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鼓乐

2024-05-20 13:27

1. 中国四大鼓乐

                                                               中国四大鼓乐
       泉州南音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乐体系”。
泉州南音
      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管,是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的古老乐种,被当今世界公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具有悠久的音乐历史,多元的文化特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南音孕育于晋唐,形成于唐宋,发展至明清两代已是非常繁荣。史书记载,公元四世纪西晋永嘉之乱,大批晋人逃避战乱从中原进入福建,在南安沿江一带而居,晋江由此得名。而后历经南北朝、隋唐以至南宋朝代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中原文化(包括语言和音乐等艺术)由此随之源源不断地流入福建泉州,其中就包括了南音前身的艺术形式。
      南音荟萃晋唐以来中原古乐之遗韵,并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会而自成一格,乐曲韵味曲雅,旋律优美。宋元时期,泉州在历史上曾是对外通商港口,正值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各种文化交流频繁、促使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渗透,南音在泉州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并广泛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及漳州等地区。明清以来,泉州南音传播进一步扩大到台湾地区,并随着闽南华侨华人的足迹而流传于东南亚,以及影响波及欧洲等国。
      康熙年间,泉州南音艺术家先后两次赴京入朝献演,备受赞赏,得厚赐而归。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大曲时,新加坡派南音乐团前往演奏,获镀金皇冠嘉奖。美、加、英、法、日、韩等国音乐家闻南音之盛名,也先后到泉州考察。泉州乐团曾多次到西欧、日韩等国演奏。
     1982年台湾台南南音国乐社应邀访法,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实况转播在巴黎的南音演奏,约有300万之众收听。东方妙曲,一度倾倒巴黎。演奏会被称为“欧洲音乐史上最长的一次音乐会”,誉满欧洲。近几年来,泉州南音乐团频频出国访问演出,更是深受海外侨胞的欢迎和赞美。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谱,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也叫陕西鼓乐,是流行在西安一带的大型吹打音乐,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资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
      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明清时期,鼓乐社甚为活跃。那时西安有庙上百座,而每个庙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庙会一个接一个,鼓乐声则在长安古城内不绝于耳。目前尚保留有长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目3000余首以上,曲名、曲牌有一千二百多个,套曲40多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宗教的音乐。
       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乐,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为了庆贺丰收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以及大寺院、大庙宇的鼓乐乐队。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原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五台山青黄庙音乐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被称为“华北屋脊”,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佛国五台山,既有黄庙(黄教庙,僧人戴黄帽,穿黄衣,即喇嘛居住),又有青庙(僧人穿朝三暮四傅色,又叫和尚庙)。原先五台山各庙都有乐队。青庙队以笙为主,以管、笛辅助;黄庙队则以管为主,笙、笛为辅助。青黄庙因为奏乐器不同,音调有异,乐曲的音色风格便有不同的效果。庙堂音乐有多种功能,一是伴经,一是伴舞,一是器乐合奏。
北京智化寺音乐
      位于北京市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因其保留了流传近500年的京音乐,而成为中国古老音乐的传播中心之一。
      智化寺建于1446年,原是明英宗的弄权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笃信佛教,将明朝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并汲取了当时民间音乐精华,聘请了大量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的艺僧在寺庙中弹奏演唱,逐步演化成京音乐这种古老又独特的音乐形式。智化寺音乐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至今仍使用传统的工尺谱来教习传唱,所使用的乐器包括九云锣、管子、笙、笛、鼓等。

中国四大鼓乐

2. 中国第一大鼓在哪里

【1】中国第一巨鼓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太极文化广场”。
【2】中国第一鼓鼓腔直径五米,象征内聚五行金木水火土;
以外镶风破铜制作的十幅虎头环,象征黄帝战时的十面埋伏;
以一百五十九块黄河金丝柳木板组合的鼓腔象征黄帝为九五之尊;
以北斗七星合拢的天相,用中心一圆,周对六方,七块强度牛皮套鞝鼓面。
以2013幅梅花鼓钉象征2013年鞝鼓成功,
2013年10月1日这面巨鼓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太极文化广场上架。
【3】天下第一鼓由山西临汾制鼓世家李春生带领6名工匠,
配合广府古城本地工匠20多人,从2013年9月20日山西运来制鼓材料开始,
花11天时间巨鼓制造完成上架。直径达5米,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木制牛皮鼓。
这面大鼓直径5米象征内聚五行金木水火土;鼓腔用159块黄河金丝柳木板组合而成,
意为黄帝乃九五之尊;共镶嵌2013颗梅花鼓钉,表明大鼓于2013年制成。
【4】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3. 中国地方特色鼓

