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香港

2024-05-16 11:20

1. 关于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香港

  1997年10月,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黑云压城。以美国对冲基金为首的国际金融“大鳄”袭击香港,恒生指数4天之间就从16000多点狂泻至6000点,股市濒临“崩盘”!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悉数“挂彩”!整体经济甚至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
  1997年1月,索罗斯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泰国首当其冲。同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7月初泰铢沦陷,金融风暴开始席卷亚洲。
  对此,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强调,香港股市的震荡只是暂时性的调整。国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表示,香港股市以往也出现过这种波动,不足为怪,港股波动是特区政府要自行处理的事物,中央政府将依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不会直接干预香港的股市和港元汇价。
  在这关键时刻,特区政府力挽狂澜,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果敢措施,牢牢地遏制住了经济下滑:
  一、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动用1100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捍卫联系汇率制度。此举让屡屡得手的索罗斯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到2000年4月,仅32个月,特区政府就回笼了这笔入市资金,而且还持有等值的股票。
  二、加大公共工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特区政府与迪斯尼公司达成协议,斥巨资224亿港元合作兴建香港迪斯尼乐园,第一期工程将在2005年启用。预计未来40年内,将为香港带来148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和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此外港府还积极修建、扩建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
  三、退还税收,冻结收费,纾解民困。
  特区政府退还了1997至1999年度应缴纳的利得税、薪俸税及物业税的10%,总额达85亿港元,惠及125万纳税人。同时还继续冻结了政府部门向市民提供的服务收费。
  四、疏堵结合,推行金融改革。
  疏,即提高效率,刺激投资,增强金融中心的魅力。堵,即堵塞漏洞,加强监管,防止过度投机炒作。疏和堵的对立统一,实质上就是开放与管理的对立统一,贯穿于香港金融改革的全过程。
  五、积极提升创新科技和高增值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
  启动总投资140亿港元的数码港计划。该计划将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信息科技中心,并有助于香港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富有特色的创业板市场启动了,为成长性良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新辟了融资渠道。守得云开见月明。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取得1.1%的增长。拐点出现了,香港走上了复苏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没有放开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旅游业是香港最早从金融风暴中“醒来”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增加了访港游客名额。

关于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香港

2. 97年亚洲金融风暴详情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中国当然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只不过影响面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小,因为中国当时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国际炒家对中国影响较小。







目前亚洲经济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理论大讨论却方兴未艾。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影响重大,所涉及的 
问题很多,加上每个讨论者的积极参与,因此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热烈场面。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这场讨论的内 
涵,我把各种观点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简要地介绍其理 
论要点和政策建议,并在最后阐述这场讨论的意义。 

1、结构主义或主流学派 

这一派人多势众,不仅包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和工商人士,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等国际机构的大部分领导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亚洲 
国家的政府和民间人士。 

这一流派主要从结构分析入手,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的基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产业等 
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政府与大企业的关 
系过于密切,银行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失灵,企业的借款和 
投资战略失误,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盛行,等等。其中, 
原先一直受到世人称赞的“东亚模式”也受到了严厉的批 
判。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 
明显的优势,但是它所固有的特点,即“政府主导”,经 
过一定时期以后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正是政府的 
干预,才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剧了原有的各种内部结构的缺陷,并最终为金融危机的 
爆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这一派给亚洲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放弃亚洲模式,采纳美国模式;同时进行各种结构性的改 
革,特别要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大力削 
减政府预算,并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 
的结构改革方案是由IMF制订的,目前泰国、韩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的政府正在遵照执行。 

2、市场主义或自由主义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中的部分专家 
学者和政府官员。 

此派的基本特点是崇尚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在他们 
看来,亚洲经济的基础是良好的,虽然这些国家的内部也 
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但是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直接 
的关系。因此,他们进行分析和说明的重点是,金融危机 
的爆发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例如,他们中间有的人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力量比喻为 
“原子弹”,认为它威力无比,但又喜怒无常:如果市场 
以赞许的目光看待一个国家的金融表现,那么这个国家的 
经济就会稳定繁荣;如果市场下了相反的定论,那么这个 
国家就会陷入灾难。例如,80年代的拉美各国、1994年的 
墨西哥和去年的亚洲。 

