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的介绍

2024-05-05 16:21

1. 框架效应的介绍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是指: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框架效应的介绍

2. 框架效应

 @ #观点 #概念 #认知升级
     自媒体时代,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但与此同时, 原来只在小范围起作用的媒体逻辑,却因为被越来越广泛地滥用而伤害到更多的人。 
   “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写道。
    媒体的首要需求是尽可能多的传播率和阅读量 ,没有传播的媒体会迅速死掉,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果你讲的东西不够新奇,不能博取尽可能多的人的青睐,就没办法实现有效传播,所以,各种奇谈怪论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照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每个物种都有自己获取资源的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路径,但是, 作为接受者的我们,如果没有一道隐秘又坚实的防火墙,就会被很多浅薄、简单甚至有害的逻辑和理论所绑架和裹挟。 
   很多100000+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让人觉得很Low,但是它们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其背后暗合了一种偏见—— 框架效应 。
   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是通过选取一个好的角度,使得一个原本平常的事物能够传递出一种特殊的美。同理,面对相同的理论, 如果有人刻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陈述方式,那么他所呈现的内容,表面上看好像很客观,实际上其陈述方式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主观、夹杂着许多的私货。 很多流量文章作者的手段也大抵如此。
   [image:FB101897-FEAC-417C-8134-553525E215F1-5916-0000074E699CDF75/640.jpg]
   框架效应是指,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表述,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为有利或者自己喜欢的描述。 当以获利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当以损失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风险喜好。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案例反映框架效应:
   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提出:假设美国正在为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的爆发做准备,这种疾病预计会夺走600人的生命,现在有两种对抗该疾病的方案:
    表述方式一:    如果采用A方案,则会有200人获救;   如果采用B方案,则有1/3的概率救治600人,有2/3的概率无人获救。   你倾向于那种方案?   在这种表述下, 72%的人 选择了确定性更强的 方案A 。
    表述方式二:    如果采用A方案,则有400人死亡;   如果采用B方案,则有1/3的概率无人死亡,但有2/3的概率将导致600人全部死亡。   你倾向于那种方案?   在这种表述下,受试者中有 78%的人 选择了 方案B 。
   但是,在逻辑和数学意义上,两种表述方式说的是同一件事,唯一的区别是,第一种表述强调的是收益,而第二种表述强调的是损失。仅仅是对相同内容的表述不同,便引发了完全逆转的决策结果,可见表述方式对于我们的决策影响之大。

3. 框架效应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新学的词: “框架效应”。到底何为“框架效应”呢?
  
 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东西,在同一个框架下,可以显示出它是盈利的状态,但是你放在另一个框架下,显示出的是损失状态。
  
 举个例子,晚上你要加班,女朋友打电话来的时候你给她说:“我会想你的,但是晚上我要加班。”,女朋友会不高兴,因为你加班会分心,可能你就不会想她。
  
 如果换另外一种说法:“我晚上要加班,但我边工作边想你的。”,这样她会开心,因为她觉得你工作的时候也会想她。
  
 这两种说法意思一样,但效果不一样。
  
 第一种说法,对于女朋友来说,是“损失”。本来你应该想我的,但是你工作分心了,我损失了。
  
 第二种说法,对女朋友就是“收益”,因为你本来在工作的,还分出一部分时间来想我,我得到了收益。
  
 在营销场景中我们也经常会运用到这种“框架效应”,“买一送一”其实和“两件五折”一个道理,但是对于客户心里来说,“买一送一”就是赚到,我把送的再卖给别人相当于自己买的这份没花钱。
  
 “两件五折”相当于我为了得到优惠再买一件重复的东西,而且还是花钱的,这其实是种亏损。
  
 在时间管理上也是如此,原本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每天24小时,只是有些人时间使用效率比较高,有些人容易消耗时间。那你可能就会觉得,消耗就消耗呗,反正消耗的时间是我自己的。
  
 但如果换一种视角,比如你花在看电视、刷手机上的时间是要被别人给拿走的,他们拿走了用于学习和提升自己,如果把娱乐的时间归为消费,学习的时间归为投资,那么你跟别人的财富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每个人都有“厌恶损失”的心里,损失100块钱的痛苦是赚到100块钱永远无法弥补的。
  
 所以,平时自己在看电视、刷手机消费时间的时候告诫自己,你消费的时间是要被别人给拿走去投资的,利用自己的“自私”心态,凭什么要把我的时间去给别人,你就会有动力去抢回属于自己的“投资时间”。

框架效应

4. 框架效应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人的  非理性特征 ,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总是会倾向于  规避风险  的选项,即使各个选项之间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仍然会倾向于选择 获得利益 的选项。
  
 具体示例
  
 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
  
 框架效应对我们每一个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框架效应的正面影响,同时针对框架效应的负面影响也要规避。
   当我们需要对将好的消息传达给别人时,我们使用正面框架;当需要将面临的风险作为重点时,则使用负面框架。虽然可能两个框架的结果相同,但通过框架响应将事情的侧重点根据不同的人做一定程度的放大,也会使对方更加的理解和忍痛。
   虽然框架效应并不能完全的决定一个事情的最终决策,但在生活中,还是会为我们提供不小帮助,合理运用也能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的如鱼得水。

5. 框架效应是什么?


