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利率汇率改革商业银行如何定位

2024-05-16 06:19

1. 面对利率汇率改革商业银行如何定位

■新平 利率和汇率改革是金融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步骤。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增速显著回落。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带来的金融自由化,商业银行应坚持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流程银行建设。从价值链分析入手,将一些低附加值的业务流程外包,同时不断强化核心业务流程,体现精细生产、适时制造和柔性服务的风格。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是金融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步骤。 早在1996年,我国即已拉开利率市场化序幕。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即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将在“十二五”期间最终实现。 与此同时,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依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体制,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利率、汇率制度改革对金融体系有深远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一些国家银行业的平均利差逐步缩小。以日本为例,银行业的利差已从1960-1976年的2.29%下降到1995-2010年的1.72%。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定价方式、定价程序、定价策略上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必须科学核算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定价。 而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也会对本土银行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其一,导致本国银行业产生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在货币错配效应上,本国银行获得大量外币贷款并提供本币贷款,负债外币化、资产本币化使银行面临着很大的汇率波动风险,也必然激发企业的汇率避险需求以及相应的银行业务创新。在期限错配效应上,体现为从国外短期借贷、本国长期放贷,当国际资本流动趋紧时,可能导致本国银行业破产。 其二,导致本国银行业面临日益加剧的国际银行业竞争。资本项目开放在促进本土金融机构向海外拓展的同时,也必然引起更多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本土,增大竞争压力。 面对金融自由化的挑战,国际银行业逐步沿着两个坐标轴发展: 第一个坐标轴是越来越混业。例如,德意志银行是一家全能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广泛涉及吸收存款、借款、公司金融、银团贷款、证券交易、外汇买卖和衍生金融工具等等。德意志银行的证券发行业务十分发达,参与了德国和世界市场上很多重要的债券和股票的发行,经常作为牵头行和共同牵头行,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证券发行行之一。 再以中国平安[微博]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其中,保险板块主要包括平安人寿[微博]、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公司等;银行板块主要包括平安银行、平安小额消费信贷;投资板块包括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微博]、平安资产管理以及平安期货等,通过多渠道分销网络,以统一的品牌向超过5100万名个人客户和200万名公司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第二个坐标轴是越来越专业。我们看到,一些金融集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重新选择走回专一化道路。例如,汇丰控股在过去两年中,已经退出和出售了45项非核心业务,将其在全球搭建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等多种业务在内的混业金融彻底解体,目的就是降低过去业务结构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再以花旗集团为例,由于保险业务的高额拨备占用了大量风险资本,且风险回报率只有20%左右,低于公司30-40%左右的总体回报率水平,为此,花旗集团剥离了1999年并购旅行者集团所取得的保险业务。另以富国银行为例,1990年以前并不是小微企业贷款发放者,通过向年销售额低于200万美元的微型企业提供上限10万美元的超小额贷款,目前已一跃成为美国小微企业贷款排名首位的银行。 利率、汇率改革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已显现 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为例,目前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分别为3%和6%。如果存款利率按1.1倍浮动上限定价,贷款利率按0.7倍下限定价,那么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仅有0.9个百分点,远远达不到3个百分点。进一步假定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7倍以下,则商业银行的利差将更加有限。 受此影响,2012年商业银行盈利增速显著回落。由于存在农村信用社改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因素,因此,在考察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利润变动时,我们仅能考察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表所示,大型商业银行2012年税后利润增幅比2011年下降15.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下降21.6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下降1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在较2011年维持不变基础上(1.3%),资本利润率则从2011年的20.4%下降到2012年的19.8%(见附表)。 为商业银行发展找准市场定位 面对金融自由化的到来,我国商业银行可谓猝不及防,尚未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 第一,发展战略同质化。虽然“做大做强”是每一家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但如果“一窝蜂”追求跨行业、跨本土和跨地区,将使自己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第二,业务定位同质化。由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以及长期利率管制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很难摆脱存贷款业务占据压倒优势的格局,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明显偏高,把更多的贷款投向“铁公基”等大型项目。 第三,产品服务同质化。在产品和服务“你有我也有”的营销格局下,商业银行竞争拼的不是技术和质量,而是拼关系、拼价格,在无法实现“做大蛋糕”的情形下,只能是利润越摊越薄。适应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带来的金融自由化,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流程银行建设。 一方面,不宜以混业、分业论英雄。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究竟是混业还是分业,完全是不同机构在市场环境中根据不同国别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控水平做出的自我选择,并没有唯一的成功模式。与此同时,尽管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一致督促加快实施差异化发展定位,但商业银行一定要忙而不乱,避免为自己将来的长远发展过早、武断下结论。 不妨借助货币当局放松利率、外汇管制的有利时机,在监管当局一切许可或者未加禁止的经营领域,大力开展综合化经营,在运营实践中发现利润增长点和经营特长。如果自己是“全能型”选手,就把集团化、混业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果自己的特长在于特定业务领域或者特定地域范围,就把自己努力装扮成为“专业型”选手,同时从自己不擅长的战场实施战略性撤退,实现优势兵力集中,提高整个银行的资本回报。 另一方面,循序渐进推进流程银行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西方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开始由存贷中介向金融供应商转变,建立了面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确立了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前、中、后台分离以及类似工业企业的流水线作业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 今天,当金融自由化在我国上演的时候,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流程化改革。 一是由简至繁。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选择适当的业务领域作为突破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重整。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从价值链分析入手,在将一些低附加值、无法体现领先优势的业务流程外包的同时,不断强化核心业务流程;区分不同客户群体,灵活处理业务,体现精细生产、适时制造和柔性服务的风格。 三是实现上下互动。商业银行流程化改革意味着既有组织架构的打破,遇到阻力在所难免,上下之间必须有效沟通,既需要管理者及时、完整地向员工传达流程再造理念和内容,使基层员工有效执行流程再造计划;也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员工了解一线经营情况的优势,为管理层适时流程再造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改革出现偏差或者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是用好信息技术。商业银行流程化改革离不开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有力支持,应当通过统一的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实现客户管理系统标准化;深度挖掘客户信息数据,准确掌握客户价值和客户风险;借助信息系统开展研发设计,针对不同客户推出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五是激励约束到位。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既对工作中体现的聪明才智给予奖励,又要对影响甚者破坏流程正常运转的行为给予惩处。 (作者系独立经济学家) 大型、股份制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税后利润情况表(亿元;%) (亿元) (亿元) (%) (%)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1年 2012年

