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什么金融新闻

2024-05-07 09:47

1. 今天又有什么金融新闻

10、工商银行:该行在巴西的新能源、基建及农业领域,储备了超过200亿美元的重大项目。未来3-5年,将增强对巴西相关领域的投融资合作。
11、恒指收跌0.39%,航空金融板块逆势上扬。港股通当日净买入约11亿元,沪股通流入近30亿。
12、汉能薄膜发电早盘直线下跌46.95%至3.91港元,随后停牌。大股东李河君身价缩水近千亿港元。消息称香港当局展开调查,理由是市场操纵。

今天又有什么金融新闻

2. 2017金融业有什么大事件?

即将过去的2017年,必然是载入中国金融业史册的一年。趣店风波、“无现金时代”之争、资管行业大一统、人工智能崛起……金融乱象纠偏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日渐鲜明的监管信号。

现金贷“生死劫”
——趣店引发的“血案”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和一轮监管政策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要不是随后趣店CEO罗敏一番“借钱不还,就当做慈善了”的高调《回应一切》,也不至于让其盈利模式背后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等问题,揭开了现金贷乱象最后的“遮羞布”,现金贷江湖的那些恩恩怨怨也不会如此近距离地与世人对视。
今年以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赴美上市后谱写出一篇篇资本神话,趣店科技便是主角之一。10月18日上市当天,趣店股价上涨43%,市值一度突破100亿美元,可谓风头无两。而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和信贷、拍拍贷、融360等公司身上。但随着风险的集中暴露,对于现金贷的监管骤然而至,甚至比预期更为严厉。
12月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统筹监管,开展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随之而至的,还有12月8日、12月13日分别下发有关网贷市场监管的通知与条例。
政策密集下发透露出强烈的监管信号:网络小贷、现金贷等业务的“野蛮生长”将在“纠偏”中迎来急刹车。

四大行牵手BATJ
——争相布局金融科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渗透到金融交易的前中后台,科技在打破金融旧秩序、助力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无科技 不金融”渐成业内共识。
风口之下,各大平台纷纷抢滩科技金融,纵观2017年,BATJ(百度、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纷纷与国有四大行达成合作,科技金融的热度可见一斑。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与中国建设银行牵手,将共同推进建行信用卡的线上开卡业务,以及线上线下渠道业务、电子支付业务合作;6月,京东金融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金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将布局金融技术、消费金融、企业信贷等领域;腾讯与中国银行推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随后,百度与中国农业银行也宣布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巨头的介入,标志着科技金融领域的竞争在日趋激烈的同时,也正式进入以AI为代表的智能化阶段。
业内专家认为,金融领域的前沿科技应用才刚刚开始,新技术将对传统金融业带来持续影响,其前景令人振奋,但风险仍需受到高度关注。 

从“无现金时代”之争
到网联的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Fintech在第三方支付中的运用,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是第三方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
年初,支付宝曾宣称要用5年的时间把全中国推进到“无现金社会”,而微信早在2015年也曾发出倡议。虽然这一说法引爆了市场争议,但互联网巨头们对于抢支付市场的疯狂争抢从侧面证明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热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网络支付在带来了便利之余,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包括个人信息的保护等等。对于这一飞速发展的市场如何创新监管,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央行支付结算司8日4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成立后,最大的改变是切断了过去‘银行直连’的清算模式,即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这种做法实际是绕开银联的。”央行清算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按照计划,2017年10月份完成200多家银行接入,年底前完成40家支付公司接入。

资管“大一统”
告别刚性兑付时代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意见》在净值型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方面作出非常严格的规定,凸显当下“严监管”趋势,旨在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防控金融风险。
统一监管背后是近些年资产管理业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众多风险和问题。比如,银行表外理财,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基合作中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产品,保险机构“名股实债”类投资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这类业务透明度低,容易规避贷款监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领域。而更让外界担忧的是,国内金融业目前所存在的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和关联套利等问题恰恰集中表现在资管业务上。 

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在美元的强势之下,市场对2017年的人民币汇率一度充满担忧。但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总的来看,2017年人民币恢复升值,未来预计将保持总体稳定。
若依人民币中间价角度看来,去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1美元对人民币6.9370元,而12月25日早上央行公布汇率显示,1美元对人民币6.5683元。 2017年前11个月,银行结售汇-8042亿元,相比2016年-22465亿元,如果是全年口径相比,两者降幅接近六成。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资本外流第一大项的现象也得到逆转,此外,非居民偿还负债的购汇进程结束。
虽然从去年年底至今,美联储已经4次加息,给人民币造成了贬值压力。不过,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正在一步步推进。

金融开放路线图:
外资持股比例提高
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名列全球第一,股市市值全球第二,私营部门债券市值全球第三。
近日,银行、证券基金和期货等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开的消息,引起外资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一些外资私募已开始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这不仅增添中国金融市场的活力、动力,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将更为明显,未来外资控股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有望诞生,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也将越来越多。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强化调控监管防范风险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设立强化了统筹协调监管,为对外开放做出制度保障。
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设立将统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同时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
金融行业一向欣欣向荣!

