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鬼八怪是什么意思

2024-05-17 10:30

1. 五鬼八怪是什么意思

  五鬼,典故名。
  (1)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种穷鬼。 送穷是每年正月初五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
  (2)指同时狼狈为奸的五个人。
  (3)星命家所称的恶煞之一。

  八怪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

五鬼八怪是什么意思

2. ;扬周八怪;指的是哪八个人?

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1、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2、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3、李鱓[shàn](1686年—1756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 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
4、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
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
5、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高翔少年时期崇尚石涛,后与石涛结识为友,常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是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八怪

3. 长安指的是什么动物

答:长安指的动物是猴子。

长安指的是什么动物

4. “八怪”二字的具体含义?

“丑八怪” 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它来源于“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画风相似的一批人,他们是:李蟮、汪士慎、高翔、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罗聘、高凤翰、华岩、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等诸人。(在中文里“八”往往用作虚数词,表示数量多,并不意味“扬州八怪”只有八个人。)其中尤以郑燮、金农、汪士慎更著名。这些人在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画我从我法、推陈出新。所以被篾成为“丑八怪”。然而,他们的怪异又入情入理,很被广大百姓喜爱,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画家和上层社会所攻击、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众喜爱,名气大振。

5. “丑八怪”都指哪八怪? 源于何处呢?

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源于“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扩展资料

1、怪人郑燮,怪在传奇
郑燮(xiè),被公认为“八怪之首”。人们称赞他“过目而诵”,他偏说这“最不济事”;他看穿世人攻于营利,总说“难得糊涂”;就连书法也是隶书入楷自成一派,却自称为“六分半书”。
恰恰是他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才成就其怪哉的传奇。
2、怪人高翔,怪在淡泊
他在八怪中以画山水著称,诗书画印都受世人重视。但终身布衣,远离庙堂,并不过问天下事。挚友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
这样的淡泊和真情,在那个喧嚣的年代,怪得让人尊敬。
3、怪人金农,怪在才气
金农的博学多才是出了名的,以至于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他收藏金石文字达数千卷,自创书法体“漆书”,就带着很浓厚的金石味,另有意趣独具风格。50岁以后开始作画,也是别出心裁,尤其墨梅画得最好。
可惜其一生贫困潦倒,在这种对比下更让人慨叹起他的才气来。
4、怪人罗聘,怪在使命
他是金农的入室弟子,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一生未做官,却偏爱画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
越爱画鬼之人,内心越正。而许多冠冕堂皇之人,内心却丑陋不堪。
5、怪人李鱓,怪在命运
李鱓(shàn)的仕途可谓跌宕起伏。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却遭忌离职。后出任知县,却因忤逆上司被罢官,以至扬州卖画为生。经历这一切后,他的风格大变,以破笔泼墨作画,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
但谁又能说,他最后能有如此的绘画成就,不是命运造就的结果呢?
6、怪人黄慎,怪在悟性
他是“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他从唐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 变为粗笔写意的豪宕粗狂之风;又从苏轼的《放鹤亭记》中得到灵感,画出闻名于世的《西山招鹤图》。
悟性之高,俯拾皆是灵感,实在令人惊叹。
7、怪人李方膺,怪在倔强
他出身官宦之家,曾任多年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后因遭诬告被罢官,他就发誓不再为官,寄情书画。他坚持师法传统,自成一格,笔法苍劲老厚,活泼生动。
这种倔强,某种程度上也是坚守。
8、怪人汪士慎,怪在其人
他爱梅之深,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盲,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
对书画精湛到怎样的程度,才能盲于目,不盲于心。
参考资料:人民网—盘点“扬州八怪”的怪和美

“丑八怪”都指哪八怪? 源于何处呢?

6. 长安五中八大怪有什么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俗称“梆梆面”(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帮“梆梆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梆梆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没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卜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俄。 
  关于“梆梆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走进来,左一纽,右一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两个贼娃立在旁,座上车车走四方”。 

二、锅盔像锅盖 
  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且象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的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烧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是正宗的出产地 
 