虎座鸟架鼓(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①景颇族增疆,又称大长鼓。鼓身为一段长约3米的巨木挖空 ,双面膜以皮条拉紧 。置于两根横木上或悬于木架。两人各击一头,或坐于鼓上,或边击边舞。常用于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贡。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长约100厘米,直径约50厘米 ,两面蒙牛皮 ,腰部稍大,两侧安大铁环。横悬于鼓楼内,仅用于节日和集众商讨大事。圆柱筒形鼓。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舞蹈 、戏曲的伴奏 。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②堂鼓,又称同鼓 ,清代又称杖鼓。外形与大鼓相同 ,但较小 ,鼓径一般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舞蹈的伴奏及独奏。③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④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 。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类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⑤腰鼓。相传由南北朝外来鼓羯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粗,两端细,蒙以牛皮或骡子皮 ,鼓身一侧置两个铁环 。有大小4种规格,发音清脆。常由舞者挂于腰侧,执双槌边击边舞 。用于民间秧歌或节庆、迎宾仪式中。⑥朝鲜族小鼓草高。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⑦朝鲜族圆鼓。形似汉族小鼓 ,直径37.5厘米 。演奏时席地而坐 ,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祀、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⑨傣族大鼓光拢。中腰稍粗而近于圆柱形,置于架上。可1人边击边舞,也可2人合击 。合奏时 ,1人在前执槌边击边舞 ,另1人在后用长篾条击奏 ,发出咚咚啪啪的音响。20世纪50年代,将体积缩小后搬上舞台,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壮族大鼓奘络。形似堂鼓,单面蒙牛皮,两侧中部设铁环。演奏时置于地上用双槌击奏。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和狮舞、龙舞的伴奏。
 
浅筒形鼓
①单皮鼓又名板鼓、环鼓。在纳西、侗、土家、蒙古、汉等民族中流传。鼓框上宽下窄,鼓面中间高四外低,单面蒙皮,置于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击奏,声音高亢激越。用于纳西族侗经音乐、土家族丝弦锣鼓、侗族吹打乐队及汉族的吹打乐和戏曲伴奏。②点鼓,又名怀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演奏时鼓框一边立于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执红木或竹制签子敲击,左手执板击节。用于十番鼓或昆曲清唱。
 
细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于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演奏时鼓绳挂头颈横悬身前,或置于架、凳上,左手执杖击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击另一端,立奏、坐奏或边奏边舞。主要用于师公戏、师公舞的伴奏。②朝鲜族杖鼓,又称长鼓。木制鼓身,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鼓身大小不一,发音不同。置于架上或挂于身前,右手执细长杖敲击,左手并指分击鼓的两面。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和器乐合奏。
 
座墩形鼓象脚鼓
流行于傣、佤、布朗、景颇、德昂 、 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脚杯,上口蒙膜,悬于身侧。左手扶鼓边,并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节日、喜庆场合边击边舞。长筒形鼓①瑶族长鼓。鼓身细长,腰细中实,双面膜,斜挂于腰侧或左手握鼓腰击奏。体积大的长鼓置于架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 。②佤族竹鼓 。长100厘米 ,用青竹制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扎成束腰状,下部三足鼎立。立于地上用双槌敲击;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维吾尔、塔吉克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
 
锅形鼓
①纳格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022.htm#4

中国地方特色鼓

4. 中国鼓的介绍

《中国鼓》是2005年10月17日由天艺唱片发行的唱片,由张也演唱,收录于《秋哥》专辑中。

5. 中国大鼓、战鼓、堂鼓有什么区别?外形尺寸的区别和音色上的区别?

1堂鼓,又叫做同鼓、战鼓,清代则叫它杖鼓。 鼓框是木头作的,两面蒙上皮革。 现代堂鼓一般有三种规格,鼓面直径分别为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公分,前两种小堂鼓发音高亮,后一种堂鼓音色宽厚。 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
2直径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制框架构成。演奏时通常竖着放置,虽然可能有一面或两面鼓膜,但实际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尽管现代大鼓在交响乐队已广泛使用,但最初它只是和其他土耳其军乐队的打击乐器一起在18世纪晚期进入欧洲,19世纪中叶以前一般只用于模仿军乐队的音响效果。
3战鼓是古代作战时为鼓舞士气所击的鼓。一般是竖放于战车,有专人敲鼓鼓舞作战,而且也是战斗中一种军令。

中国大鼓、战鼓、堂鼓有什么区别?外形尺寸的区别和音色上的区别?

