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收藏的清代雍正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该怎么鉴赏?

2024-05-12 17:08

1. 你所收藏的清代雍正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该怎么鉴赏?

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
雍正青花瓷的鉴定特征有哪些呢?
  一、在器型上,雍正青花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发展,突出了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无论是仿古还是创新,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极力通过简洁、利落的手法来表现器物清新秀丽的艺术效果,主要代表器物有牛头尊、凤尾尊、灯笼尊、观音尊、如意尊、六方瓶、八方瓶、棒槌瓶等,其中牛头尊、灯笼尊、四连瓶是这一时期新创的器型。日常用具盘、碗等的口、面、足都较以往显著增大,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对于底足的处理则较以往更加精细,已不见康熙时的双圈足和“二层台”式足,圈足多旋削的十分圆滑,足底滚圆,这一特征在文物界称之为“泥鳅背”,有的底足上还涂上一层薄薄的酱色护胎釉。
  二、在胎釉方面,雍正青花胎骨致密细白,胎薄而坚硬,手指叩之,响声清脆,民窑产品也是如此,修胎严谨,少见旋削痕迹,无釉砂底器十分光滑细润。
  三、在钴料使用上,雍正青花多使用国产浙料做呈色剂,发色有蓝、浅蓝、蓝灰、深蓝等,虽色泽不一,但呈色稳定,官窑青花的釉色多呈青白色,民窑青花则多呈粉白、灰白色。早期青花略有晕散现象(其产生原因与釉料成分构成和烧制温度有关),民窑青花晕散较为明显。
  四、在纹饰画面方面,雍正青花构图简洁清晰,构图疏朗,风格淡雅细腻。纹饰内容主要以花卉、龙凤、八宝、人物、梵文等做装饰,民窑青花在绘画方面则不拘一格,画法较为随意,但从实物来看,运笔都十分熟练。当期有以花卉、竹叶组成文字诗句的构图方法,创意十分新颖。此外还流行一种从器物的一面开始绘画,经口沿延续到器物另一面的绘画方法,为以往所未见,习惯上称这种画法为“过枝”或“过墙”画法。
  笔者收藏有一件此种画法的青花龙盘(见下图),该盘口径28厘米、底径16.5厘米、高6.5厘米,图案为青花云龙纹饰。整体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底为无釉砂底,无款,胎质光滑细润,足旋削规整,为滚圆的“泥鳅背”。龙纹由正面盘心画起,身躯辗转至盘口沿部位后折向背面形成“过墙”画法,四只龙爪分别绘在盘正反两面,龙身周围绘云纹,龙爪、嘴、麟及云纹具备雍正时期特点,青花发色灰蓝并伴有明显晕散现象,综合上述雍正青花特点,该盘应为此期民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

你所收藏的清代雍正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该怎么鉴赏?

2.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有哪些特点

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所以,乾隆官窑器的款式变化较多。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布局与雍正官窑相同;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运笔转折处圆滑,“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9款图。还有一种“乾”字左边上部的“十”字写成“山”字形,中间的“日”字写成“由”字,这种少见的乾隆官窑款写法属于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窑官时使用的字体。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数不加圈框,篆书款的字体工整。      乾隆官窑款总的特征是:大字上方一点居中且很小,四竖基本平行,最后一笔稍有弧度;“清”字左边三点水写成“米”字形;右下边的“月”字多为长四框,中间加一小竖;“乾”字下部为硬直的“S”形,“S”上部开口多向右;“隆”字的右下部左右对称;“年”字的顶上方通常有一小缺口;“衣”字常见有三种写法.      乾隆官窑款以青花款为主,色调深沉,也有抹红和珐琅料,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总之,乾隆青花款大都字体工整,青花深沉,个别有字体偏斜草率、连笔书写和青花深浅不一的极少现象。

3. 清雍正青花瓷特点是怎样的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

清雍正青花瓷特点是怎样的

4.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雍正时期的瓷器特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扩展资料:
康熙时期--61年
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的同体节器物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器型奇伟浑厚,新创器型也较多。
雍正时期--13年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清雍正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精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
乾隆时期--61年
粉彩瓷器的质量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
嘉庆时期--24年
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时期--30年
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代瓷器

5.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6.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参考资料:秀藏网藏事记-明清瓷器鉴赏专题(十二)——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

7.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雍正时期的瓷器(雍正瓷)的特点分别是:工艺精、造型古、色泽鲜艳、绘画增加了当时装束和戏装、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过枝花卉/过枝纹)。
雍正瓷款识完全取法康熙瓷。多仿明成化瓷,并落成化款,还有仿明代于花内藏款之法,在外胭脂水内粉彩的杯底画一桃形,桃内藏有“雍正年制”四字。