根据这一观点,他们提出了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的政 
策建议:不论是危机的爆发还是经济的恢复,都应当顺其 
自然,不必加以人为的干涉。因此,他们严厉地批评了IM 
F的结构改革计划,认为它实际上等于代替亚洲政府对经 
济实行了新的干预,其结果不仅对亚洲经济的恢复毫无帮 
助,而且必然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时,他们还指 
出,IMF虽然给遭受危机最重的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是它与每天在国际金融 
市场上流动的2万多亿美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 
于事无补。有些人甚至提议,应当解散IMF。 

3、激进主义或新经济论 

这一流派的人数也不多,但是成员比较复杂,既包括 
亚洲国家中像马哈蒂尔那样的民族主义领袖,也包括发达 
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那些不同意结构主义 
和市场主义的专家学者。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强调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以 
及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同时,他们论证 
了弱小国家的政府对民族经济进行干预和保护的合理性与 
必要性,并且试图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亚洲货币的暴跌是少数投机 
家“人为操纵”的结果。他还指出,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 
实力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后者甚至无力决定本国货 
币的汇率水平。他原先的副手安瓦尔也指出,这些“邪恶 
的”投机活动的成功证明了国际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严重 
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亚洲国家领导人的观点,不仅得 
到了发达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非 
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官员们的赞成。例如,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亚洲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虽然可能使某些私人企业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它有利于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反之,不受管制的 
贪婪必然导致不公正,而不公正又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安和 
动荡。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也明确指出,亚洲金融 
危机的原因不是由于政府的干涉过多,而是由于干涉过少, 
比如在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对外资的必要限制。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在批评亚洲各国政府的时候忘记了 
一个基本事实,即每一笔贷款不仅要有借方,也要有贷方, 
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双方“共同负有责任”。 

从上述观点出发,这一流派对结构主义和市场主义的 
政策建议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那两派的观点 
和主张,实际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贷款者,而不利于亚 
洲国家。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 
机构,或者强化现有国际机构的职能,以便对短期国际流 
动资本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亚洲式金融危机的再 
度爆发。而且,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对外国资本实施了 
管制;香港特区政府也进入股市,与国际投机资本进行了 
直接的较量。 

综上所述,当我们分别考察这三个主要流派的时候, 
可以发现它们各自都包含着合理因素,因为它们都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对策 
建议。不过,当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发现 
各派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分歧。 

尽管如此,通过一年多来的激烈辩论,各派的观点得 
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相互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接近。例如,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也意 
识到了短期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因此 
对原先一味责怪亚洲的做法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 IMF 
也逐渐发现当初制订的结构改革方案过于简单生硬,并没 
有使亚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它已经 
准备进行调整。同样,亚洲领导人在怒斥了西方“邪恶的” 
投机家们之后,冷静下来也看到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在韩 
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新当选的领导人已经开始了反对贪 
污腐败的运动。与此同时,著名的国际金融家绍罗什本人 
也坦率地提出警告说,不要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因为它不 
会自动纠正其无节制的状况。 

当然,由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依据不同,政策主张各异, 
因此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加上各国经济利益的矛 
盾,因此许多合理建议也依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 
先后波及到了日本、俄罗斯、南亚、南非和拉丁美洲,现 
在又波及到了美国,因此,上述各个理论流派在争论的过 
程中也在随时补充新的材料,并且对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不 
断地进行着修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去年爆发的亚洲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亚洲”的,也不仅仅是“金融”的, 
在本质上,它是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和现有经济理论的危机。 
因此,这场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大讨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而且,由此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可能出现的理论突破, 
也必将对亚洲和世界的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

3.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原因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原因

4. 亚洲金融风暴到底是97年还是98年?

