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要怎样来看待呢?

2024-05-17 00:06

1. 为何说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要怎样来看待呢?


为何说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要怎样来看待呢?

2. 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

生平简介韩非,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他有口吃的毛病,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但是擅长于著书写作。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曾多次上书韩王,主张以法制治理国家,以权势统御臣下,任用贤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建议未被韩王采纳,他反而遭到排挤,韩非痛心疾首,退而著《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30余篇,共10万余言,通过总结古代国君得失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韩非的书传到秦国,受到秦王政的赏识,于是秦国加紧攻韩,点名要韩非为人质,韩非到了秦国,并没有受到重用,反遭同学李斯的陷害,被下狱被迫自杀而死。韩非死后,他的政治学说基本上被秦始皇采用,并把它付诸实践,从而一统天下。韩非的著作基本上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一套以法治为主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这套理论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的政治发展趋势,为秦王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业绩韩非在《五蠹》中提出“变古”思想韩非在《五蠹》中提出“变古”思想,认为时代不同,其中的生活问题也不同,问题不同,其中的生活问题也不同;问题不同,那么解决的办法不同,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他把他以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的特点。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能战胜兽虫蛇。有巢氏为之解决居住问题,人民喜欢他,“使王天下”。燧为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人民喜欢他,“使王天下”。“中古之世”,患水灾,禹为人民治水以德而王天下。“近古之世”,桀纣暴乱;汤武征伐暴乱,以武力而王天下。如果时代已进入“中古”,还有人提倡在树上筑巢而居,钻燧取火,一定要为鲧禹所笑。如果到了殷、周时代,还有人把疏导江河作为最首要的事,必然为商汤和周武王所笑。现在如果还有人称赞古代尧、舜、汤、武的功德事业,也必为“新圣”所笑。韩非还以“守株待兔”的故事借喻用“先王之法、诒当时之民”的事情。韩非的这些观点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现实和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韩非论法、术、势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理论的基础上,面临着“大争之世”、“多事之时”的社会矛盾,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法是一个统治阶级政权所规定、公布的法律条文;术是代表一个阶级的政权的统治者统治臣下的方法;势是一个阶级专政的政治威权。韩非认为,这三者构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术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在韩非看来,商鞅、申不害、慎到等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怯”、“术”、“势”思想,但都不尽完善。他说,申不害在韩国当宰相,重术而不重法,没有对以前晋国的法作彻底的统一的变革。韩国本来是从晋国分出来的,晋国的旧法和韩国的新法有许多地方不一致,大臣和官吏们就利用不一致作弊,凡是旧法于他们有利,他们就照旧法办事;凡新法于他们有利,他们就照新法办事,利用法的不一致以谋其利。申不害虽然有术,还不能使韩国富强,这就是“徒术而无法”。秦国在商鞅的统治下,制定了许多法律,使秦国得以富强,开拓了边界,可商鞅不讲术,尽管秦国富强,也不过是使大臣得利,而于国君并无好处,这是“徒法而无术”。这些于中央集权都是有害的。韩非在《难势》篇中也阐述了重势的理论,他认为,“抱法”、“行术”必须以“处势”为基本前提,而“抱法”、“行术”又是“处势”的重要手段。同时,在韩非看来,重势是对于中人说的,中人上不及尧舜,下不为桀纣,这样的人能够“抱法处势”,天下就治;背法去势,天下就乱。所以法、术、势缺一不可,都是帝王统治的工具。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韩非认为,凡事都需要依靠一种客观的标准,不能依靠主观的判断。据说奚仲是古代的一个善营造的人,但是他造车也需要圆规方尺,如果他不用圆规方尺而只凭主观的猜测,就连一个轮子也造不出来。据说王尔也是古代的一个巧匠,但是他也需要按尺子量尺寸,如果他不用尺子而专凭主观的判断以决定材料的长短,那他也要发生错误。尧据说是古代善于治国的君王,但是他也要用法作为客观的标准,如果他不依靠这个客观的标准,专靠自己主观能力,他连一国也不能治,不用说治天下了。一个虽然拙笨的匠人,只要他能依靠圆规方尺,他就可以万无一失。一个平常的君主,只要他能够依靠法,他也可以万无一失。所以一个君主应该废弃贤者之所不能做的事,而守着一个拙笨的匠人做万无一失的做法,他就可以尽用人的潜力,然后就可以功成名立。

3. 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实际上分为三个学说,分别重视法、势、术三类.
李俚、商鞅就是法治学说的代表人物,重视法律作用,要求建立完备法律并严格实施.
慎到是势治学说代表人物,重视权力和威势,要求君主享有足够权利和威势来管理国家.
申不害则是术治学说代表人物,重视权术,要求君主通过驭人之道来管理国家.

