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2024-05-08 06:13

1. 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许多同学都听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说的是古代一位大学者孔子,虽然他的学问很高,但仍然很谦虚,自称与任意两人(加上自己共三人)同行,则他们中间一定有一个可以做自己的老师。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自谦的话,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并不是各方面都要比别人优秀才可以做“师”,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比另一人更优秀,那么在这方面他就可以做另一人的老师。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假如我们把一个人的才能分成德智体三个方面,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孔子都是最好的,或说在三人中排名第一,那么另两人中就没有人可以做他的老师了。孔子在德智体三方面的排名有以下3的立方=27种可能
德: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3  …
智:1  1  1  2  2  2  3  3  3  1  1  1  2  2  2  3  3  3  1  …
体: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
这27种可能中,孔子在三方面都排第一的只有一种,占1/27,而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不是排名第一的有26种可能,占26/27,也即另两人中有人可以做孔子的老师的可能性(概率)为26/27≈96.3%。
这个可能性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孔子在德方面排名第一的可能性是1/3;而在1/3的可能性中,他同时在智方面也排名第一的可能性又只有1/3,因此他在德和智两方面都排名第一的可能性是1/3×/3=1/9。再计算下去可知,孔子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排名第一的可能性是1/3×/3×/3=(1/3)3=1/27。当然,我们把一个人的才能分成德智体三个方面显得太粗略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妨也把人的才能分成360个方面。另外,孔子是一个大学问家,任意三个人中,他在某一方面排名第一的可能性也不止1/3。我们假设孔子在每一行的排名都处在前1%以内,换句话说,任意一个人在任一方面排名超过他的可能性只有1%,而排名低于他的可能性为99%。我们再来计算一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可能性。在任一行中,另外两个人排名均不超过孔子的可能性是99%×9%=98.01%,而在360行中,另外两人的排名均不超过孔子的可能性为(98.01%)360≈0.07%。反过来说,另外两人中有人在某一行的排名超过孔子的可能性为1-(98.01%)360≈99.93%,两人中有人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孔子的老师的可能性约为99.93%。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是孔子自谦的一句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2. “三人行必有我师”应该如何全面正确理解?

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重点在于一个“师”字,“师”这个称谓在人们心目中很崇高,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指的是在“我”之外的另两个人中,一定有一个或两个人比“我”高明。
可是,在这里需要指出,用上述那种“师比高明”的看法去理解这个“师”字会发生误解,原因就是这里的“师”另有含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孔子说的这段话中可知,这里所说的“师”,不是专指满身是善的人,那些身上有不善之处可以提示自己改正缺点的人也是被视为“师”的。
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也有解释。韩愈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之所以这样认为,是从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说的,从这个角度看也是符合实际的。

3. 在你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该如何理解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后面还有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也很重要。整句的释义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这里的“三”是虚指,几个,多个的意思。这句话还算好理解,而且生活中的感触也比较深。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朋友,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想法与价值观等,在言行举止上都有差异。但没有人是毫无优点的,也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只要你善于去发现,总能在别人身上找到值得你学习的闪光点。比如,有人学习不好,又爱捣乱,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坏孩子,但他可能乐于助人,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不值得你去学习吗?有一些混混,可能人们看他们品行低劣,但他们也可能有重情重义或是孝顺父母的一面。我在生活中学习还算不错。成绩比我好的自然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的勤奋,学习习惯,自律等等。成绩不如我的也可以教我许多东西,每个人都有擅长的方面,而这就是你要去发现,去学习的地方。遇见优秀的人你想向他学习,便是发现了值得你学习的方面,遇见不好的人你感到厌恶想远离,那就是看到了不好的方面,你就要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变成讨厌的模样,也算是有所学习。有时不是发现不了,只是不愿仔细观察罢了。要去善于发现别人言行举止的好与坏,学习好的完善自己,反省不好的去打磨自己。‍‍

在你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该如何理解呢?

4. “三人行必有我师”应该如何全面正确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表面意思理解,是说三个人同行,但这里的三人并不是确定的三人,而是指几个人,多个人的意思,说几个人同行的时候这里面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存在。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后面还有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身边的人性格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掌握的知识也不同,这里面必定有某一方面胜过自己的人,可能是才学方面,可能是做人处事方面,可能是孝亲尊师方面等等,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来加以学习和效仿,将好的东西发扬,扩充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德行。


另一方面,这些人身上也一定会有一些缺点,比如懒惰、虚荣、猜忌、自私等等,这些不善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知道是错误的不好的做法,就应该引以为戒,反躬自省,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5. 说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注意句中的“三”,并不是说数字里的3。而是一个虚数,泛指几个人。
焉的意思为:在。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说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

6. 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纯粹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推理出:“三人行必有我徒”的。
        但是,一般是不能这样说的。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意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比喻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8. 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对吗?

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