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是连横还是合纵?公孙衍与张仪有什么关系吗?

2024-04-30 03:09

1. 公孙衍是连横还是合纵?公孙衍与张仪有什么关系吗?

 公孙衍存在于战国时期,其首创了合纵之术,是个实力超强的纵横家。并且将至理论付诸于行动,联合各国攻秦几次成功但是又几次失败,合纵成功了,但是实践失败了,其问题出在各国诸侯并非出在其策略和战术,从这里看公孙衍是完胜的,而拆他台的另外一号人物就是张仪,其是连横的先驱。这两大纵横家究竟是什么关系,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公孙衍是连横还是合纵  答案是合纵,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就来到了魏国,魏国由于之前遭受秦国的打击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总结其现状,做出了一个策略那就拉拢其他的国家,组成联盟,将小势力扭成大势力与秦国对抗,这就是合纵的最初萌芽形式。公孙衍先找到齐国,然后和魏国一起攻打赵国,这次联盟确实让他们尝到了甜头,秦国吃了个败仗,这就是最初的合纵,此后,公孙衍先后游说诸侯,将韩赵燕等国家组成联盟,此次合纵引发了五国相王这起著名事件。但是此次事件并没有成功,大国反对最终就这样破裂了。
  到了公元前319年,公孙衍担任魏国的宰相,之后公孙衍继续游说诸侯,答应联盟的有5个国家,但是出兵行动的只有3个国家,没了2个国家兵力支持,怎么可能打的过秦国呢,此次联军打仗损失惨重,赵国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此后公孙衍来到了韩国当宰相,公孙衍继续他的合纵大计,计划正在稳而有序的进行和组建着,秦惠王吃过公孙衍的合纵之苦,这回秦惠王知道公孙衍又在搞名堂了,直接就先发制人,派兵攻打韩国,韩国还没有和他国组成同盟,怎么可能当的住秦国,韩军打败,公孙衍出逃。
  公孙衍从秦国出来以后,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为合纵努力,所以公孙衍是合纵毋庸置疑。
   
  公孙衍张仪什么关系  两人是敌对关系而且是政治敌对,张仪出场进谏秦惠王,把本来是宰相的公孙衍从位子上挤下来,甚至把公孙衍逼的只能离开秦国(虽然公孙衍是自作自受,收受贿赂),后来张仪成为了秦国宰相,采用连横之术屡屡破公孙衍的合纵之术。
  两人的关系就是公孙衍努力游说诸侯采用合纵策略,将小力量联盟扭成一股大势力与强国对抗。而张仪其就是游说各国将强国作为靠山,作为后盾然后拉拢一些小国家攻击另外一个小国家,这种策略比较靠谱,靠山坚实比什么都重要。这两人就是一个建一个拆,彼此互相攻击,永远对立,这是一对永远的政敌。
   

公孙衍是连横还是合纵?公孙衍与张仪有什么关系吗?

2. 张仪为了粉碎公孙衍的合纵做了哪些事情?

张仪不遗余力地破坏东方列国的合纵,构建对秦有利的连横体系。为了粉碎公孙衍的合纵,他让秦惠文王借故免去他的相职,装作愤愤不平的样子投奔魏国。魏惠王在张仪的游说下,起用他为相。张仪出任相国后,便放手实行他既定的连横策略,要魏国充当投靠秦国的领头羊。然而,魏惠王却不肯照他说的去做。为了向魏国施加压力,在张仪的指使下,秦国出兵伐魏,占领了魏国曲沃(今山西闻喜东)、东平(今山西介休西)两地。魏国在军事上的失利,却使魏惠王认清了张仪的真面目,遂下令驱逐张仪,重新起用公孙衍为相。张仪的连横未能实现,狼狈逃回秦国。这是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的事。

3. 张仪被坑惨了!糊里糊涂中了公孙衍圈套,合纵连横到底哪个更厉害


张仪被坑惨了!糊里糊涂中了公孙衍圈套,合纵连横到底哪个更厉害

4. 公孙衍与张仪是怎样互相争斗的?公孙衍简介

 公孙衍,魏之阴晋人。曾仕魏,任犀首②,人因以犀首称之,好像这就是他的本来姓名。《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犀首当是武职。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过魏,献计于衍。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这次进攻,没有取胜,军至函谷关而还。但这次进攻,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
  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有一次,义渠君朝魏。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他说,如中原无事,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如果中原有事,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后来,五国攻秦。恰巧这个时候,秦以文绣千纯,美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集合群臣议论这件事。义渠君说,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于是起兵袭秦,大败秦人。
  
