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金融工具

2024-05-11 15:32

1. 会计,金融工具

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还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只是相应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能再计入"公允价值价值变动损益"而是要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这个只能在初始确认的时候就指定,而且是一经指定以后就不能撤销。涉及到公允价值变动时:宣告发放的股利计入当期损益,剩余的都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处置时不得将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损益,可以转入留存收益。

会计,金融工具

2. 金融工具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金融问题

金融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货币资金融通,资金的融通是建立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它往必须借助某种金融工具方能实现。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方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方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金融工具分为基础金融工具(如:债券、股票等)和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等)。

3. 会计 金融工具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如果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采用未来适用法时,不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无须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

    也就是说,政策变更后不需要考虑对以前的数据有什么影响,只要未来采用新的政策继续确认计量即可。
    
    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概念就是追溯调整法,就要在变更时考虑如果一开始就是用的这种政策,应该怎么计量,因此变更当时就要对以前的数据进行调整。

 。

会计 金融工具

4. 金融工具会计涉及哪些问题

如此对照‚金融工具会计涉及的问题也就可以归为三块‚即金融工具确认、金融工具计量和金融工具披露。
  要理解金融工具确认‚有必要先了解会计上所讲的“确认”是指什么?简单地讲‚会计确认就是要想办法将已经发生的业务先记账‚记账之后再如何“过”到期末财务报表上去。但具体到某项金融工具业务时‚问题会变得复杂一些。比如‚某个企业今天签订了一项购买债券远期合同‚这个企业今天要记账吗?为何要记‚记作什么‚是作为一项资产‚还是一项负债‚还是一项其他什么会计要素?假定确认下来要记的会计要素‚接下来就该涉及记多少金额了(这已涉及计量了‚后面再讨论)。单就这个企业要不要记账这个问题‚人们就争议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今天签一项购买债券远期合同‚并不需要马上就支付购买债券的钱‚记账干什么?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只要成为债券远期合同的一方‚就有不可撤消的履约责任。因此‚会计上要反映出来。从会计原理上讲‚后一种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多数人认为签订一项债券远期合同是不需要记账的。推而广之‚签订任何一项衍生工具合同‚也是可以不记账的。所以‚才有等到衍生工具要实际交割或提前结算时才发现‚衍生工具附着的各种风险才显现‚而往往到了这个时候‚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已经较大甚至巨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个结论是显然的‚那就是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条件上出了问题。实际上‚金融工具确认还涉及对应的“另一端”‚即如何将记入账内的金融工具“剔除”出账或资产负债表。如果企业只是做一捶子买卖‚即卖出一项金融工具后就“两讫”了‚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如果不是这样呢?比如‚企业卖出一项贷款后‚同时又承诺附条件将其在未来某个时候按一定条件买回‚事情就又复杂了一些。随着结构化交易的不断推陈出新‚业务的复杂性还会增加。即将在我国开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相当复杂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问题。
  其实‚在讨论会计确认时必然要涉及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又指什么呢?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计量就是要做两件事‚即选一种“尺子”‚再使这把尺子来量东西。用专业一点的术语表述‚就是要确定一种计量属性‚并用该属性来确定金额。显然‚(金融工具)计量可分为最初记账时的计量‚以及最初记账后再计量(比如期末计量)两种情形。从相对的意义上讲‚金融工具初始计量要简单一些‚难就难在后续计量。围绕后续计量的问题十分丰富。比如‚选什么计量属性‚是成本、摊余成本还是公允价值?如果选了摊余成本‚是采用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还是名义利率法摊余成本?如果选了公允价值‚那么两个会计期末之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到什么地方去?记作损益‚还是暂时“存在”权益中?再说‚如果选择了期末采用历史或摊余成本计量‚还会涉及金融资产减值问题。无论是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还是确定公允价值变动的“去处”‚或是复杂的金融资产减值‚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顺着金融工具计量再往深处考虑‚还有一个套期保值业务如何处理的问题。