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2024-05-12 09:51

1.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们都会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在这里的“春风”,是指气候学中所讲的夏季风,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偏南气流。“玉门关”是一个地名,它处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县境内,是古代丝绸路上的一重镇。

  夏季风为什么不能吹到玉门关呢?这和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的。玉门关的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也很大,高大的山脉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有着明显的大陆性。它的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合抱,阻隔了自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南部和青藏高原相接,阻隔了自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而且东南面还有一些著名的山脉(例如贺兰山),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这儿的暖湿气流,实际上就是指夏季风——春风。夏季风来自海洋,不仅温暖,而且潮湿。夏季风吹到的地区降水率普遍增多,植物生长比较茂盛 。可是夏季风的势力较弱,侵入内地的速度又比较慢,影响的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受到夏季风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推进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又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所以又迅速地撤回到长江以南。在气候学上,把我国境内受到夏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做季风区;而把受到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做非季风区。具体的界限大概以我国著名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根据这个界限来划分,玉门关恰好处在非季风区内,因此夏季风——春风也就吹不到玉门关了。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那里的空气是相当干燥,自然降水也就十分稀少了,平均年降雨量仅为40毫米左右,只有在上海的百分之几。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2.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如题 谢谢了

人们都会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在这里的“春风”,是指气候学中所讲的夏季风,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偏南气流。“玉门关”是一个地名,它处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县境内,是古代丝绸路上的一重镇。 夏季风为什么不能吹到玉门关呢?这和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的。玉门关的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也很大,高大的山脉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有着明显的大陆性。它的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合抱,阻隔了自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南部和青藏高原相接,阻隔了自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而且东南面还有一些著名的山脉(例如贺兰山),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这儿的暖湿气流,实际上就是指夏季风——春风。夏季风来自海洋,不仅温暖,而且潮湿。夏季风吹到的地区降水率普遍增多,植物生长比较茂盛 。可是夏季风的势力较弱,侵入内地的速度又比较慢,影响的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受到夏季风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推进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又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所以又迅速地撤回到长江以南。在气候学上,把我国境内受到夏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做季风区;而把受到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做非季风区。具体的界限大概以我国著名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根据这个界限来划分,玉门关恰好处在非季风区内,因此夏季风——春风也就吹不到玉门关了。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那里的空气是相当干燥,自然降水也就十分稀少了,平均年降雨量仅为40毫米左右,只有在上海的百分之几。
求采纳

3. 为什么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有两层含义:
1、从表面意思来理表示的是真正的春风,体现的是边塞环境的艰苦。
2、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示统治阶级不体恤民情,不曾关心戍守边疆的战士。
出自: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组诗作品)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扩展资料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组诗作品)

为什么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4.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意思

出自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后两句:羌笛声不用埋怨杨柳树还不发芽,春风吹不到玉门关那边的。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玉门关附近的壮阔风光,后两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是有如此壮阔的景象,人的情怀好像也显得大气起来,思乡之情没有那么悲凉

5.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大神们帮帮忙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大神们帮帮忙

6.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如题 谢谢了

人们都会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在这里的“春风”,是指气候学中所讲的夏季风,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偏南气流。“玉门关”是一个地名,它处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县境内,是古代丝绸路上的一重镇。 夏季风为什么不能吹到玉门关呢?这和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的。玉门关的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也很大,高大的山脉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有着明显的大陆性。它的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合抱,阻隔了自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南部和青藏高原相接,阻隔了自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而且东南面还有一些著名的山脉(例如贺兰山),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这儿的暖湿气流,实际上就是指夏季风——春风。夏季风来自海洋,不仅温暖,而且潮湿。夏季风吹到的地区降水率普遍增多,植物生长比较茂盛 。可是夏季风的势力较弱,侵入内地的速度又比较慢,影响的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受到夏季风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推进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又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所以又迅速地撤回到长江以南。在气候学上,把我国境内受到夏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做季风区;而把受到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做非季风区。具体的界限大概以我国著名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根据这个界限来划分,玉门关恰好处在非季风区内,因此夏季风——春风也就吹不到玉门关了。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那里的空气是相当干燥,自然降水也就十分稀少了,平均年降雨量仅为40毫米左右,只有在上海的百分之几。