面对利率汇率改革商业银行如何定位

2. 农村信用社怎样才能改制到农村商业银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和的通知》(银监发〔2003〕10号)精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如下。
  一、组建工作及申报程序
  (一)申请筹建的各项工作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县级市、市辖区)农村信用社联社符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经银监局同意后即可着手筹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加强组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
  3.履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法律程序。召开县级联社及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按照规定程序审议通过农村信用社合并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决议,以及通过必要的授权决议。已经统一法人的地方,只需要县级联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不需要再通过与合并内容相关的决议;
  4.开展清产核资及净资产分配工作。县联社或筹备工作小组(受农村信用杜社员代表大会委托)聘请有审计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和整体资产评估。筹备工作小组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复查。筹备工作小组、县联社、中介机构三方按整体资产评估结果确认净资产。在此基础上,筹备工作小组提出净资产分配方策;
  5.验收整改。经银监会授权,银监局组织对组建阶段各项工作,重点是法律程序、清产核资、净资产分配工作进行验收,向筹备工作小组出具《验收意见书》。筹备工作小组针对验收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出具整改报告,银监局复查。银监局根据对组建工作检查验收和复查结果,出具《组建工作验收报告》,对组建工作法律程序有效性、清产核资结果真实公允性负责;
  6.中介机构按整改后的情况出具最终清产核资报告及净资产确认书;筹备工作小组出具净资产分配意见;
  7.确定新发起人。筹备工作小组制定增资扩股方案,设置合理的股权结构,制定募股说明书,按公正透明的原则征集新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农村信用社原股东自愿作为发起人的,应有优先认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的权利;
  8.在各项筹备工作完成,符合申请筹建标准后,筹备工作小组准备申请文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筹建申请。银监局受理后,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初步审核意见(内容主要包括受理情况、申请材料完整性、组建期间各主要工作完成情况、验收整改落实情况、是否符合设立条件等)、《组建工作验收报告》和《申请材料》上报银监会审批。
  (二)申请开业的各项工作
  1.增资扩股和验资。发起人认缴全部股金后,筹备工作小组聘请中介机构进行验资,出具验资报告。增资扩股和验资应区分原农村信用社股金转增银行股本与新股东投资入股;
  2.筹备工作小组就高级管理人员与独立董事人选资格与银监部门沟通;
  3.召开创立大会、股东大会(农村合作银行为股东代表大会。下同)、职工代表大会、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筹建工作报告、章程、选举董事(含独立董事)和股东监事。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职工监事。发起人、股东人数较多、不能全部参加会议的,可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股东大会实施律师见证制度;
  4.召开董事会、监事会。选举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基本管理制度办法等;
  5.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拟设银行名称预先核准;
  6.筹备工作小组准备申请文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开业申请,银监局受理后,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初步审查意见和申请材料上报银监会审批。
  二、审核要点
  (一)申请筹建材料审核
  1.申报材料完整,附件齐全;
  2.组建对象符合规定条件;
  3.县级联社和农村信用在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有关决议齐全,会议程序及决议内容合法合规;
  4.《发起人协议书》内容合法合规,程序合法有效;发起人具备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资格;
  5.清产核资工作过程深入完备,评估结果真实公允;净资产分配法律依据充分;报告内容细致翔实;
  6.中介机构资质及参与审计评估人员具备合法资格;
  7.清产核资工作的验收整改完全落实;
  8.地方承诺的各项扶持措施基本落实到位;
  9.筹建方案中关于明晰产权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内部控制、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措施符合监管要求,切实可行。
  (二)申请开业材料审核
  1.申请材料完整,附件齐全;
  2.创立大会、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各项决议程序完备、决议内容合法合规;
  3.《章程》合法合规,内容完备可行;
  4.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任职资格;
  5.股本结构以及股权设置符合监管规定,并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6.股东具备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资格;
  7.《验资报告》符合法律规定,约定的审计内容完备;验资机构资质合法;
  8.法人治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主要管理制度及业务发展规划符合监管要求;
  9.业务范围已批准开办与拟开办部分予以区别;
  10.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明晰;
  11.法人总部营业场所和安全防范设施证明文件齐备。
  三、有关事项说明
  (一)机构名称
  1.以县(或县级市,以下统称县)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其命名规则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十县名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县名十农村商业银行”。如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命名规则相似,为“省(自治区 直辖市)十县名十农村合作银行”。如浙江义乌农村合作银行,简称义乌农村合作银行。
  2.以地级市辖区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命名规则为“地级市名十市辖区名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
  3.地级市以“市区、郊区、开发区联社”等为单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可能出现重名的特殊情况,另设字号,不单独以地级市名称作为字号,命名规则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十字号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如江苏省苏州市区农村信用联社申请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名称为“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
  4.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和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其命名规则为:“计划单列市名十县或市辖区名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如宁波余姚农村合作银行,简称“余姚农村合作银行”。
  (二)筹备工作小组组成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由地方政府负责人,县(市 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银行监管负责人以及税务、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筹备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
