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是什么境界?

2024-05-17 21:12

1.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是什么境界?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1、看山是山∶是凡夫境界。看见什么就执着于什么,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2、看山不是山:我们苦苦寻觅世界的真相,慢慢明白这个世界不过是虚幻的泡影。
3、看山还是山,是证道后的境界。功夫已经到家,并能熟练运用。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被外相、境界所迷惑。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看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无比真实可信,相信我们眼见的就是全部。当知道所见是假象,所以就刻意回避,尽量对所见不产生执着心。但功夫修练还没到家,还对不产生执着心的”功法“有执着心或者是依赖心理。
到后来明白了这份如泡影般的世界存在是有目的,只所以人不能看出其中的真相也是有目的,我们不要因为纠结这些而错过了世界本身的精彩,我们应该积极坦然的接受和拥抱这个世界,从中活出自己的乐趣和精彩。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是什么境界?

2.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一步一步来看。
  
 
  
 第一重:
  
 
  
 看山是山
  
 
  
 山本来是山,一个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相,这点你能确认吧?你来问问一个没有读过书,就说小孩子吧,指着一座山:小朋友呀,那是什么呀?小朋友说:那是山呀。
  
 
  
 很朴实,真实的回答,当然我这里不是代表所有的小朋友都会这么回答。
  
 
  
 这里呀,是在让大家,让我们自己明白一点:看山是山,是我们很本来,很原始,很真实的看法,比如小孩,小孩子开始是纯真的,天真的,有一说一的。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
  
 
  
 这时候我们长大了,你也长大了,我们在走到一个路上,看同样那一座山:哎呀!妈呀,这是山,哎呀妈呀,这山很深沉,这山很美,这山上有许多可以看,可以吃,可以玩的东西,我喜欢她,我爱她/我不喜欢,/我不想看到她/看到她就烦/嗨呀,我看淡了,无所谓她了……
  
 
  
 大家可以看到,此时我们看山,不只是看到了山,对吧?这点可以确认吗?看山的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其他的,比如:看到山给我们的感觉,看到了我因为山而升起的情感,这点大家可以,你可以确认吗?
  
 
  
 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的性质,因为你想看透她呀,想得到什么呀。
  
 
  
 我们继续来看第三重,这重有些关键,看到者,会看懂我下面的文字所说的。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
  
 
  
 此时,您呀,老了,(其实不一定老了)是您呀,经历了前面的两重,而突破到这一重。正如我所说的,您突破了前两重,这一重,您看山。
  
 
  
 此时,您只身一人来到小时候和年壮时老去瞧看的那座山,你觉得不知道山的哪一点那么好看,从小到大,好像永远看不完的。
  
 
  
 
  
 
  
 此时,注意,您呀,突然间,顿悟了!
  
 
  
 “我的天,我现在在看山,看到了山的表面的相,有许多的树木,高空还有鸟,山上明显还有羊群在叫,还有摩托车的声音……,我现在看山,除了看到这些,我还看到了我对自己因山的一切而生起的想法,一个个被我取舍,而我还看到了因为生起的想法而引起自己内心的波动,就是情绪,有动有静,或喜或忧或非喜非忧,人生的经历,五味杂陈,都有,此时我再看一看虚空!我一下子楞了一下!我的天,这山,这山的一切有形相,这山有形相而引起我内心的无形相,——此时为我之外和我之内的一切,包括了:我的喜怒哀乐,,,哇哇哇,和这个虚空有什么不同呢?而我没有明白升起了疑虑,再观疑虑,这疑虑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都是我自己去定义的,观到的都是我的定义,有形上:这是山,这是羊,这是树,那是鸟,无形上:这是不好的念头,那是好的念头,那是不知道的念头 (情绪)无形上:这是因我认为好的念头而升起的感觉,那是因我认为不好的感觉,那是……无形上:我怎么不明白自己会去分别呢?(疑虑),边观边接纳,直到最后你会观到,这一切都是空,山也是空,性质为空,此时恭喜您,见性。此时,您内心明了:观山还是山。明朗起来。
  
 
  
 我的朋友,您听明白了吗?也许我说的不够明白,对大家还有一些保留心态,但是呢,我又知道,这不是一下子可以明白,而明白又是一下子的事。(关键词:头脑观念,定义,空性,性质相同,)
  
 
  
 此时,您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了呀 🤭🤭  (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有时间会看看哦,)
  
 看完的同学记得点个赞,让更多的小伙伴们看看哦[微笑][微笑]
  
 (领取福利再走吧[捂嘴][捂嘴])

3. 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你是哪一种?