肯定是97年了

5. 讲述一下1997年 亚洲金融风暴 着件事

亚洲金融风暴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1.股市价值下滑2成至5成 
由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间,亚洲各国及地区,除了中国外,都面对股市的大幅下跌。日本及台湾下跌约2成,余下的地方都超过4成;马来西亚更下跌超过5成。在短短期间,各国及地方都损失四成多的资产,情况实在令人惊心。 
2.汇市价值亦出现贬值 
经过金融风暴,各国及地方的币值都相继下调。四小龙,除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免去贬值可能性外,其余亚洲国家及地区的货币〔中国除外〕有30%至80%的贬值。印尼的贬值更高达340%。这些都对整体资产价值做成庞大的打击。 
3.贬值后出入口不升反跌 
有些政策人士,特别是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认为贬值会有助于出入口的竞争力,刺激经济复苏。但事实却刚巧相反,1998年的预测,除了印度外,其余各国和地区都出现负增长。出口下跌的估计达5%至10%。而入口更出现大幅减少。除了台湾和香港只下跌6%至10%,其余下跌超过12%以上;泰国和印尼更大幅减少3成。显示贬值不一定可以增加出口,减少入口也只能延缓而已。 
4.经济前景都出现相当负增长 
结果,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由高速增长突然转为负增长。除中、印、台外,余无一幸免。韩、马、泰估计负增长6%-8%;印尼则出现可能18%的大幅负增长。 
5.失业情况急趋恶劣 
当整体经济呈现负增长时,失业问题肯定急趋恶劣;所有受金融风暴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失业率都较前一年增加一倍以上。表5显示除台湾及新加坡能维持低于4%以外,余下都超过5%;韩国、菲律宾及印尼等地被估计其失业率急升10%以上。 
6.工资下降、楼价下跌 
由于失业人员大增,造成劳工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雇主乘机调低工资,减少成本。例如香港的工资普遍下调1-2成。同时,因消费力减弱,销售市场欠佳,用者无法负担高昂楼价或租金。造成楼价及租金也下跌。香港的情况尤为厉害,楼价下跌达3成。 
亚洲金融风暴对社会保障的直接影响 
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回报遭受大损 
退休保障,特别是个人帐户形式的公积金制度,积累庞大的社保基金;有关当局必须想法投资以保值增值。但投资往往带有极大风险,特别是投资于股票及汇率市场,价值涨落波幅很大。这次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导致股市汇市相继大幅下调,将令很多社保基金损失惨重。这里尝试看看香港情况。 
由于香港已决意发展强制私营公积金,这里将分析对其可能影响。首先,我们发现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差不多每十年发生一次。投资回报须以周期性来分析,不能断章由某高峰期来估算。例如上一次股灾是1987年,便不适宜用1983年来估算,应从股灾后起投资至另一次大股灾如97年为一周期,才能较准确估算投资的真正确实的回报。 
就现时强积金草案纵容高风险投资策略,容许以百分之百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即使以最后一年才以百分之百资产投入股票市场,并只以现时香港的金融风暴的影响来计算(若用东南亚情况计算,灾害更大),一旦出现问题,非同小可。 
在过去十年投资周期,香港私营的整体退休基金的周期年均回报率,粗估只有6%(假设股票损失3成)。这估算低于年均通胀率8.8%。换言之,强积金草案的高风险投资策略易受金融风暴摧残。 
强积金办事处回应1997年投资回报只损失7%;但参考香港上市公司10大家族的资产变化,即可见1997年大多损失30%至50%不等,可见笔者的估计准确可信。换言之,私营强积金的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不能抵受金融风暴的打击,导致市民极大损失。 
若以土地基金的稳重投资策略(即30%股票40%债股和30%银行现金),即使遇到相同金融风暴的负面影响,1988至1997的周期年均回报率粗估有9.5%(假设股票损失30%)。换言之,对比年均通胀8.8%,仍能保值及些少增值。但据最新1998年6月底结算,土地基金的投资也难以保值。可见亚洲金融风暴的杀伤力。相信现时亚洲大多数采用公积金制度的国家,其基金的损失会是惨重的,将严重削弱回馈能力。 
2.失业人数增加,供款缴费雇员减少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导致失业率急剧趋升,大部分国家的失业率达10%。这表示有1/10的雇员不能供款缴费,而其雇主供费缴费部分,亦相应损失。那么供款缴费总金额肯定损失了那年度的1/10基金。假若这些情况延续3年,情况将更为恶劣。因为大部分国家的估算很少预测失业率达10%以上的,这将造成整个社会保障基金的精算测算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其财政稳健性。 
3.工资下降,供款缴费金额减少 
避过失业的雇员很可能会遭雇主减压工资。因经济不景,失业大军增长,雇主会趁机减工资,以降成本,增利润。当工资下降,自然在供款缴费率不变情况下,雇员雇主双方的缴费金额数目相应减少,导致社会保险总金额也会下降。当然这会影响其财政稳健性。 
