代艺术瓷器如何收藏鉴赏(三)

8. 清代陶瓷的清代陶瓷藏品精品欣赏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象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乾隆时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虾、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粉彩镂空转心瓶,高40.2cm,口径19.2cm,足径21cm。 瓶口外撇,短粗颈,颈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内套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童子们或骑马、或打太极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千姿百态。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内施松石绿釉。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瓶的口、颈部位皆能转动,尤其是颈、肩部开光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瓶体须三部分分别烧绘,在工艺过程中,各部位的收缩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组装、粘接、补彩后出现纰漏。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径7cm,足径7cm。  罐口内敛,丰肩,肩以下收敛,圈足。罐附二节塔式镂空描金盖。罐体淡粉红色地上满绘缠枝莲纹,腹部四面设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景观。圈足内施豆瓣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代瓷器图案中开光法运用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见。乾隆朝大多使用4个圆形开光,且灵活多变,主题突出。此罐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尤其是镂空罐盖,玲珑剔透,将罐体衬托得格外精致。开光内所绘山水景物意境深远,景色宜人,笔意老道精练,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绘画水平。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 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径6.5cm,足径9.8cm。 瓶身修长,敞口,溜肩,自肩处分成两截。口、颈、肩呈八棱花瓣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颈部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瓶腹中部施松石绿釉饰镂空云龙纹,上下饰紫地粉彩勾莲纹。通过镂空处可以窥见内套瓶中所绘的红蝠纹。足部饰仰莲瓣纹,连接仿黑漆描金底座。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此瓶连座烧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粉彩婴戏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径11.3cm,足径18cm。瓶直口微撇,直颈,球圆腹,卧足。以粉彩描绘纹饰。瓶身绘两棵青松下嬉戏的婴孩,或放鞭炮,或敲锣鼓,或吹喇叭,或骑木马,或举旗,或提灯笼,场面十分热闹。旁边衬以梅花山石,点出“闹新春”的主题。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器高大稳重,婴戏图中人数多,场面大,远胜于清康熙、雍正朝同种装饰题材的瓷器。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趣。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径20.7cm,足径29.3cm。 尊撇口,短颈,溜肩,腹部下垂丰满,圈足外撇。尊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黄釉为地,以粉彩描绘勾莲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尊形体硕大,色彩华丽,显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华和绮艳之风气。其腹部的勾莲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姿态各异。勾莲纹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运用颇多,后来逐渐演变为寓意美满幸福的吉祥纹饰,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纹样之一。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颈,腹部丰满浑圆,圈足。通体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桃树旁衬一簇月季。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题材的装饰,这类题材大都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繁缛是其时代特点。此瓶运用渲染手法绘画桃实,桃实饰彩浓厚,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构图疏密有致,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以九桃纹装饰瓷器是雍正以来官式瓷器的题材和样式,至光绪朝仍有仿造。雍正朝的九桃图样或见于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榄瓶,或见于过枝纹粉彩盘。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粉彩九桃纹瓷器上,以雍正时期的纹样着色最为鲜艳且最多样化,绘画水准最高。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径31cm,足径28cm。 瓶撇口,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金蟠螭耳,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个圆孔。瓶由颈、腹、底座三部分组成,用铜铆钉固定。通体以天蓝釉为地,上绘青花蟠螭纹。腹部四面开光,镂空粉彩窗栏,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体以粉彩绘西洋人物风景。瓶底座呈莲瓣状,莲瓣内绘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此瓶天蓝釉与金彩、青花相映,色彩华贵典雅,瓶体结构巧妙,镂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业的颠峰水平。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花觚仿铜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朴,纹路清晰,令人叫绝。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