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金融地产如何监管?

2024-05-10 21:59

1. 2018年金融地产如何监管?

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表现出较强韧性,预计全年GDP增长6.8%左右。专家预计,2018年通胀水平较温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不变。政策重点将继续放在“防风险”方面,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领域监管或进一步加码。

外需好转新旧动力共发力
“2017年全年经济增长料为6.8%,高于年初制定目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这是由于消费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此外,当前贸易形势较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将实现6年来的首次反弹,预计增速较2016年回升0.1个百分点。在环保限产、房地产调控、金融去杠杆和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多管齐下的政策环境下,2017年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增长韧性超出预期。
通胀水平料相对温和
从2018年通胀水平来看,天风证券分析师宋雪涛预计,2018年CPI相较2017年中枢小幅上升。从翘尾因素来看,2-3月开始,CPI翘尾因素逐月上升,6月达到峰值1.7%,随后开始下降。全年CPI将呈M型的季节性特点,中性预测下全年中枢约为2.08%,对货币政策不构成紧缩压力。

“预计2018年CPI将温和抬升。”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分析,蔬菜的低基数因素将带动一季度CPI涨幅走高,有达到3%的可能;一季度之后CPI大概率逐步回落,全年整体水平将有所上升,但总体保持相对温和,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2.3%左右。
连平预计,CPI略有上升,PPI高位回调,通胀水平温和。在去杠杆、防风险和监管政策趋紧的背景下,流动性不会大幅释放。
防风险是重中之重
专家表示,展望2018年,防风险仍是经济运行中的重中之重。冯琳预测,2018年的政策环境将总体保持稳定: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继续深化;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模式不变;三是政策重点将继续放在“防风险”,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或进一步加码。

“我国是最具有活力的新兴市场,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超过美国。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防风险仍是重中之重。”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首先,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初步化解了产能过剩风险,2018年供给侧改革仍是重点。其次,通过统一监管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资管新规实施,大资管统一监管,100万亿影子银行业务重新洗牌;另外,通过明确地方政府职责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PPP之名行融资之实,地方政府债务可能迎来新一轮治理。

2018年金融地产如何监管?

2. 强化房地产金融监管 促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官网日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实施房地产金融强监管以来,监管机构完善房地产金融监管机制,防范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多个房地产融资指标呈下降态势。截至7月末,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7%,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
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是防止发生次生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应进一步坚持定位,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定市场预期。去年以来,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少数城市房地产量价齐升,出现过热倾向。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综合运用土地、金融、财税等措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
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金融需要进一步摆正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积极稳妥贯彻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相关要求,抑制房地产企业盲目扩张,逐步降低其对金融杠杆的过度依赖。在具体工作中,应严把风险关口,全面审查信贷资金流向,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对于房地产企业,要加大审查力度,不向资质不合格的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不为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项目提供通道或信用担保。对于个人用户,发放的大额经营贷款、消费贷款需要客户提供相关证明,严防通过消费贷款、经营贷款、信用卡透支等方式将资金违规转移至房地产市场。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优化房地产金融业务结构,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一是可与房地产企业合作,通过签订租赁权转让协议的方式将待售房源变成长租房源,向符合条件的租赁用户发放租房贷款;二是可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住房租赁平台交易撮合、信用评价等各个环节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开发额度和利率适中的“租房分期”等产品,通过信用卡等载体为客户直接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加快进入住房租赁市场,探索住房租赁信贷新模式,既可促进住房租赁金融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
不久前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强调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设计,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明年上半年计划投放的部分贷款,或将提前到今年下半年投放,以此对冲近期信贷增速下滑趋势,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信贷政策要继续坚持稳健的基调,在支持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特别是要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不向房地产市场发出错误信号。此外,也要防止政策调整误伤合理的市场需求。

