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2024-05-04 00:36

1.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得昏了头。书呆子式的人物长久以来都是遭到怀疑和蔑视的对象,而且可能这种情况近20年来在美国是最为严重的。比如说,教育评论家们用马丁?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来证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毫无人性的:他们认为学术界泛滥成灾了。看起来似乎总有更多的理由诋毁象牙塔,而不是赞美它。教育的无用性,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无用性,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深受关注的主题。《》一书充满了睿智,写作也极其注重精确性。该书通过关注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的本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丹尼尔?科顿姆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对教育的敌视视为一种野蛮、愚蠢和虚无主义的反应,并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以上话题,对于那些学术圈外的人士来说,他的论述也是易于理解的。作为一部关于文化争论和分析的著作,《》一书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学,也非常发人深思。该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导火线展开论述。根据科顿姆的观点,如果我们想要认识这种敌视态度的表现,并且勇敢地面对这些表现。那么我们就必须理解这种对抗的持久魅力。作者简介本书目录序言 第一章 人性第二章 爱第三章 美第四章 身份第五章 生存第六章 功用致谢精彩书摘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2. 教育无用论

韩培印
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儿子大学毕业,韩培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韩培印感叹“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
冯士军
尴尬现实催生新“读书无用论”
福尔摩斯
如果中国高层的那些老头们还没有发现中国教育这个大麻烦的话,那么中国新一代的孩子就很难有真正的出息,而中国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强国。