4.企业困难增多,撇帐和不缴费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很多企业会出现倒闭、裁员、减薪或迁离。结果企业负责供款缴费部分减少。另有些企业勉强维持运作,但难以兼顾雇员福利,于是剥减员工福利。首当其冲当然是社会保障利益:志愿性质的企业退休金,医疗保险等会取消或削减;国家立法规定的社会保障计划,也不一定能应付;不能供款缴费比率会相应增加,直接影响社保基金的财政稳健性。 
5.失业人数增加,失业保险及社会援助财政负担加重 
由于失业人数增加,自然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增多,直接加重失业保险金的支出,导致财政负担加大。另由于失业保险金一般只提供6个月至1年的保障,领取完毕后仍在失业的只能转向领取社会援助金。西方国家例子可见一斑;如英国和荷兰,失业人士领取社会援助金占其总数的4成至6成。现时香港失业人士领取社会援助占社会援助个案总数超过10%,正在走向西方情况。这造成政府财政重担。 
亚洲金融风暴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启示 
1.社保基金不宜投资股市 
从上表1至表6的分析结果,投资股市的风险是极高的。即使依国际惯例限制少于30%投资于股市,其后果一如香港土地基金,难以抵御金融风暴,要蒙受损失。故社保基金不宜投资股市。近期美国秘密式的对冲基金的违规做法,亦暴露其缺点及风险,损失过千亿美元,产生国际银行体系的连锁影响,导致美国政府也介入干预及挽救。相信,若没有其他更好的监管方法,这类隐蔽式的危险投机团体,还会是无日无之,在背后操纵金融市场。对于以社会保障为目标的社保基金,实不宜冒这些风险,以免伤及受保人士的福利。 
2.社保基金宜投入社会服务及基本建设,可保值及创造就业机会 
社保基金不投资股市,可转移投入社会服务及基本建设。不但稳健,而且有很大的界外经济效益。现时很多亚洲国家,尚未依政策规划,提供足够的服务,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因此,可以借此机会,增加发展社会服务速度,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可即时创造就业机会,聘请人手,提供服务。 
投资发展社会服务来增加就业机会的最大好处是它能为很多低技术的中年人士,提供就业机会。在一般情况下,低技术的中年人士,不论男女,都是较难与年青有技能的人士,竞争就业机会。同时,这些上年纪的人士亦较难接受技术培训,较难提升技能。但社区服务,如个人照顾、家务助理、家居维修等便民服务,是颇适合中年非技术人士来但任的。因此,这些社会服务的设立是很有必要的。 
在较高层面来看,社会服务的发展如公共房屋、教育及医疗等将更大规模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失业,减少贫困。下面以香港情况来说明论点。 
现时轮候公屋人士超过15万份申请表。假若香港特区政府能坚持每年兴建5万个公屋单位,将大大减少轮候人数,缩短轮候时间;且能满足未来香港人口的增长,达至800万人。除了较快地满足住屋需要外,其创造就业机会及功能效果是显著的。建造公屋可为建造业带来生意,聘请建造业工人;入伙时,住客需要装修设计,增设家用电器、家什杂物等,产生连锁性的经济效益,使整个销售业、百货业兴旺,自然增加就业机会。在公屋户区内的大型商场会增加零售业的发展。 
同样,为了改善教育质素,有必要修建和加建现时的中小学。现时的教职员办公室是非常挤迫,难以发挥老师辅导学生的能力。现时师生比例太大,有减少每班学生人数的需要,以增加老师对学生的关顾。 
同样,改善医疗设施也发挥相同的效果。现时报章常有报导医院病床不足,常要加设帆布床;医院人手不足,特别是护士及护理人员等。这些都有必要增加分区医院,招聘更多医护人员,以维持及改善服务质量。加建医院,增设医学科技设备,加聘人手等,将有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因此,发展整体社会服务,不但能改善社会工作服务、教育、房屋和医疗的设施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要,也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也许政策制订者会问:究竟投资入社会服务建设可带来什么经济效益?且以北京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例来分析。“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是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希望他们靠自己的经济收入,用10到20年时间,拿出20%到30%的家庭收入,买下这样的一套房。且以北京近郊区县近北京地段:每平方米2000元到4000元可买商品房。若以1997年北京市政府规定的购房成本价,城近郊区为每建筑平方米1450元左右。以一间50平方米小房计算,造价是72500元。若分25年期付款,每月平均要供240元,这供款如同交租,占现时三人家庭平均入息1200元的20%。若订在25%,中下层人士每月供300元,那么有60元或20%的利润。可见投资社会服务基本建设是可保值增值的,还可带来相关社会经济效益。 