  (三)设立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一般采取平价发行的方式。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制定的募股说明书须在辖区内进行公告,时间不少于七日,征集发起人应贯彻公正透明的原则。
  (四)股权设置、股东资格与持股比例规定
  1.股权设置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本结构应充分考虑股东来源的代表性。在股权设置中应处理好自然人股与法人股比例的关系、高管人员持股与普通员工持股比例的关系,既要防止大股东控权,又要避免股权过于分散形成内部控制。拟定的注册资本总额应适当超前,至少满足开业两年内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2.股东资格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东应符合《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暂行规定》中有关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资格。自然人股东应在当地居住,法人股东注册地址应在当地。
  (1)新入股的法人股东,设立时间应为两年以上,并符合连续二年盈利、净资产30%以上、长期投资比例(包括本次投资)不超过自有资本50%、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等法人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要求。
  (2)新入股的法人股东,属于原企业改制的,原企业经营业绩及经营年限可以延续作为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年限。
  (3)非法人的经济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以经济组织名义入股的,应符合法人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的要求,视作法人股管理;不符合法人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要求的,以自然人身份入股,按自然人股管理。
  (4)个体工商户,作为自然人入股。
  3.持股比例
  (1)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5‰,职工持股合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5%,农村合作银行的非职工自然人股东持股合计不低于股本总额的 30%。
  (2)单个法人及其关联企业(含中外合资与外商投资企业)持股合计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持股比例超过5%的应报当地银行监管机构审批。
  (五)原农村信用社社员股金处理
  筹备工作小组应妥善制定原县级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社员股金处置方案。在社员退股前,由县级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股金处理方案:一是全面披露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和风险化解措施,以及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发展预测和面临的风险。实事求是做好宣传工作;二是社员在自愿前提下可以将量化后的股金折算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三是对坚持要求退股的原社员,在净资产量化后允许其退股;四是对既不愿增资入股又要求维持原股金的社员,折算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折算后的股份金额达不到一个投票权标准的,不具有投票权;五是对暂时无法确认身份的股金,先行打包折算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格股,不行使表决权。待股东身份落实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六)法人治理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并逐步完善。
  1.关于独立董事。董事会中应有1-2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人数计入董事会总人数中。在首届董事会中应设有独立董事。申请开业时独立董事暂时不能到位的,留下空缺于开业一年内补充。独立董事的产生及职责可参见《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 15号)
  2.关于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下应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开业时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法人股东持股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其他如薪酬及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可以在开业后逐步建立。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及人员构成可参见《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15号)
  (七)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农村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比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中关于城市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规定执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参照有关规定执行。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应积极向社会招聘引进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
  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申请开业时,其董事、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长的任职资格由银监会负责;副监事长、营业部总经理、信贷、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部门总经理、支行行长和支行副行长由银监局负责审核。
  (八)银监局负责或授权银监分局负责审批原农村信用社及其分社、储蓄所变更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应当在许可证、营业执照、分支机构设立、凭证印制、印章、牌匾等所有工作准备就绪后开业。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开业后即启用新的印章、凭证,自行制作独立的行徽、标识。
  (九)申请材料报送程序及格式
  1.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申请人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筹备工作小组”;申请书主送机关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抄送机关为银监局和银监分局。申请书由银监局负责受理并初审,银监会负责审批和核准。
  2.申请材料采用活页装订的方式、纸张幅面为209×295毫米规格(标准A4纸张规格,需提供原件的历史文件除外)。申请材料的封面和侧面应标有“关于申请筹建XX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材料”或“关于XX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申请的材料”字样,申请材料须用中文简体仿宋GB2312小三号字体书写。如需提供原件的历史文件是以英文书写的,应附中文译本且以中文译本为准。申请文件一般采用双面打印。
  3.申请材料一式四份,银监会两份,银监局一份,银监分局一份。
  4.银监局上报《审核报告》(《组建工作验收报告》作为附件)一式两份正式文件。
  (十)银监局及银监分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的指导,按照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标准和申请材料目录,严把受理和审查关,确保组建质量。各银监局统一整理归纳辖区内组建工作遇到的有关问题,向合作部反映。合作部原则上不接待申请单位直接咨询。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应严格依法进行,按照规定要求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形成法律文书,不得逆程序违规操作。