7.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脍炙人口,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中,是这样四句: 

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在嘉峪关外,黄河水系中离它最近的是大通河,如果这也算上,相距仍有约三百公里,而且其间还有绵亘的山脉阻隔。在玉门关,那里望得见黄河!怎么会产生出黄河远上白云的联想呢。 

科学家较起真来,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竺可桢先生,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后来听说在新发现的唐人抄本中居然找到了这首诗,而且明明是个“沙”字,更证明竺先生对了。 

但是社会似乎对竺先生的考证并不感兴趣,流传的还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科学家的认真,有时确实是有点“煞风景”,本来流传已久的美好的形象或想象,被你的考证破坏了,当然不大能得到人们的赞同。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1935) 

不过我看王之涣倒是注重事实的,他这四句诗,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两条自然历史记录,一是这黄沙卷上白云,也就是出现沙尘暴了;再是玉门关外没有杨柳。当然他这里所说的杨柳是指羌笛吹奏的曲牌的名字,但也可从语义的双关来理解。后来罗家伦用”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来赞扬左宗棠指挥人们在玉门关外种植杨柳,显然就是由此而来。 

左宗棠精神可佳,但也拗不过大自然的规律,杨柳终究未能在玉门关外繁殖起来,而适于沙漠地带生长的胡杨等植物形成的覆盖面,近几十年来倒因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的因素受到破坏,失去植被的保护,地面更是要大风起兮沙飞扬了。 

沙漠是提供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地面裸露和气温的冷热剧变,使这里的岩石比别处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在地质学中,按它们直径的大小分成等级,依次称之为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较粗的沙砾,风力稍有减弱就掉下来了,只有那些黏土和粉沙颗粒,才能被风带到远处,而细微的黏土颗粒可以悬浮在大气中久久不坠,几天前北京人感受到的沙尘,还飘到了美国上空呢。因此落在北京人脸面上的沙土,恐怕有相当多是本地和附近地区刮起来的。 

黄土是属于粉沙一类,它能被带出沙漠,但吹走不远,便在沙漠附近堆积起来,我国黄土高原就是紧靠着沙漠分布(将右侧上第二、第三图合起来看,便能看出这种形势)。 

奇怪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沙漠周围极少这种现象,连黄土也罕见。难怪一个多世纪前,德国地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看到我国黄土地区的景色要大为惊叹,下面是他为怀庆府(今沁阳)附近的黄土构成的河岸所作的素描。(据1877年柏林出版的李希霍芬:《中国》卷1,页60) 



李希霍芬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的黄土,并提出了这些黄土主要是风带来的堆积物的说法。而后对于这黄土的成因,学者们争论得很热烈,有些人不同意李希霍芬的解释,认为它很可能是岩石就地风化的产物,或是流水搬来,等等。 

现在许多地学家还是倾向“风成说”。如此巨大的黄土堆积,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只有根据这块土地的历史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赞成我的老师王荫之(1911-1976)先生的观点:他在1957年留下的著作《中国地质史料》中说:“这个问题(指黄土的成因)已经将近百年了!现在看来还是个问题。从我国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在1287年的一次大雨土,就有七八尺厚。象这样的雨土方式有过二三十次,就解决了黄土的成因问题。”王先生在中国的古籍里面,查到了107次。并从而发现,而各个时期记载的雨土次数相差很大,则可能反映着当时气候的干湿,雨水多,沙土被大量刮起来的机会就少了。 

中国历史记载中的“雨土”,按其记述,就是今天的沙尘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地区及其附近,也是一种佐证。1287年即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外蒙古地区“雨土七昼夜,没死牛畜”(元史/五行志)。牛这样大的牲口也被掉下来的土掩埋了,这次沙尘暴的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古人把这类事情看作奇异的灾变现象。那时人们相信“天人感应”,如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其警世之意甚明。因此有些大的事件,在正史中也会记上一笔。 

摆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沙尘暴在现在被称为中国这块大地上出现已久。要不何来此黄土高原,黄土层厚达几十米最多到近四百米。而且在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的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8.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12、浪淘风簸:狂风卷着泥沙的样子。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词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