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的由来

2024-05-18 23:38

1. 禅茶一味的由来

禅茶一味
「 吴越之地,古来佛法兴盛。鉴真东渡,霞幕北飞,弘法律宗于东瀛,  传道禅宗于高丽。湖州以吴兴之土,太湖之滨,风水畅达,人杰辈出。风景文化,尤以妙西为盛,茶道创于斯,韩禅源于此,茶禅一味,自兹渊源。

昔梁武以东方妙喜佛国,建妙喜寺。妙西因寺而名,产丝茶,聚高士。唐人陆羽,自楚地适湖州,寄寓妙西苕溪,结庐隐居,得以识诗僧皎然,二人交以诗,会以茶,成缁素忘年之交。
烹茶之仪,陶腾历练,妙西茶,清泉水,汇做浮云青萍,漂泊无根,恰若万物各迁流,聚散多无常,众生以无常因,生烦恼果,人生甘苦,莫盅于一杯之内。
饮茶之悟,精神庄严,眼耳鼻,舌身意,体味六根六识,啜苦咽甘,浑似一杯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事以辛苦味,得欢喜心,证悟之道,皆蕴于一饮之中。
由是皎然以饮成诗,得“茶道”二字,陆羽以悟求道,著《茶经》三卷。茶道、茶经,流传天下,及于朝鲜、日本,凡烹茶行礼之处,皆以陆羽为“茶圣”。
南宋末年,石屋清珙禅师行至妙西,驻锡求法,品茶修禅。座下高丽弟子普愚太古,学成归国,尊为国师,得开太古禅宗,衣钵相传。
茶禅一味,传承至今。妙西乡民,熟知茶性。茶经烘焙,始出清香,方啜含苦,待咽则甘。由此得“我是一片茶叶”之悟,先辛苦,后甘甜。所谓茶即禅,禅即是茶,茶中有我,禅中无我,觉大千之浩瀚,知人欲之卑小,生悲悯,感慈怀,以“无我”境界,行无私奉献。为彰此德化,树碑以志之。」
百年丹红-茶话专题-纪录片|茶禅一味·霞幕北飞 http://t.cn/RprEdHm

禅茶一味的由来

2. 禅茶一味的渊源

茶养道课堂:茶知识系列(2)茶的起源,禅茶一味的来历

3. 茶禅一味的出处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答案正在飞速整理中,请您稍等两分钟~【摘要】
茶禅一味的出处【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答案正在飞速整理中,请您稍等两分钟~【回答】
您好,“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回答】

茶禅一味的出处

4. 茶禅一味

中华九龙璧:精品石赏析

题名:茶禅一味 尺寸:38×76×58 收藏:林建宏

5. 茶禅一味的介绍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2]

茶禅一味的介绍

6. 茶禅一味怎么理解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茶禅一味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茶道。《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古代的文人墨客记录了茶所演绎的一幕幕世相,而画家则用画笔,描绘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阎立本,曾画《萧翼赚兰亭图》,此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一画是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台御史萧翼往会稽(浙江绍兴)向僧人辩才智取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的故事。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面共五人,中为八十高龄僧人辩才,面目清瞿,手持佛尘,坐于禅榻藤椅,正与萧翼侃侃自夸。萧翼长须飘洒,袖手躬身坐于长方木凳上仔细聆听,一侍僧立于其间。辩才和尚并不知萧翼的真实身份,仍令人烹茶以礼。烹茶老者蹲坐蒲团,手持茶铛置于风炉之上做拨炉烹茶状,侍童手捧茶托、茶碗,欲将茶汤烹好敬献主客。画面右下角置一方桌,上置茶托、茶碗、茶碾、茶罐……,画面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品茗清谈的情景。   明代画家顾炳所摹绘唐代阎立本所绘《斗茶图》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饮茶习俗,画中将诸人端壶、冲茶、观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斗茶者极有个性,头裹巾、上身半袒、束腰、着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状。   以煮茶人画常常会带有一种独特的雅致情趣。   明代画家王绂作有《茅斋煮茶图》,其诗云:「小结茅斋四五椽,萧萧竹树带秋?。呼童扫取空阶叶,好向山厨煮三泉」。题诗与画面相配,给人一种清寂的氛围,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远离了喧闹,展现的淋漓尽致。清郑板桥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芬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蔬林窄径之间」之雅事也。   古代画家的「茶味冲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与禅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达出一些不得志者的无奈。   在当代画家中展现同样的题材,而别然不同。青年画家马海方先生所创作《纳凉图》画面中描绘一位老者,心宽体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其无拘无束,独赏莺哥的鸟啼,一个紫砂壶,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后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马海方先生的画作简括,以生动绘画语言表现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品图简意丰,令人回味。   自古茶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茶的文学数不胜举。当代的赵朴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诗:「七碗受至味,一壸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见《全唐诗》卷388)。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唐末赵州从谂禅师,用「吃茶去」接引后人的一种方便。禅师们认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远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从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当然也有妙道。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让人们在极小的事物中体认自性。   所以赵朴老曾说「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如果你引经据典的流入的口头禅,不如回观心性,对照修持,自得自悟。其诗从茶诗升格至佛理,令人回味。   茶与「坐禅」修行有很大关系,茶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且能提神醒脑,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于是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 五龙峰茶业 真诚为您解答!

7. 何谓禅茶一味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3、“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何谓禅茶一味

8. 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的。
  
 早在晋代,就有僧人在寺院种植茶树,饮茶之风逐渐在寺院兴起。
  
 民间百姓喝茶喝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文人逸士雅集饮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一个浓浓的烟火气,一个满满的高士气,"禅茶一味"则是更深层次的饮茶方式,品茶悟道,玄深莫测。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在内在精神上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茶中有禅意,禅以茶悟心。
  
 《坛经》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  修禅就是让心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也有一套复杂的茶道仪式。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至于视“禅茶一味”为最高境界的日本茶道,讲究更复杂的仪式程序,关于“禅茶一味”,还有更多更深的解读。
  
 我喜欢杭州永福寺监院明行法师的阐释:“禅茶一味并不高深,在喝茶时,慢慢把心放进茶里,就能体会到禅。”
  
 “慢慢把心放进茶里”,简单明了!
  
 
  
                                          
  《诗画共读》 
  
  
  《茶之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