3.应以基本保障为主,维持低水平的社保金额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导致股市市值下调,相信不少社保基金损失两成以上。甚者,更会影响基金财务健全性。因此,社会保障金额水平应维持于低水平和保障基本需要为主;不宜过分扩展,来保障社会中产阶层人士。这样会使社保基金保持稳健,即使受金融风暴打击,亦能保证融资充裕,有足够基金提供社保金给予基本需要人士。换言之,在世界金融体系未完成改革之前,甚或改革之后,仍恐怕会有很多隐蔽组织如长期资本管理对冲基金等趁机炒卖,应把“维持低水平社保金额以保障基本需要为主”的政策订为长期国策,不宜修改。即使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也不宜提高保障金额水平。一则可避免如金融风暴的突如其来的破坏,同时可采用丰富资源用在社会服务式的社会保障,三则更可维持市民工作动力,不因社保金额水平过高而挫伤劳动积极性。 
4.不应设立失业保险,造成财政负担 
应否设立失业保险常常成为改策的争议。但经亚洲金融风暴一役,其后遗症显然导致大量失业。除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仍可维持失业率在5%以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都接近10%或以上。试问要为这么庞大的失业大军提供基本的失业保险金,所花费的财政将会是天文数字。一下子要拿出这笔金额,将会对已备受冲击的经济不景下的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制订稳健的社会保障政策适宜避免设立失业保险。保障失业者,可改由社会援助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保证不会跌穿社会安全网。对应付诸如金融风暴的危机,这种社保安排会较为妥善。 
事实上,一般西方国家的失业保险安排,都是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金半年至一年后,届时若还未能找到工作,只能转移申请资产入息审查的社会援助救济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因此若以基本生活保障为主,根本无须为有一定资产储蓄的失业者提供过渡性质的失业保险金。 
即使以没有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中国来说,为所有非自愿性失业者包括那些有一定资产储蓄的中产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金,将造成很多后遗症。 
(1)失业保险财政易出赤字。自1986年建立失业保险以来,1992年失业保险支出,因失业人数增加,便达到前来年总和;1994年的失业保险支出,又是前7年总和的1.2倍;有些地区已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所余的基金只能维持200万人一年的基本生活,但据预测,从1995年到2000年,由于企业破产解雇,减产裁员的职工将达1800万人,年均300万人。加大10倍失业保险基金也不一定足够应付(《中国再就业工程实施指南》,1998年)。 
(2)失业保险制度名下出现各种开支,包括医疗费、丧葬补助费、亲属抚恤费、生产自救费和管理费等,难以监管审计。故有提出建立由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会和公众团体的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督机构,其实效有待证实。 
(3)现时适用范围限于国有企业,若推广至各种企业制和打破城乡界限,承担的责任将超越数亿人,包括1.2亿的乡镇企业工人。是否可以承担,实成疑问。 
较可行的办法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为失业者提供“安全网”保证基本生活需要。而有关资源则可用作再就业服务资金,提供职训津贴,以鼓励改进本身技能、转业准备、寻找职业和生产自救。这比设立失业保险金为佳。事实上,现时中国国策也是把失业保险的救济功能放在首位。因此,精简正名,倒不如选用最低生活保障和职训津贴补助来得更直接有效(详尽分析日后可见莫泰基等编,《香港劳资关系与社会保障》,2000,中国劳动出版社)。 
5.制定贫穷线,作为社会援助金的安全纲水平 
不设立失业保险,则必须有一个妥善社会援助制度。但很多社会援助制度都是因随政治争执而改变,未能有效地提供一适当保障水平,照顾最不能自助者的需要。较有依据的做法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制定官方贫困线,以此为社会援助制度的基本保障金,以社会安全网形式,成为社会最后防线,保障市民。这样会有效率地照顾最有需要的人士,并保证社会安定,维持良好治安法纪。 
【责任编辑】郑菁 
【参考文献】 
1 李罗力主编,1998,《第二冲击波——从东南亚金融风暴到全球经济大变局》,贵州人民出版社。 
2 姜建青主编,1998,《海外金融风潮评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 王航等编,1998,《阻击风暴——东亚金融危机中的狙击与阻击》,贵州人民出版社。 
4 莫泰基,1993,《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香港:中华书局。 
5 莫泰基,1999,《消灭贫穷的政策构思》,中华书局。 
6 莫泰基等,1996,《扶贫与就业》,理工大学与香港社保学会。 
7 《中国再就业工程实践指南》,1998,工商出版社。 
8 Asian NGOs,1998,Financial Crisis: Our Response,Hong Kong:Clear Cut Pub.