在如今多变的世界里‚金融工具风险是避不开的。面对这些风险‚金融工具会计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要说答案不难得到‚那就是充分反映。但如何去充分反映‚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专业人士探讨或尝试过不同的办法。由于套期保值业务涉及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因此有人认为应该将套期工具(通常是一些衍生工具)的价值变动先“挂”起来‚也就是会计上常说的“递延”‚等被套期项目哪天影响企业的损益时再“放”下来‚完全地记到损益中。这种想法比较容易让信守“配比”原则的人接受‚事实上较早的时候就写入美国相关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太过“配比”‚以致于让人产生“均衡”损益的疑问‚当然也不能全面、及时反映风险‚所传达的会计信息“可预测价值”要差一些。于是‚持这些观点的人觉得应该贯彻全面公允价值观点‚用公允价值计量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两个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直接在损益中“轧差”反映‚岂不很好!问题是‚现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接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所以套期会计就要“复杂地”存在下来‚要将套期保值业务分为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两类(境外净投资套期大抵归并到现金流量套期)‚并分别进行处理。
  披露是会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想一下‚确认和计量的最终归属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要将确认和计量结果告诉那些有权获知会计信息的人‚这就是大概念意义上的披露。实际上‚在会计上有时将披露限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说明‚因此又常常将在表内的“披露”改称为列报。当列报和披露两个词同时出现时‚披露便成了小概念意义上的“披露”。与其他会计业务相比‚金融工具列报问题会复杂一些。比如‚企业购置了一项固定资产‚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列作固定资产就行了‚但如果企业发行了一项可转换债券呢?是仅列作长期负债‚还是将转换权拆分开来单独列报呢?进一步讲‚企业如果发行比可转换债券更复杂的金融工具‚又该如何反映呢?另外‚企业的金融资产‚往往与其金融负债相联系;反之‚亦然。这里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金融资产与相关的金融负债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按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反映呢?这能否抵消反映‚传达的信息可就大不相同了。再说说金融工具披露。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与在财务报表内所列报的信息(数据)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讲‚金融工具披露与金融工具列报一样重要。如何才能体现这一点?从基本思路上就是要着重于金融工具的风险数据披露‚要有利于那些关心财务报表信息的人士准确把握一个特定的企业因为金融工具业务而承担的风险(当然也必然从中了解到金融工具的使用让企业规避了多少风险)。风险数据披露至少应涵盖如下内容(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哪些‚是采用哪些方法或手段来管理的‚对应的会计政策主要有哪些‚衍生工具的分类使用情况‚不同类别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及其变动记在权益项下还是当期损益中;企业采用哪些方法或手段来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如何采用估值技术‚运用的假设又是哪些‚这些假设的敏感性如何;金融工具是如何分类的‚这些分类信息在财务报表内又是如何列报的‚不同类别金融资产之间是否发生过重分类;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有哪些‚不同套期关系下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风险是什么‚相关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是如何反映的;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是什么‚金融资产转移存在持续涉入的情况下‚未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有多少‚承载的风险有哪些‚新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是哪些‚是如何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信息如何‚等等。

5. 何为金融工具,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主要财务风险有哪些?

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是用来证明贷者与借者之间融通货币余缺的书面证明,其最基本的要素为支付的金额与支付条件。
金融工具如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保单等也叫金融产品、金融资产、有价证券。因为它们是在金融市场可以买卖的产品,故称金融产品;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功能,能达到不同的目的,如融资、避险等,故称金融工具;在资产的定性和分类中,它们属于金融资产,故称金融资产;它们是可以证明产权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凭证,故称有价证券。绝大多数的金融工具或称产品、资产和有价证券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

何为金融工具,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主要财务风险有哪些?

