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2024-05-12 21:33

1.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2. 符号互动论的介绍

符号互动论(英语: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3. 什么是符号互动论?

又称作象征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的中心观点是: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意义不是来自于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与他人的互动。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休谟(David Hume)等人为代表所提出的人类科学必须重视人类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19世纪中晚期,美国四位社会学家对符号互动论的形成分别作出了贡献:詹姆斯(Wiliam James)提出“自我”概念,杜威(John Dewey)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问题,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提出的“镜中我”概念,托马斯(William I. Thomas)定义了“情境”。
对符号互动论形成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他在1934年发表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对符号互动论思想进行了具体阐释。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表意行为往往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实现的,而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实现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互动。符号之所以能作为人类社会互动的工具,是因为人类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赋予了符号以规约性的意义。同时米德还认为,通过符号互动,不但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且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将他人作为一面镜子,透过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形成“自我”。
对符号互动论进行完备梳理与概括的是米德的学生布鲁默(Robert Blumer),他总结了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第三,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而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即进行“自我交流”。
符号互动论也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该理论仅仅关注的是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忽视了社会历史、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此,布鲁默与其他符号互动论者指出,即使再宏大的社会力量的影响,人们也总是通过个体的符号互动来感知它们,并且只有首先理解个体互动,才能真正地理解社会。(冯月季)

什么是符号互动论?

4. 符号互动论的简介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又称象征互动论,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C.H.Cooley)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库恩(M.Kuhn)等发展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他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库利又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  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  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  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比如,打了人耳光这一动作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有不同,甚至意义完全相反。于是,解释情境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进行互动就十分重要。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在这里,主观的含义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和怎样去解释它们。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景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

5. 什么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 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的著作。 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1937年, 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米德、J·杜威、W· 詹姆斯、等人的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 布鲁默 为代表的 芝加 哥学派,一是以 M·库恩 为首的 艾奥瓦学派 。1930~ 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 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记得采纳啊

什么是符号互动论?

6.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有: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

  符号互动论
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7. 符号互动论

研究符号互动论的 3 个核心假设: 意义、语言和思维。 
  
 第一个假设是 人类对人或事所采取的行为首先基于他们向这些人或事所赋予的意义。  「一旦人们把某个情境看成真实的情景,其结果即为真。」 
  
 第二个假设 是意义产生于人们彼此的社会互动。 换言之,意义并不存在于事物本身,更不预先存在于自然状态。意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协商得来——于是,才有符号互动论这个名词。
  
 怎么会这样?如何解释这名外科医生的窘境?
  
 ...
  
 那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词有 缺省假设 (default assumption) 。这个故事没有提到医生的性别,而且大多数美国医生都是男性,所以很容易就认为故事中的外科医生也是男性。
  
 缺省假设通常有一定事实根据,但 象征符号的诡异就在于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跳跃思维 。除非我们想当然的逻辑被某些明显的差错打断,否则我们每次读到或听到外科医生这个词时都只会联想到男性。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认为我们思考事物的方式就是事物本来的方式。
  
  第三假设是人类自身的思维过程能够修正他以往对象征符号的解释。 把思考称作内部对话。
  
 符号互动论者相信 塑造自我 是语言的功能之一。没有交谈就不可能有自我观念。我们生下来没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与他人接触时我才能体验自身;缺乏和他人的互动,我便不能塑造自我——我便不能作为某人出现。
  
 米德认为,自我是结合“主我”(I)与“客我”(me)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主我”是自我中所有新奇、无法预测以及无条理部分的自发驱动力。对大脑半球结构有兴趣的人来说,“主我”类似于右脑的创造力。 
  
  “客我”被视为客体——是在他人反应的镜子中看到的自我影像。 
  
 我们出生时都没有“客我”。这个“客我”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才得以形成——首先是家人,其次是玩伴,再次就是类似于学校的各种机构。一旦 概化他人 发展形成,这个虚构的综合而成的自我将成为一个对话的伙伴,与我们进行持续的精神对话。
  
 摘录来自: 埃姆·格里芬. “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 Apple Books.

符号互动论

8. 符号互动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由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理论流派——芝加哥学派所提出的。芝加哥学派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重心,以斯莫尔、托马斯、杜威、库利、米德、帕克和伯吉斯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以当时社会学环境中的移民、贫困、流浪、犯罪等社会问题为关注对象进行经验研究,借鉴西梅尔等欧洲学者的社会学理论和哲学思想,树立了一系列关于社群与民主、人类传播与交往、城市生态等议题的学术典范,不仅占据了当时美国社会学研究的主流,而且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大量洞见。其中,库利和米德研究语言等符号在社会发展和维持中以及在形成个人精神活动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人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符号互动论”。后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补充和发展,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进一步完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