讲述一下1997年 亚洲金融风暴 着件事

6. 97亚洲金融风暴和08经济危机比较

金融危机的原理如下: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区域的观念开始模糊,世界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我依赖你生产的袜子,你可能依赖我生产的矿石。


在一个岛上有一群人,岛上除了几样产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也生产不了,岛上的居民用一种叫RMB的贝壳,作为钱来花,就是椰子一个3贝壳,淡水一桶5贝壳等等。这时大家想生活的好一点,可是岛上又生产不出这么多东东。于是就想用自己的劳动力和别人换。

这个岛不远处有一个大岛,上面什么都有,人家使用一种叫做USD的贝壳做交易,于是小岛上的居民就到大岛上的工厂游说,我们这里工资低,原料便宜,没有土地使用费用,还免税,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吧。大岛上的有钱人觉的有道理就试着在小岛上开了一些工厂,可是马上问题就出现了,小岛上RMB和大岛上的USD是2:1的,也就是说在小岛卖2个贝壳的东东在大岛也要卖1个贝壳。大岛虽然有许多劣势但是因为工厂多,上下游配套的运输成本低,加上工人熟练,成本和小岛的产品没有太大的价格差。这个时侯小岛的酋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岛上的巫师忽悠大家,小岛上的贝壳和大岛上的不一样,大岛上的有神力,所以值钱,我们的贝壳和他们的贝壳要8:1才合理。大家一听原来是酱紫呀,于是就用自己的8个贝壳换大岛上的一个贝壳了。这样小岛上的物价和工资就是大岛上的八分之一了,大岛上的公司就纷纷到小岛上来设厂,赚了大钱,他们把钱汇回大岛上发展科技,然后再把发展好的产品在小岛生产。这样过了30年。。。。。。