6. 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

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按照金融工具准则和本规定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其后,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利息或分派股利,按照相关具体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即企业应当以所发行金融工具的分类为基础,确定该工具利息支出或股利分配等的会计处理。对于归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无论其名称中是否包含“债”,其利息支出或股利分配都应当作为发行企业的利润分配,其回购、注销等作为权益的变动处理;对于归类为金融负债的金融工具,无论其名称中是否包含“股”,其利息支出或股利分配原则上按照借款费用进行处理,其回购或赎回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等计入当期损益。发行方发行金融工具,其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如分类为债务工具且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应当计入所发行工具的初始计量金额;如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应当从权益中扣除。
一、公司股权投资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一般股权转让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第390号)规定,企业在—般的股权(包括转让股票和股份)买交中,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苦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有关规定执行。股权转让人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不得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而企业在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在95%以上的企业时,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国税发[1998]9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股权转让入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免对税后利润重复征税,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从转让收人中减除上述股权性质的所得。
如此以来,如果一家按照成本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子公司在母公司对其投资以后的若干年度内连续盈利,但一直未派发红利,则母公司对其的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仍为原始投资额,母公司无相关的投资收益入账,也不需计缴所得税。如现在转让出售该子公司的股权,定价参考子公司净资产价值,则转让时一次性实现的投资收益将包括该子公司以前年度实现利润未分配的部分,而母公司需按照该投资收益计提所得税。
(二)含股票股利时的股权转让
单位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如被投资单位分派股票胜利(一般情况下股票股利也是税后分配),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的,但该股权转让时的收益是按照该投资企业所持有的全部股份为基础计价的。由此转让所得包括投资期内累计派发股票股利的股份转让所得;而被投资方发放现金股利或实物股利时只需按照税率差缴纳股息所得税,在股权转让时转让价格中就不包括累计股息所得,则转让所得会低于累计发现股票胜利下的转让所得,累计股权转让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会比前种情况下的低。
(三)股票红利
企业在股票投资时,—般情况下、股票红利为被投资企业按照20%个人所得税后发放的,而该部分现金股利是被投资企业在税后利润进行分配的,所以对企业等机构投资者来说,该现金分红的20%个人所得税有重复计征之嫌。
二、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区分企业合并的类型,分别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按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购买方应当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

7. 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有什么不同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而我们学的都是工业会计。工业会计是以工业为会计主体的一种行业会计。工业是生产与销售工业产品为盈利手段,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种种渠道筹集所需资金,是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因此,筹资业务的核算是工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将筹集的资金投放于一定的用途(即),为生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业务的核算也是工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的筹资与活动,都是为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的;因此,生产经营业务的核算应是工业会计核算的中心内容。工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供应、生产与销售三个过程。在供应过程中,购买生产产品所需的材料,支付采购费用,并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为了生产这些产品,又要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为了确定生产与销售产品的经营成果,要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产品的种类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在销售过程中,按照销售的规定,出售产品,向客户收取货款。这些债款包括了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成本、在销售过程的发生的销售费用和按照国家规定缴纳销售税金。将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与销售收入对比,可以确定中经营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即利润或亏损。实现的利润总额,首先要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要按照有关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然后再对所有者进行分配。这些也是工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做账流程编辑做账流程:收集单据-->整理单据-->填写凭证-->汇总凭证-->登账-->结账报税流程:上月末认证-->本月金税卡抄税-->本月IC卡报税-->本月增值税申报

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有什么不同

8.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是什么

(一)会计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会计计量定义为:确定财务报表的要素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予以确认和列示的货币金额的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则认为: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的定义是: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即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二)会计计量模式会计计量模式是会计核算模式的一部分,是整个会计模式总系统的子系统。本文所讨论的是基于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基础之上的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应该包括相互关联的要素:计量对象、计量尺度和单位、计量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基本要素中,计量对象和计量尺度的研究最易取得共识,鲜有争论,而对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研究较多。一般认为,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构成,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相结合,将形成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在不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上都不存在争议。只有计量属性的选择至今仍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因为相同的计量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其结果往往会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金额,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之上的上市银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