3. 强化房地产金融监管 促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官网日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实施房地产金融强监管以来,监管机构完善房地产金融监管机制,防范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多个房地产融资指标呈下降态势。截至7月末,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7%,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
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是防止发生次生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应进一步坚持定位,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定市场预期。去年以来,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少数城市房地产量价齐升,出现过热倾向。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综合运用土地、金融、财税等措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
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金融需要进一步摆正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积极稳妥贯彻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相关要求,抑制房地产企业盲目扩张,逐步降低其对金融杠杆的过度依赖。在具体工作中,应严把风险关口,全面审查信贷资金流向,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对于房地产企业,要加大审查力度,不向资质不合格的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不为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项目提供通道或信用担保。对于个人用户,发放的大额经营贷款、消费贷款需要客户提供相关证明,严防通过消费贷款、经营贷款、信用卡透支等方式将资金违规转移至房地产市场。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优化房地产金融业务结构,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一是可与房地产企业合作,通过签订租赁权转让协议的方式将待售房源变成长租房源,向符合条件的租赁用户发放租房贷款;二是可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住房租赁平台交易撮合、信用评价等各个环节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开发额度和利率适中的“租房分期”等产品,通过信用卡等载体为客户直接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加快进入住房租赁市场,探索住房租赁信贷新模式,既可促进住房租赁金融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
不久前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强调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设计,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明年上半年计划投放的部分贷款,或将提前到今年下半年投放,以此对冲近期信贷增速下滑趋势,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信贷政策要继续坚持稳健的基调,在支持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特别是要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不向房地产市场发出错误信号。此外,也要防止政策调整误伤合理的市场需求。

强化房地产金融监管 促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4. 强化房地产金融监管 促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官网日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实施房地产金融强监管以来,监管机构完善房地产金融监管机制,防范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多个房地产融资指标呈下降态势。截至7月末,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7%,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
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是防止发生次生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应进一步坚持定位,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定市场预期。去年以来,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少数城市房地产量价齐升,出现过热倾向。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综合运用土地、金融、财税等措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
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金融需要进一步摆正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积极稳妥贯彻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和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相关要求,抑制房地产企业盲目扩张,逐步降低其对金融杠杆的过度依赖。在具体工作中,应严把风险关口,全面审查信贷资金流向,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对于房地产企业,要加大审查力度,不向资质不合格的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不为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项目提供通道或信用担保。对于个人用户,发放的大额经营贷款、消费贷款需要客户提供相关证明,严防通过消费贷款、经营贷款、信用卡透支等方式将资金违规转移至房地产市场。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优化房地产金融业务结构,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一是可与房地产企业合作,通过签订租赁权转让协议的方式将待售房源变成长租房源,向符合条件的租赁用户发放租房贷款;二是可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住房租赁平台交易撮合、信用评价等各个环节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开发额度和利率适中的“租房分期”等产品,通过信用卡等载体为客户直接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加快进入住房租赁市场,探索住房租赁信贷新模式,既可促进住房租赁金融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
不久前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强调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设计,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明年上半年计划投放的部分贷款,或将提前到今年下半年投放,以此对冲近期信贷增速下滑趋势,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信贷政策要继续坚持稳健的基调,在支持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特别是要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不向房地产市场发出错误信号。此外,也要防止政策调整误伤合理的市场需求。

