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的股权结构?

2024-05-05 12:17

1. 海尔集团的股权结构?

海尔集团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占股41.07%,境内外投资者占股58.93%,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尔集团占股43.72%。
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

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64%
海尔集团公司:17.59%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7.29% 
GIC PRIVATE LIMITED:4.42%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99%   
青岛海尔创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83%
KKR HOME INVESTMENT S.A R.L. : 2.64%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四组合:1.66% 
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14%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三组合:0.99%

扩展资料
海尔创业于1984年,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30年来,海尔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一路创业创新,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海尔目前已发展为全球知名白色家电品牌。
海尔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海尔通过建立人单合一双赢的自主经营体模式,对内,打造节点闭环的动态网状组织,对外,构筑开放的平台,成为全球白电行业领先者和规则制定者,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领先者,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
参考资料来源:海尔集团官网-股价信息
    

海尔集团的股权结构?

2. 海尔集团的股权结构?

海尔集团及其关联公司的股权结构
海尔集团下属有两家上市公司:青岛海尔(A股上市)、海尔电器(香港上市)。
海尔集团战略布局上的动向:
青岛海尔(沪600690):将集成海尔集团的所有冰箱、空调业务
海尔电器(HK.1169):将集成海尔集团的所有手机、洗衣机业务,并且有可能最终控制青岛海尔(沪600690)
金融领域:海尔财务公司、海尔纽约人寿、长江证券等
海尔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股权结构:
公司名称
直接控制方
性质
海尔集团公司
海尔投资
海尔资产管理协会
青岛海尔(沪600690)
海尔电器国际
海尔电器国际
海尔集团
海尔电器(HK.1169)
海尔投资
海尔资产管理协会
??法人社团??

3. 海尔组织结构与海尔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一定要与发展战略相适应。。海尔就是因为不断的在发展中调整它的组织结构,才发展到今天的。
  
回顾海尔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战略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进行自身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育,很快在国内市场确立了海尔的名牌产品地也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在名牌战略实现的基础上,海尔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进行相关产业多元化的经营,产品线也迅速由原有较为单一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拓展到丰富的家电产品以及其它产品,如电脑、手机等,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在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的契机下,海尔加速发展,围绕全球化品牌目标,全面提升海尔的国际竞争力,力争成为国际化企业。
  
围绕着三个不同时期战略的变化,海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
  
单一产品线的直线职能制
  
在原有单一产品线的经营模式下,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按照职能划分部门,职责明确,具有权利高度集中、便于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控制等特征。同时,由于各部门间的联系长期不发生大的变化,使得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利于管理人员重视并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从而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直线职能制的弊端表现在多个层面: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面向多元化经营要求的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以集中决策管理为前提,把绩效、成果及对公司的贡献等经营权力下放到事业部自行负责。事业部有其本身的管理部门,自行经营其单位的业务,从而使得事业部在快速变化或复杂的环境下,能够更加快速积极地回应市场,决策也更加快捷并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同时,由于事业部往往会采取以产品、地区或是以客户群进行划分,这就带来了清晰的产品责任和联系环节,从而使各事业部能够专注于不同的产品、地区或顾客群的发展,更加有效地实现顾客满意。第三,事业部自身会设立较为完整的相关职能部门,在事业部内部这种跨职能的高度协调,可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和考验经理人担任高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钱德勒认为,多部门结构成功的基本原因在于,它把对整个企业命运负责的高层经理从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信息去对企业的发展环境以及方向做长期的计划和评估。在实际的集团管理过程中即表现为集团总部和各业务单元(如事业本部)之间的职能定位。在职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下,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海尔集团管理模式就是以总部为投资决策中心、事业本部为经营决策中心、事业部为利润中心、各分厂为成本中心的定位进行运作的。
  
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下,事业部制具有其独特优势但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如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影响事业部间的协作;各个事业部都需要设置一套职能结构,因而失去了职能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事业部基于自身产品或服务进行自身能力的构建,往往会导致产品线之间缺乏协调,失去了深度竞争力和技术专门化,产品线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更加困难。
  
这些给海尔的发展就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如何为实现企业战略构建更加有效感知客户需求并更加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国际化战略下的组织架构
  
资源是制约企业利润形成的第一要素。市场竞争,本质上是资源的竞争,无论多大规模的企业,资源总是有限的。企业竞争的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力,而企业能力则又来源于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即企业融合资源、运作资源的能力。以资源为本,培育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将公司的内部能力(公司的优势)和它的外部行业环境(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所能提供的东西)密切联系起来,寻求市场机会与企业自身实力的平衡。
  
为适应国际化经营并实现这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海尔进行了两次不同形式的组织结构调整。第一次是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变革,第二次则是最近这一次以子集团形式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
  