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你是哪一种?

4.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何谓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其实质就是人们认识(知)客观世界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学习过哲学的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易如反掌。
1、第一阶段就是看山是山的阶段,也是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是具体的,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馒头是馒头,看米饭是米饭,看张三是张三的阶段,这个时候,看问题是孤立的,尝不具备联系的观点。

2、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也是中级阶段,是第二个境界。此阶段看事物不再是单纯孤立地看,而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看问题的空间也增大了,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多角度多层面。
比如红军长征时,困难和敌人不再是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像雪山、草地、大渡河、金沙江都是困难、都是红军的敌人,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自己。这时,雪山不再是雪山,雪山和大渡河以及恶劣的气候都变成了红军的敌人。
比如张三、李四都是人,但是二人表现不一样,张三有可能被称之为好人,李四是坏人。再比如,有的人吃不上馒头米饭,馒头不再是馒头的问题,是我们还有一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温饱和小康问题。
3、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的阶段,是第三个层次,是最高境界。这个阶段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探寻事物规律的阶段。不管是以雄而著名的泰山,还是以险而著名的华山,还是以高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从本质上依然都是山,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结果,都具备山的特征。犹如张三李四一样,虽然分为坏人和好人,但本质还都是人。
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目的是指导实践、指导工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彻底脱贫年,贫困地区其实质就是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信息不通,贫困地区脱贫就要解决四不通的问题。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解决吃饭、住房问题,就是要让贫困人口顿顿有馒头吃,天天有米饭吃。从第三个境界来说,干工作就要解决根本问题。

5. 人生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透了是什么意思

  是啊,看山还是山嘛,但同时明明白白地知道,它的本质是空性。
  举个例子,如一个金镯子,先一看,哦,是个镯子,这就是“看山是山”的第一个境界,执于外相。
  再细看,哦,是金的。这就是第二具境界:看山不是山,为什么,知道本质了,但忘了它的外相了。
  然后,一汇总,明白了:这是个金镯子。这就到第三个境界:看山还是山,但是这个山,是在更高层次对山的认识,就是:外相是山,本性为空。
  这个三境界,其实就是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

人生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透了是什么意思

6.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呢?


7.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

答案D
人生的这三重境界是不断深化的,故选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而不是在说其具有直观性、具有重复性、具有不确定性。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

8.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告诉你这是山,这是水,然后你就认为这是山,这是水。长大以后社会上的人告诉你这不是山,这不是水。你就会为了自己想得到的,想追求的去迎合别人说:这不是山,这不是水。但是当你得到了自己追求的或者想要的东西时候,你就不去迎合别人反而轻松了。就是所谓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说白了:第一境界(看山是山是我们的本能因为才初识这个世界)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是因为有很多人指鹿为马,而我们刚好是那群说马的人。)第三境界(回归自我,知道山就是山,不需要去迎合别人。)其实,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开始,你看见一盘酥烂挂酱的红烧肉,喷香扑鼻,你就想来碗白米饭,吃了它。
  
 后来,你吃过许多红烧肉了,自己也做过了。你看见一盘红烧肉,就会下意识的考虑:这是五花肉还是肋排肉?这红色是炒的糖色还是老抽上的?八角分量如何?是不是下了桂皮?这肉煎过没有?是炖的还是蒸的?这盘肉在你眼里支离破碎,分成无数细碎点了。甚至你还会情不自禁的去分析:这地方产猪吗?如果不产猪,猪肉是哪来的呢?下厨的阿姨手脚干净么?用什么方式挂猪皮上的毛呢?……
  
 最后,你叫一碗红烧肉,看到的就是红烧肉,酥烂挂酱,喷香扑鼻,你就想来碗白米饭,吃了它。
  
 为什么你不会再情不自禁的考虑了呢?因为其一,你已经自信到了不必用这种方式来下意识的自我证明“我是懂红烧肉的”,你深知自己随时可以判断一盘红烧肉的好坏之后,就没有这心思了。其二,你确实也已经吃过了太多红烧肉,所以你会对世上红烧肉的诸多不如意处不加介怀,而去专心感受红烧肉那具有共性的美妙部分——肥厚重味,别的管他娘。
  
 简单来说,最后之所以你看红烧肉还是红烧肉,一是你放过了世上的红烧肉,二是你放过了自己——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懂了红烧肉,而且你知道自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