5. 监管层出台16条金融新政 房地产迎今年最强政策支持

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消息传出后,引发业界关注与市场强烈反响。据了解,《通知》涵盖6大方面16条措施,对于房地产信贷投放、“保交楼”金融支持、风险处置、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做了明确、具体要求。11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了16条金融新政的真实性。
对于此次新政,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力度之大、内容之全面,是今年之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鉴于目前房地产行业发展降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此次金融举措有望推动房地产行业“软着陆”,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着力解决民生关切问题。
文件确认属实,16条措施涉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上述《通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于11月11日印发,主送单位包括各分支人行、银保监局、银行和信托、保险、金融资管公司,并抄送交易商协会。
对此,11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通知》的真实性。“这个文件目前只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内部传发,暂时不会对外发布,也不会发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及个人,可以确定的是该文件属实,正在贯彻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工作人员未进一步透露具体实施进展。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新政涉及房地产开发贷、个人贷款、存量融资展期、信托融资、债券融资、保交楼专项借款、保护个人征信、延长贷款集中制、住房租赁金融等共计16条措施,既涵盖需求端和供给端,融资方面又是多渠道支持。这份《通知》覆盖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从建筑行业贷款到房企开发贷、个人房贷,再到租赁行业融资。
“自2021年9月底对房地产政策进行边际调整以来,本次政策力度最大、措施最为具体。”盛松成如是说。
具体来看,这16条新政中有几大亮点,其中提出,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治理完善、聚焦主业、资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稳健发展。支持项目主办行和银团贷款模式,强化贷款审批、发放、收回全流程管理,切实保障资金安全。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称,“两个毫不动摇”实际上是针对三种歧视性的房地产信贷投放做法,即对民企的支持力度偏少、对聚焦地产主业的地产企业支持较少、因项目爆雷而忽视对整个地产企业的支持。此类定调,有助于对金融机构工作思路做出纠偏,确保政策落实路线不偏、执行力增强。
在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方面,《通知》指出,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基于商业性原则自主协商,积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项目完工交付。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未来半年内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报送征信系统的贷款分类与之保持一致。
此外,在融资增信方面,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尤其是房地产信托融资,从之前的“压制”到现在的“鼓励”,政策调整较大。
在备受关注的保交楼方面,除了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外,还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在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鼓励依法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同时,切实保护延期贷款的个人征信权益,个人住房贷款已调整还款安排的,金融机构按新的还款安排报送信用记录;经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认定应予调整的,金融机构根据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等调整信用记录报送,已报送的予以调整。
新政对于房企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
对于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政策的发布,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通知文件与以往表态不同,更显示出政策指导性,这也是央行和银保监会自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以来首次就房地产融资问题出台专门性文件,对于行业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市场信心较为脆弱的当下,监管部门释放重磅利好,对修复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中指研究院分析认为,从市场情况来看,当前房地产市场销售尚未出现明显好转。11月以来,重点50城商品住宅周度成交面积同比降幅仍在10%以上,购房者观望情绪仍较重,市场活跃度不足。预计随着楼市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供需两端政策优化叠加防疫政策改善,将带动市场预期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更多核心城市政策优化后,或将带动当地购房需求释放,市场筑底回升或将会出现。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总体看来,新政是对近期金融扶持房地产稳定一系列政策的总结,体现了监管层对于房地产金融的态度,即稳定杠杆和融资,避免因失灵和去杠杆提速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重点也很突出,即保交楼、风险处置、金融消费权益,同时希望向新市民、租赁等新的房地产融资方向转型。
“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政策是今年以来对于房地产企业力度最大的支持政策,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有望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政策多见于需求端,其中三季度以保项目为主。此次新政与之前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对房地产企业的支持,民营和混合所有制房企在信贷和债券融资方面都将得到更强的信用支持。整体来看,房地产调控政策微调,内容越来越宽松,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但市场的信心依然没有完全恢复,期待包括烂尾楼续建资金、存量房贷降息等更大力度政策。
张大伟认为,目前,房地产行业面对的并非简单的资金问题,拿地、销售、客源、贷款乃至同质化产品竞争都存在压力。从当前监测的数据来看,多个城市利率均出现了轻微的变化。但是,当前购房是收入稳定问题,叠加人口结构问题,依然影响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此次新政肯定是个好消息,证明了政策还会越来越宽松,特别是救房企后,房贷利率还有较大的下调空间。

监管层出台16条金融新政 房地产迎今年最强政策支持

6. 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问题

 闲置商品房数量持续增长目前房价涨幅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阶段。在很多大中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过快。有些城市涨幅平均价格连续二年、三年在15%以上。商品房价格上涨同时也带动了二手房交易价格的上涨,使商品房安全空置量持续增加。这种闲置规模显然超过了商品房买卖过程中的正常闲置。目前在中国大中城市繁华地段的普通商品住宅售价可达6000至8000元/m2,高档住宅则达8000至10000元/m2,上海、北京等城市房价甚至达到10000至16000元/m2。中心地段房价在3500至5000元/m2;市内偏远郊区的房价也在1500至2400元/m2。假设一个普通双职工的三口之家平均月工资收入在2000元(一些居民往往还达不到这种收入水平),在扣除日常生活消费之外,要购置一套住宅需要20年左右。这是房价假设不变得出的结论,实际房价是逐年上涨的。据统计,2005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2.5%,沈阳市房价今年较去年相比上涨幅度为5%。现在全国空置商品房面积约1.23亿m2,新建的大批房中又有70%闲置在那里。与国外相比,例如在美国的中等城市,买一套60m2的住房需要l0l2万美金,按中国最低房价来算中国居民也需要12万人民币。按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来看,美国房子的价格约为中国房子的八九倍,但这仅相当一对美国夫妇l2年的收入。按照国际通用的比较方法,国外一套普通商品房售价一般为职工平均年收入的3~6倍,而在中国这一比值却上升到了20倍左右。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中存在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由于商业银行普遍把房地产信贷作为一种“优良资产”大力发展,在经营业务上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有的商业银行降低客户资质等级评定的门坎,将审查手续简化,将审查速度加快,等等。又如在发放房地产贷款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对政府担保和政府干预项目盲目乐观,甚至盲目追捧,而忽视了这些项目所具有的风险性。再如,目前许多房地产信托基本上是参照银行贷款的有关条款来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贷款的变种,而信托公司在委托贷款方面的监控、管理、经营能力和经验可能都不如商业银行。

7. 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现在是什么情况?