第一次组织结构的调整,是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出发点,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以速度为核心。这种变革,主要是基于过去传统金字塔型结构造成企业基层员工和市场终端即客户之间的脱节,致使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在市场信息不能完全正确、迅速传递的同时还造成库存周转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正如张瑞敏所描述的,在海尔的市场链流程图上,第一个大圈是全球供应商资原,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分供方也可以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把全集团的资源整合起来,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另一个大圈是产品制造部门包括ODM、OEM,第三个大圈是全球用户的资源,寻求有价值定单。在这一战略思路下,海尔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和资金流推进本部,加上海外推进本部,与原有的产品事业部一起构成企业核心流程体系。这种组织架构使海尔的整个组织形态从传统金字塔型向流程型方向转变,优化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提高了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柔性,开始向海尔变革所设想的“速度致胜”之目的进发。
  
最近这一次的组织结构调整,我们惊讶的发现,新成立的各子集团再次拥有了产供销资源。是海尔对市场链的组织结构的推倒吗?事实不然,尽管各子集团重新拥有了自己的产供销资源,但是商流集团仍然保留下来,虽然其功能受到削弱,但并不代表海尔否认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成果。同时,金融集团的成立还加强了海尔内部资金运作的监管力度。因此,这次组织结构的调整,应当是在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上的市场链与事业部两者优势结合、强化不同产品运营模式的结构变革。子集团架构的变革,更多的是基于适应不同类别产品运营模式差异性以及竞争策略的调整。正如海尔内部管理人员所透露的,“目的是以产品运营模式为核心,重组现有集团下属的各个事业部,以提高运营的效率。”
  
这一点,从对不同集团的业务流程创新目标就可以看到,白电集团的流程创新目标为最优成本,数码及个人产品集团的流程创新目标为业务运营模式创新,客户解决方案集团的目标为营销模式创新。这都是基于不同集团所辖产品所处市场竞争环境和运营模式的差异性所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目标。
  
在以流程型组织架构的管理模式下,海尔以物流、商流推进本部进行统—管理可能就会过多地考虑统—性而不是不同产品运营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以子集团形式出现的组织架构,既吸收事业部制模式的部分优势,同时又通过产品线在子集团内部的组合,规避了事业部制模式的弊端,如重复建制的相类似职能部门。例如,以前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事业本部都各自有公关公司,帮助进行品牌或者产品推广活动,但是,新组织架构调整后,自电运营集团将会选择一家公关公司帮助它对所有白电进行市场推广活动,这样能够节约宣传成本,将白电统筹进行宣传,也更有助于海尔整体品牌形象的提升。同时,在事业部模式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事业部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资源的冲突,这时就必须有另一载体——集团总部来协调这些资源冲突。在原有事业部下,由于个别事业本部之间产品及资源需求的雷同性带来集团总部调拨资源的难度,而随着同类型产品线划分在同一子集团之下,各产品线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则将得到加强。

海尔组织结构与海尔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4. 海尔集团的全资和控股的企业有哪些?谢了!

海尔集团简介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海尔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发展业绩,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3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530亿元,再次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03年,海尔获准主持制定四项国家标准,标志着海尔已经将企业间竞争由技术水平竞争、专利竞争转向标准上的竞争。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海尔集团坚持走出国门创名牌,目前,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家大连锁店的9家。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其中国外最大的工业园在美国南卡州,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美国消费者的家庭。2002年,海尔海外十三个工厂全线运营。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

  2002年3月4日,海尔买下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海尔在北美的总部,表明海尔品牌已初步得到了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海尔要在美国扎下根去。2003年8月20日,海尔灯箱广告在日本东京银座四丁目这一黄金地段点亮,这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在东京银座竖起的广告牌,也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影响力上升的标志。

  2002年海尔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海尔十八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海尔的创新三原则即创新的目标、本质和途径分别是: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创新的途径就是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

  在海尔的创新体系中,战略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磨出了一套海尔管理之剑:“OEC管理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期间,别的企业搞“独生子”,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在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别的企业认为海尔走出去是“不在国内吃肉偏要到国外喝汤”;而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框架。

  2002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信誉进入金融业,在金融领域迅速启动,发展顺利:海尔控股的青岛商业银行进入良性发展,2002年成立的保险代理公司、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日后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18年前,海尔名不见经传;18年后,海尔美誉飘香: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海尔名列第七;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也将海尔评为“全球最佳运营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2002年12月26日出版的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公布亚太最佳企业排名,海尔位居中国最佳企业第一名。2003年1月,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2003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分别选出“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在“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排在第19位。

  近年来,海尔已经有十几个成功的案例进入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唯一的。这标志着海尔已经从18年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发展到以自己的创新管理进入国际管理界的前沿。

