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街镇的著名名人

2024-05-09 17:14

1. 梅街镇的著名名人

梅街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唐代大诗人李白“五游秋浦,三上九华”时游经梅街,留下“鸡鸣发黄山、幕投虾湖宿”等著名诗句,其组诗《秋浦歌》中有四首专门描写了梅街的山水美景。出生梅街的南唐才子殷文圭、清末巡抚刘瑞芬、民国史官柯剑霞等一代人杰都载入了史册。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同志更是梅街人民的骄傲。

梅街镇的著名名人

2. 梅陇镇的历史沿革

梅陇,旧名梅家弄,传因明成化年间,徽州梅姓在此经商,其后裔建宅第形似街弄而名。兴起于清嘉庆年间,为梅家弄市。又因与上海市南梅家弄同名,1933年(民国22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改名梅陇。今仍多梅姓人家。清同治商市日盛。40年代,米业兴起。抗日战争胜利后,肉庄生意兴隆,形成猪市。1949年有50家商店,从业人员114人。其中米店6家、烟什店13家、豆腐店5家、鲜咸肉庄3家。50年代,大多关闭,市面冷清。1984年有商店近20家。1949年有7家碾米、轧花厂和2家石棉厂,1958年兴办社办厂,1984年有乡办梅陇工艺品厂、农业机械厂、玻璃纤维厂。镇街道布局呈“丰”字形,主街南北向,约长200米,宽三四米,平房居多。80年代老镇改造,旧街全部拆除,建新街。1935年通电,1964年用自来水,1967年通煤气,1973年建造新工房。镇南有年产12万吨啤酒的上海益民啤酒厂,镇北有上海最大的游艺场锦江乐园。

3. 梅川镇的著名人物

梅川镇著名人物有司马道信(四祖)、杨际泰、居正、居浩然等。  姓名生卒年成就司马道信(四祖)580-651道信是中国历代寺院中,第一个被皇帝封为既通佛学又通医学的一代高僧。 杨际泰  1780-1850著有《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书籍。肖光际1781—1864著有《四书训蒙节解》。居正1876-1951辛亥革命元勋。著有《辛亥亲历记》、《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辛亥礼记》等书居浩然1917-19841952年任淡江英语专科学校(淡江大学前身)校长。饶汉祥1883—19271911年任武昌都督府秘书长。

梅川镇的著名人物

4. 梅陇镇的介绍

梅陇镇东临附城镇、联安镇,南濒南海,北临海城镇、西与深汕特别合作区接壤。G324线贯穿全境,全长19.2公里;深汕高速公路和厦深铁路穿越境内南部;镇区距深汕高速公路鮜门出口和厦深铁路 鲘门站(汕尾南站)仅为10公里;与珠三角地区和香港形成2小时经济生活圈。梅陇镇是汕尾市海丰中心城镇,汕尾市首饰加工专业镇,汕尾市工农业重镇和人口大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辖36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3.6万人,是汕尾市海丰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之一。

5. 洪梅镇的历史名人

莫萃华少年时代就读于莞城县立高等小学,继升读于东莞中学,后因家境困厄,中途辍学随父到广州当工人。1920年秋冬投身于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1924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成为东莞第一个共产党员。1924年底,建立了东莞第一个党支部,莫萃华任书记。1925年10月,东莞支部改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莫萃华被选为第一任特支书记。1929年初,莫萃华随丁福队伍在增城仙村与国民党军队袁虾九部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其遗体被运回洪屋涡安葬,时年仅26岁。 李本立是东莞市黎洲角村人。1923年在东莞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进入东莞中学读书1923年在东莞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进入东莞中学读书。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想影响,李本立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1924年经莫萃华介绍,李本立先后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1926年5月30日,团东莞地委改组,由刘伯刚任地委书记。李本立原准备赴苏联学习,下半年由于莫萃华调往四会县任党特支书记,东莞党特别支部改为东莞县委,由李本立任县委书记,这是东莞县首任县委书记,其时李本立才21岁。1932年3月间,李本立身体有所康复,省委通过谭少虹到莞城联系李本立,并调李本立到广西南宁开展革命工作,任南宁中学教导主任。1933年初李本立由于操劳过度,肺病复发,遂回莞城治病,1933年4月病逝于家中,享年28岁。 叶柱华字汉光,东莞厦汇村人,生于公元1919年8月。叶柱华自幼聪敏好学,少年自省立广东庚戍中学毕业后,考进广东国民大学法律系就读。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山河变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叶柱华毅然改考广州黄埔军校第14期工科学习。于1939年毕业后,旋即投身到抗日斗争的行列。1974年退役。1994年2月1日,叶柱华猝然病逝于台湾板桥市家中,终年75岁。