框架效应是什么?

6. 心理学上著名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宝贝,再看5分钟电视,就要去写做作业哦。”
   孩子说:“不嘛,妈妈,我再多看一会好不好?”
   妈妈说:“宝贝,那妈妈就允许你再看300秒。”
   孩子欣然地同意了。
   大家都知道,5分钟和300秒是同样的概念,可换不同的方式表达,结果也会不一样。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影响人们做出不同的抉择。 
   就比如,最近发生的东航坠机事故。我一个朋友看了新闻之后,吓坏了。他本打算坐第二天的飞机到西安,结果当晚就退了机票,改坐高铁。
   后来我跟他说,尽量少看那些负面新闻,虽然飞机会出事故,但还是有很多人整天飞来飞去。而且航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相比于交通事故,航空事故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
   听完我的回答后,他退了高铁票,订了飞机票。
   朋友小A是个数学家,他对概率学极其精通。每次下班回家路过彩票店时,看到里面排着队买彩票的人,他都嗤之以鼻,并且在心里咒骂到:这些人真是没脑子,彩票中奖的概率比你在街上被车撞的概率还要低,真是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呢?
   后来他听了一个 财经 学家的分享,那个 财经 学家说财产这样分配才合理:
   一笔用来支付日常开支;一笔用来储蓄;一笔用来购物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剩下的一笔用去买一个概率极低,但收益巨大的产品,就比如,买彩票。
   小A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也成了一位彩民。
    所以,这个“框架”无论有多大,它的作用就是把人们的思维“框”在一个它所给出的范围里,进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 
   当然,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好这一效应,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个朋友喜欢豪车,自己的资金也很充裕,但就是下定不了决心买一辆豪车。
   这时,你就可以跟他说:“虽然一辆豪车价值100万,但是如果以公司的名义购物,可以抵税,一下子就省了二三十万。
   而且开辆豪车出门,你还愁没生意吗,随便签几个大单就回本了。”
   我相信这个朋友会开开心心地给自己买辆豪车。
    虽然框架效应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有作用,但一定要用于正规途径,切不能以损害别人利益为代价。 

7. 心理学上著名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宝贝,再看5分钟电视,就要去写做作业哦。”
  
 孩子说:“不嘛,妈妈,我再多看一会好不好?”
  
 妈妈说:“宝贝,那妈妈就允许你再看300秒。”
  
 孩子欣然地同意了。
  
 大家都知道,5分钟和300秒是同样的概念,可换不同的方式表达,结果也会不一样。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影响人们做出不同的抉择。 
  
 就比如,最近发生的东航坠机事故。我一个朋友看了新闻之后,吓坏了。他本打算坐第二天的飞机到西安,结果当晚就退了机票,改坐高铁。
  
 后来我跟他说,尽量少看那些负面新闻,虽然飞机会出事故,但还是有很多人整天飞来飞去。而且航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相比于交通事故,航空事故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
  
 听完我的回答后,他退了高铁票,订了飞机票。
  
 朋友小A是个数学家,他对概率学极其精通。每次下班回家路过彩票店时,看到里面排着队买彩票的人,他都嗤之以鼻,并且在心里咒骂到:这些人真是没脑子,彩票中奖的概率比你在街上被车撞的概率还要低,真是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呢?
  
 后来他听了一个财经学家的分享,那个财经学家说财产这样分配才合理:
  
 一笔用来支付日常开支;一笔用来储蓄;一笔用来购物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剩下的一笔用去买一个概率极低,但收益巨大的产品,就比如,买彩票。
  
 小A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也成了一位彩民。
  
  所以,这个“框架”无论有多大,它的作用就是把人们的思维“框”在一个它所给出的范围里,进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 
  
 当然,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好这一效应,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个朋友喜欢豪车,自己的资金也很充裕,但就是下定不了决心买一辆豪车。
  
 这时,你就可以跟他说:“虽然一辆豪车价值100万,但是如果以公司的名义购物,可以抵税,一下子就省了二三十万。
  
 而且开辆豪车出门,你还愁没生意吗,随便签几个大单就回本了。”
  
 我相信这个朋友会开开心心地给自己买辆豪车。
  
  虽然框架效应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有作用,但一定要用于正规途径,切不能以损害别人利益为代价。

心理学上著名的“框架效应”

8. 框架效应无处不在,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