  海尔的近期目标是进入世界白色家电前三强,并在此基础上向该领域的顶峰冲击。

5. 海尔组织结构与海尔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一定要与发展战略相适应。。海尔就是因为不断的在发展中调整它的组织结构,才发展到今天的。
回顾海尔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战略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进行自身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育,很快在国内市场确立了海尔的名牌产品地也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在名牌战略实现的基础上,海尔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进行相关产业多元化的经营,产品线也迅速由原有较为单一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拓展到丰富的家电产品以及其它产品,如电脑、手机等,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在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的契机下,海尔加速发展,围绕全球化品牌目标,全面提升海尔的国际竞争力,力争成为国际化企业。
围绕着三个不同时期战略的变化,海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
单一产品线的直线职能制
在原有单一产品线的经营模式下,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按照职能划分部门,职责明确,具有权利高度集中、便于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控制等特征。同时,由于各部门间的联系长期不发生大的变化,使得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利于管理人员重视并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从而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直线职能制的弊端表现在多个层面: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面向多元化经营要求的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的最大一个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以集中决策管理为前提,把绩效、成果及对公司的贡献等经营权力下放到事业部自行负责。事业部有其本身的管理部门,自行经营其单位的业务,从而使得事业部在快速变化或复杂的环境下,能够更加快速积极地回应市场,决策也更加快捷并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同时,由于事业部往往会采取以产品、地区或是以客户群进行划分,这就带来了清晰的产品责任和联系环节,从而使各事业部能够专注于不同的产品、地区或顾客群的发展,更加有效地实现顾客满意。第三,事业部自身会设立较为完整的相关职能部门,在事业部内部这种跨职能的高度协调,可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和考验经理人担任高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钱德勒认为,多部门结构成功的基本原因在于,它把对整个企业命运负责的高层经理从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信息去对企业的发展环境以及方向做长期的计划和评估。在实际的集团管理过程中即表现为集团总部和各业务单元(如事业本部)之间的职能定位。在职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下,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海尔集团管理模式就是以总部为投资决策中心、事业本部为经营决策中心、事业部为利润中心、各分厂为成本中心的定位进行运作的。
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下,事业部制具有其独特优势但也具有其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如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影响事业部间的协作;各个事业部都需要设置一套职能结构,因而失去了职能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事业部基于自身产品或服务进行自身能力的构建,往往会导致产品线之间缺乏协调,失去了深度竞争力和技术专门化,产品线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更加困难。
国际化战略下的组织架构
资源是制约企业利润形成的第一要素。市场竞争,本质上是资源的竞争,无论多大规模的企业,资源总是有限的。企业竞争的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力,而企业能力则又来源于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即企业融合资源、运作资源的能力。以资源为本,培育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将公司的内部能力(公司的优势)和它的外部行业环境(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所能提供的东西)密切联系起来,寻求市场机会与企业自身实力的平衡。
为适应国际化经营并实现这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海尔进行了两次不同形式的组织结构调整。第一次是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变革,第二次则是最近这一次以子集团形式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
第一次组织结构的调整,是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出发点,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以速度为核心。这种变革,主要是基于过去传统金字塔型结构造成企业基层员工和市场终端即客户之间的脱节,致使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在市场信息不能完全正确、迅速传递的同时还造成库存周转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正如张瑞敏所描述的,在海尔的市场链流程图上,第一个大圈是全球供应商资原,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分供方也可以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把全集团的资源整合起来,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另一个大圈是产品制造部门包括ODM、OEM,第三个大圈是全球用户的资源,寻求有价值定单。在这一战略思路下,海尔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和资金流推进本部,加上海外推进本部,与原有的产品事业部一起构成企业核心流程体系。这种组织架构使海尔的整个组织形态从传统金字塔型向流程型方向转变,优化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提高了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柔性,开始向海尔变革所设想的“速度致胜”之目的进发。
最近这一次的组织结构调整,我们惊讶的发现,新成立的各子集团再次拥有了产供销资源。是海尔对市场链的组织结构的推倒吗?事实不然,尽管各子集团重新拥有了自己的产供销资源,但是商流集团仍然保留下来,虽然其功能受到削弱,但并不代表海尔否认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成果。同时,金融集团的成立还加强了海尔内部资金运作的监管力度。因此,这次组织结构的调整,应当是在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上的市场链与事业部两者优势结合、强化不同产品运营模式的结构变革。子集团架构的变革,更多的是基于适应不同类别产品运营模式差异性以及竞争策略的调整。正如海尔内部管理人员所透露的,“目的是以产品运营模式为核心,重组现有集团下属的各个事业部,以提高运营的效率。”
这一点,从对不同集团的业务流程创新目标就可以看到,白电集团的流程创新目标为最优成本,数码及个人产品集团的流程创新目标为业务运营模式创新,客户解决方案集团的目标为营销模式创新。这都是基于不同集团所辖产品所处市场竞争环境和运营模式的差异性所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目标。
在以流程型组织架构的管理模式下,海尔以物流、商流推进本部进行统—管理可能就会过多地考虑统—性而不是不同产品运营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以子集团形式出现的组织架构,既吸收事业部制模式的部分优势,同时又通过产品线在子集团内部的组合,规避了事业部制模式的弊端,如重复建制的相类似职能部门。例如,以前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事业本部都各自有公关公司,帮助进行品牌或者产品推广活动,但是,新组织架构调整后,自电运营集团将会选择一家公关公司帮助它对所有白电进行市场推广活动,这样能够节约宣传成本,将白电统筹进行宣传,也更有助于海尔整体品牌形象的提升。同时,在事业部模式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事业部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资源的冲突,这时就必须有另一载体——集团总部来协调这些资源冲突。在原有事业部下,由于个别事业本部之间产品及资源需求的雷同性带来集团总部调拨资源的难度,而随着同类型产品线划分在同一子集团之下,各产品线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则将得到加强。

海尔组织结构与海尔的发展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