3. 商业银行上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急用》

  我国商业银行上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http://scholar.ilib.cn/A-qyjj200207075.html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 要]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市场化经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业务发展质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但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市场化运营中加以衡量。本文简要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提高经营绩效、增强经营透明度和股市多变对稳健经营等带来的一系列挑战。鉴于此,作者提出了从转变经营理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实现信贷业务均衡有效发展等方面,加强各项发展要素的整合,从不同层面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相关配套的外部环境建设。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公司治理,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银行业开放市场的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步伐明显加快,继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和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与境内上市后,中国工商银行也于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和上海同时公开上市,而中国农业银行对于股改也正处于积极筹划之中。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是一项新事物,面临诸多考验,但上市仅仅是改善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开端,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上市后,要严格按照资本市场与银行业双重监管标准规范运行,通过苦练内功,固本强基,找到有效发展的途径,这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谋求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上市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通过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和再融资的渠道,这有利于解决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资本金不足问题,提高资本充足率;实现产权股份多元化,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实现市场化经营。而对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也提高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抵抗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一)推进产权多元化发展进程

  产权是法律规定的对某一资源的所有及其使用方式,它具有明显排他性或独占性的特征。现代制度经济学也认为,通过明晰产权,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交易行为,提高效率。而我国现有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前,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虚置,即国家的所有权缺位。按照产权理论的要求,我们不难理解,要使产权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由获得授权的个人或组织使用它,并且运用资产的全部收益和成本都应归属于资产的所有者。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益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没有一个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通过股改上市,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股东,打破这种单一的产权格局,推进多元化产权结构的进程,有利于明晰产权,标本兼治,把国有商业银行打造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二)加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步伐

  以往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的强制性推动。依靠外部强制性力量的推动固然可在短期内实现制度变革,使其适应一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过多地依靠行政的强制性干预,容易造成各种利益主体的短期行为,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导致政策、规则、指令等经常性调整,使得执行人无所适从,影响资源的持续优化配置。通过股改上市,引入市场自发性的变革力量,实现产权主体与股份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表层看,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有助于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从深层次看,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造,建立经营权、所有权与监管权“三权分立”的经营管理制度框架,可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软约束问题,使银行的市场化经营获得制度上的保证。同时,各产权主体的管理经验、知识水平和对商业银行运作的了解把握程度,决定着产权主体正确行使股东权利,从而实现对经营管理者有效的激励约束。

  (三)形成良性的资本补充机制

  从众多的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上市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以及资本实力、促进银行的信息披露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国外情况看,商业银行上市是一种普遍现象,世界上一些规模较大的银行大多已经上市。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绝大多数是上市公司。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通过股改进行的注资、剥离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较为彻底地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的资本不足与不良资产问题。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要达到股权明晰、财务透明、管理规范等要求,增强吸收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资金的能力,依靠市场化手段形成良性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来持续壮大自身实力。