  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好
  近年来,以国有为主体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管理已步入一个新阶段,银行资产质量较高,不良资产比例严格控制在风险可控的程度,总体不良率在2%以下,大部分银行在1%以下。风险拨备率都远好于国际金融业的普遍水平。
  二、信贷业务营销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
  随着金融风控水平的提高,不良资产责任追究的完善,加上金融竞争的加剧,信贷人员营销意识逐步增强,现在流行的是“跪着放贷,站着收贷”,融资讲求“关系”、”人情”而不是客观冷静的分析对方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这种情况已经只在少数落后地区存在。
  三、信贷扶持只是宣传,银行也需要赚钱。
  “晴天打伞,未必能雪中送炭”是由银行的企业性质决定的,除农发行等例外,银行非财政性或政策性机构,严格地讲应该是“锦上添花”,助推企业的发展。银行没有义务为企业雪中送炭,现在流行的是“能为银行带来利益的客户才是上帝”。
  银行的本份是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才是银行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金融出了问题,一国经济必然受到重创,就如“养活世界上13亿人”是中国政府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
  四、融资难的根本问题不在银行。
  企业都在说“融资难”,但融资难的根本问题不在银行,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好才是根本原因。法制环境不完善,征信文化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诚实守信不如民国时代,逃废债现象频出,这是银行的问题吗?银行的“三性”中安全性是始终是在第一位的,银行唯有审慎经营才能立足。
  四、关于房地产行业,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还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净出口、消费和投资。出口在严重下降,消费、投资都离不开房地产。目前的中国,投资渠道狭窄,资产总要有个存在方式,房地产无疑是最主要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贪官的房产很多?虽然不具代表性,也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一些问题。
  政府一方面要打压房地投资过快造成的泡沫,防止因房价增速过快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防止泡沫破产可能形成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房地产打死,卖地经济、政府平台债务、银行坏账都不允许政府过分打压,还有就是中国还没有培育出足以替代房地产的新兴行业,什么高新科技、环保节能都还是题材,是空中楼阁。
  从百姓角度来说,限购令并不是坏事,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对百姓有好处。但是,中国的百姓并不理性,所谓的“刚性需求”就是因为不理性产生的。目前人均住房并不算少,却为什么亮灯率不高,老百姓又没房住?房产集中在少数有钱人手中是事实,但中国百姓对于住房的要求也实在太高,无论住房面积还是住房装修都要求过高,这不能拿澳州比,要考虑中国人口数量,安得广厦千万间,人人有一套是不可能的。
  五、中国百姓不够理性。
  还有就是,价值规律支配着房地产行业,也应该支配城市人口的流动,但这一点没有作用。有钱人到国外安家似乎很正常,但有钱人住最贵、地段最好的房子的观念没有被认同,人人都想在大上海买大房子。而且,即使跟不上城市节奏,都不愿意搬到郊区。想想看,月薪几千怎么能在大城市买得起房子呢?我说,能成为房奴已经是幸运的了。这让政府怎么解决?
  说个极端的例子,利比亚600万人口,卡扎菲政府建了100万套房子,每套1元,想要都会给,福利不错吧?一个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5元)可以购一大袋面包(政府贴的),幸福吧?全免费医疗,国内治不好的送国外治政府报销,够意思了吧?结果怎样?!
  回可能有些观点不全面,但肯定会给你带来许多新意,因为网络上根本找不到,仅供参考!

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现在是什么情况?

8. 金融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融资实施了什么

2021年1月,市场短期资金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部分商业银行小幅上调贷款利率,货币市场流动性阶段性明显偏紧。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此轮流动性阶段性偏紧念袜、利率上行主要是针对房地产泡沫。我们认为,监管部门针对住房金融政策严格规范的意图已经比较明确,国内房价上涨过快及其泡沫风险更多体现的是局部、结构性的。过去两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房价涨幅逐步回落,仅一线和少数重点二线、三线城市房价涨幅相对较快,成为当前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区域。
“三道红线”和集中度管理体现住房金融政策连续性
自2020年三季度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融资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调节措施。前有“三道红线”,对房企资产负债的水平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后又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通知(下称《通知》),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结构提出要求,包括适当控制居民购房贷款规模,严防利用消费贷、首付贷资金违规加杠杆行为;对房企加强融资管控,包含贷款、信托及境内外债券融资。过去几年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长较快,贷款价值比LTV从2017年的0.29升至2020年的0.34。“三道红线”和集中度管理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住房金融政策的连续性,是健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和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