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市场化的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2024-05-09 13:56

1. 汇率市场化的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在国内资金市场上的必然反应,汇率市场化则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学习苏联采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资本要素(投资)驱动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改革开放后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由要素驱动造成的消费和内需不足,总体上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要素价格定得过低;为了支持出口导向的政策,本币的汇率由进口替代时的本币高估转为低估。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偏离市场供求的汇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还可以理解的话,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种政策无论如何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汇储备缩水)。实际上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2012年央行把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0%,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汇率市场化的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2. 汇率市场化的汇率市场化的意义

汇率市场化将使进出口更多地反映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使我国外部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配合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将增加居民的投资选择,大幅减少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

3. 如何 汇率市场化改革

实际上,自1994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节点,即1994年实现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根本性的改革,奠定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制度基础;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完善,引入了“一篮子货币”调节因素,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11汇改对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构建起“收盘价+一篮子货币调整”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期的市场外汇供求,体现出对市场的认可和尊重,汇率形成机制更趋于市场化。与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相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明显,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也大大增强。
经过上述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如外汇供求关系“失真”。“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管理”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对外汇的供求关系;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不够。受汇率波动区间较窄的限制,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受到较大制约;“常态式”外汇干预使得汇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失真”。从汇率实际运行看,汇率水平主要还是受到美元走势的影响,参考一篮子货币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等等。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指出,汇率的浮动更加依靠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及人民币更多地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向前推进。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笔者认为,下一步深化和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周小川行长指出,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但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是个信号,表明汇改会向前迈一步。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以增加汇率灵活性和弹性。可先考虑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从目前2.0%扩大到3.0%,待市场参与者逐渐适应后,再渐进地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二是逐步放松外汇管理,外汇市场供求更全面地反映真实需求状况。正如周小川行长之前指出的“外汇管制条件下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均衡汇率”。笔者认为,继续巩固经常项目可兑换基础上,要逐步放松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在资本项下的投融资外汇需求,同时,逐步放松个人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满足个人境外投融资需求,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的外汇需求;取消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的限制,允许银行根据其自身资产负债的情况,自主地进入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增加境内外汇市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让市场参与者真正成为外汇市场的造市者。
三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双锚机制”。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实行“美元+一篮子货币的双锚机制”。从汇率实际运行看,当美元贬值时,人民币主要是盯着一篮子货币,反之,则主要是盯住美元。两者所传导的信息和关注面有所不同。人民币盯着美元,可以向市场传达更为清晰的汇率变动信息,这与我国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外债币种结构以及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密切相关的;而盯着一篮子货币则主要是在政策和执行层面的意义更大。尽管盯着一篮子货币所传递的信息有时是比较模糊的,但已逐渐被市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接受和认可。
理论上,盯住一篮子货币有助于避免交叉汇率的不稳定,但实践中,很难实现预想的目标。短期看,“软”盯住美元,并将一篮子货币作为汇率调节的参照系,应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通过上述机制,使得人民币对单一货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整体上应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四是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保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的主基调,但并不意味着汇率将是固定不变的,或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窄幅波动。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实际运行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将会是“常态化”,人民币汇率不再会出现以往年度持续的、单向的大幅贬值,也难以出现持续的、单向的大幅升值态势。市场参与者应该充分意识到汇率是浮动的,会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出现升值或贬值,为此,市场参与者要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运用好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和产品,将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相应地变为可确定性,以锁定汇率风险,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积极发展多元化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丰富外汇产品,如外汇掉期、期权交易等,以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
此外,要构建一个经济金融良好的金融经济生态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建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如何 汇率市场化改革

4. 汇率市场化的汇率市场化注意的问题

一是客观定位汇率政策的作用。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有所不同,对内平衡是首要目标,对外平衡是次要目标,保持币值稳定更应重在对内物价稳定,而非对外汇率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尽管一些新兴市场货币汇率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与以前僵化汇率机制下的情况相比,新兴市场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是增强而不是减弱了,并没有出现大面积货币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因此,应逐步恢复汇率的本来面目,克服汇率浮动恐惧症,既不人为、长期设定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也不夸大或抑制汇率对于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迈过去的槛儿。二是破除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原罪”意识和过度恐惧。随着经济日益开放,我国经济金融与世界、人民币汇率与全球汇率体系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外部冲击对国内的影响日益加大,跨境资金流动受到影响在所难免。虽然近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在我国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的现有格局,以及国内金融市场 发展现阶段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兴市场货币,仍是风险资产而非避险货币。这意味着,不仅要改变重外贸、轻内贸,重引资数量、轻引资质量,重外汇流出管理、轻外汇流入管理的政策和体制,更要改变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单边思维和传统偏好。应树立全面、正确的风险意识,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保持必要容忍度,不能把资金流入或流出的一时增减,简单等同于“热钱”流入或资本外逃,避免过度紧张而乱了阵脚。三是协调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但必须相互协调。在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方面,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利率平价机制,本外币利差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相互脱节,任何一方的定价机制扭曲都将损害对方的效率。在汇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如果对资本流出继续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不仅无法主动对冲我国近中期内仍将持续存在的经常项目顺差,只能继续依赖央行吸纳外汇并积累外汇储备、降低货币政策效率,或者是资本流出被动地“靠天吃饭”,同时也将抑制外汇市场供求多样化,汇率波动缺乏调节对象,汇率形成机制陷入空化和僵化,并可能导致汇率超调。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健全资本双向流动的国际收支自我调节机制,与推进汇率市场化内在联系、相互依赖。

5. 汇率市场化的介绍

汇率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

汇率市场化的介绍

6. 汇率机制的汇率机制

汇率机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实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体现着该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经济实力,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国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的平衡。汇率机制的选择同经济发展模式一样,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有效合理的汇率机制。从短期看,一种汇率机制的行之有效,不仅要适应本国贸易和金融市场的需要,还要注重保护本国货币少受冲击,并对汇率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不断完善;从长期看,汇率机制要随国际经济金融的变化和国内经济金融条件的转变而调整,一成不变的僵化机制是难以适应的,也是不可能的。

7. 汇率机制的介绍

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常常简称ERM) 是指外汇市场交易中汇率升降同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之一,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机制调节国际收支的逻辑过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国际收支逆差(顺差) → 本币贬值(升值) → 外汇汇率上升(下降) → 进口减少(增加)出口增加(减少) → 国际收支逆差减少(顺差减少),直至恢复平衡。

汇率机制的介绍

8. 汇率机制的欧洲汇率机制

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 Ⅱ)欧洲汇率机制是1979年创立,旨在限制欧盟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波动。 ERM为成员国货币的汇率设定固定的中心汇率,允许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据规定,欧盟新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应将其货币纳入允许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15%的区间内波动的ERM-2体系,为时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