  (四)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观念的转变、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经营效益、资产质量都得以大幅提高。通过上市,构建一套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要求,规范银行的经营,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适应在境内外上市要求的财务核算、报告体系,按照监管机构要求及时进行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披露,接受市场的直接监督,必将提升公信力,扩大银行知名度。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改上市,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增强国际国内投资者的认同,提升境内外资本市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信心,从而有利于提升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投资价值。尤其是国际知名金融集团的加盟,有利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技术。方法,促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建立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目标。

  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挑战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金融体制改革的步子一直迈得较为谨慎。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强调了效率导向,却没有真正触及产权制度的核心层面。从现在的情势看,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资本市场,表明已经被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同时也证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取得较大成效。但是,银行上市是一把双刃剑,上市并不代表就必然地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不能为上市而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能仅仅为筹资补充资本而上市;更不能为上市而上市。上市成功不是免费的午餐,只能看做银行改革发展中迈出的重要而关键的一步,而其也必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持续保持资产质量与盈利水平,提升经营绩效的挑战

  尽管面临利率市场化与流动性过剩的趋势,近两年,为适应我国全面开放金融业而进行股改上市的要求,与国内其他银行的扩张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速明显较低,基本控制在10%左右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处于股份制改革重组阶段放贷行为谨慎有关。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深入或改制完成上市,流动性过高可能获得较大扭转,上市后的国有银行贷款投放有望增速。其原因在于通过上市募集资金补充资本,使得资本约束对信贷行为的影响降低,相应的作为公众银行,将具有更大的盈利压力,投资者不可能长期容忍上市商业银行把资金持续用于低收益的货币市场投资,也不会容忍持续过高的资本充足率和过低的资本回报率。可以预计,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充足的流动性以及相对较为充足的资本金,必然会推动商业银行更为积极地发放贷款。资料显示,仅200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贷款增加了1705亿元,增幅7.6%;中国建设银行更为典型,贷款增加3570亿元,增幅达14.5%,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54.5%。

  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趋势明朗、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带来的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形势下,如何实现信贷市场的有效投放并严格控制和规避风险,做好信贷规模增长与经营绩效之间的良好平衡,则是上市后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努力创建良好的机制以控制新增贷款出现新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切实提高经营绩效与盈利能力,增强竞争能力与竞争意识。若没有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提高,就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和消化潜在的新增不良贷款,从而满足监管机构规定的拨备覆盖率的要求。

  (二)股市的多变性带来经营稳健性的巨大挑战

  成为上市银行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范围更广、种类更多、表现更隐蔽、性质更复杂、管理难度更大。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授信审批等信用风险领域,有的银行虽然也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大银行的差距仍然明显。上市后的商业银行能否抵御股价波动造成的冲击,这是任何企业上市都将面临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意味着经营货币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密切融合,一旦出现汇率和利率大幅度波动,极有可能相互影响。这些风险将会影响上市银行的品牌信誉、股东收益和自身“身价”,从而对上市银行的经营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上市改革的进程中,随着金融脱媒和流动性过剩的加速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加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度竞争,进一步放大信贷风险与利率风险,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逐渐加大。

  能否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金融创新求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展上市商业银行运作空间,增强主动负债的能力,减少或消除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敞口,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主动应对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提高境内外投资者的信心指数,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适应监管与信息披露要求,增强经营透明度的挑战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是新协议的三大支柱。商业银行要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就必须遵守巴塞尔协议,同时接受我国银行业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要求,达到银监会按照经营绩效类、资产质量类和审慎经营类三大类七项指标对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的评估标准。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还需要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执行审慎的会计政策,正确处理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的各项关系。同时,作为上市公司,要按照上市地证券监督管理当局和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要求,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确保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这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经营管理信息的透明化是全新而严峻的考验,必然要求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审慎、稳健、透明和合规的经营理念。

  三、上市后的现实选择及对策

  通过股改上市引入境内外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初步实现股权多元化,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基于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社会公众投资者和市场的期望,上市成功与否,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来衡量,只能从为投资者提供的投资回报和客户的满意度来评判。为此,要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必须具备与市场化经营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培育和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彻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1.树立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于公开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海内外市场提出的资本回报要求,即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传统的“以规模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为此,上市商业银行要树立市值最大化的观念,逐步将价值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经营管理当中,运用价值管理理念指导经营管理实践,通过对价值的管理实现业务长期持续的有效发展。

