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0分)【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024-05-14 09:27

1. 文言文阅读(10分)【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小题1:.①总,竟    ②探望  ③完全   ④佩服(4分)小题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分)(2)山简很佩服王戎说的话,因而大为悲痛。           (2分)小题3: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任由性情、旷达、洒脱的风度。(2分)         小题1: “都、省、服”,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其意思。“省、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了”要结合上下文认真考虑一下。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何以、已”,“何以”是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译为“为什么”。“已”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译为“已经”。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了不悲”“都不哭”“悲不自胜”几个词语的意思,即“一点也不悲伤”“竟然不哭”“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由此可见,人物比较率真、率性而为,完全不掩饰、不虚伪。点评: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要注意语句出现的语段及其上下文的内容,这些往往提示我们语句的意思和情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语句。    

文言文阅读(10分)【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 文言文阅读。 (甲)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

    1、CE2、①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一个多月后,(王子猷)也去世了。   ②幼猴的妈妈沿岸一直跟着,哀鸣哭号,走了一百多里都不肯离去。最后母猴跳到船上,刚落甲板就气绝身亡。3、①不是真的“不悲”“不哭”,而是压抑悲痛,所以才有“恸绝”,睹物思情,悲痛就爆发出来了。②弹琴、掷琴,这是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是他悲痛到极致的表现。(意思对即可)4、例如:伯牙绝弦——抒发对知音不在的沉痛(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情谊非常深厚、知音难觅的情感)戴逵破琴——寄托不事权贵、坚贞不移的高尚情操。广陵散绝——嵇康借琴音表现了超然物外、从容赴死的气度。   

3.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坐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竟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停放尸体的床铺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

4.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

遗:送的意思  。
这是个典故。杨震四知。
        汉杨震、为东莱太守。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 

        许止净谓震之子秉。孙赐。曾孙彪。四世三公。皆赖震之四知自惕。善以清白遗子孙。故能世济其德。世之真爱其子孙者。少必诲之以戒杀。俾完其仁厚之心。长必诲之以戒贪。令成其清白之操可也。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杨震在东莱地方做着太守官。有一个姓王名叫密的人。从前杨震曾经举他做秀才的。这时候已经做了昌邑地方的县官了。在一个夜里。身边藏了黄金十斤来送给杨震。杨震心里就很不高兴说道。老朋友晓得你。可是你却不知道老朋友的心。这是什么缘故呢。王密道。深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也知道。地也知道。你也知道。我也知道。那里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惭愧地的走出去了。杨震的做人很公正廉洁。不受人家私下的谒见。他的子孙。常常吃着蔬菜。出门时候也没有车子。只是步行着。

5.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桓:指桓帝;汉桓帝(132年—167年)刘志,东汉第十位  汉桓帝刘志皇帝(146年—167年在位),他是汉章帝曾孙,在位21年。继位人汉灵帝刘宏。庙号:威宗。年号: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指灵帝。刘宏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死后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侍中——古代职官名。 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 汉 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晋 以后,曾相当于宰相。 隋 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 唐 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北宋 犹存其名, 南宋 废。
尚书——古代职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秩六百石,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和御史、史书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选拔。在汉宣帝时期权势就已经很高,《汉书》盖宽饶传记载,担任卫司马的盖宽饶向尚书投诉卫尉不合理差遣,尚书责成卫尉废除弊端。卫尉是中二千石,仅次于三公的品秩,尚书在当时已经是有实权的职务了。《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注解:《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1]。尚书在隋、唐正三品。尚书在明正二品。清末增设外务、邮传等部,主官亦称尚书。宣统三年,始改尚书为大臣。长史——古代职官名。战国末年秦已置,如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的属官中都有长史,李斯至秦,曾任此官,职责不详。汉之相国、丞相、太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建三公后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皆置,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边郡太守也有长史,掌兵马,亦助太守掌兵,西域长史后代都护成为护理西域之长。汉末州珠算也有长史。魏、晋与两汉略同。南北朝带将军号开府的刺史,属官也有长史,且多兼任首郡(即刺史驻地)太守。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隋以后,三师、三公无幕僚,三省长官的属员亦无长史。至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亦称为别驾。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甚至会充任节度使。唐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节度使)、州府(限于上、中州)设长史。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七品不等。宋州府无长史,仅亲王府、都督府有此官。后各代王府也设长史,总管府内事务,其他政府机构,仅元储政院设。
参军——古代职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现指去当兵。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6.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

    1、(1)(病势)沉重      (2)总,竟       (3)完全       (4)轿子 2、兄弟俩都病得很重,而子猷又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就推断家里人故意将子敬去世的消息瞒着他。这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3、一是子猷当时病势沉重,二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    

7. ①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 ②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

①宗炳向来品行高洁,他的门生子弟都很好学,只有宗悫惟独尚武喜侠
②孝建(宋孝武帝年号)时期,宗悫多次升官到豫州刺史,统领五州的军事。

①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 ②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

8. 下江诸将素敬常,乃皆谢曰翻译

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翻译为: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

原文: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áng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译文: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刑州守军,接着向北攻到宜秋。
原文: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译文: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问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
原文: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wěi、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译文: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原文: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译文: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

王常生平
王莽末年,为弟报仇,逃亡江夏。后来加入绿林军,担任偏将,攻打邻县。23年,更始帝即位,以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帝建都长安,命署南阳太守事务,自行生杀赏罚大权,晋封邓王,赐姓刘氏。
更始帝失败后,归附光武帝刘秀,担任左曹,封山桑侯。受命攻打邓奉、董欣,平定各处屯聚军队。29年,攻下湖陵,打败苏茂和庞萌,又与骑都尉王霸平定沛郡乱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