3. 2017金融业发生哪些大事?

即将过去的2017年,必然是载入中国金融业史册的一年。趣店风波、“无现金时代”之争、资管行业大一统、人工智能崛起……金融乱象纠偏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日渐鲜明的监管信号。

现金贷“生死劫”——趣店引发的“血案”这是一个突发事件和一轮监管政策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要不是随后趣店CEO罗敏一番“借钱不还,就当做慈善了”的高调《回应一切》,也不至于让其盈利模式背后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等问题,揭开了现金贷乱象最后的“遮羞布”,现金贷江湖的那些恩恩怨怨也不会如此近距离地与世人对视。

四大行牵手BATJ——争相布局金融科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渗透到金融交易的前中后台,科技在打破金融旧秩序、助力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无科技 不金融”渐成业内共识。

从“无现金时代”之争--到网联的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Fintech在第三方支付中的运用,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事实上,目前中国已经是第三方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

资管“大一统”——告别刚性兑付时代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意见》在净值型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方面作出非常严格的规定,凸显当下“严监管”趋势,旨在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防控金融风险。

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在美元的强势之下,市场对2017年的人民币汇率一度充满担忧。但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总的来看,2017年人民币恢复升值,未来预计将保持总体稳定。
若依人民币中间价角度看来,去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1美元对人民币6.9370元,而12月25日早上央行公布汇率显示,1美元对人民币6.5683元。 2017年前11个月,银行结售汇-8042亿元,相比2016年-22465亿元,如果是全年口径相比,两者降幅接近六成。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资本外流第一大项的现象也得到逆转,此外,非居民偿还负债的购汇进程结束。

2017金融业发生哪些大事?

4. 金融快讯是什么

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主要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活动。

5. 中国金融业现状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国有银行、 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因素。 但三资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因素未变; 外资也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大, 而且大多是长期投资,外商不会轻易放弃。
  因此推断, 中国在三五年内不会出现类似东亚其它国家那样的金融危机。但是, 真正的危险是在三五年之后, 当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的压力, 对他们的经济及金融体制进行全面开放,彻底改革, 建立起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先进体系以后, 将会对中国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如在二战之后, 美国接管日本及德国,输入美国的经济体制, 使日本和德国的经济较快地发展起来, 而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渐渐抛在后面。  因此,中国必须抓住各国在金融风暴后进入调整期的有利时机, 尽快改革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改善银行服务, 进一步提高出口竞争力,吸引外资扎根中国, 使中国的经济保持实际高质量的调整增长。因为要真正避免危机, 就必须保证基本经济因素的健康。
  中国要维持一种实际高质量的高速增长, 就必须打破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即:发展经济—银行增加贷款— 国有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大陆的经济, 已经形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部分; 另一个则为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部分。 后者在近五六年内得益于先进制度与优惠的政策,发展相当迅速。 由于外资进入中国后,在中国最先进的地区引进最先进的技术、 管理,建立了基本上与世界经济相接轨的企业。 三资企业与一些股份制企业成为中国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部分, 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源泉。  现在中国正进入一个关键时刻。 随着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完成,中国投资环境的“硬件” 部分逐渐完善起来,中国现在吸引外资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好。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劳动力最便宜、土地(用于发展制造业基地) 最多、市场巨大和最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现在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什么,就是中国的政策。 政策成功不成功,有效没效,不在于降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 也不是看中国有没有市场, 而主要是看能不能降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和实物成本不一样。实物成本,如劳动力的成本、 土地的成本、资本的成本, 都是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但“交易成本” 却是一个人为造成的成本,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 但是不可能避免,做生意时,可能不容易看到而不去考虑, 但最终成功与否,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交易成本很高, 主要体现在政府、会计、法律、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方面, 整个都跟不上。政府部门有重重人为的障碍要打通, 银行和律师根本不能适应面向国际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些都增加了中国市场的“交易成本”。 外国投资者很想来中国投资,但他们都感到来中国投资不容易, 故尔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中国市场高额的“交易成本” 主要存在于金融服务中。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金融业的问题。因此, 建议中国在现阶段采取一种有限制、有控制的金融开放政策, 包括向外国银行开放贷款业务,允许三资企业运用美元进行交易等。 一方面可以使外国投资者看到中国有决心开放金融业,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金融开放风险。

中国金融业现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