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学的潮汕的潮学家代表

2024-05-08 09:07

1. 潮州学的潮汕的潮学家代表

 1、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潮汕方言与文化,原汕头大学副校长2、黄挺:韩山师范学院 潮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原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3、吴榕青:韩山师范学院潮学中文系副教授4、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佛教史5、黄景忠: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现当代文学史6、余海鹰:韩山师范学院,潮汕现当代文学史7、陈香白:韩山师范学院原韩师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向:潮汕茶道8、庄义青:韩山师范学院政史系副教授,方向:宋代潮州历史9、曾楚楠:潮州政协《潮州文史资料》主编,潮汕文史10、王振泽:潮州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方向:“饶学” (即研究饶宗颐的学科)11、陈贤武:潮州市慧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工作人员,方向:潮汕文史12、吴志敏: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第三工程公司副经理,方向:潮汕古建筑13、许永强:副教授,方向:潮州菜14、陈传佳:潮州市庵埠中学校长,全国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潮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5、林跃文: 潮州凤凰中学校长,硕士,凤凰人 1、陈荆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方向:近现代潮汕历史2、杨坚平:汕头市潮绣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向:潮汕民间工艺美术。3、林淳钧: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4、5、郑志伟: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6、周修东: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方向:潮汕历史文化7、黄舜生:原汕头书协主席,方向:潮汕书法史8、王伟深:澄海政协副主席,方向:潮汕方言民俗9、邹金盛:澄海邮政局,方向:潮汕侨批10、曾旭波:,经济师,方向:潮汕侨批11、蔡仰颜: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方向潮汕书画史12、陈琳藩:方向潮汕书画史13、陈嘉顺:汕头大学图书馆馆员,方向社会生活史、民间工艺史14、黄刚: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 潮汕书画史15、林凯龙: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方向:潮汕民居16、黄迎涛: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17、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副馆长,方向:潮汕历史18、许泽敏:澄海华侨中学教师,方向:潮汕方言19、郑可因:汕头市图书馆,方向:潮汕文献20、柯世伦:南澳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21、陈新杰:潮阳第一中学,方向:潮阳东山历史文化22、李宏新:广东省历史学会,方向:潮汕历史23、马徐豪:潮阳六都中学,方向:潮剧24、李起藩:潮阳,方向:潮阳文史25、黄赞发: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方向:潮汕先贤26、林俊聪:原汕头市对台办科长,方向:潮汕庙堂27、杜桂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方向:潮汕侨批28、马畅: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29、刘群: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30、郭马风: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方向:潮汕民俗31、王琳乾: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市原主任,方向:汕头历史32、陈历明:汕头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方向:潮汕考古与戏剧33、34、陈训先:澄海政协原《澄海文史》执行主编,方向:潮汕文化源35、蔡英豪:澄海博物馆原馆长36、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方向:地方文献、谱牒37、陈占山:汕头大学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方向:潮汕文化史38、陈景熙: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博士,近现代汕头社会经济史、潮汕民间信仰与潮汕社会历史39、林道祥,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方向:潮汕出土文献与潮汕方言40、翁奕波,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文科版副主编,方向:海外华文文学41、吴二持,汕头大学出版社编审,方向:潮汕文献42、陈海忠,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院长,博士,方向:民国汕头社会史43、杜式敏,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事务总管,硕士,方向:民国潮汕女子教育史44、林春雨,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南澳方言45、刘放,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薛侃《研几录》46、黄绮文,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教授,潮汕华侨,47、吴奎信,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方向潮州歌册48、隗芾,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49、50、潘家懿:汕头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方向:潮汕方言51、邱玉卿: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方向:潮汕书画史 1、徐光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阳市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2、孙淑彦,揭阳民俗博物馆馆长,方向:潮汕文史3、郑智勇,揭阳社科联主席,教授,方向:潮汕方言4、彭妙艳,揭阳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方向:潮汕文史5、蔡汉铭,原地都镇文化站站长,方向:桑浦山历史文化6、孙杜平,潮汕文献7、欧俊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潮州学的潮汕的潮学家代表

2. 潮汕文化研究的论文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
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
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
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 潮学的研究对象