  2.强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体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种经营理念的转变,即面向市场,以市场运作方式来管理客户关系,通过有效的分层管理,发现优质客户,争取优质客户,培育优质客户,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树立资本约束的经营管理理念。变资产约束为资本约束,促进经济资本配置的不断优化。上市后要以实现市值最大化为导向,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目标,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管理层级和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引导业务发展方向,实现最优化的收益风险组合,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同时,真正建立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体制,将价值管理的理念深入到各层级,引导其将价值实现作为各项具体业务决策的依据,并以此衡量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在客户取舍、产品定价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不断促进股权结构合理多元化。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促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上市后,要进一步借用资本市场机制,通过资本的并购和控制,使公司治理中的财产权能灵活地进入或退出交易领域,通过股权或资产的收购、赎买等方式来解决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多元产权主体,规范其运作行为,从而降低非经济目标在总目标中的权益,真正实现建立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宏伟目标。

  2.不断推进建设“流程银行”目标。按照“精简、高效、扁平化”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条块组织机构变革,重组经营网点,解决产品部门与客户营销的对接问题,全面整合经营流程,建立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走出机构重叠、业务混杂、效率低下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实现组织体系扁平化、业务功能综合化、业务处理集中化、经营管理国际化;建立和完善以董事会(包括下设专门委员会)为主的决策机构、以总经理(行长)为主的执行机构以及以监事会为主的监督机构的有效联系与制衡机制。

  3.改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将管理者的业绩和收入挂钩,采用奖金、分红、期权等多种激励手段,实现资本回报也是对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的要求;将员工的业绩和收入挂钩,除了直接奖励,如业务奖励、年终奖金等外,还应引人员工持股计划和期权制度,激励员工尤其是管理层提高绩效,同时着力营造尊重才智的氛围,创造发挥才智的舞台,培育和巩固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价值管理的必然要求。

  1.加强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一是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二是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的同时将风险由国家独自承担转化为由个人及机构投资者等共同承担;三是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约束和风险管理约束机制,增强防控风险能力。

  2.强化风险的全员全过程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银行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风险管理,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要把风险管理活动整合到业务活动中。这种整,合建立在细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运营过程中的所有岗位,细化对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和报告等流程,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和步骤,增强流程的可操作性。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沟通,共享信息,通过全员全过程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3.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控制和管理。银行上市后,任何资产质量的变化都将被真实披露,并直接体现为风险与收益的调整,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盈利的真实性和在市场上的信誉,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市场价值。无论从满足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还是从促进银行稳健发展和良性运作的角度,都需要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在夯实资产质量方面下工夫。

  (四)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现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管理,概括而言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控制的风险程度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并据此进行客户和产品选择的过程。银行经营方向和策略的选择不是凭主观臆测得出的,要科学测算每一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必须依靠资产负债管理来实施。

  1.计量和管理各类市场风险,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计量系统。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资产负债项目错配和金融市场要素波动引起的,因此也统称市场风险。如果过度承担市场风险或风险管理不善,将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灭顶之灾。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风险计量系统,对市场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和科学管理。

  2.实现科学的预期获利,稳步提高市值。追求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但是,商业银行不应简单追求短期盈利,而必须实现有战略目标的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国际银行业通常以净利息收人为短期‘盈利目标,而以市值也就是资产负债表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为长期盈利目标。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基础上,谋求短期和长期盈利目标之间的平衡。

  3.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关系。借鉴国际先进银行资金缺口管理方法,通过调整利率敏感和非利率敏感的资产负债组合结构,改变资金缺口的大小,以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此外,为保证获得金融市场上存在的比较利益,规避利率风险,创新对冲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产品,从而有助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总量平衡和期限结构平衡。

  4.全面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着手整合管理架构,即由目前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渐次过渡到以业务线为核算主体的纵向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完全实现市场风险集中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结构,理顺管理流程,建立以风险调整为中心的营运决策机制、绩效衡量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五)把握信贷业务均衡有效和阶段性发展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信贷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拓展其他业务的基础。股改上市后资本约束和不良贷款控制的硬性要求得以舒缓,高度重视并着手加快信贷创新,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在支持客户发展中提高资产收益;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现实选择。

  1.创新信贷经营观念。必须把握信贷经营主线,找准市场定位,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当前,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这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信贷结构调整和优质信贷市场拓展带来新的机遇。在确保已有的优质大

  客户和高端客户群体的同时,要淡化客户身份观念,积极培养优质中小客户群体,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增长点。

  2.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实现信贷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信贷产品的研发、创新方面,既要根据市场需求有机地组合金额、利率、期限及担保方式等要素,根据客户阶段性需求为客户提供多种信贷产品组合的结构性融资动态服务,更要在贷款审批流程、贷款发放前提条件及附加服务等方面寻找突破。要提高信贷产品技术含量,形成核心产品,提供特色服务,拓展和延伸信贷产品功能,提高信贷业务竞争力。