扩展资料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
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瓷器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8. 大清雍正青花瓷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大清雍正青花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大清雍正青花瓷概述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尽管不是官窑的主流产品,但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  绘画  艺术风格起到了  决定  性的作用。
         雍正时期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雍正仿明代早、中期青花作品,追求形神俱似;仿明代后期青花则比原作更精雅;沿袭康熙青花作品几乎完全一致,如不注明年款,无法区别。雍正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尤其精美,某些方面已经明显超过了永宣的水平,带有雍正朝特征。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与真品相比较,真品圈足未经打磨,雍正仿品圈足多经过打磨而呈滚圆的泥鳅背状;真品因淘洗不精底部见火石红,雍正仿品淘洗精细底部无火石红;真品胎较厚重,雍正仿品胎较轻薄;真品青花中有分布  自然  、深入釉底的铁锈斑,雍正仿品青花中无铁锈斑而有重笔点染、分布规则的藏青点;真品青花中可见小笔绘画的痕迹,雍正仿品青花中无此笔痕。雍正仿古瓷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模仿,对于古瓷的缺陷,则是利用新的技术去克服。例如,宣德时期的玉壶春瓶是拉坯制作的,雍正时期的玉壶春瓶则是利用模具倒出来的;宣德时期的青料采取的是水洗法提炼青料,铁锈斑无法完全清除,雍正时期对青料采用的是火锻法提炼,可以完全清除青料中的铁锈斑。然而,为了达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工匠没有刻意使用含铁锈的青料,而是在绘画时,在画中使用青料点染,同样可以达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又在青花中不见铁锈斑。
         雍正民窑青花瓷有高中低三档。民窑的高档瓷与官窑瓷比较接近,民窑中档瓷有相当一部分是出口的外销瓷,低档瓷主要是日用瓷。高档瓷中又包括三种类型的瓷器:仿古瓷,主要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的风格;具有康熙朝风格的瓷器,由于康熙朝瓷器生产时间长,影响大,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所以雍正早期青花沿袭康熙朝风格的较多;本朝风格瓷,雍正朝,上自皇帝下至督陶官对瓷器制作都有着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意识,这种意识对民窑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雍正时期,瓷器对外贸易非常兴盛,大量的西方商人来到广州,希望直接与中国贸易。据国外有关档案记载,1728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31年丹麦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32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年销到荷兰40万件中国瓷器,运到法国的有6.8万件。[3]
          大清雍正青花瓷胎釉 
         雍正官窑青花的胎骨晶莹洁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饭状。胎壁薄而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轻叩,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民窑高档瓷与官窑瓷胎基本接近,很难发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
         典型的官窑青花釉呈青白色,纯净润泽。釉薄而精纯,釉中密含气泡,且大小气泡混杂套叠,有的釉表见细橘皮纹。有些民窑青花为粉白釉,胎釉结合处无火石红。部分民窑青花的圈足上涂抹一层黄色护胎釉,与纯净润泽的青白釉交映成辉。
          大清雍正青花瓷青料 
         雍正青花呈色有纯蓝、灰蓝和青紫三种。灰蓝色是典型的民窑粗器,青紫色的多属民窑仿明作品,标准的雍正官窑青花呈色极为纯正,洁净无瑕,有深浅不同色阶,略见晕散。
         青料发色有三种。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与康熙时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蓝中带紫,多采用上等浙料绘制官窑青花;仿宣德青花发色青中有黑褐色疵点,略有晕散,官窑仿宣德青花瓷发色幽静而匀润,雍正早期有康熙时期的指捺纹特征,中后期比康熙时期发色更加淡雅,蓝中带有藏青色点;深沉的淡蓝色泽,色沉釉底,发色稳定雅丽,具有典型的雍正特点。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
          大清雍正青花瓷造型 
         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器型圆柔纤丽,修长俊秀,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雍正官窑中期开始基本不再制作康熙时期的观音尊、棒槌瓶、马蹄尊、凤尾尊等器物,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创新器型如  琵琶  尊、灯笼尊、牛头尊、四联瓶、贯耳斜肩大瓶、贯耳六方大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仿永乐、宣德、成化作品,如一束莲大盘、鸡心碗、缠枝莲碗、执壶、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仿品制作规整,造型细巧,打磨精致。其中缠枝莲大盘、一束莲大盘是雍正时期仿得最多的,质量超过永宣时期。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故宫藏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