  《史记》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此所谓五国约长,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之事。
  《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是关于苏秦、张仪的专书,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关于公孙衍的专书,未见著录。《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还著录有西汉的蒯通、邹阳、主父偃、徐乐等人的书,可见西汉前期,纵横家之风犹有存者,但比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当有很大的不同。
   

5. 公孙衍的力战张仪

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但是,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公元前32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①。“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合纵”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惠施得以去魏相,是张仪“连横”政策的胜利。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张仪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②,是要魏国投靠秦国。魏惠王当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气,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这样,张仪的“连横”政策又受到挫折。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连横”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要赶走张仪。于是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张仪,是“欲得韩地”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认为此计很好,“因委之犀首以为功”③,把国事委于公孙衍。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燕、赵两国“亦以事属犀首”,接着楚国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见4国属公孙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①此即所谓“犀首”“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②的一次“合纵”运动。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③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④。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把参加联军的韩、赵、魏3国军队打得大败,斩杀8万人,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就失败了。③《战国策·魏策一》。①《史记》卷四十《楚世家》。②《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③《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附犀首传。①《战国策·魏策一》。②《吕氏春秋·开春》高诱注。③《史记》卷四十《楚世家》。④参加这次联军的据《史记》的《秦本纪》、《楚世家》皆有齐国,《六国年表》无齐参战、故一般认为只有五国,实应有齐参加,应为六国。公孙衍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⑤。这次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⑥说明他们发动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张仪、公孙衍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运动的倡导者。自此以后,由于兼并战争的激烈,各大国间纷纷拉拢与国以对付敌国,这种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及军事结盟就不断出现,我们在后面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公孙衍的力战张仪

6. 公孙衍才是和张仪处于同时期的纵横家,他们在各诸侯国叱咤风云!

公孙衍才是和张仪处于同时期的纵横家,他们在各诸侯国叱咤风云!

7. 张仪的主要对手,文武兼备的公孙衍,为何屡屡不能如愿?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主张诸国合纵抗秦,是张仪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与张仪相比,他除了纵横高手外,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可谓文武双全,但是,公孙衍却屡次不能如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文将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原因。
一。 文武兼备的公孙衍,被三个国家拜相
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他出色的合纵之术主要表现在二次事件上。一是曾经说服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创造了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还利用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关系,成功说服位于秦国西方小国的义渠,配合五国联合攻秦,给秦国造成很大损失。
第二是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所谓的"五国相王",就是魏、韩、赵、燕、中山这五国一起互相承认对方称王。由于魏国早已经称王,韩国也在此前称王,这样就等于抬高了另外三国的君主身份,达到合纵的目的。
公孙衍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帮助秦国占据河西要地,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要道。魏国占据河西之地,死死地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做生意。秦国不甘心受到魏国的盘剥,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有能够打通中原通道。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期间,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二次进攻,第一次迫使魏国割让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家乡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第二次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逼迫魏惠王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因为公孙衍上述文武两方面的成就,他曾被秦国、魏国、韩国三国拜为丞相。
二。 屡屡事不如愿,沮丧退出历史舞台
公孙衍积极主张诸国合纵抗秦,他数次花费大功夫将各国联合起来,却屡屡以失败告终。发生于公元前318年的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没能取得胜利,五国联军开到函谷关就返回了。
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为了拉拢魏国,楚国打算废掉魏国现任太子,立在楚国的魏公子为太子,还派兵攻打魏国,占领8个城邑。在各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登上魏国相位后,说服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由于各国利益关系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最后到韩国担任丞相的公孙衍,又策划了一轮的合纵伐秦运动,但最终还是被秦国打得惨败,作战失败后的公孙衍,再次回到了魏国。又恰遇魏国朝廷勾心斗角,魏王误以为是他杀了大臣张寿,于是就把公孙衍杀掉了。
文武双全的公孙衍就这样沮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 公孙衍屡屡失败原因分析
笔者大致总结公孙衍失败的原因如下:
1. 选择了错误阵营,经历了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战乱,国家与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统一的生产秩序与生活环境,所以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孙衍选择的合纵联合抗秦,企图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行列,是犯了方向路线的原则性错误,所以注定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2. 公孙衍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张仪,每次他费尽心力组织的合纵联盟,都被连横高手张仪所破,无功而返,估计公孙衍当时也会产生老天"既生张仪,何生我公孙衍"的感慨吧。
3. 当时秦国的实力过于强大,已经具备统一全国的各项条件,反之,参加公孙衍合纵联盟的各诸侯国,却参差不齐、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无法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大大影响了合纵联盟的战斗力。这样的战争胜负早已泾渭分明。
最后要补充的是: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两人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后期继续上演。

张仪的主要对手,文武兼备的公孙衍,为何屡屡不能如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