慢慢的大岛上的工厂就越来越少了,全变成了科研基地,同时出现了为科研基地里的人服务的行业,像剃头呀餐馆呀驴友呀医院等等,当然还有HD区,呵呵。大岛上的居民有好多钱,而且他们知道小岛上的工厂可以为他们未来带来更多的钱,于是他们就拼命的借钱炒房子、炒股票、炒花生!!!反正有什么炒什么!物价开始飞涨了!小岛上的酋长一看呵呵赚钱的机会来了,赶快串通巫师,又把RMB和USD的价格定在了6:1,这样小岛的产品也普涨了25%。突然有一天大岛的人们发现所有的东东都炒不上去了,因为没有人接手呀,东西太贵,卖不掉了,于是赶快竞相压价,想把自己的东东卖掉,市场上一下全是东东没有买主。小岛上的工厂主一看自己生产的东东卖不掉了。只好关了工厂回大岛去。这一下小岛可炸了窝喽!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是可恶的酋长和巫师搞的鬼,去找他们算账!!!这时候酋长和巫师更着急,怎么办呢?眼看着自己舒适的生活不保了。这时候巫师出了个主意。。。第二天酋长宣布进行一个聪明绝顶潇洒盖世全无敌的4万亿贝壳救市计划,就是让所有岛民都到岛上搬石头运到海边,再从海边把石头搬回来,每人每天1000 RMB贝壳,工资由酋长出!!!小岛的居民们马上激动万分统统流下了热泪,在歌颂了英明的领导,并跳了一段草裙舞以后就回家了。总算是解了酋长和巫师的燃眉之急,可是长此以往酋长虽然FB,也没有这么多贝壳往里填呀!巫师这时候又想出了一招。。。又过了一天,巫师出面了,他把大家召集起来说:“哎呀!我昨天被驴踢了,在朦胧中来到了仙界,见到了神仙mm,神仙mm说我们的贝壳和大岛的贝壳要20:1呀!要不然就有天灾海啸了!”大伙儿一听可吓坏了,赶紧按巫师说的做,这样小岛的贝壳和大岛的贝壳就是20:1了。。。

话说大岛的商人自从从小岛撤资之后回到大岛,每日精神恍惚,想想自己在小岛的生活那是多么惬意呀!每天XO喝着,鲍鱼吃着,还有小岛的美女陪着,何其快哉!现在又是何等凄惨!这一日收听大岛上的胡诌广播电台的广播,广播里说小岛为了预防海啸,已经将贝壳的比值降到20:1了,东西卖的好好好便宜呀!!!他赶快算了算,咦!要是这么便宜的话,在小岛设厂还是有赚的,于是他赶紧回去又在小岛设厂了。这时候小岛的居民听说工厂又开了,纷纷回到工厂上班,那个大岛的商人又赚到了,大岛的科研机构也重开了,于是循环又开始了。。。。

7. 97年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回事

  原因主要是
  一、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而直接引发的原因是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后果是促进各国金融体系改革,尽管非常残酷。

97年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回事

8. 关于97亚洲金融风暴的一个问题

首先说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亦称“同业拆放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最早出现于美国,由于清算业务活动和日常收付数额的变化,总会出现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多余,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情况。存款准备金多余的银行需要把多余部分运用,以获得利息收入,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又必须设法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准备金多余和不足的银行,在客观上需要互相调剂。于是,1921 年在美国纽约形成了以调剂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的准备金头寸为内容的联邦基金市场。这就是同业拆借市场的雏形。

同业拆借利率当然指的就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包括拆入和拆出利率。

索罗斯等投机分子的投机其操作手法就是买卖货币。大量的买入以拉高货币价格(即汇率),诱使国际货币投资商也买入,然后索罗斯在高位抛售,赚取差价。突高突低,剧烈振荡,最终导致了暴跌,金融风暴出现了。

香港金融机构参与货币买卖,资金难免出现短缺,短缺时金融机构就会到同业拆借市场筹措资金,为了限制金融机构筹措资金量和筹措时间,港局就将港币的隔夜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提高到3000%。 相当于一天8.21%,已经是相当相当的高了,正常的利率水平大约是年利率2.2%左右吧,每天0.00602%。比对私利率要低,毕竟人家是同业嘛。

香港金融机构不参与货币买卖,也是不现实的。为了规避风险,参与货币交易也是必须的。

其作用:提高后金融机构筹措资金的成本上升,就会减少同业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收缩流动性,降低投资需求。可以说,这种限制措施会把资金活动封闭在一个区域内,减少外界的冲击,也减少了资金的流出。是香港能在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基本稳定和我国实现“软着陆”的保障。

另外要指出的是,之所以金融危机爆发,其根本原因在于东南亚部分国家,尤其是当年的泰国经济结构出现失衡,给国际游资以可乘之机,而且,面对金融动荡和游资冲击,当局麻痹大意、反应迟钝造成的。在这点上,香港明显要反应快的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