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那加的介绍

2024-05-06 12:47

1. 萨尔那加的介绍

萨尔那加(Xel'Naga)是一个出现在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中的神秘种族,贯穿整个系列。这个谜一般的种族,通常被称作『萨尔那加』或是『来自远方的漂泊客』,国服官方翻译为“塞尔纳加”。他们居住在虚空之中,是诞生在虚空中的最初的生命,他们的职责是在无数的宇宙中创造生命。萨尔纳加人不对权力感兴趣,他们只关心生命的进化与无尽轮回,但萨尔那加不干预物种的进化,干预星灵与异虫的进化的是堕落萨尔那加埃蒙与其追随者.终结于最终之战.

萨尔那加的介绍

2. 萨尔州的历史沿史

历史上,萨尔州一直是德意志各诸侯国之间以及德法之间争夺之地,尤其是在过去200年间,萨尔地区曾八易其属,其中两次归属法国。一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和约》将萨尔区从德意志帝国分离出去,并在该地区成立自治政府,而法国一直谋求兼并萨尔区,并控制着该地区的经济。1935年1月的全民公决中,98%的公民赞成归属德意志帝国。二战使萨尔区遭到严重破坏。二战结束后,法国再次兼并了萨尔区,并在该地区实施自治管辖。德意志联邦政府成立后,德法就萨尔地区的归属一直存在分歧。双方几经磋商达成的赋予萨尔地区欧洲国家地位的动议于1955年10月全民公决时被否决。1956年10月,德法签署《卢森堡条约》,确定自1957年1月1日起萨尔区作为一个联邦州重新归属德国。自1959年7月6日,萨尔区脱离法国经济体系,正式纳入德国经济体系,货币改法郎为马克。这个煤矿和钢铁厂众多的地区随着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的生效从德意志帝国被分割出去,置于国际联盟的管辖下。1935年公民投票以90%以上的票数决定政治上重归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类似情况:占领国法国关闭了萨尔通往德国的边界。萨尔人在1955年的公民投票中再次以大多数票数决定归属联邦共和国。法国同意这一愿望是在德-法和解道路上树立的一块里程碑。根据基本法第23条,萨尔于1957年1月1日重归德国版图-1990年德国统一过程的先例。

3. 萨尔塔的历史

萨尔塔城市始建于1582年4月16日,由西班牙征服者Hernando de Lerma创建,最初的打算只是为了在秘鲁的利马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的建立一个哨所。在独立战争期间,这座城市变成了阿根廷城市之间的一个商业和军事战略地点。1816和1821之间,城市在当地的军事领袖马丁-米格尔的领导下发起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保卫战,以防来自北方的西班牙殖民者的侵扰。在十九年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意大利、西班牙和阿拉伯移民(特别是叙利亚人和黎巴嫩人)的到来,萨尔塔城市的贸易和农业的全面的复苏,城市文化气息进一步增强。

萨尔塔的历史

4. 萨那的城市历史

萨那是伊斯兰历史名城,有2500年的历史,是人类最早定居地之一,传说诺亚的长子闪就曾在此地定居关于萨那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公元3世纪,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新王宫,即著名的古丹宫。萨那城则是围绕着这些建筑发展而来,先是在东面,之后向西扩展。公元525至527年,埃塞俄比亚人为防范基督徒入侵,占领了萨那和也门高地,但不久即被波斯人逐走。公元628年起,伊斯兰教势力逐渐渗透到阿拉伯半岛南部。萨那成为伊斯兰教在利比亚到伊拉克之间广大地区的主要传播中心。公元630年在古丹宫西侧盖建了大清真寺。公元8到9世纪,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统治期间,萨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宫。公元898年,也门历史上最主要的伊斯兰教派—什叶派栽德派“伊玛目”成立。至今保存的106座清真寺,12座哈玛姆浴室和6500间会所,全部建于11世纪前。公元12和13世纪,阿尤布王朝时期,在大清真寺西又盖了一座王宫。1597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初期,在城西建清真寺,在城北建住宅区。历史上,萨那曾先后受阿拉伯波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由于人文和自然灾难,萨那城多次遭到毁坏,也曾多次重建。1962年也门革命成功后,定萨那为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统一,萨那为统一后也门共和国的首都。古代诗人曾把萨那比喻为“阿拉伯的明珠”,由于这里气候宜人,终年鲜花怒放,绿草如茵,又被人们称为“春城”,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不计其数。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虽远,必到萨那”之说,现在许多人称萨那为“也门之门”。

5. 萨它尔的现存状况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支维吾尔族的萨它尔,全长139厘米。共鸣箱瓢形,用一块桑木挖制而成,蒙以桑木薄板为面,琴箱长39厘米、最宽处16.5厘米、最厚处15厘米,面板上方开有四个圆形小音孔、呈菱形排列。琴杆桑木制,长100厘米,上端为琴头,平顶无饰,设有十三个T形弦钮(正五左八),正面弦钮下方设有山口。琴杆正面为按弦指板,中、下部缠有十六个牛筋弦品。面板下方置硬木制长桥形琴马,张十三条金属弦。此琴制于1958年,工艺较为精细,琴箱背板上镶嵌有黑白相间的骨制图案花纹,通体髹以棕色油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赠予的藏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萨它尔的现存状况

6. 萨塔尔的改革萨它尔

改革萨它尔,又称中音萨它尔,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自治区。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在维吾尔族音乐工作者的协助下,制成改革萨它尔。琴体仍用桑木制作,较传统萨它尔稍短,全长120厘米。共鸣箱较大,系用十一块木板条经浸泡、烤弯后拼粘而成,正面蒙以拱形鱼鳞松薄板,以抗琴弦压力。琴箱最宽处20厘米、最厚处14厘米。琴杆稍短,上窄下宽,正面增设了一层按弦指板,其上的品位也由丝弦或牛筋弦品改为固定塑料品。有的还增加了木制缚弦板。张十三条琴弦,主奏弦采用大提琴弦,定弦c,十三条共鸣弦定弦分别为:c、c、d、e、g、a、c1、d1、e1、g1、a1、c2,音域c—c2,有两个八度。音色明亮浑厚。与此同时,还制成高音萨它尔,琴体全长87厘米,共鸣箱等部分相应缩小。改革萨它尔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它与高音萨它尔在乐队合奏或伴奏中,音色和谐、音响效果良好。独奏的曲目不多,常采用“木卡姆”的音乐,较著名的有《木夏乌热克木卡姆间奏曲》等。在乐队合奏中,常为“木卡姆”和“麦昔若普”伴奏。演奏“木卡姆”时,多以“弹弦”奏法开始,待歌声出现后,才用弓拉来伴奏。它演奏“木卡姆”的散板序唱,多采用长弓、连弓,音调悠扬、节奏自由;而用短弓、快弓演奏“麦昔若普”乐曲时,旋律欢快、热烈活泼,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