饶宗颐在《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潮人的海外开拓史、潮人与畲族的关系、潮汕的考古、潮剧、潮汕方言、潮汕之外贸等诸方面,为当然主要研究对象。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杜经国教授将潮学研究对象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广大潮人所创造的一系列风格独特并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成果,如潮剧、潮州音乐、潮汕工艺、潮汕农艺、潮汕饮食、潮汕文化、潮州歌册等。第二、创造这些文化成果的广大潮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即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多神崇拜的习俗、善于经营的潮商、强大的凝聚力、众多的海外潮人等。第三、涌现了一大批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如古代的“前八贤”、“后七贤”,现当代的杜国庠、张竞生、许涤新、蔡楚生、秦牧、饶宗颐先生等。第四、音调、结构及内涵自成一体,覆盖面又特别广阔的潮汕方言。 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教授认为,饶宗颐重在钩沉致远,其指出潮学要主攻的方面,杜经国则为归纳细谈。林并提出相对而言,潮学研究对象最具代表性、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三个方面: 第一,潮汕文化的最具特征的内容是潮汕方言。一方面,潮汕方言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远、最特殊的。潮汕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成分和特点,历来受到方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学家的关注。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是潮汕文化诸多内容中最为丰硕的,在海内外颇具知名度。尤其是自从清末民初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同音字典面世以来,至今已出版的字典数十种,估计发行量可达300万。这在国内外的任何一种语言的方言文化中,都绝无仅有。另一方面,语言既是人类进行思维和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多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因而方言也是区域文化中最表象化、最具表现力的文化内容之一。 第二,潮汕的农艺和手工业工艺是潮汕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潮汕文化的特色应该用“精细”二字来概括,无论是潮人的精明细心,还是潮州菜的精美可口,工夫茶之精巧别致,潮剧、潮乐的柔婉精致,都源于精耕细作的潮汕农业经济和精雕细琢的手工业经济对潮人文化性格的磨炼和陶冶。故此,从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性来看,“种田如绣花”的潮汕农艺和“刻木石似微雕”的手工业工艺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第三,“潮人善经商”的名声远播海内外,也是较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一方面。潮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潮商,从清朝到现当代,世界各地的潮商真可谓人才辈出,富商如云。而潮商又与华侨史、与潮人不经意创造而留给后人的一笔全国绝无仅有的财富一侨批密切相关。

潮学的研究对象

4. 潮汕的历史

  潮汕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发展:
  潮州话源自闽语莆田话,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福建莆田话属于闽语,现在莆仙话则已因受福州话影响而与闽南语有部分不同。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线: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福建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古代莆田合计2400多人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 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明朝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避难外迁,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 比如:莆田人陈文龙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陈瓒和族人等保卫莆田。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而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区。 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宝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黄仁勇,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闽语莆田话,和漳州话有轻微区别,莆田话和漳泉话有共同点,因此潮州话又与漳州话很相似。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 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 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莆田是闽 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 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故潮州话又被认为可能是最古老的闽南话。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 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 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
  潮汕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 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后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话)与府城(潮州话)不能通。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举室南迁”对于潮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著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18至20世纪期间,潮汕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 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州话。
  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本土人。

5. 潮学的介绍

潮学,文化专用名词,是以全球潮人为研究对象,涵括地理、文化、经济、人物、历史、哲学、社会等潮汕人文的一门专业学问。潮汕文化积淀深厚,20世纪8、90年代,饶宗颐首倡一门关于潮人的学问。海内外学者踊跃响应,遂出现于学界。潮学曾用名潮州学,自《潮学研究》创刊及第二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起,便更名“潮学”,此后专业论著学术刊物及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等皆以“潮学”冠名,并为学术界所统一接受。潮学专业研究机构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院、香港饶宗颐学术院等,20多年来成果丰富,潮学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交流连年不断,有《潮学研究》、《潮人杂志》等一大批专门连续学术丛刊及普及刊物。其传播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传统潮汕地域,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学问。