三、辣子是道菜 
  形容陕西人生活习俗的十大怪中,其中一怪是“有了辣子不吃菜”或者“辣子是道菜”。这是说陕西人 对辣椒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岂止嗜好,说是一种情愫则更为切贴。 
  在陕西关中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爱吃辣椒的,城里有爱吃,乡里有爱吃,男人爱吃,女人爱吃,大人爱 吃,小孩亦爱吃。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手里拿半个热蒸馍,也要用辣子抹得红彤彤的。关中人吃辣椒, 不是可吃可不吃,而是经常要吃。上顿饭吃,下顿饭吃,见天吃,一年四季吃。无论吃什么饭都要放辣椒, 吃面条放辣椒,吃米饭放辣椒,吃馒头夹辣椒,吃搅团、吃糁糁离不了辣椒,就是喝大米稀饭,也喜欢就着 辣椒吃,关中人最不爱吃没有辣子的白饭。没菜、没油、没肉能行,但要是没了辣子,饭就没了滋味,就吃 不下去,就难以下咽。如果有了一碟油泼辣子,馒头能多吃一个,面条能多吃两碗。关中人吃辣子,吃得色 浓味重,越辣越对脾气。在小摊上吃饭,若摊主问:“吃不吃辣椒?”回答是:“吃!吃!吃!”还叮咛: “把辣子多放一点儿”。一碗饭,或扯面,或水饺,或是米面皮子,总要把个辣子放得红艳艳的,直吃得身 上发热、头上冒汗才过瘾。也常见有囫囵个儿吃辣椒的。一根线辣椒,一口咬掉半截子下饭,直辣得龇牙咧 嘴,唏唏嘘嘘,但却高兴,却乐呵,这才心满意足呢!去市场上买辣椒,多爱买辣味儿重的线辣椒、尖辣椒 ,甜辣子很少有人问津。买那种从南方运来的辣椒,也要掰开来闻闻,尝尝,不辣不买,辣了才买。    
  在陕西关中地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只要是地道的陕西人,几乎家家都备有一个辣罐子,里边满满的 装着一罐辣子面。还有一个辣子碗碗或碟碟,里头啥时候都盛着油汪汪、红艳艳的油泼辣子。吃饭时,和盐 、醋、酱油、味精等调料一同摆上桌。在过去的农村,饭桌上放一碟油泼辣子,这是一种生活充实和富足的 标志。 
  关中人去外地出差,最发悉的是吃不好饭,这倒不是外地的饭菜不丰盛。鸡、鸭、鱼、肉,生猛海鲜, 样样不缺,各地亦有各地的风味特色,然而却总是不对胃口。实在熬不住了,就去背街巷里寻得一卖面条的 饭馆,先看看有无辣子和醋。有一年我在杭州开会,服务小姐端上来的面条却是甜甜的味儿。就请小姐取油 泼辣子出来,半天才寻得一点颜色发黄的干辣椒粉,既不红,又不辣,亦无油,也不知存放了多少年,就像 葵花叶子揉的干面面。 
  关中人爱吃辣椒,关中的土地亦生长优质辣椒,辣椒是陕西的一大特产。由于秦椒品质优良,因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椒中之王”,现在在种植、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全国前茅。金秋季节,正 是红辣子收获的时候。在声院里,屋檐下,堆着、挂着一串串细细长长、红红艳艳的尖辣子。那辣子红得美丽,红得亮眼,红得让人开心,红得让人喜欢。地里摘了红辣子,城镇的集市立马就红漾了。一车一车的红辣椒涌入菜市,外贸部门在收购,市声上在买卖,鲜红的辣椒映红了蔬菜市场的一片天,在城里工作的人们也不失时机地去市场选购,常常爱慕和贪心地提它好几串,挂在自家的阳台上,灰灰的大楼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生发出一种农家田园的感觉。 
  吃辣椒,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兴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很显然,对强身健体有好处,难怪许多名菜佳肴都离不了辣椒,也难惯关中人喜食辣椒。有人说陕西人的血液里都渗透着辣辣的味儿,因而性子躁, 干活猛,说话火,心脏好。嗜食辣子的习惯,就如同依恋着古老的黄土地的情结,会一代人一代人地流传下去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院)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五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的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饭时拉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一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了生活上独特的方式。由于陕北黄土高原风沙大,又缺水,所以人们大多在头上顶一块帕帕。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又是13朝古都,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凳子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是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也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7. 扬州八怪分别是哪八位?


扬州八怪分别是哪八位?

8. 扬州八怪分别指哪八位?

扬州八怪 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扬州八怪 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并不是指八只怪物,而是八名清代书画家的合称。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粤音英)、高翔、金农、李鱓(粤音鳝)和汪士慎等八名书画家,风格独特,大胆创新,不受成法所拘束,所以被人以「怪」来称呼。八怪从康熙末年崛起,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影响深远。 扬州八怪: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理庵,江苏兴化人,最擅长绘画墨竹。 罗聘(1733年-1799年)字遯(粤音顿)夫,号两峰,安徽歙(粤音摄)县人。 黄慎(1687年-1768年)字恭寿、恭懋(粤音贸),号瘿瓢(粤音影嫖)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以画人物见长。 李方膺(1965年-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江苏通州人。 高翔(1688年-1753年)字风冈,号犀堂、西塘,别号山林外臣,扬州人。 金农(1687年-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浙江仁和人。 李鱓(1682-?)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苏兴化人。 汪士慎(?-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安徽歙县人以画梅花、水仙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