  3.大力构建信贷文化。信贷文化对银行信贷经营业绩有重大促进作用,是信贷业务竞争力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减小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信贷文化的根本点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客户经理、信贷人员之间以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信贷队伍的凝聚力和信贷人员对银行的归属感,建立管理制度化、经营规范化、审贷专业化,重视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的新型信贷文化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道有力屏障。

  另外,为加大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促进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将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打造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银行,同时要积极推进外部环境的配套建设:一是促进健全金融监管职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政府应破除严格分业经营的抑制性金融政策,努力推动利率市场化,政府金融职能与商业职能分离,加强对金融业市场约束。特别是证监会和银监会应联合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风险。证监会加强对股市的监管,避免过度投机导致的股市大幅波动;银监会加强对上市银行的监管,规范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行为,避免纪福星: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间接控股或收购。而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改革现有的监管制度安排,对业务日益交叉和融合的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营造大银行与小银行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实施监管中要注重监管程序的规范化和全程化。这样,既能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制度风险,又能保证金融运行的高效与公平。二是大力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本市场的不发展。只有资本市场发展了,银行体系积聚的风险才能最终得到化解。因此,在我国金融开放过程的同时,必须立足国内,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而有效地将储蓄转化成投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积极促进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用法律手段明确界定限制国有上市银行的公共性经营范围,国家对上市银行承担的公共性业务给予补偿;更加明确与上市银行中国有股产权相关的“责任约束机制”,明确国有产权代表与监管者的职能定位,真正形成上市银行的所有者和监管者职能分开;变行政方式选择银行管理者为市场选择方式,建立科学的经理人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从用人制度和评价机制上促使经理人注重银行的逐利性,注重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在税收等政策方面,也应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后享受与一般法人企业同等税收待遇等。

商业银行上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急用》

4.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

  1、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2、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3、深化改革阶段(1997-2002年)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199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历史包袱一时难以化解,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

  1997年年中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受到关注。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信贷资金的融通仍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是政府对银行运营的干涉较多。

  三是银行管理层从其利益最大化出发,具有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

  四是银行的内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4、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经过十15年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批性措施。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在金融业开放及外资进入的威胁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竞争能力较差。

  (2)不良资产率高。

  (3)资本充足率低。

  为了应对上述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制度(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迈进。

  根据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银行监督管理职权。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银监会的职能,使其对银行业的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强化了其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5.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问卷调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而提出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我国利率...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问卷调查

6. 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好处有哪些?

一是体制更为健全。原先的集体所有制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很明显的,我国的集体企业有多少是成功的》?集体企业倒闭的都差不多了。
二是资金实力更为雄厚。原先资本金积累主要靠盈余,现在改制后,可以通过募股,积累更多资金,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三是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三权分立,更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

7. 当前商业银行有何变化,有何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成功,不再单纯用简单的财务指标来衡量,而是要同时兼顾客户、股东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商业银行必须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变化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按照一般的理解,企业利益相关者通常包括政府、社会、股东、客户、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等,考虑到银行的特殊性,我们选择客户(银行债权人即存款人,也属于银行客户范畴)、股东和员工作为银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代表,并把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含事业单位客户),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它们各自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个人客户需求多元化,需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个人及家庭财富不断增加使得代表资产和财富的商品需求快速增长,理财和投资需求不断提高。从众多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到日益多元化的理财产品和消费手段,商业银行在满足财富不断增加的个人客户消费需求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应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缺少个人金融产品区分度,产品研发“跟风”;缺少风险定价手段,风险管理能力落后;缺少基于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造成客户信息资源分散和浪费,这些问题都需要商业银行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积极应对。为此有以下建议。 
  1、加大对个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亮点领域的创新力度。个人银行业务的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对于中国本土和外资银行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各类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把握好这些机会。要依据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特征构建包括债券、货币、股票投资组合、复合型结构化产品等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理财产品,做到灵活多样,覆盖风险偏好各异的投资群体。 
  2、根据不同客户、产品建立不同理财渠道和处理流程,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扩大理财手段和消费方式。针对目标客户对于销售渠道不同的偏好程度,比较不同渠道的有效性,不断提升银行核心渠道的作用。用全局的视角来看待客户关系管理,最大化的吸引和保留客户,从而实现交叉销售、升级销售的机会,促进新产品推广,增加销售收入。 
  3、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才队伍支持银行业务发展。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为银行提供业务支持”来搭建商业银行的IT系统构架,用以满足银行数据的集中、客户信息文档的处理、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共享,并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客户细分、决策及产品研发,为提升自身的分析水平和能力提供切实帮助。 
   