6. 大鼓的流传地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1.管弦乐队中最大的鼓。
  直径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制框架构成。演奏时通常竖着放置,虽然可能有一面或两面鼓膜,但实际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尽管现代大鼓在交响乐队已广泛使用,但最初它只是和其他土耳其军乐队的打击乐器一起在18世纪晚期进入欧洲,19世纪中叶以前一般只用于模仿军乐队的音响效果。
  2.曲艺的一个类别。
  清代形成于北方,一般认为由鼓词衍变而成。一人自击鼓板演唱,另有三弦等乐器伴奏。近代流行各地的大鼓不下二三十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等。通常还把弦子书一类归在大鼓中。各种大鼓的书(曲)目、唱腔等不尽相同。
  [编辑本段]大鼓简介
  大鼓(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在佛教古来被做为敲打集众之用。   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犍稚。虽打犍稚,众闹不闻。佛言:应击大鼓。”   此外,鼓也用来做为警示之用。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亦将在鼓用于仪式、舞乐与军阵中。唐代以降,禅林普遍使用大鼓。《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有“法鼓”、“茶鼓”、“斋鼓”、“更鼓”、“浴鼓”等多种。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之。上堂时击三通,小参时击一通,普说时击五下,入室时击三下,皆当缓击。茶鼓是在祖忌献茶汤时,长击一通,由侍司主之。斋鼓悬于库司之前,于斋时击三通。更鼓是由库司主之,早晚平击三通,其余随更次击之。浴鼓是在浴时击四通,由知浴主之。
  [编辑本段]乐器结构
  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鼓的材料,鼓身∶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鼓圈和鼓卡:目前多用铝合金制成。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条、布料或绒毡,呈球状。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状多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手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   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 变化。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用于模仿雷声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现代大鼓起源于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 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
  [编辑本段]大鼓种类
  简介
  大鼓是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额阿。壮语称种劳。苗语称嗯铎。侗语称工。彝族称额格子嫫。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最为盛行。?   古往今来,大鼓一直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仪仗、军事、宗教、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
  戒晨鼓
  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u晨鼓[/常置放于城池的[u楼[/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使用的,为使北京居民都能听到报时,鼓做得特别大,鼓面直径150厘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收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鼓面直径150厘米、鼓高200厘米,是旧时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大鼓用于报警的称警鼓,用于告状的称登闻鼓。?   在全国各大佛教寺院,建寺时已在山门之后建有钟、鼓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互相对应。大鼓悬于鼓楼之上,鼓的大小往往随寺院规模和等级而定,鼓面直径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达150厘米以上。河南白马寺的大鼓,鼓面直径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横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僧人要站在梯子上击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宝殿西南侧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于僧人早晚上殿作功课、农历初一、十五及佛教盛典仪式做法事时敲击,晚上还作为报时用。?
  藏族的额阿
  [url的额阿[/ur圆筒形。流行于西藏等藏传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数圈宽窄不同的扁铁条,并用钉固定住。两端蒙以牦牛皮为面,皮面四周边缘用铁钉 固定。各地规格不一。西藏萨迦寺的额阿,当地又称错阿钦布,鼓面直径135厘米、鼓身长(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两侧各置一对鼓环,鼓身涂深红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铁条漆为绿色,大鼓横置于特制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于寺院的大经堂内。常用于重要的诵经活动,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表演时,也用于乐队合奏中。
  壮族的种劳
  壮族的种劳,呈圆墩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鼓框用杉木板拼制,以竹篾圈箍紧。鼓面直径和鼓高均为60厘米,上口单面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钉固定。鼓腰稍粗,两侧各置一对鼓环。鼓底敞口并向内收束。将鼓置地,双棰击奏,发音洪亮。常用于节日[url[/ur或为舞狮、舞龙伴奏。?