韩非子总结了法术势三家特点,真正把法家学说合体,创造了未来几千年君主直遵循的法家治国理念.中国从此以后实行外儒内法的政治制度,以儒家为外衣,以法家法律、权术、君权作统治核心内容,不过因韩非子是韩国人,受韩国申害影响较大,因此对术治比较推崇.

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4. 韩非是法家的创立者吗?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是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是法家的创立者。他和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长演说,但是文章写得很好,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不但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还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看到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但是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就回家著书立说,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以及《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被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就派兵攻打韩国,迫使韩王交出韩非,为秦国效力。韩非在秦国受重用,引起了李斯的妒忌,李斯就秦王面前诬陷韩非,最后因为他是韩国的宗室,没有得到秦王的信任,而进了监狱,最后在大牢里自杀。


韩非死后,他的思想在秦始皇和李斯手上得到了实现。韩非的思想吸收了儒、墨、道等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作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是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以及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一共有文章55篇,10多万字。

5. 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实际上分为三个学说,分别重视法、势、术三类。

李俚、商鞅就是法治学说的代表人物,重视法律作用,要求建立完备法律并严格实施。
慎到是势治学说代表人物,重视权力和威势,要求君主享有足够权利和威势来管理国家。
申不害则是术治学说代表人物,重视权术,要求君主通过驭人之道来管理国家。

韩非子总结了法术势三家特点,真正把法家学说合体,创造了未来几千年君主直遵循的法家治国理念。中国从此以后实行外儒内法的政治制度,以儒家为外衣,以法家法律、权术、君权作统治核心内容,不过因韩非子是韩国人,受韩国申害影响较大,因此对术治比较推崇。

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 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实际上是分为三个学说的,分别重视法、势、术三类。

李俚、商鞅就是法治学说的代表人物,重视法律的作用,要求建立完备的法律并严格实施。
慎到是势治学说的代表人物,重视权力和威势,要求君主享有足够的权利和威势来管理国家。
申不害则是术治学说的代表人物,重视权术,要求君主通过“驭人之道”来管理国家。

韩非子总结了法术势三家的特点,真正的把法家学说合为一体,创造了未来几千年君主一直遵循的法家治国理念,中国在从此后就一直实行外儒内法的政治制度,以儒家为外衣,以法家的法律、权术、君权作为统治核心内容。不过因为韩非子是韩国人,受韩国申不害的影响较大,因此对术治比较推崇。

7.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是谁?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新兴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没落贵族家庭出身,受业于荀子,喜好刑法术势之学。《史记》说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老子韩非列传》)早年见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上书韩王,倡议变法强,但未被采纳。于是就发愤著书,写了《孤蠹》、《五蠢》、《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即《韩非子》55篇,总结了前期法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秦始皇十分赞赏韩非的才学,就招他到秦国。但受李斯、姚贾陷害,关进牢里,并逼他服毒,饮恨而死。


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晚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已初步确立,人民要求出现一个安定统一的政治局势。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统治阶级一直保持法家政治,国富民强。统一全中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大帝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但如何统一,如何巩固统一后的中央集权的统治?这是历史提出的迫切课题。韩非的法学、哲学正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在法学上提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哲学上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篇》,以下引《韩非子》,只注篇名),即按客观规律办事,无不成功;对荀子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也作了继承和发展,尤其在社会历史观上达到了先秦哲学中的较高水平,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现存《韩非子》55篇,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是谁?

8. 韩非的法家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人惯于尊重过去经验,这个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有巨大的影响。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要找古代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学说。孔子喜欢援引的古代权威是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与儒家辩论时,援引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能凌驾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尧舜,因为他们是传说中比夏禹更早的圣王。最后,道家为胜过儒家和墨家,又请出伏羲、神农,据说他们比尧舜还要早几百年。而法家的主张与他们完全不同,法家坚持历史进化论,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这在诸子百家中难能可贵。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变法图强。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韩非子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出处 《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的法家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秦国的教育制度,便为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法教是与礼教相对立的。在秦未统一六国时,秦孝公就同商鞅、甘龙、杜挚三大夫讨论 正法之本,商鞅掌握秦国政权后,便强调以法制取代礼治。所谓 知者作法 而 贤者更礼(《商君书·更法》)。他还写了奏书,陈述 明主忠民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商君书·慎法》)。 “无为,而无不为”“道生法”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