3.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怎么样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61第十一章》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61人间世》 再次读完丹尼尔61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说实话,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难以归纳的凌乱。他用各种文本资料拼凑出来的怪异乱象和挑衅的书名的风头大过了他对教育本质所作出的论述,这就是这本书的长处所在,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 或许,我们不应该这么苛求一个文学出生的作者。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这句极具反诘性的问话或许已经是这本书和作者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是啊,当教育不能培养人性、爱和美,不能带来身份的确证和生存能力的提升,那么这样的教育的确是让我们失望的。 但是,当教育只能培养人性、爱和美,只能带来身份的确证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时,这样的教育又是否真的能让我们满意呢? 我这样反问的意思并不是谴责这些目标的片面性,而是想追问:这些看似伟大并富有感召力的目标本身是否真的确定无疑? 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61科顿姆花了二十来万字真正试图想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在他不断列举的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亲密内幕、学者的性无能、黑人教授的笑话和知识分子的阴柔羸弱例子中,我们不断看到人性、爱、美、身份、生存这些看似伟大的词汇背后的讽刺性和自相矛盾。 这些伟大的目标背后都隐藏着惊人的权力分配和文化构成。因此,他们并不是无庸置疑的纯善理想,而是包含各种利益纠葛的控制、分配和平衡。 而操控这一切的元凶大boss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功利”的偶像。它以简单化的逻辑和推理方式将人们从繁琐的形而上问题中解脱出来,它以x比y带来更多或更少的全体幸福这样的程式规则将人们带入到一种傻子般的快乐中,甚至连这种快乐都不是,因为傻子并不知道如何去拒绝知识。而功利主义带来的只是一种反知识论的绝对抽象的快乐。但它是那么的容易摧毁我们,因为它既不建基在对身体感觉的直接体验上,也不建基于任何对不确定的妥协中。 它太过自信,自信得有点像在掩饰自卑。它嘲笑着教育的无用性,因为这其实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他们摧毁象牙塔,因为那里才是他们真正向往进入的地方。 怯懦和退却让他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教育也无法保障。 但是正如丹尼尔所言:“无论我们希望如何,教育都会是有用的。它必须如此,因为教育肯定会融合选择、评估以及政治后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教育是否有用,而在于它在哪方面是有用的,对那些人是有用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的。”(p245) 但是,“为明确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应该承认从根本上讲,教育是无用的。它的无用性就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无用性有别于强调职业教育的主张,同时它也与人文主义者对专业主义或者实际结果的藐视态度不同。承认这种无用性,我们也就承认了或许我们是在进行毫无回报的冒险、毫无意义的牺牲、毫无发现的探索以及毫无收益的交流。当然,这种无用性并不是人文学科特有的;它也存在于所谓的‘纯理论’数学、科学、艺术以及任何学问中。然而,它在人文学科领域内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且无论如何,它一点儿也不完美。完美所展现的是一种讨自己欢心的收益,而这种无用性并不会产生任何这样的收益。”(246) “因此,教育者需要努力获得的就是一种能够解释无用的衡量标准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既有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也有政治的。它不能用诸如‘x会比y带来更多或者更少的全体的幸福吗?’这样的程式规则来归纳。它只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尽最大努力让我们的‘客户’产生不满,那么或许我们对‘客户’的服务是有效的,但是我们肯定没有履行我们的工作职责。”(249) 到此,丹尼尔完成了他对近三十年来在美国出现的对教育,尤其是对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采取的各种抵制形式的批判。这些批判的焦点在于对“功利”——这个新近升起的全能偶像——的解构。但同时,这一解构的过程也让我们对教育的无用性本质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丹尼尔关于教育无用论的宣称更像是一种评论的策略和内心的申诉。而他的研究也已经多少具有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色彩,这是我,作为一个教育学的研究者所倍感欣慰的。他关于教育对人发展的独立性价值有了他批判性的建构,虽然,这种建构并不完善,但它开启了一种可能性。 他让我们知道,较之于教育能让我们拥有一个迥然不同于现在的大好前程来说,我们对教育功效和价值的怀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怀疑是被一些现实或深层的理由所推动,因此它们不应该只被当做是一种胡搅蛮缠或无理取闹,借由我们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能将之回避并消除掉。它同时也是我们关注教育的另一种存在形态的契机。它是起点,但不是终点。 另外,本书所提供的许多案例也都饶有趣味,其中引发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深思。 例如:在本书第三页谈论人性主题时,丹尼尔借用了1998年阿根廷作家阿尔托利61曼戈尔(Alberto Manguel)在《追思》(In Memorian)一文中讲述的故事——那个曾经改变了曼戈尔一生的高中教师的故事。从最初带给他生命的启迪,到后来因为这位老师的举报而使其遭到流放,同学遭到迫害。这一前后矛盾的形象让曼戈尔处于人性艰难的抉择中。而同样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历史也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性,人性与作品的矛盾问题陷入纠结的沉思。 另外,他提供的关于沉闷无趣与淫荡好色并存的学究教授的案例,以及交际花儿所说的那句极具讽刺性的话——“我对书本、智慧、或是哲学一窍不通。但是那些人和其他人和人一样经常来我这里”——也让我们对学者教授角色的深刻复杂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还有,他关于“上大学让人产生欺骗感和背叛感”的引例也让我们思考良多。的确,很多时候,接受教育就意味着迁徙、背叛自己原有的故土和文化,成为一场无情的竞争后的幸存者。而从一个边缘或底层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人,总是会有与上层人士理所当然的自信相反的自卑感,不仅因为别人的言论或眼光,也是自己从心底深觉自己是个骗子,觉得自己是个暴发户,而不得不拼命地向人证明自己不是。这种深层的背叛与自卑即或当这个人已经获得很高的学历或职称时仍然存在。卡夫卡1919年创作的类人猿彼得学者《致大学的一封报告书》的故事,更是对此的一个讽刺性的注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此外,丹尼尔关于“分级打分几乎总是表明教学的失败” “人文学科是主菜边上的西兰花,甚至连西兰花都不是”的引文和说法也是颇有启发性的。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作于重庆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怎么样

4. 请别再宣扬“教育无用论”

自身体验,如有不对请指出。
  
  
   近期,开始了我的实习之旅。这两月以来,不管是同学还是同事,都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继续上学,教育有用吗?”我给的回答是,上学可以让我受到更好的教育,至于有没有用,要看个人能力。现在我觉得我说错了,教育是很有用的,它不仅体现在你未来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为一个有钱人。
  
  
   
                                          
 【 教育的层次】: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人生于世间,最先接受的应当是来自家庭的教育,所谓家教,无非体现在谈吐举止是否儒雅,待人接物是否谦恭礼让,扶老爱幼,尊重妇女等等。
  
  
   广义的社会教育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教育在涵义上几乎无异。事实上,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职能就是通过社会教育来实现的。
  
  
   现如今学校教育已将德商、情商、智商以及素质教育都融为一体,去实现更好的教育。
  
  
  
                                          
  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我从事的实习工作,有一个人,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了,他受到的教育并非那么完善,未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被社会风气所带坏,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无论从言谈举止亦或是做人做事上都能看得出的缺点。
  