潮学的介绍

6. 潮汕的介绍

“潮汕”一词曾作为行政区名词出现在广东省的行政区划版图上(1949年至1952年),现指潮州文化影响的人文地理概念。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位于粤东沿海、广东与福建交界处,与台湾对望,北回归线与中国大陆海岸线唯一交汇的地方,是海西经济区组成部分。潮汕襟山带水,是著名的侨乡,海洋文化浓郁,享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等美称,是古代近代潮商乘坐红头船过番出洋的始发地。时至如今,潮汕人以潮汕平原为中心,分布于粤琼港澳台、东南亚、澳洲及欧美等沿海国家地区,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于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潮汕地区古代历史上为揭阳县(秦汉三国)、义安郡(两晋南北朝)和潮州府/郡(隋开皇十一年591至清朝)治所地,新中国成立后依次为潮汕专区、汕头地区、汕头市所管辖。1991年汕头市析出潮州市,揭阳市,三市统称为“潮汕地区”。他们同根同祖,永远一句“胶己人”便紧紧地团结起来。 因原长属潮州府郡民,亦称潮州人。2013年上半年,潮汕三市市长签订协议建立相关制度,开始逐步落实潮汕三市揭汕潮同城化[1],并讨论构思规划潮汕三市城际轨道。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成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9],潮汕地区有了第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7. 课题研究:潮汕传统习俗

出花园啊。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如果家里有十五六岁的孩子,就要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我们相信那是在孩子未出花园前护佑孩子长大的,小时候年年都要拜的,出花园以后就不再拜了),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然后在出花园的那天要一大早起来,用泡着石榴花和仙草的水洗澡,洗完就穿上一套新衣服,还要穿红木屣,然后早餐是站在水缸边吃用那种舀水的大勺子装着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肚、肝、肾、心,煮熟成汤,叫做“换肠肚”,意思是说15岁了,人必须更新内脏,抛弃肮脏的东西。中午是要请七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不论男女)和出花园的主角共八个人围成一桌吃饭,叫做“bong花园”(o(╯□╰)o这个真的想不到要怎样用普通话表示啊 )。饭桌上一般会有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表示要勤劳的意思。然后出花园的人要做主位,会有一个公鸡头朝着他,其他人都不可以动的,要让主角咬一下才能开始吃饭,表示以后会“出人头地”,吃的时候每道菜都要让主角先夹一点,其他的孩子才能开吃。吃饭前要由父亲或者母亲做四句诗,表示一下孩子长大了,以及对孩子寄予的美好期望等等。而且在出花园的这一天是不用干活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不能出家门,只能在家里呆着。等到晚上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活动了,要早早的去睡觉。

其实这个习俗,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我是按照我自己的经历写的。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潮汕的这个习俗好像是从古代的成年礼演变而来的,现在潮汕的成年礼已为出花园所代替。就像当代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于1983年在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提到潮汕的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课题研究:潮汕传统习俗

8. 潮州学的国内的潮学家代表

 1、林枫林,香港潮州商会秘书长,硕士,方向:潮汕农业史2、郭伟川,香港潮州商会,方向:潮汕礼学3、蔡志祥,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方向:近代汕头社会经济史4、马木池,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华南出版社主编,中山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方向:潮汕书院史5、马健雄,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在读博士,方向:南澳社会史6、马楚坚,香港大学 荣誉讲师,博士,方向:明清潮汕历史、潮汕侨批 1、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方向:丘逢甲2、周少川,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 1、陈春声,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方向:樟林古港社会经济史、潮汕侨批、潮汕民间信仰与潮汕社会历史。2、蔡鸿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是陈寅恪学生3、曾宪通,中山大学原中文系主任、古文字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向:潮汕出土文献与潮汕方言,与饶宗颐先生有师生关系4、陈伟武,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方向:潮汕出土文献与潮汕方言5、施其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方向:潮汕方言6、陈晓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方向:潮汕方言7、黄光武,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方向:樟林古港8、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方向:潮州“凤凰村”的人类学研究9、曾骐,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主任,教授,方向:潮汕考古10、张映秋,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前所长,方向:泰国的潮汕移民11、何国强,中山大学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方向:凤凰人12、马明达,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向:元代潮州历史13、陈泽泓,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方向:潮汕历史文化14、邱立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方向:潮汕考古15、李伟铭,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向:潮汕书画史16、吴奕錡,暨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外华文文学,原汕头大学海外华文研究中心主任 1、郭绪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向:上海潮人社会历史2、周昭京,上海潮州会馆 1、胡光明,天津社科院,研究员,方向:天津潮人社会历史2、宋美云,天津社科院,研究员,方向:天津潮人社会历史 1、房学嘉,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负责人,教授,方向:潮客关系2、肖云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研究人员,中山大学在读博士,方向:潮客关系 1、柯万成,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副教授,方向:韩愈与潮州2、王顺隆,方向:潮州歌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