  瑶族大鼓
  蠊肿/url仓�巍A餍杏诠阄髯匙遄灾吻�系ぁ⑻锪值鹊亍8鞯匦沃撇煌�D系は乩锖�⒀��淮�拇蠊模�嘤谜�握聊咎涂兆鞴目颍�峡诘ッ婷梢晕淳��淼拇��?皮,用竹钉固定,鼓面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田林县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两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径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瑶族大鼓是瑶族铜鼓乐队的指挥和领奏乐器。演奏时置于乐队中央,用双棰敲击,声音洪大。奏法有跨腿击、弯腰击、反击擂、交叉棰等,并交替击奏鼓心、鼓边或鼓框等。奏者 边击边舞,奏法千变万化,舞姿优美动人。多用于民族节日、婚丧礼仪等场合。?   苗族的嗯铎,汉称霉挠诠阄髯匙遄灾吻�瞧隆⒛系さ鹊亍9目蛴谜�卧�咎涂罩瞥桑�蕉嗣梢耘Fぃ�弥穸す潭ǎ�难�霉幕贰8鞯爻叽缬斜稹D瞧孪氐墓拿嬷本?0厘米、鼓高80厘米;南丹县的鼓面直径50厘米、鼓高100厘米。演奏时,双手执棰,边击边舞。常与铜鼓、锣、钹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婚娶丧事等场合中。?
  侗族的工
  侗族的工,呈圆筒状。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鼓框用整段“梅香雪” 原木挖空制成,两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面直径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两端蒙牛皮, 边缘 用竹钉固定,鼓两侧置鼓环。系绳横吊于侗寨鼓楼中。以两棰击奏,发音洪亮、浑厚,远闻数里。平时不用,仅在盛大节日、传达上级公文和聚众议事时方可击奏。
  彝族的额格子嫫
  彝族的额格子嫫,圆筒状。流行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弥勒和泸西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椿木或核桃木掏空制成,两端蒙以羊皮,鼓面直径60厘米、鼓高95厘米。演奏时置于架上, 用双棰击奏,棰头一端包以绒布。也可前面一人背鼓,后面一人边走边击。每逢节日、喜庆或赶集场合,用于伴奏民间歌rl]?/a>椅琛?又名《跳月》)。?
  水族大鼓
  水?a target=_blank href=/view/238227.htm>,形。流行于贵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制成, 中间略粗,两端蒙牛皮。鼓面直径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于鼓架上,以短木棰敲击。用于六月六、过端(水族过年,八、九月间)、过捻(正月)等传统民族节日,常与铜鼓、芦?a target=_blank href=/view/144888.htm>l]等奏,众人围鼓歌舞。?
  土家族大鼓
  土家模�l]堂鼓],?/a>�餍杏诤�笔《跷魍良?a target=_blank href=/view/2724.htm>rl]苗?/a>荨⒑�鲜∠嫖魍良易迕缱遄灾沃荨9目蛴蒙寄景迤春隙�桑�蕉嗣膳Fぃ�钠け咴涤昧脚盘�せ蛑穸す潭ā9拿嬷本?4厘米、鼓高46.5厘米。鼓置于地,双棰敲击。也可鼓绑长杆,前后两 人抬鼓],?/a>嘶髯啵�⒁舸轴詈榱粒�S脒锬?a target=_blank href=/view/15361.htm>]、?/a>壤制饔糜诨�喙幕蛩肯衣喙暮献唷O睬旎蚪谌找灿糜诿窦湮枋ā⑽枇�樽唷?
  澧州大鼓
  澧州?a target=_blank href=/view/1526856.htm>url]原名ス肿,孝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起源不祥,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以上历史。
  [编辑本段]曲艺大鼓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的一个类别,主要曲种有京韵?a target=_blank href=/view/6401.htm>url]、[u哟url]、[uùurl]、[uごurl]、[u贝url]、[u�url]、[u┣url]、[u献url]、[u莨url],[ur大鼓等数十种。   大鼓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其表演形式大多为:1人自击鼓、板,1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取站唱[形式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种有高矮之别),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大鼓的文学脚本称为鼓词,基本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体。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长篇之分。短篇只唱不说,中、长篇则有唱有说。人们往往称唱短篇为唱大鼓,唱中、长篇为唱大鼓书。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a target=_blank href=/view/155850.htm>l],唱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a target=_blank href=/view/1295236.htm>url]及地,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7. 大鼓的发源地

大鼓发源地在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             
                  大鼓发源地在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

大鼓的发源地

8. 大鼓的发源地

大鼓发源地在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
乐器结构: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鼓的材料,鼓身∶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鼓圈和鼓卡:多用铝合金制成。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条、布料或绒毡,呈球状。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状多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手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