  二、企业客户需求复杂化,需要综合化解决方案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金融需求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发生了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样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公司机构等批发性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银行能够提供量身定做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二是脱媒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优质大企业客户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越来越多,除了银行贷款外,还可以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这些融资方式成本较低,对银行贷款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三是市场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银企双向选择空间更加充足,客户需求和银行应对客户需求由过去“一一对应”发展到“一对多”和“多对一”,趋向市场化。根据企业客户上述新变化,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1、实行差异化服务,抓住现有优质客户。考虑成本因素,商业银行没必要对所有客户均提供同样的金融服务,而应根据客户对银行贡献度大小,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金融资源,以最有效的个性化服务为优质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要,赢得客户满意,培育自身的高价值忠诚客户群体。 
  2、关注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不断挖掘新的优质客户。在深化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发展新的优质客户,对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从一开始就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巩固合作关系。加大对新兴客户群的拓展力度,分享这些企业快速成长的成果,是新形势下公司客户策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满足优质客户金融需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构建新型的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银企关系,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品种和技术手段,依赖于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针对各类优质客户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当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把能够满足优质客户需求的新旧金融产品“打包”,一揽子地提供给优质客户,并通过签订银企合作协议等方式把银企关系固定起来。 
   
  三、股东要求日益提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投资者或者说股东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一是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化和多元化。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成为公众持股公司,这使得其股权结构进一步分散,并导致不同类型的股东利益日益多元化。二是股权流动性和开放性增强。在银行股权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更注重买进卖出银行股票,从中赚取每笔交易的差价,而忽视了银行的长期绩效,这就导致商业银行股权流动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三是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和公开化。上市公司要定期公布经营业绩,并及时披露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这就使得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更多,而且更加制度化和公开化。四是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相比于其他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有强大的分析能力,更注重发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对公司治理参与也更加深入。因此,银行要比以前投入更大的努力,来满足股东们不断提高的要求。 
   1、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基础。股东价值的增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净资产(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的增加,二是银行股票市值的提高。前者要求银行提高经营效益,不断增加当期盈利和累积盈利;后者要求银行具备良好运作和未来发展潜力,给证券市场投资者以良好的预期,导致银行股票的市场价格上扬。实际上,各类考核评价指标,最终的出发点都是为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各种围绕以效益为核心的内部考核和评价指标,把所有的工作都真正放在追求效益上来。 
  2、进一步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制度。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承上启下,是联系股东和公司高管层的枢纽部门。特别是随着股权多元化发展,董事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未来董事会的建设要平衡各方利益,一方面要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避免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董事会的效率。 
  3、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建立和提高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透明度。根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和资本雇佣劳动观点,可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框架应当保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与银行有关的全部重大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和信息流动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银行风险变化信息,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四、让员工满意,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在当前我国银行业人才,特别是熟悉我国金融政策环境法律知识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业务的急剧扩张,致使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大量流失。统计数据显示,在一般行业中一般工作人员的流动率为9.1%,专业技术人员为13.1%,技术主管为10.1%,中层管理人员为10.1%,高层管理人员为6.4 %。相比而言,银行从业人员的流动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一般工作人员的流动率达10.7%,专业技术人员达20.2 %,技术主管达20.7 %,中层管理人员达13.3 %。员工的流失,对中资银行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限制,是中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综合反映,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1、加强银行战略管理,制定银行长远发展目标,在员工中间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没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形成发展过程,所以一般非常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因此,中资银行企业文化的形成可能更需要一种从上到下的推动建设过程来形成。企业文化是银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多数中资银行所缺乏及亟待加强建设的,需要自上而下长期建设,才能形成适合银行情况的良好企业文化。 
  2、进行岗位梳理,明确岗位目标,做好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员工知识能力培训。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银行的经营方式和营利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理财、衍生品交易、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将逐渐成为银行的主要业务,这些知识不能仅仅依靠以前经营经验的积累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行,要注重扩大员工培训的覆盖面,增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 
  3、要建立适合中资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传统上,中资银行考核主要依据行政级别进行,工资水平的高低、占用资源的多少基本上是和行政级别进行对等。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缺乏财务成本基础数据,中资银行绩效管理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必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适当缩小中、外资银行之间收入差距,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目前存在不小的收入差距,如果不将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还是难免员工流失现象的发生

当前商业银行有何变化,有何影响

8.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客户定位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进行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改革,资产业务风险评估监控、负债业务多元化发展、中间业务的不断扩大、电子网络银行的推广运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的客户市场定位选择和相关金融改革进行探讨。提出问题1、客户市场的风险划分不清晰,不利风险防范和金融业务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重点选择的客户市场往往是大规模、大资产又具备抵押和完全担保的客户,但现实的客户市场却往往难以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对于特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业务运作并不具备成熟经验,更应制定完善的方案来监控风险,韩国一些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