洪梅镇的历史名人

6. 梅桥镇的历史名人

 (1840~1959),法名古岩、演彻,法字德清,法号幼游,谷姓萧,今湘乡市梅桥镇横铺人。幼时厌弃常课,独爱佛书。虚云是独生子,兼祧两房,很早就娶了两个妻子。光绪十七年(1891)他突然离家,投福州涌泉寺,拜妙莲和尚为师,又转天台山龙泉庵从融镜攻佛经。二十六年云游北京,遇八国联军杀掠,智脱。辗转逃往西安,结茅终南山,敷扬教义。复遍访东南、中原、西南诸省、南洋群岛及印度、锡兰、缅甸、泰国、日本等国名刹高僧,研讨佛学,积数十年成禅宗大法师。累传北子数十万。光绪三十二年,诏封“佛慈洪法大师”。至民国19年(1930),先后向海内外各阶层信士劝募,修葺云南鸡足山道场、昆明华亭寺、兴云寺、太华寺、新招提寺、海会塔、广东乳源云门大觉寺等。20年住持福建涌泉寺,重葺寺院并增建平楚、西林、云卧三庵,整理大批宋、明、清《藏经》。23年移锡韶关南华寺,翻新殿、堂、房、宇、庵、塔243座(处),新塑大小佛像690尊,改善六祖惠能传存真身和唐千佛袈裟等珍贵文物的保藏设施,使成广东最大丛林。32年应国民政府邀请,赴重庆主持息灾法会,超度抗日死难军民,蒋介石、林森、戴季陶、何应钦等恭迎问法并设斋款待。1950年10月声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上海发起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统领十经坛十大法师圆瑛、应慈、静权、持松、妙真、大悲、如山、守培、清定、苇舫,建水陆道场49天。虚云为国内有数高僧,备受钦敬。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赠誉“中国佛教最杰出的高僧。”1953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晚年立志修复被日军烧毁的千年古道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经多年化缘,以年迈高龄昂然登山营建,1957年竣工,寺貌合华亭、云门、南华之优胜而自成特色,为江西寺院之冠。1959年10月13日因久患噎膈慢性消化不良症在真如寺圆寂,享年120岁,葬云居山赵州关外。北子释宽静,在美国纽约建有虚云法师纪念堂。 (1896~1983),现代诗人。1896年10月生于湖南省湘乡市梅桥镇横铺村桃坞人。原名萧子嶂,萧子升之弟,又名·萧、爱梅等笔名。他就读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学。他和哥哥萧瑜以及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并在《湘江评论》上发表过小品散文和诗歌。萧三与毛泽东1918 年在长沙参与创建新民学会,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工学世界社、少年共产党。1922年加入法共。同年转为中共党员。次年入莫斯科学习。1924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共湘区区委委员、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曾以中国“左联”常驻莫斯科代表身份出席国际作家会议,并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主编《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同时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诗集10本,被译为英、法等多种文字。1939年回国,曾任“鲁艺”编译部主任,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大众文艺》主编、曾出席中共“七大”,全国首届政协会议。1949年后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等职。萧三着《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和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都广泛流传。他主张:“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新诗“要向民歌学习,向古典诗歌学习”(《萧三诗选·自序》)。他的诗感情强烈,语言流畅、通俗,在创作风格上力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谊之路》(1959)、《萧三诗选》(1960)和《伏枥集》(1963)等。他在苏联用俄文写作出版的诗集有《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和《萧三诗选》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多种文字。萧三是《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文译者之一。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文化与艺术》以及一些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作品。

7. 梅陇镇的梅陇简介

闵行区梅陇镇地处上海市西南部,朱梅路、虹梅南路、梅陇路汇合处,沪杭铁路、沪闵公路南侧。梅陇港横贯境内。梅陇镇是中国首家地级国家生态区,闵行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现代居住区和区域性商贸中心。梅陇镇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型城镇的总体要求,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以功能开发为重点,加快城市化进程;以环境建设为抓手,加大城镇管理力度,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了全镇的投资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梅陇镇的梅陇简介

8. 上梅乡的历史名人

抗金名将吴介、吴遴的祖墓莽于上梅乡鹅子山北宋工部侍郎柳宜和他的儿子著名词人柳永以及杰出学者刘勉之(朱熹的岳父,胜称白水先生)等均为上梅乡鹅子峰麓的白水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