    年龄小就进入社会的人往往没有一技之长,而过得很贫乏。他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就会产生一种被人剥夺的感觉,觉得自己被人压榨,他们进入社会有的人会有很好的人去纠正并教育进而步入正轨,也有少部分人,但凡教育就是无法让他接受的,进入社会之后再受到畸形的教育,导致其性格和素质的畸形。
   
  
    并非说受教育水平低就没有素质,素质应该取决于良心以及凭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体现。关键的点在于当你受教育水平低,你的工作环境会很好吗?工作环境不好,身边的人会个个都有素质吗?和没素质的人天天待在一起你不会被影响吗?你能确定你那未曾健全的心灵以及三观不会被改变吗? 
  
  
   
                                          
 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已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能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类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
  
  
 
  
     一个好的平台,能培养你的眼界,更是培养了一种重要的受益终生的思维方式。 
  
  
   你站的平台不同,所凭借的地势就不同,呈现的风景也截然不同。随着眼光逐渐开阔,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慢慢深入,对于什么是好,我们会不断有新的见解。
  
  
    平台决定高度,高度也在决定着你的平台。
   
  
  人生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任何平台都可以只是阶梯上的某一层。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5. 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

写作思路: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即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作者站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高度,通过对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等的本质的关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
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对教育的敌视视为一种野蛮、愚蠢和虚无主义的反应的同时,丹尼尔·科顿姆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以上话题。该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该书对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话题,即文科教育和实用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的探究。
面对19世纪时穆勒提出的功利概念,科顿姆对近几十年来在思想家当中流行的敌视无用性的观点提出了直接到反对意见,并主张教育如果想要做到名副其实,那么它就必须是“无用的”。

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

6. “教育无用论”呼声又起,上大学值不值

那么为什么说教育是无用的呢?在《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中,丹尼尔·科顿姆为人们展示了21种教育无用论的主要观点。
1.因为教育打破了我们的常识,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符合一般人看待事物的方式。
2.因为教育让我们脱离实用性。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会推崇理论建构、普遍化和创造性思维,而忽略实际技能的传达。当世界末日来临之时,受教育最多的人将会是首先被消灭的那批人之一。
3.教育让我们脱离理想。教育服务于精英阶层而非真理,是权力的伪装与机构。如果你想真正学到东西,那么你首先必须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退学。
4.教育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一般来说,受过教育的人总是脱离大众生活,无法理解普通人的感受,他们离群索居、敏感易怒,唯一真正的朋友就是满是灰尘的学术著作,是那些死气沉沉的文字。
5.教育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教育让人们思考得太多,却忘记了如何去感受。受过教育的人们变得抽象,而非实际,他们拥有逻辑但缺乏感性,他们看上去越是枯燥乏味,他们自己越喜欢。
6.教育让我们意志消沉。教师们也是如此,他们一直以来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是整天绷着脸,令人扫兴的人,他们人生唯一目的就是让容易自我满足的学生感觉糟糕。
7.教育让我们身体变得虚弱。长期伏案的学习生活会使我们变得虚弱无力。
8.教育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昏了头。自命不凡依然是当今学者们的一种职业危害,受过教育的人容易变得自以为无所不知,而我们却只是谁也不喜欢自以为是的人。
9.教育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不要指望有学问的人是时尚前卫的。
10.教育让我们沦为奴仆。大学随时都能成为社会上一切最保守力量的象征,学者们抵制变化。
11.让我们变得叛逆。只是被视为 具有让人反对传统政治制度的潜能。
12.让我们陷入贫穷。学问只会为那些把理论、无限探求真理和纯理论研究丢在脑后,而青睐于工商业工作的人带来利益。
13.教育让我们变得骄纵。让我们变得娇生惯养,变得软弱,让我们认为在世间生活就像一页一页翻书那么安然无忧。
14.教育使我们成为乐观主义者。它鼓励人们产生任何疯狂奇怪的想法,不管现实生活会如何将这些想法全盘推翻。
15.教育使我们成为悲观主义者。受过教育的人挑剔、处处都觉得不好。
16.教育导致教条主义。它将所谓的知识置于神圣的教科书和传统的方式中。
17.因为教育导致怀疑。教育只会为让人们对事物产生更多的怀疑。
18.教育让我们置身于现实

7. 无用之学真的无用吗?


无用之学真的无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